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北京日报痛批《都挺好》 “爽剧化”改编,刻意迎合市场,导致“戏大于真”?
最近一直在追《都挺好》这部剧,喜欢它就是因为我能在这部剧中看到生活中的对照人物,看到身边人的影子,能从中吸取教训,寻找经验,这有什么不好呢?艺术不就是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吗?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本来就都是由一地鸡毛蒜皮的小事儿组成的,我们不会因为一部电视剧的成功就不养属于自己的“苏大强”了!更不会因为某些假的不能再假的电视剧就觉得自己幸福的起飞了!我们有自己的分辨是非的能力,真的没必要什么都上纲上线的去评判,生活需要娱乐,娱乐更要服务生活,《都挺好》的真挺好的!
怎么看待北京日报痛批《都挺好》 “爽剧化”改编,刻意迎合市场,导致“戏大于真”?
只是把中国的社会家庭真实状况夸张了一下,就大惊小怪的,个人感觉这个剧挺不错的,不出国,没有高学历,只要努力也可以过好日子!大半辈子没有担当逆来顺受的人如果突然没了依靠却突然要领导一个大家庭,确实会把家庭搞得鸡飞狗跳!剧终只不过把一些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行为塑造在一个健康的老年同志身上,也不为过!身边例子也挺多的。如果一个从小就养成的习惯一直被培养着,等到长大成人他自己就不会认为他的习惯有问题!如果把啃老问题表现在独生子女的角色中肯定就不会有那么尖锐的苛责!
怎么看待北京日报痛批《都挺好》 “爽剧化”改编,刻意迎合市场,导致“戏大于真”?
这个我就要吐吐槽了,什么叫导致“太过真实”,难道就是因为真实才被“痛批”么?难道要排除“手撕鬼子”那种“太不过真实”才是好的?这是想把观众的智商放在地上摩擦么?
当爹的不顾儿女一个劲的作,老大为了面子一个劲的造,二哥妈宝男一个劲的疯。
一个家庭的发展,孩子的性格由母亲决定,童年治愈一生,或 一生治愈童年,在苏家三姐妹身上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了,社会不少这样的人,太正常了,正午阳光的剧总是能直击人心。
怎么看待北京日报痛批《都挺好》 “爽剧化”改编,刻意迎合市场,导致“戏大于真”?
怎么不合理了?很合理,生活中也很常见。只不过呢,以往涉及这种家长里短的电视呢,负面角色主要是瞄准女性,突出表现女性的负面影响,刻薄的婆婆、刁钻的岳母、任性的女儿、自私的儿媳,男性只是偶尔穿插一两个非主角的负面角色,在剧中起一个烘托作用,所以没人出来反对。这下好了,居然把男性的负面角色作为主角,还是几个,明显突出了在家庭中男性的负面影响,这让一直处于社会和舆论主导的男人们怎么接受得了呢。所以,官报都出来批评了,你们这样很不好,有问题,男性从来都是光辉伟大,是社会和家庭的主宰,是社会和家庭的顶梁柱,是主心骨,怎么能在影视作品里那么“贬低”男性,矮化男性角色呢,绝对不能容忍。
怎么看待北京日报痛批《都挺好》 “爽剧化”改编,刻意迎合市场,导致“戏大于真”?
鄙人认为:《都挺好》这部剧,其真实性胜过任何都市剧、韩剧等狗血剧、神剧,我基本上不看剧的,只看了《创业时代》和《都挺好》。《都挺好》对人物的刻画完全源自于生活,虽然有所夸大,但是这才是人的真实存在。在剧中,至少展示了几个道理:
1.就算清华毕业的大哥,还加持着斯坦福的高学历,最终还是面临着实业,还得老一个师范生的妹妹推荐工作,工作还得回国,这一巴掌把海归派扇的真到位;
2.作业二哥,母亲给他铺平了所有道路,就只差把饭嚼碎喂嘴里了,这种人是典型的都市小资群体的代表,母亲死了就很难既往的度日;
3.作为妹妹,因为家里各种重男轻女的待遇,通过自己的独立和努力,最后变得很强大,遇上了好师傅,事业平步青云,在三兄妹中学历最差,而混得最好。
4.作为父亲,唯唯诺诺了几十年,终于可以翻身做主人了,于是就把“饿鸭子”原理表现得淋漓尽致,那种人性的自私、自利、为了自己可以作到六亲不认都展现出来了。
《都挺好》这部剧之所以被批,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知,那种母慈子孝的课本式的认知被颠覆。
2.高学历的大哥都免不了失业,更何况那些无数个花重金出国“深造”的人呢?是不是说明一个道理,所谓海归就是在外面混不下去才归的呢?本来就是弱势归来,却以天之骄子般的存在。
3.中国式的“掩耳盗铃”价值观被此剧打破,貌似大家趋之若鹜的东西一直都是在“掩耳盗铃”般的自欺欺人。
……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见解,偏激之处敬请谅解!
怎么看待北京日报痛批《都挺好》 “爽剧化”改编,刻意迎合市场,导致“戏大于真”?
首先,戏剧创作来源于生活,却也高于生活。我觉得,一部现实题材的电视剧,人物设定也好,矛盾冲突也好,编剧是要取材于生活中的观察,然后通过电视剧创作去表达现实中存在的某一突出问题,也就是反映现实。但是,电视剧毕竟属于一种艺术创作,有好就有坏,有是便有非,需要通过不同的人物创作来展现激烈的冲突,达到人物设定上的反差和故事上的饱满,平铺直叙的东西对于电视剧市场也缺乏吸引力。角色性格,只是整个主题的一部分,比如《都挺好》展现的是现代环境下的亲情、家庭和社会关系,从整部剧来说,虽然现在看似矛盾重重,濒临破裂,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亲情这条纽带上,人物性格的反差更能主题。一个角色能够招人恨,说明是对演员演技的认可,比如当年的容嬷嬷,不也是人人得而诛之,但其本身也有可取的部分。当然,也并不是说,可以对人物随意塑造,这里有一个基础,一切都是为剧情服务,不能有悖常理,不能脱离生活和现实本身。
其次,何为“丑化现实”呢?简单来说,就是把现实中真的说成假的,把好的变成坏的,公然挑衅人们价值观,那我们反观电视剧中的人物,像谢广坤、苏大强这类人,现实中难道真的没有吗?肯定是有的,只不过是少数。没经历过的,不代表不存在,就像战争,你能想象我们在抱怨生活压力大的时候,当下有人正在经历战火煎熬吗?剧中人物形象,之所以那么招人恨,说明我们面对是非的认知是对的,我们不能容忍这种人的存在,对我们也是一种提示,看剧看的是热闹,更是对照自己,学会反思。再说,一个人物的性格,是和他所处的生活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的,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没有人一出生就是唯利是图、口无遮拦的。
最后想说的是,影视剧创作只要合理合法,适当的艺术化是可以接受的,没有必要将问题放大或有什么“阴谋论”,比如之前北大教授针对《流浪地球》的言论,和最近对待“流浪大师”的争议,各自都有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抬杠谁都会,那你说西红柿炒蛋,到底是先炒蛋还是先炒西红柿呢?没有什么意义啊,好吃才是王道!影视剧重在剧情和主题,人物关系的冲突,才能带动剧情推进,所以,恶人虽恶,那也不过是一味佐料,好看就完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