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玉米丰收季,玉米价格却出现下跌,后期农民的玉米价格还有上涨的可能吗?

正值玉米丰收季节,玉米价格却出现断崖式暴跌?后期农民的玉米价格还有上涨的可能吗?

现在玉米的秋收工作正在紧张的进行中,今年玉米的种植面积虽然和去年相比,显然是相差不大,据统计2019年的玉米种植面积在6.5亿亩左右。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今天的玉米价格:据统计9月22日全国的玉米价格均价在1991元一吨。而从全国的玉米粮价来看,云南省的玉米价格最高,在2339元一吨,而内蒙古的玉米价格最低,价格在1907元一吨。而玉米下跌的省份是北京、安徽、新疆、江西、河南、浙江、湖南、甘肃、辽宁等省份,其它的省份或有持平,或者保持上涨。

为什么现在的玉米价格出现了下跌呢,后期农民的玉米价格还有上涨的可能吗,我们一起来分解下:

第一,今年玉米是个丰收年,在玉米需求不多情况下,现在玉米价格的下跌也是正常的。

根据有关数据统计,今年玉米的种植面积还是在6.5亿亩左右,而预计2019年我国玉米总产量高达2.5亿吨以上。而在2018年的时候,玉米的总产量也是在2.58亿吨左右,而去年的玉米消费量在2.8亿吨左右,因此去年的玉米供应量不如玉米的需求量多的。所以去年的玉米的价格还是比较高的。

但是来说今年的玉米需求量就出现了下降的状态,比如由于今年养猪数量的减少,而粮食的需求也少了许多,因此在养猪粮食需求下降的情况下,玉米的价格出现下跌也是很正常的。

第二,现在是新玉米和老玉米交替的季节,而新玉米的集中上市,会给老玉米的价格带来一定的下滑。

玉米也是有周期规律的,那么一年之中什么时候的玉米价格最高,什么时候玉米的价格又是最低呢?笔者根据玉米的周期性图分析,在夏天和早秋的时候,当玉米出现青黄不接的时候,此时玉米的价格最高,因此有经验的种粮大户会在此时出售玉米。

至于玉米的最低价格则是在新玉米集中上市的时候,由于此时期的玉米消化不了,因此就造成玉米的价格下跌,而现在正是玉米价格下跌的时候。还有就是快要过春节的时候,很多粮农们在这个时候也是为了卖粮食过年,因此这个时候的玉米价格也是低的。而其它的时间则以稳定为主。

那么后期的农民玉米价格还有上涨的可能吗?

笔者认为,虽然说在玉米生长前期的时候一些玉米的主产地出现了干旱的情况,但是根据了解玉米的出苗率还算是完整的。而前段时间台风“玲玲”的到来也给玉米的主产区吉林带来倒伏的影响。但是台风的到来只是影响了吉林的小部分地区,而玉米也已经成熟,因此影响也是不大的。因此来说今年的玉米总体产量是丰收的,而现在的老玉米还没有加工完毕,再就是年底农民过于集中卖玉米的原因。所以今年下半年玉米的价格上涨幅度不大。

但是到明年后,由于加工玉米的工厂也是逐渐增多,很多猪场也是逐渐恢复了发展。还有就是明年夏天也是玉米供应量下降的时候,所以来说真正的玉米价格上涨在明年的夏天。

正值玉米丰收季,玉米价格却出现下跌,后期农民的玉米价格还有上涨的可能吗?

目前,正是黄淮、华北、东北等玉米产区新粮收获的季节,然而9月23日山东地区玉米价格出现较大波动,虽然谈不上暴跌,但是市场有14家玉米企业下调收购价格,其中山东地区有12家企业下调了10-50元不等,信德文旅跌幅最大达到50元/吨,由昨天的2060元/吨下跌到2010元/吨。具体情况请看下表:另外下跌的两家企业分别是河北宁晋玉米峰集团和黑龙江青冈龙凤集团,分别下跌1分和0.3分,收购价分别为0.995元/斤和0.874元/吨。暂时看,山东玉米跌的范围较大,华北和东北还比较稳定。目前玉米价格下跌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玉米出现短期供给过剩。主要是由于目前黄淮地区、华北地区玉米大量上市,再加上东北玉米也逐渐收获,零星上市,导致玉米企业收购粮源充足,出售玉米的车辆较多,玉米企业也需要提高利润,趁机下调收购价格也是正常的。第二,临储玉米拍卖对新粮的压力。虽然每周减少了投放量,成交率也不高,但仍然没有停止,对新玉米上市也会带来一定压力。第三,玉米需求仍然没有太大起色。目前看,玉米工业加工、食品加工仍然维持不快不慢的节奏,没收有太大变化。而玉米饲料加工,虽然近期国家和各地均出台了大量的生猪扶持政策,但是由于生猪产能恢复需要的周期较长,短期内生猪产能恢复比较缓慢,没有太大的拉动作用。对于玉米后市价格,三农广讯还是比较乐观的,因为一些长期性因素仍然偏利多。一是2019/20年度玉米缺口仍有1556万吨,比去年扩大400多万吨,这是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二是今年玉米总产预估下降193万吨,预估总产2.554亿吨,总供给下降对未来行情有利。三是玉米库存问题,现在虽然没有公布结束时间,按2018年结束时间算,到11月下旬份拍卖结束,预计存存余量大约会在4000万吨左右,这比前2017、2018年均大幅下降。四是在国家政策的作用下,以及各种肉类、鸡蛋等价格大涨,生猪及鸡、牛羊等畜牧养殖会从明年上半年开始逐渐出现增量,饲料玉米价格会先行一步,进入上涨阶段。综合分析来看,目前山东地区玉米价格下调应是玉米集中上市的短期市场波动,从玉米中长期看,仍然有较好的预期,明年开春时,全国玉米平均价格达到1.05元应该问题不大。

(文/三农广讯)

正值玉米丰收季,玉米价格却出现下跌,后期农民的玉米价格还有上涨的可能吗?

正值玉米丰收季,玉米价格却出现断崖式的暴跌?后期农民的玉米价格还有上涨的可能吗?谢邀。最近一段时间,随着秋季新玉米大量上市的临近,华北地区的加工企业挂牌收购价格出现持续回落行情,随着华北黄淮产区新玉米的收割启动,个别企业最近两天的跌幅也在拉大。截至9月23日,山东潍坊盛泰药业挂牌价1.015元/斤,比一周前已累计回落了3分;寿光巨能金玉米1.0元/斤,比上周一累计下调了4分;河北秦皇岛骊骅淀粉0.94元/斤,累计下调1分。另外,山东福宽0.995元/斤,比昨日下调1.5分;信德文旅1.005元/斤,比昨日下调2分5厘,比上周一累计下调了4分5厘;恒仁工贸0.99元/斤,比昨日下调2分,比上周一累计下调了3分;河北宁晋玉峰0.995元/斤,比昨日下调1分,比上周一累计下调了3分5厘。同时,东北深加工企业报价基本稳定,陈粮价格保持在0.78-0.92元/斤的大区间内,另外,辽宁益海嘉里、内蒙古通辽梅花开始挂牌收购新粮玉米,价格均为0.90元/斤。东北港口主流收购价保持1850元/吨,2019年新粮玉米报价1800-1830元/吨。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华北黄淮产区的夏玉米即将进入集中上市期,新增供应增加,叠加陈粮陆续出库,很多企业到货量增多,再加上企业也以消化库存为主,以迎接新粮上市,所以最近下调玉米挂牌收购价成为常态,也是正常的季节性波动。短期内来看,随着秋收的陆续展开,新玉米上市量逐渐增多,预计玉米价格还有进一步回落的空间。而中长期来看,在春节前,华北黄淮玉米上市高峰期过后,紧接着会迎来东北玉米的收割上市,考虑到去年出售的压力较大、售粮价格偏低,今年产区农民的售粮心态或将积极,与此同时,国内玉米的需求处于回暖周期,低位回升也需要过程,尽管陈粮结转库存同比明显下降,但预计在春节之前,新玉米购销的压力仍将比较大,价格也将震荡偏弱;春节后,随着市场流通粮源的减少,以及需求的进一步恢复,国内玉米产需及供需偏紧的格局将会趋于明显,对玉米价格也将形成相应的支撑和带动。

正值玉米丰收季,玉米价格却出现下跌,后期农民的玉米价格还有上涨的可能吗?

正值玉米丰收季,玉米价格却出现断崖式的暴跌?后期农民的玉米价格还有上涨的可能吗?

有人说玉米继续往 “一元内” 运行。这是小希总结了山东临清、寿光、沂水、邹平、诸城、潍坊、临沂等地了解到,因为多数地区的玉米价格回落了2--5厘,下跌以后山东各地的玉米价位调整至1.0元/斤,上下浮动的空间为3厘。

为什么各地近期玉米的价位有回落、下跌的迹象呢?

黄淮、华北地区的玉米近期陆续成熟上市,市场中的玉米供应充足。同时新玉米的上市提振了市场玉米的供需信心,这属于玉米的预期效果。

另外,山东等地的玉米价位回落也与临储玉米积极出库有关系,毕竟因为新玉米即将上市,各地的玉米仓库为了给新玉米上市、入库提供便利,积极将仓储的陈玉米开仓出售,所以目前的市场中玉米供应有所增加。

后期农民种植的玉米价格还可能有继续上涨的空间吗?

参考答案:还有继续涨的空间存在。玉米自18年进入了大的周期上涨途中,这一波上涨至少能持续2年的时间。一般情况下一个玉米的波动周期在4年以上,也就是说18--2020年里下跌的概率极低。比如在19年里玉米虽没有较大的上涨,可上半年以来玉米的交易价位稳步攀升。

另外,东北地区正积极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退出了提高大豆的轮种补贴、降低玉米的轮种补贴办法,这极大的提振了大家轮种大豆的积极性。在黑龙江等地玉米生产者减少了约1000万亩玉米的播种面积,相当于说今年黑龙江玉米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五六百万吨。而实际的玉米需求是只增不减的态势,这为后期玉米的涨价埋下了伏笔。

小希根据10月新玉米上市季,玉米的现货交易价位会有所回落,但是下跌仅仅属于短时间性的。待调整结束后还能继续攀升,后期的涨幅会远高于眼下的价位,玉米的断崖式暴跌并非易事,也很难会出现。

上述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批评指正。文字原创,图片来之网络!!谢谢

正值玉米丰收季,玉米价格却出现下跌,后期农民的玉米价格还有上涨的可能吗?

美国粮,包括玉米、大豆等大量进口,中国农产和粮食只有大跌。注意,中国靠美养活,中国人多(14亿人,占全球四分之一)只搞高科技、旅游观光、打麻将,只要不出国门去乱抢,发达国家政府和民众就感恩了。

正值玉米丰收季,玉米价格却出现下跌,后期农民的玉米价格还有上涨的可能吗?

9月23日刚过完农民丰收节,或许还有很多农民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但过完节迟早还得回归现实生活。对于玉米种植户来说,当下的玉米价格走势恐怕多了几分担忧,9月24日山东、河北、河南等华北黄淮产区,玉米价格出现全线下跌的现象,下跌幅度为10—20元/吨,黑龙江多地玉米价格也回落了10元/吨;9月25日河南多地下调收购价20元/吨,吉林部分地区也下调收购价20元/吨。在深加工领域,需求企业给出的收购价也不太理想,9月24日山东大部分企业下调收购价10—30元/吨,9月25日山东、河北等地玉米深加工企业收购价下调10—40元/吨,多个企业给出的收购价跌至1元/斤以内,后期随着新粮供应量不断增加,玉米价格承压较大,部分地区玉米价格还有下调的空间。正值玉米丰收季,玉米价格却出现下跌,后期玉米价格是否有上涨的可能?微尘微视界对此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新季玉米供应量逐步加大,市场价格博弈加大

近期华北、东北大部分地区进入玉米采收旺季,特别是部分地区不利天气因素增多,有的粮源要急于采收,加上烘干条件有限,急于卖潮粮的增多,使得市场供应量明显加大。按照正常的供求关系,但供应量明显增加时,而消费量未明显增加,这就出现短期供大于求的现象,不利于玉米价格上涨。后期随着供应量不断加大,市场的价格博弈会明显加大,近期玉米深加工企业企业连续下调收购价,也是正常的市场行为,在试探农户卖粮的心态,如果价格继续下跌,种植户很有可能出现惜售心理,那么玉米价格容易出现止跌企稳,具体能有怎样的表现,还得看双方在价格博弈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二、临储玉米拍卖暂未结束,新粮、陈粮供应市场,这给需求企业多了选择的余地

对于目前的玉米市场来说,临储玉米是玉米价格上涨的绊脚石,今年的临储玉米结存量不足8000万吨,按照2018年的拍卖节奏应该没什么问题,但市场行情变幻莫测,整体成交情况不太理想,成交率走出前高后低的现象。9月19日单周投放量350万吨,实际成交25.89万吨,成交率为7.41%;9月26日单周投放量依然为350万吨,辽宁2015年计划投放22万吨玉米,实际成交6188吨,成交率为2.79%;内蒙古地区计划投放66.98万吨玉米,实际成交4.91万吨,成交率为7.33%。目前相关方面还没有发出临储玉米暂停拍卖的消息,意味着陈粮、新粮将同时存在,这对于需求企业来说是好事,意味着采购粮源多了选择的空间,容易出现下调收购价的现象。

三、玉米深加工企业企业开机率增加,种植成本增加,玉米价格有望稳中有升

从9月份以来,玉米深加工企业陆续进入生产旺季,整体开机率在稳步上升,目前达到70%以上,这对于玉米市场来说是好事,意味着相关企业的采购量有望提升,玉米价格也会有望走稳。不过还得注意的是,随着玉米采收进入高峰期,市场供应量也会明显增加,一旦厂门口到货量明显增加时,需求企业可能会趁机进行压价。近些年玉米价格虽然表现的相对较稳,但玉米种植成本明显增加,农资、地租、人工等费用不断增多,同时玉米主产区对应的补贴明显减少,这对于种植户来说是很大的压力,容易出现惜售卖粮的现象,新粮上量初期,一旦玉米价格明显偏低,那么市场供应量会相应减少,对玉米价格形成一定的利好,所以下调空间有限。

四、玉米饲料需求未明显回暖,加上进口玉米冲击,使得玉米价格上涨空间有限

一直以来玉米的饲料需求占据整个玉米销量的50%以上,可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饲料需求的高点对玉米价格有较大影响。今年养猪行业出现较大波动,生猪存栏量持续明显下滑,8月份的降幅更是达到38.7%,一方面推动生猪价格上涨,另一方面玉米饲料需求大幅度降低,很多饲企主动调减玉米采购量,这对于玉米市场来说不是好事。8月份以来多地给出稳定生猪生产的激励措施,但从实际情况看,生猪存栏量恢复还有很大的阻力,恢复的速度不会那么快,这就使得后期玉米价格上涨空间有限。再加上今年玉米进口量明显高于去年同期,1—8月份累计进口量为373万吨,累计进口金额为5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30.1%和37.7%,当前的累计进口量已经超过2018年全年,后期玉米进口量一旦继续扩大,那么对国内市场会形成一定的利空。

总之,随着主产区玉米进入采收旺季,市场供应量将逐步加大,而当前市场需求未明显增加,会使得玉米价格上涨乏力。特别是黑龙江部分地区,受天气因素产量和品质有一定影响,玉米价格下行压力较大,农户卖潮粮的增多,一定程度上会拉低整个市场价格。从目前各地的开秤价来看,今年的新玉米开秤价与2018年相比有所上涨,上涨幅度为20-100元/吨,后期行情能否持续,还有待观察。根据以往的规律看,10—11月份将迎来售粮高峰,一旦农户集中售粮现象明显增多,大概率会使得玉米价格出现一定的回落,所以农民在卖粮时需合理把握售粮节奏。

以上为微尘微视界对“正值玉米丰收季,玉米价格却出现下跌,后期玉米价格能否上涨”问题的理解。如有不妥之处,欢迎多多指导交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