刘备为什么攻打东吴?
刘备攻打东吴的原因,说得通俗一点的就是,心中恶气不得不出,而吃柿子要捡软的捏。无论曹魏还是蜀汉,从心底都觉得东吴好欺负,也都把伐吴作为目标。
东吴真的很弱吗?
东吴弱,比较弱,至少在曹魏和蜀汉心中都是这样认为的,本来南方人就不善作战,而且江南鱼米之乡,防守有余,进攻不足。一看到曹操大军南下,不少东吴人都开始思降,只有少数人思战,也是整个东吴地区的普遍认识。
天天被揍的孙权
其实,看看东吴的战绩,除了防守之外,基本上鲜有胜利,曹操的合肥,更是倾东吴全国之力也没打下,而合肥相比于襄樊、汉中,其进攻难度更小,不过东吴的战绩实在让对手看不下去。
不仅对手看不下去,连盟友也看不下去,不仅盟友老大看不下去,盟友老二也看不下去,关羽镇守荆州,直呼孙权儿子为犬子,更是看不起东吴那一帮只会吵吵不会打仗的人,孙权派来的官员,关羽更是直接赶走,关羽防守荆州,更是看不起东吴的进攻能力,如果不是偷袭,以关羽镇守荆州的水平,东吴是绝对进攻不下的。
孙刘联盟并不牢固
孙刘联盟其实并不牢固,你想想东吴天天被看不起自己的人鄙视,能好受吗?于是孙刘之间爆发了第一次冲突,第一次冲突发生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孙权要瓜分荆州,遭到拒绝,于是直接派遣官员,关羽直接武力赶走,于是东吴决定出兵,讨伐荆州。
舞刀弄枪的刘备
关羽根本看不起没有啥战斗力的东吴兵,正想一较高下,而此时的刘备也完全支持关羽,准备一起教训下这个不听话的小弟,可是此时,曹操威胁汉中,刘备不得不回防,于是不情愿的和孙权划界,归还了部分荆州,称为“湘水划界”。
可见孙刘联盟并不牢固,而是建立在利益之上的。湘水划界之后,关羽镇守荆州,想着是盟友,就没有怎么重视,于是引兵北上,攻打襄樊,而不厚道的东吴竟然背后捅刀子,灭了关羽,于是两家再次陷入战争。
刘备讨伐名正言顺
对于早就对东吴意见不小的刘备,觉得很生气,首先孙权是自己的子侄辈,自己已经退让,湘水划界,然而不厚道的东吴竟然背后偷袭,实在让人怒不可遏;其次,关羽和自己还是有感情的,损失大将,丢失荆州,这仇不报不行;最后,东吴这点水平,不打你打谁,于是征兵伐吴。
夷陵之战
刘备征兵伐吴绝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两年的时间谋划,可谓准备充分,而东吴虽然进攻不行,但是防守可不差,想想曹操多么强大,多次进攻都进攻不下,刘备这点势力能攻下?
夷陵战败
于是名正言顺讨伐的刘备军被阻挡在夷陵之战,虽然东吴打仗不行,但是不和你出面,后来的结果是蜀汉夷陵战败,而东吴也元气大伤,不得已在刘备退回白帝城后,胜利方的孙权主动示好,于是孙刘第二次联盟,不过这次联盟就不存在谁看不起谁了,因为失败的小弟距离曹魏大哥距离越来越远,为了保存自己,只能报团取暖,三国也就进入了后三国时代。
刘备为什么攻打东吴?
替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张飞报仇。刘备在落魄的时候和商户张飞还有被官府通缉的杀人犯关羽相识,并在张飞家的桃园里对天发誓,结拜成生死兄弟。现在患难与共的两个兄弟都被杀,所以当上了蜀国皇帝的大哥刘备率领大军攻打东吴,为死去的两个弟弟报仇雪恨。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公元221年,汉中王刘备正式在成都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这就是汉昭烈帝。
由于东吴的孙权重用吕蒙,用计偷袭荆州,杀了关羽。刘备登基之后,兴全国75大军,替关羽报仇为名,攻打东吴。刘备出兵前,张飞的部将范疆、张达叛变,刺杀老张飞投奔东吴。刘备是新仇旧恨一起算帐,报仇心切的他命令打军急进。蜀国先锋吴班、冯习很快攻占巫县(今重庆巫山)、姊归(今湖北姊归)。
东吴的君臣是吓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孙权赶紧派出使臣向刘备求和,但是刘备没有答应。孙权正六神无主的时候,大臣阚泽以全家人的性命担保举荐陆逊为大都督。于是孙权封镇西将军为统帅,赐他上方宝剑,带领五万军队低御蜀国大军。
第二年正月,刘备到了姊归。蜀军水陆并进,直低夷陵(今湖北宜都北)。他在长江南岸,沿路扎下营寨,水军也弃舟登陆。从巫峡到夷陵的六百里山上,蜀军一连设置了几十处兵营,声势非常的浩大。
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正高,又占据了有利地形,而且军队是自己的几十倍,就坚守不出战。刘备在夷陵受阻,从这年(公元222年)一月到六月,一直找不到决战的机会。不管怎样叫骂,东吴的军队就是坚守要塞不出战。
由于正是酷暑难耐的天气,东吴的军队在半年的时间里,就是不迎战。所以蜀军的大军都放松了警惕,这时陆逊在一个风大夜黑的夜里,命令士兵们每个人拿着一把茅草冲进蜀军的大营,顺风点火,蜀军的大营都是连在一起的。刹时,蜀军的大营陷入了一大片火海之中,陆逊率领东吴的大军,乘机反攻,蜀军是被烧的懵头转向,自相践踏,是几乎全军覆灭。
历史上把这场"夷陵之战",又称为"猇亭之战"。
刘备为什么攻打东吴?
刘备唯有灭东吴,才能与曹操抗衡。
三国中蜀汉刘备实力最弱,长期没有固定的根据地,部将也都是从徐州兵,新野兵,荆州兵,蜀兵等,而蜀地又以益州豪强与东州士族和土著错综复杂,适合刘焉般割据自守,却并非创建帝业的上佳之选,所以必须借助荆州拓展空间。
东吴有长江天险,也有百万民众和广袤土地,若能整合东吴的财力物力,虽仍不及曹操的北方富庶,但进可攻退可守,确保刘氏政权的稳固,坐待时机北伐中原,淮河与蜀地同时出兵,是历史上唯一可行的北伐方案。
早在刘备入蜀之时,孙权便趁机胁迫刘备,承认荆南四郡归东吴,待夺取蜀地孙权更是屡屡索要,未交付荆南便不肯协同出兵北伐,甚至成为刘备北伐的隐患,因此关羽之死只是诱因,刘备征伐孙权是早已积蓄的仇恨。
但战争的结果是刘备惨败,因为刘备动员能力达到极限,但兵员的战斗力却减弱,仓促出兵攻打东吴,军队组织混乱难以保持长久的士气,双方僵持阶段,刘备就因为不肯放弃,才最终被陆逊所击败,蜀汉只能缩在益州逐渐消亡。
刘备为什么攻打东吴?
刘备为什么攻打东吴。
●有句俗语“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刘备为什么要发动针对东吴的战争,有下面三个原因:
▪报仇雪耻,道德仁义
- 电视剧照
刘备认为,张飞的死多少与东吴有一些关系,关羽的死完全是东吴所为,刘备想起兄弟三人桃园结义,生死相伴几十年,必须给兄弟一个交代,给桃园生死结拜一个交代,给“仁义礼智信”,儒家提倡做人的道德准则给一个交代。
《三国志-关羽传》中记载:“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三国演义》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三人焚香再拜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形式所迫,称帝维稳
- 电视剧照
刘备深知自己几十年来,一直在战争中发展壮大,靠着不断胜利来维持政权的稳定,关羽,张飞的死亡,除此之外,法正、黄忠等文臣武将,也前后去世。此时的刘备集团在实力上受到了明显的削弱。而对于益州本地的士族豪强,也因为刘备的根基不是太深厚,所以蠢蠢欲动。另外经历大败的荆州人员回到益州,与原来的益州官僚势力相互之间产生矛盾,只有自己称帝并且来一场胜利的战争,才能平衡这些矛盾。刘备所以要称帝,并且发动战争伐东吴。
《三国志·魏书·先主传》记载:询于庶民,外及蛮夷君长,佥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率土式望,在备一人。备畏天明命,又惧汉阼将湮于地,谨择元日,与百寮登坛,受皇帝玺绶。修燔瘗,告类于天神,惟神飨祚于汉家,永绥四海。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
▪夺回荆州,匡扶汉室
- 电视剧照
刘备是汉室子孙,匡扶汉室是其一生的理想,荆州的失利让他丢了不只是东吴的咽喉,更是丢了自己益州的屏障,北上攻击襄阳,乃至夺取整个江汉地区,威慑曹操的中原,匡扶汉室的生死之地。只有夺回荆州之地,不光抓住东吴的命根子,还可以北图中原,实现自己的理想。《三国志》说“荆州之地,北据汉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这说明荆州的重要性。
刘备一生都以与诸葛亮在隆中制定的战略来执行,详细的描述了益州、荆州的战略意义。《隆中对》: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 电视剧照
所以刘备在已经六十多岁时要攻打东吴,给自己最后一次机会,为自己的理想再奋斗一次。
【结语】
●刘备为了自己的兄弟情意,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更为了自己匡扶汉室的远大理想,必须发起对东吴的讨伐,他和人情、和事理、和时事。但终究惨败在彝陵之战。这就是历史吧。
-墨骨读书
刘备为什么攻打东吴?
为什么?为了自己的皇帝梦呗!
我是相信油茶也🈶历史的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油茶历史丝语,欢迎您【关注】,一起遇见更多文章和精彩!
说到刘备攻打东吴的原因,一直以来就多🈶争论,综合起来主要🈶两种:一种是报仇雪恨论,就是为了给二弟关羽、三弟张飞之死报仇;第二种是收复失地论,就是要夺回被东吴偷袭抢占的荆州。
这两种观点表面上看原因很明确,指向性也很强,很直接,但可以说都是外源性的,都带有太多我们个人的主观臆测与推断,都缺少对刘备“内心”真实的思考和分析,甚至存在先入为主被刘备与关羽、张飞的兄弟情义“假象”干扰、迷惑的嫌疑,由此得出结论的客观性同样值得怀疑,而且可靠性很低,经不起推敲。
因此,丝语认为刘备执意要攻打东吴的真实原因是为了自己的皇帝梦,只有这样刘备听不进赵云、诸葛亮乃至一干文武“朝”臣的规劝,攻打东吴的行为才解释得通,站得住脚。
丝语想,一个对《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关桥段🈶过了解与记忆的人都知道,在三国中曹魏、蜀汉和东吴里面,最迫切、最想早些登上皇位的其实是刘备,只不过他不好也不敢自己撕掉自己的义字面纱,一直强压着自己内心的欲望而已,曹丕称帝之后,刘备假惺惺(内心是迫不及待)地做汉王“正位续大统”就是最好的明证。
此时,曹丕已经“废帝篡炎刘”,在刘备看来急图缓攻都名正言顺,而东吴则不同,如果错过了这次“雪弟恨”的时机,以后将很难再找到进攻东吴的机会。所以与其说关羽大意失荆州,兵败麦城被东吴马忠捉杀,是刘备攻打东吴的理由,不如说是借口,被把“皇帝梦”作为第一追求目标的刘备,好不容易逮住了,他又怎么会放过呢?
数千年封建社会史告诉我们,在权力和皇帝位面前,很多时候父子情、兄弟情根本不值得一提,因此,刘备攻打东吴的真正原因是为了自己的皇帝梦!
刘备为什么攻打东吴?
公元221年7月-公元222年8月,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史称夷陵之战,最终以蜀汉的惨败,精英尽失结束。那么,面对着北方曹魏强敌不顾,刘备为什么执意要伐吴,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1、战略需要,我们都知道,刘备的发家是靠着诸葛亮的隆中对为指导方针在实施,在实际的操作中,证明己方的战略规划是切实可行的。
隆中对有云: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公元220年,关羽大意失荆州,导致荆襄之地俱归东吴。导致蜀国的战略无法再得到有效实行,如果没有荆州之地,蜀汉再想统一中国、恢复汉室,光靠兵出秦川,那基本是不可能的事。而刘备一统天下的志向,就表明刘备不可能甘心于偏安一隅,那么夺取荆州就是势在必行。
2、政治需要,荆州四郡之地,被盟友孙吴背后捅刀占领,蜀汉政权不摆明一番姿态,对内对外是说不过去的,需要给内部一个交代,外部一个警告。
3、个人情感,关羽、张飞与刘备情同兄弟、恩若父子,也是刘备的左膀右臂,刘备和他们的感情,是其他人比不了的。因荆州的原因,同时失去两员柱石,换谁也是无法忍受,必须要向孙吴讨个说法,报此不共戴天之仇。
4、实力的加强、信心的膨胀,刘备夺得益州41郡,公元219年又和曹操在汉中展开争夺,斩杀曹营大将夏侯渊,以曹操完败结束。此时的刘备无论是兵力、还是士气都达到了巅峰,志骄意满的心态也开始膨胀,连曹操都完败自己手下,就更不谈一向轻视的孙吴了(从关羽视孙权为犬,可以看出蜀汉阵营纵然没有关羽这么自大,也不会高看孙权到哪里去),自然认为自己可以轻松打赢这场战争。
5、 缓和国内矛盾,公元220年年末曹丕篡位称帝,历时400余年的大汉王朝宣告终结。公元221年,自诩汉朝正统的蜀汉,政治上必须要称帝而维护汉朝这根旗帜,刘备称帝一定程度上是匆忙的,并没有妥善准备。当时蜀汉内部主要由三股势力组成,分别是荆州集团、东州集团、益州集团,那么在刘备称帝过程中,各方的利益分配不可能完全平衡,会造成大量的矛盾,而这些矛盾不是短时间内轻易就能够轻易化解的,久而久之会造成蜀汉内部的分裂,那么就急需一场战争,转移内部的注意力,缓和内部矛盾。如果战争打赢了,会根据战功等情况对部分利益进行重新调整分配,使内部得到再平衡。
如上所说,刘备伐吴是一场不得不进行的战争,但是谁也没有料到,刘备会以如此惨败而告终,彻底葬送了蜀国争霸天下的能力。
正所谓: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