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0能否隐身和飞机形状关系大吗?

当然与形状关系很大。

隐身战机的隐身性能,绝大部分来源于战机的外形设计,剩下很小的部分,来源于外表的防雷达吸波材料。

隐形战机的机体隐身性能大致有85%来自机身的设计,包含符合隐身结构的气动外形,反红外的发动机喷口等等,剩下的才是吸波涂料的事儿。

如果在战场环境中,还会搭配电子干扰、电子欺骗、反雷达作战和高隐蔽度的飞行作战计划,如此才能让隐身战机发挥最大功效。

所以,这是肯定的,歼10如果想要具备“隐身”功能,则必然需要对外形进行大改,光靠刷一层吸波涂料和采用复合材料是起不到什么太大作用的。想要做出质变的隐身歼10,不对外形大动干戈一番根本不可能。

但对一款成熟战机的气动外形进行如此大的调整,这很显然也是不现实的,无异于重新开发一款新战机。

所以,先阶段最靠谱的解决方案,也只能是给歼10增加一些局部的修改,做好红外特征消减和一定程度的反雷达波处理,指望它能大幅度的修改机身,变成歼20那样的隐身战机不可能。

当然也不是没有别的路子可走,比如俄罗斯人在研究Su-47“金雕”战机时吹嘘的“等离子隐身”技术。通过等离子发生器制造高浓度等离子云,让战机实现雷达隐身。但这种技术并不靠谱,事实证明人类现在根本无法掌握,俄国人满嘴跑火车的水平比美国人也没差多少。

歼10能否隐身和飞机形状关系大吗?

前不久,据央视7台报道“歼10家族将迎来下一位更加威猛的兄弟”,这极有可能就是换装“矢量发动机+具备隐身能力”的歼10D。而如图上所示,将歼10拍扁后,进气道改为两侧,机首部位菱形化设计,外倾式的双垂尾气动布局动布局,这一系列的改进的确可以大为减少歼10D的RCS。所以说,单看图中的信息,歼10D完全可以成为一款单发版的隐身战机,如果再加上涡扇-10矢量发动机的话,那就拥有了与F35相抗衡的能力。

众所周知,隐身战机最重要的就是气动布局设计,而图上所示的歼10隐身版,也完全符合隐身战机的要求。具体来说就是,将进气道设置在机腹下两侧可以有效的遮挡发动机叶片,使入射而来的雷达波无法照射到发动机叶片,从而造成强烈的雷达回波信号。其次,菱形机首与歼20,F22的设计如出一辙,可以显著减少侧面的雷达波。外倾的双垂尾,也可以减弱侧面照射到垂尾雷达波的反射。总而言之,图上的歼10隐身版,是一架完全具有隐身能力的战机。

不过图上的歼10隐身版本的内置弹仓直接被设计在机腹下面,而且还突出下机身不少。这样一来,就不如将内置弹仓集成到机身内部有利于隐身了。此外,歼10隐身版的腹鳍被设计成垂直机腹的,又增加了一个不利于隐身的因素。另外,图上的歼10隐身版的外形棱角分明,也不利于隐身。紧接着还有一个问题,起落架设计在何处?副起落架安装在机首下面是没问题的,那么两个主起落架的位置就有点尴尬了。机腹被弹仓占据了,基本上没有安放主起落架的位置。

此外,油箱的设计位置突出机翼的部分就是与机翼垂直的,比较影响隐身性能。从图上歼10隐身版来看,其采用了下单翼气动布局。这点事完全继承了歼10系列的特点。最终,图上的歼10隐身版的隐身性能是不会好于歼20,F22,F35的。毕竟深度改进的三代半,也没有原本就为隐身设计的机型隐身性能好。从图上看来,隐身版的歼10更像是为了隐身随便改变设计的型号,根本上就没有整体的考虑隐身问题。

在空军有歼20,海航有歼31的前提下,大量改进歼10使之成为隐身战机,这样的性价比针对歼31是否有优势也难说。若果说,空军需要中型隐身战机的话,那完全可以采购双发的歼31,没必要去下大力气升级大改歼10。毕竟还是专门设计的隐身战机隐身性能更好,也更全面。而报道中的下一代歼10,个人觉得应该是“换装太行矢量发动机+新型航电+有限度隐身”的歼10,而不会是专门为实现隐身性能而大刀阔斧改进的隐身版歼10。

歼10能否隐身和飞机形状关系大吗?

题主绝对是受到俄罗斯苏-57被外媒戏称为“拍扁了苏-27”之调侃语的影响,所以才会有把歼-10拍扁就能实现隐身的脑洞大开的想法,这个理念在实际实施中很难实现,因为战机气动隐身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只是将其拍扁就能实现的。

战斗机气动布局隐身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涉猎数十个专业学科,是一个多项技术综合导致的一个结果。在隐身技术白菜化的今天,从气动隐身原理上来看,进行气动隐身修形并不难,原理很简单,无外乎以下两种途径,即靠外形弹走雷达波和靠材料吸收掉雷达波。

在了解隐身原理的同时,还需要了解到隐身与气动之间的关联性,同样存在这两个突出的矛盾:第一个过分强调外形隐身,隐身效果好了气动必然受到影响,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世界上第一种影响飞机F-117,棱形八面体的构型保证了隐身效果,但机动性就不行了,成了一款没有制空能力的战斗轰炸机;第二个过分依赖材料隐身,一种材料难以吸收所有的雷达波,过多的应用带来的是重量和造价的飙升。

上述我们讲了战斗机气动隐身的两种途径和隐身与气动之间的两个突出的矛盾,结合这两点理论我们来看看将歼-10拍扁修形后是否能够实现隐身。

从气动布局设计角度来看,歼-10采用的是典型的中距耦合鸭翼+大三角翼布局设计,按照气动隐身惯用的平行法则,歼-10的气动布局需要大幅度的修正,即保证机身的轮廓尽量设计成平行线,细化点讲就是飞机的进气道、机翼、水平尾翼(歼-10是没有的)、垂直尾翼的前缘是平行的,水平尾翼、垂直尾翼以及机翼的后缘也是平行的,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可能发生雷达垂直反射的方向。

歼-10按照平行法则进行修形,其实并不难,也就是完成鸭翼与主翼的前后缘平行线修正。歼-10鸭翼和主翼的前缘本身就是一组平行线,主要问题在于后缘上,由于歼-10主翼是典型的大三角翼设计,因此鸭翼也就必须进行修正,原本带有一定后掠角的鸭翼也必须改成三角形,也就是对鸭翼后缘进行直线切角处理。

对于歼-10的外形处理,包括机头菱形处理、进气道修正(歼-10B/C已经完成)以及鸭翼和主翼的平行法则处理都不是太大的问题,在实施上也相对比较简单,但垂直尾翼将是一个硬伤,神仙也没办法。这是由于歼-10单发布局决定的,因此其只能使用单垂尾设计;单垂尾设计压根就没法进行隐身处理,尾翼可行的就是降低高度,但降低高度带来的则是飞机的安定性出现问题,从而影响到整体的气动特性。

这不仅仅是拍扁就能解决的,上述的只是隐身修形的一些具体的方法,也仅仅是理论层面上的设想,修形后对于歼-10的气动特性影响有多大,这还有待于实际风洞试验才能知道,一般认为,气动布局大幅的改动的难度无疑于重新设计一款新飞机。

除了上述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个最知名的问题就是内置弹舱处理。我们要知道歼-10本身就是一款中型机,其机体空间本身就有限,当前国际上进行过非隐形战机隐身处理的只有F-15重型战斗机,其内置弹舱设计是通过进气道旁边的保型内置弹舱实现的,显然歼-10不具备同类改进的特性。

歼-10受制于机体空间的限制,如果和当前四代机将机腹部掏空的方式布设内置弹舱,那么歼-10有限空间会直接导致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的内置弹舱的深度不够,因为歼-10采用的是腹部进气设计,原本留给腹部的空间就不多,强行开一个内置弹舱要么增加机体的厚度,要么就是开一个尺寸很小的弹舱;机体厚度增加必然破坏歼-10整个气动特性,飞行阻力增加;小弹舱武器挂载能力大幅下降。第二严重影响到歼-10的内部载荷,尤其是歼-10的内油搭载量;原本歼-10在同类机中机内油载量就偏少,内置弹舱的开设将严重的影响到其机内油箱布置,就算是搞个机翼油箱或者垂尾油箱,这对于战斗机整体的重心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需要对歼-10的整体结构进行全新的设计。

由此可见,歼-10想要实现隐身,并非一件容易的事。这涉及到歼-10飞机整体的设计,一个地方处理不好,将会对整个机型产生巨大的影响,其工作量绝不亚于重新设计一款隐形战斗机。最致命的是,歼-10隐形化处理后,载弹量下降、作战半径降低,作为一款中型机来说,这无疑是在打压其生存空间,改了没有多大的实际效果,反而性能大打折扣,显然有些得不偿失,如此又何必呢?

歼-10想要实现隐身并非拍扁那么简单,这是需要伤筋动骨的全面重新设计的。

歼10能否隐身和飞机形状关系大吗?

把现有的歼10拍扁不就是为了隐身需求吗?那么对于拍扁后的歼10而言就得设计有内置武器弹舱。为了容纳内置弹舱,整机的气动布局肯定不单单只是将气动外形设计为菱形平面几何形状即可。因为额外增加了内置弹舱,那么机身内部的结构框架、内置油箱和很多机载设备也得挪到其他位置,那么整机的质心会发生改变,气动中心和重心以及整机结构质心之间的关系会发生改变。也就是说把歼10拍扁成为隐身战机的工作量,甚至比重新研发一款单发隐身中型战机的工作量还大不少。其实从一架战机的研发历程来说,整机气动布局的研发和后续测试是整个研发工作中占比最大的一个环节,从设计初期采用哪种气动布局?到气动布局设计好以后,开始对缩比模型吹风洞检验气动布局设计是否完善,后面再根据风洞数据修改。到最后整机原型机生产出来以后,因为不同气动布局的战机有不同的内置结构设计,到这个时候原型机还得先进行结构强度测试,再到后面多架原型机五六年的试飞定型工作下,其实不亚于完全研发一款新型隐身战机的工作量了。再一个对于五代隐身战机而言,由于隐身需求不再可能随时挂载外置副油箱来提升作战半径了,所以对于机身内置载油量很看重,比如相比上代机型F15战机最大6吨的内置载油量而言,F22隐身战机的最大内置载油量直接提升到8.2吨以上,单发的F35最大内油也有8吨以上。所以对于隐身化的歼10战机而言,最大5吨的内油意味着其最大作战半径只有900公里左右,只能算是一个机场保卫者了,这显然丧失了歼10作为国土防空拦截的重要优势,那么唯一最好的方式就是给隐身版本的歼10设计一个内部空间巨大的驼背用来增加内油量,比如从座舱后在不影响整机气动布局的前提下额外增加内部空间以增大内置载油量。最后就是标题中的图片中的歼10设计图有很多错误点存在,比如现下的歼10为什么没有和F16一样采用保型油箱设计呢?不是说歼10当下没有这个需求,而是歼10整机的气动布局决定了其机身两侧根本不能设计有其他东西,当年歼10为了降低整机的空气阻力,优化其超音速飞行下的诱导阻力,机身两侧还内收了一些来避免鸭翼脱体涡流和下洗气流对飞行速度的影响。所以歼10战机虽然在初期改进过程中也曾和F16一样打算在翼根两侧设计有保型油箱,并且还进行过吹风洞测试,但是最后却因为保形油箱的整体长度受到了翼根弦长的限制,其次为了避免影响鸭翼脱体涡流和下洗气流,保形油箱只能被做得较薄,两个因素结合起来实际上保型油箱的内置载油量很有限,而且外置保型油箱虽然将空气阻力降至最低,但是毕竟相比原版有很大差距,而且额外增加的保型油箱也增加了一定的空气阻力,对于发动机推力有了更大的要求,所以在歼10翼根位置布置保型油箱还不如趁着气动布局的大改直接设计一个更大的内置油箱呢?其次在不改变现有机身结构和整机气动布局的情况下,歼10根本无法通过在机身腹部挂载外挂弹舱的方式实现隐身弹舱需求,因为从进气道到机身中后部位置有前起落架和两个主起落架,实际在这个空间下可用的空白空间只有一个1000升副油箱的体积,也就是说如果不重新设计整机气动布局和结构框架只想着拍扁歼10的话,一个副油箱的空间最多也就携带两枚格斗弹/中距弹或者一枚格斗弹一枚中距弹的能力。毕竟这么大点空间还要留有格斗弹发射导轨等辅助性零部件。当然随着隐身化时代的到来,虽然当下我国已经批量装备服役歼20这种双发重型隐身战机,但是从军队发展来说未来也是需要一款价格更为低廉的单发隐身战机来替换歼10这些单发非隐身战机。所以如果真的有打算设计一款和现有歼10一样采用鸭式气动布局、单发中型隐身战机的计划,那么从设计初期就将内置弹舱、内置保型油箱等因素考虑在内的话,肯定能“全新设计”出一架性能依旧先进的单发中型隐身战机。

歼10能否隐身和飞机形状关系大吗?

歼-10,正在考虑強化其隐身性能。但是,隐身性能却受到飞机形状的较大制约和影响。

歼10能否隐身和飞机形状关系大吗?

虽然歼10B/C进行了隐形处理,但是歼10不可能改进成真正的隐身战机---所有的传统战机都不可能改进成真正的隐身战机。

在发展到歼10C这个型号后,对于歼10家族的下一步发展,很多军迷都畅想能否在歼10的基础上发展出一款隐身战机,这款隐身歼10在定位上与F35相似,能够与歼20形成“高低搭配”,就像F35与F22那样。

网上也出现了诸如上图这样的脑洞,将歼10尽可能的进行隐身化处理,比如机头方向。但是即便上图中的这款歼10也不能算是隐身战机,因为它并未解决武器内置,外挂的武器弹药仍然会产生巨大的雷达发射信号,而且巨大的单垂尾使得机身侧面的雷达反射面积与传统战机无异。

对于歼10来说,在B/C型号上通过使用隐身涂料以及蚌式进气道对发动机叶片的部分遮挡,使得机头方向RCS值有了明显的下降,获得了一定的隐身效果,但是无论是机体隐身能力还是外挂带来的雷达反射问题,使得歼10B/C与真正的隐身战机相差甚远。

对于歼10来说,即便不考虑隐身外形、材料、工艺等因素,其隐身化最大的难点就是内置弹仓的设计,歼10的腹部进气道使得难以在机腹设置内置弹舱,而歼10较小的机体也难以在其他位置设置内置弹仓。

当然,并不是说腹部进气一定不能设置内置弹仓,比如与F35竞争落败的X32就是用腹部进气布局,但是为了在机体两侧设置内置弹仓,X32采用上单翼布局,为机体侧面留出了空间,而歼10是典型的中单翼布局,机体侧面根本没有空间用于设置弹仓。

如果不能武器内置,也可以采用隐身修行的外挂武器弹仓来降低整体RCS,比如美国的“沉默大黄蜂”就是这个思路,但是这样的隐身效果聊胜于无,与真正的隐身战机完全是两码事。

实际上,不单是歼10,所有传统非隐身战机都不可能通过改进、升级成真正的隐身战机,所有的这种尝试---包括美国的沉默大黄蜂和上图的沉默鹰---都无一例外的失败了。

究其原因,用歼20总师的话说:隐形飞机需要从每一颗螺丝钉开始设计,这涵盖飞机外形、材料、制造工艺、电磁管理等等方方面面,正因为如此也使得隐身战机的性能全面优于传统非隐身战机。

当然,隐身战机在研制时可以大量继承、演习非隐身战机的技术、经验、生产设施,俄罗斯的苏57就是如此,甚至某种程度上苏57就是苏27家族的终极隐身改进版。但是,苏57在隐身性能上饱受批评也证明这条路其实并不科学。

所以,把传统非隐身战机改成隐身战机看起来挺美好,但存在于军迷的幻象中(比如上面这个更像那么回事的隐身枭龙)其实在技术层面完全难以实现,强行改装就会成为隐身、机动性能、载荷航程性能都不堪的四不像,其成本之大还不如完全从头设计一款真正的隐身战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