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深奥的佛经是谁写的?

释迦牟尼仏在涅槃之前,要他的弟子阿难,记录他曾经所讲的课程内容,这就是仏经。

我们一般不说写,说记录,为何?

这些经典的内容,是随机缘的智慧流露,不是写出来的。

佛陀在他四十九年的讲课中,从没有一次课程是他的大脑思维产物,他所讲的内容,一般大多数的情况是有人问问题,他则应机回答,带出相关的话题。

这些内容,圆融广博不可思议,非人的世俗思维知识经验和聪明机巧可以达到。

而是他通过多年修行、最后在菩提树下证悟真谛后,处于恒常仏性中的智慧流露。

如同老子写《道德经》一般,也非世智所编撰,而是他处于大道通达清静性中的自然流露。古代的大善知识讲法的时候,情况也一样,

他说的东西,都不是来自头脑所想。又比如禅宗祖师们的那些偈子,有修为的师父们写出来吟出来,都是自然流露,不是靠贾岛式的推敲字句而来。

这一点,是修行人对佛道两家经典应有的一个基础认知。

许多人不相信、认为那么深奥的东西、洋洋洒洒那么长,怎么可能是自性流露?那是因为他们无法了解佛陀的智慧浩瀚,和佛性本空、且能与一切融达无碍。

正因为融达无碍,他所说的这些内容,才能称之为可以教导千秋万代众生的经典。

释迦牟尼为何证道后马上就要走,被人劝留后,却又为何不厌其烦讲四十九年的大课?可是最后却又亲自在《金刚经》里面否定自己的这四十九年?

这是个问题,据说他证道之后,马上就要去入涅槃,被大梵天和帝释天组团劝说,劝他留下来讲法度众生。

仏陀答应了他们,开始了四十九年的教育工作。

这是个什么原因?为什么要走?证悟了,不应该好好搞教育吗?这值得我们感悟一下。

仏陀证悟后,说了一句什么话?他说:“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个个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

这就是他为什么要走的原因,一切众生本来圆满,度什么度?如果做自了汉,未尝不可,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可是,仏陀作为成就者来说,没有什么主观刻意要干嘛,一切都随缘,随什么缘,随他和众生的缘和世界的缘来行事。

所以有人祈请,两个大咖来求他,有人求,当然就应求而行。这叫做随缘,也叫作恒顺众生。

所以后面四十九年,所有的讲课,都是有人祈请提问、咨询他老人家,他才自然而然随缘开课。

这样的风范,现在的人基本没有人能做到,搞传销的大师们要讲课,要先做一个极其漂亮高档吸引力的邀请函、然后花钱做宣传,聚集了听众韭菜,还要布置好灯光音响会场气氛搞起来,才在两旁热烈掌声欢呼之下隆重出场。

我们看释迦牟尼老师出场讲课,《金刚经》记载: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释迦老师当时拿着他那个化缘的钵,先跑到舍卫大城里面去乞食,他老人家肚子还饿着呢。先去讨点东西吃,在这个城市里依次各家各户讨了点东西,这也是在结缘。

然后回来了,吃饭,吃完了把碗洗了收拾好,这些都没有下人助理秘书给他干的啊,都是自己来。

然后干嘛,洗脚,为什么洗脚,因为古印度人赤脚走路,一脚泥污,上课之前先洗干净了。最后再坐下来。这一套,是释迦牟尼老师最平常的流程,许多课开始之前,他都是这样的过。

和传销大师一比,如何?和百家讲坛的光芒比,如何?和世间那些登高台享受鲜花掌声酬金各种礼遇的大师们比,如何?都没得比比不过他们,释迦老师太平凡无奇了,简直一点门面都不讲,有时候让弟子们都尴尬。

可是,就是这一点平凡和平常,才是最耀眼的光芒,也是后世无数学人,永远无法感悟学会的一个境界。

最后金刚经里,仏陀说我这四十九年,其实没有说什么,你们认为我在说法度众生,就是谤佛。为什么话说的这么重这么绝,把自己四十九年的教育工作全盘否定了?

其实他不是要否定,而是告诉你一个总的关键——无可得。

一切都无可得,你不要以为你辛辛苦苦每天上课教这个开悟教那个成果,一切都无可得啊。什么是无可得?

人所做的一切,都没有意义吗?答案是有意义,人生没有意义吗?答案是有意义,谁说人生没有意义,不过,这意义,不要执着,这意义不可得!

实无众生可度,但是却辛苦不厌其烦在度,地藏菩萨还要到最黑暗最恐怖的地狱去度众生呢!但是他们都知道,实无可度,无可得,无功德可得,无荣誉可得,无效益可得、无痕迹可得。

我们人在世界上生存着,到了几十岁过来,常常会问自己,一辈子辛辛苦苦,得到了什么?相信老人家都会稍微明白,真的是时光荏苒一切都像一场梦,哪里有什么得到?

我们因为觉得有可得,才使劲去抓取、堆积、追逐、乃至癫狂,从不曾停下来问问自己,这一切值得吗?

所以释迦牟尼老师在最后说的很清楚,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他告诉我们,一切的一切,都是梦幻,短暂暂时的像电光一般转瞬即逝。

我们知道这个,不是要我们什么都放弃躺平等死,只是要我们不要试图去抓取那些梦幻泡影以为实有可得,然后依附上去攀援上去,一顿操作猛如虎,喜怒哀乐无了期。

因此,仏陀说了这么多的深奥的佛经,都无非是为了这一个目的,使你明白过来。

那些深奥的佛经是谁写的?

这个题目内涵其实非常大,远超一般人的想象。

先谈一下现存佛经的情况。佛经的内容,在不同的宗派是有差别的。目前来看主要有三个体系。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汉传佛教指的就是包括中国大部分地区汉族地区以及日本韩国朝鲜,再加上越南大部分地区,所信奉的佛教。藏传佛教的分布,除了藏区也就是西藏,青海大部,四川西部,以及云南的一部分地区,在新疆内蒙古东北也有相当程度的分布。此外在北京和河北等地也有少量寺庙,比如北京著名的雍和宫就是藏传佛教寺庙,承德避暑山庄内也包括了一定数量的藏传佛教寺庙。藏传佛教在蒙古,尼泊尔,不丹以及印度的小部分地区也有相当数量的信徒。南传佛教主要分布在斯里兰卡和中南半岛上的几个国家,比如泰国,缅甸柬,埔寨和老挝。中国云南和越南南部少部分地区也有传承。

宗派不同佛经的内容是有很大差异的。因此就形成了三个大藏经系统。大藏经是佛教的说法,其实就是佛教所有经典的汇编。三个大藏经系统内部又有不同的版本。比如汉传佛教当中汉文大藏经和日文大藏经就有一定的区别。能够收入大藏经,基本上就可以理解成广义的佛经了。

接下来谈大藏经的构成和三大体系的差别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哪个体系,都是按照经律论三藏的体系进行编著的。经指的是佛陀或者菩萨的教诲所形成的文字。律实际上就是戒律。论是后世僧侣对于佛经的理解认识和阐发所形成的著述。狭义的佛经指的就是大藏经当中的经藏部分。在这三部分当中论的后世著作身份是非常显著的。所以肯定就不需要讨论是不是有佛陀所写或者所著。至于律,内容最少中派之间的差异也比较小,一般认为是从佛陀创立佛教开始一直延续下来的,所以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争议。争论主要出在经藏部分。

现存三大大藏经体系经藏部分的内容差异非常大。汉文大藏经经藏部分的内容最为丰富,藏文次之,南传巴利语内容最少。巴利语是一种历史久远的语言,但没有文字。有人说是古印度语言,但现在学术界有争议。南传佛教各国用自己的文字记录巴利语,形成了各自的大藏经系统。

汉文大藏经当中的阿含经,和南传大藏经当中的经部,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阿含是梵文的音译,有久远之意。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阿含经和南传大藏经的经部,应该是佛教经典当中历史最悠久的佛经。其中的杂阿含和南传大宗经当中的相应部,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其中最古老的一卷。很有可能是源于最早的由迦叶主持的结集所形成下来的经典。

讲到这里就要退回来谈一谈现存早期佛教史料当中所记载的佛陀著述的情况。和当时的很多著名思想家一样,佛陀也是述而不作。也就是通过直接口头交流的方式来传播自己的思想,而不是通过文字。佛陀死后,佛教僧团的管理权落到了他最重要的弟子迦叶身上。他决定将佛陀生前的教诲通过整理的方式传承下去。于是,佛陀弟子当中记忆力最好的阿难承担了这样一个职责,在500名弟子面前背诵佛陀身前所有的重要语录。每一句话都要得到这500人的一致认可才能保留下来。这个过程在佛教当中有一个专门的称呼叫结集。在当时书写材料昂贵且文盲众多的情况下,以背诵的方式传承佛陀的言论,从而间接传承了佛陀的思想。结集这样一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背诵内容的一种集体性的修订。

从早期佛教史料的记载可以看出,佛经的数量在当时远不如当代那样浩如烟海。其实内容应该是很少的。那么现存这么多的佛经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里边又涉及到佛教在后来的一个分裂和变化发展历程。

在佛陀去世之后大约200年的时候,佛教僧团发生分裂。一部分主张改革的青年僧人形成了大众部,主张对原有的佛教思想进行修改,以适应当时社会的需求。而另外一些主张坚持传统的老年僧人则成为了上座部。他们就是现在南传佛教的前身。因为发生分类,所以对佛教经典的传承和解读自然也就发生了不同的意见。双方分道扬镳之后,佛经内容就开始出现差别。

到了公元元年前后,北印度贵霜帝国成为了当时佛教的发展中心。其实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佛教开始向中国进行传播。贵霜帝国当时既和中国有着交往,同时和中东的波斯乃至于古罗马地区都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这个时候,以大众部佛教为基础,吸收了少量上座部佛教思想,以及印度本土婆罗门教和波斯拜火教,再加上古希腊宗教的影响,就形成了一个新的佛教教派,大乘佛教。大乘指的是能够同时容纳多人乘坐的马车。与之相对的是,小乘佛教。这是大乘佛教用来对之前的大众部和上座部佛教进行贬称的一种称呼。指的是只能够由一人乘坐的马车。从这个名称上看就体现了两种思想。早期佛教特别强调个人的自我解脱,大乘佛教开始提倡通过帮助他人解脱,从而实现自身解脱,也就是有普渡众生的思想。

大乘佛教的兴起,自然要有相应的经典来进行阐述和表达。在这个过程当中就有了所谓的龙树取经的传说。龙树是一个传奇性的人。他的活动年份现在都没有办法确定。关于他的很多传说,非常传奇。也有学者认为,很有可能是多个人都拥有这样一种称呼,所以才引发了后世解读的混乱。根据传说,佛陀在世的时候,世人愚钝,佛陀只能讲小乘法,也就是提供自我解脱的法门。而佛陀其实还讲过大乘法也就是能够普度众生的法门。记录这些佛法的经典就是大乘经。龙树在机缘巧合之下进入龙宫,得到了龙王赠送的大乘经。于是大乘经就开始传播开来。这是传说当中对于大乘经由来的一种解释。汉传佛教是大乘佛教。所保存的经典,除少部分以外都是大乘经。

大乘佛教兴起以后,逐步成为了印度佛教的主体。到了公元九世纪,大乘佛教进入了衰落阶段。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进入了密教发展阶段。所谓密教也叫密宗。指的是通过隐秘的师徒相传的方式进行佛法的传承的宗派。原本是大乘佛教的一个宗派,后来成为了大乘佛教的主体。密教的特点是吸收了大量的婆罗门教的内容。因此特别重视佛教的仪式仪轨。而密教的发展时期恰好又是藏区吸收佛教的一个重要阶段。这就使得藏传佛教呈现了以密教为主的这样一种特点。藏文大藏经当中就保留了大量大乘佛教晚期密教经典。这是和汉文大藏经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密教经典当中的一些修行思想和方法与儒家文化有很大的冲突,因此在宋代时候设立的官方佛经译场当中,并不翻译此类经典。 汉文大藏经当中密教经典文献就远不如藏文大藏经丰富。但是早期大乘佛教经典的保存,汉文大藏经要优于藏文大藏经。

大乘经的由来当然不能够用传说来解释。根据现在学术研究的成果。是当时大乘佛教的僧侣写成的。因为佛经总是以佛陀或者菩萨的身份通过对话来阐述佛法,所以不可能保留作者的名字。

汉传大藏经当中还有一部分是中国人写的。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六祖慧能口述弟子注录而成的坛经。除了此书以外,还有一些非常明显的中国人写成,但是托名佛经的著作。比如佛说父母恩重经。此书明显是受儒家思想影响而写成的,其目的就在于调和儒家与佛家的思想矛盾。古印度人没有这样一种思想意识,是不可能写这种书的。

最后总结一下,没有任何一本佛经是由佛陀本人写成的。杂阿含和相应部,是目前现存最古老的佛经。两者内容有一定的对照性,但又不完全相同,说明在传承的过程当中各派都有自己的调整和修改。它们也不能完全反映最古老的原貌。而这两本书的源头,很有可能是最早佛经结集的成果。至于其他佛经,都是后世僧侣在原有佛经的基础上编写出来的。

那些深奥的佛经是谁写的?

佛经不是谁写的,是佛陀的侍者阿难尊者以及五百罗汉记录流传下来的。

古代印度不同于我们国家,对于历史有记录的习惯,所以佛陀讲法时也一样秉承了印度的习惯。

后来为什么又有佛经流传于世呢?

是因为佛陀即将入涅槃之前,所有阿罗汉皆悲痛哭泣,其中佛陀的侍者兼堂弟阿难尊者哭得尤其伤心。

但是其中有一位叫阿那律尊者,因为肉眼失明,佛陀指点他,修到开了天眼,因此他头脑特别冷静。

他劝告痛哭的阿难尊者说

现在不是哭的时候,你需要去请问佛陀四个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就是:以后结集经典时,经典前面用什么字来取信于后人?

佛陀答用:如是我闻。

如是我闻,意思就是这些经典不是我阿难尊者宣说的,而是由佛陀金口宣说,我阿难尊者记录流传下来的。

阿难尊者因为是佛陀的亲堂弟,所以容颜与佛陀非常相似,佛陀入涅槃后,阿难尊者为众说法时,容易引起弟子们疑惑是否是佛陀复生,而一旦用如是我闻四个字开头,弟子们就都知道,不是佛陀复生,而是阿难尊者我,听闻代佛宣说,以去弟子们心头疑惑。

为什么阿难尊者如是宣说,弟子们心头便不再疑惑呢?

就是因为阿难尊者记忆力奇佳,能做到过目不忘,所以又有一句话又说:

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

这句话就是赞叹阿难尊者的博闻强记。

佛经的流传后世,除了阿难尊者外,还有一位重要人物的付出不能被忽视,即佛陀大弟子大迦叶尊者。

大迦叶尊者传说是如今尚且住世在鸡足山上唯一的一位阿罗汉,但是若非极为罕见的缘法,也无缘得见。

他也是禅宗名典“拈花一笑”的主人翁,得佛真传,喜修苦行,但不喜欢参与僧团活动,平时都是自己一个人离开僧团独自修行。

直到听闻佛陀即将入灭,才匆匆归来,继而做了最为重大的结集经典的决定,才有经典的流传后世,所以这位大迦叶尊者,也是每一位喜爱佛经的读者们需要深深地感恩的人。

那些深奥的佛经是谁写的?

最早的古印度佛经,是由佛弟子们集结编制的,第一次集结是佛祖涅槃后不久编制的,主要内容是讲述佛祖生平的言传及身教。第二次集结是佛祖涅槃几十年后整理的,并分化出经臧,律臧。第三次集结是佛祖涅槃200多年后整理的,又加进去古印度后世高僧们论臧。而我们现在看到的佛经都是汉唐以后大德高僧们翻译过来的版本,其中也夹杂着高僧们自己的观点。[祈祷][祈祷][祈祷]阿弥陀佛!!!

那些深奥的佛经是谁写的?

佛经是佛陀的录音。

首先,佛经并不是谁写的,是谁发明的。佛经是阿难尊者对佛讲课的记录。这个阿难尊者是佛陀的弟弟,后来跟着佛陀出家修行。要知道,阿难尊者的记忆力是非常强的。按现在的话来说,阿难尊者就像一个录音机。佛陀说的每词每句,阿难尊者都能烂熟于心。佛陀去世之后,阿难尊者就把自己脑海中保存过的,佛陀讲过的东西又一字不落地,从口中复述了出来。由众多弟子,阿罗汉,在旁边作证,记录。

所以说,佛经并不是某个人写的,某个人创造的。而是阿难尊者复述出来,众多弟子阿罗汉验证无误。才被保留记录下来的。直白来说,我们现在看到的佛经就是佛陀的录音。也正是为了避免后世的某些别有用心的人诋毁佛经,篡改佛经。阿难尊者复述经典的时候,每部经典前面都加了,如是我闻四个字。这个意思就是,我听到佛是这样说的。渊回看了某些人的回答当中,说翻译佛经的时候都加入了自己的思想,加入了翻译者的思想。这其实是不符合事实,也是极不负责任的。佛经从印度翻译成中文,在古时候是非常慎重的。比如鸠摩罗什,再比如玄奘法师。每次翻译经典的时候,都是举国之力,汇集当时最厉害的师父们在一起。某次某句要怎么翻译,由一个主持的朗读出来,由大家一块决定,这样翻译是否合适。如果通不过,就不会胡乱翻译。直接采用音译,下面标注注释的方法。比如,般若,安那般那这些词汇。

鸠摩罗什尊者,后来舌根不坏,也是证明他翻译的经典没有问题的证实。学佛修行就不能拿当今社会学术界考据的那一套方法。来对佛经进行研究。这些东西完全就不是一个系统之内的。就像西方人不能带着有色眼镜,来看我们东方文化一样。同样的,我们也不能拿我们东方原有的思想文化,去生搬硬套上西方的那些哲学框架。佛家的思想文化重在其中的智慧,重在其中禅定生命科学的研究。个别少数人那样考据来考据去,研究来研究去。殊不知迷惑了自己的心性,而且害人害己。对于获取佛家思想文化的智慧,对于他自己解脱,生老病死,百害而无一利。渊回的话只能说到这儿,那些人好自为之吧!ヾ^_^♪当然,以上内容只是愿回个人的经验,见解不足为论,仅供大家参考,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发表不同意见,大家如果需要交流地方,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交流,另外,大家觉得有帮助,欢迎大家点赞,收藏,转发推荐让有限的内容发挥无限的力量,帮助更多的人关注渊回,我们下期渊回学佛,再见(✪▽✪)

那些深奥的佛经是谁写的?

当年,佛陀讲法四十九年,不是思考说出的,而是从自性流露出,亲口所说。所以佛经第一句是如是我闻,若不是佛陀所讲,没有如是我闻四字。普通人即使再聪明,也无法说出。佛陀涅槃后,由阿难等大弟子集结,写出。这才有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无上珍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