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比逻辑思维更高级的思维方式?
神秘的花仙子,给我讲人类最高级的思维方式。说得百花齐放香气馥郁。
有一次朋友介绍一位花仙子给我认识,说,这位花仙子啊,是难得地一位馥郁美人,她独自住在山谷中,一人种花数亩,藏书几千。真乃人中之仙。
我一听十分向往,便央求朋友带我前往拜访。
我们找了个时间,驱车前去,走进那山谷中,但见雏菊粉黄、玫瑰烈红、月季优雅、格桑纷繁,大大小小几十种花朵,布满在一座小房子周围。
一位婀娜女子,正在花丛中修剪花枝。
正是槛外有佳人,窈窕剪花枝。
我们去了,她抬头微笑招呼,把我们引进屋内,冲泡一壶花茶。
室内静谧清雅,满墙皆书,外面花香染进,一室生香,十分怡人。
于是我们聊起天来。
花仙子女士年纪四十出头,面容有如平湖秋月,有一种淡然舒畅之美。她开口风雅、所谈古今融贯,自如的很。
我们聊到东西方的哲学,我说我很看好西方哲学及他们的逻辑思维方式,认为逻辑思维是世界发展至今演化出科技繁荣的关键。她却笑笑不语,只是喝茶。
朋友看出她并不认同,于是问道:仙子,可以说说你的看法。
我也问道:仙子觉得不妥?难道世上还有比逻辑思维更高级的思维方式?
她悠悠说道:世上有一种,不但比逻辑思维高级,而且超越其上甚远。
我惊呼:是吗?还有这样的思维方式?
她说:这个不能叫做思维方式吧,确切地说,可以勉强叫心智,或者说灵智。逻辑思维是指将思维内容联结、组织在一起的方式或形式。它看似很基础很高级严密,确实也看似造就了现代科技发展的思维局面。
可是这还仅仅只是个表面。逻辑思维是人的理性认识阶段,人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类型反映事物本质与规律的认识过程。但是问题就在,到底什么是事物本质与规律,逻辑思维没有一个终极的答案。
目前的科学领域,也只不过是发现和证明出极其小的一部分奥秘。所以目前所说的物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虽然看上去挺靠谱,却局限非常大。
这并非是逻辑思维的错。逻辑思维没有错,只不过局限非常大而已。
和人的心之力量比起来,和人的灵智比起来,它实在算不得什么?
中国文化里有一个词叫做:造化。
一般来说,造化,是说上天的造物和运化,也就是万物衍生和发展。外国人认为万物是上帝创造,所以他们没有造化的概念。科学家则认为宇宙造物有一个终极的力量源泉,他们始终在摸索寻找这个东西,以至于深陷其中不可自拔。
而在中国,万年前已有答案,在我们的易经里,已经把造化的过程和原理说的清清楚楚。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就是造化,或用老子的话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也是造化。
虽然我们中国人看上去在近两百年内没有跟上部分造化的节奏,但不能仅仅因为如此,就无视造化的力量。而认为这只是逻辑思维的功效。
实际上,人类的文明演进,就是众生心力与天地共同的造化而成。因为有想飞的心愿,才能促进飞行梦想的诞生,才有很多人陆续去研究飞行的可行性。
早在明朝,有一个技术天才,他在研究火箭具有推动物体上升能力的基础上,制作了一把能上天的椅子,他在座椅背后安装了当时最大的47支火箭,同时把自己捆在座椅的前面,两手各拿一个大风筝作为降落的平稳器,
然后叫人把47支火箭同时点燃,想要借助火箭向前推进和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不料飞出去一段距离后,火箭爆炸了,他也因此献出了生命。
这个试验虽然没有成功,但他已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升空飞行的人;他的梦想,来自心愿,来自心的灵智,而这样的场景,和百年后的西方飞机发明者们如出一辙。
正是人类的飞的心愿,创造出了如今宇航员可以上天的现状。
当你有一个想法和愿望,你就会去思考可行性,寻找资源,发现和试验这些因素如何达成目的,这就是造化的一种状态。
我们把这样的情况,叫做心想事成。
逻辑思维,仅仅是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的操作性思维方式。它并非一个决定性的思维意识。
我说:说半天,你的意思,是我们人类的文明发展,并非逻辑思维为最大的原因,而是因为人有心愿有梦想?
当你有心愿和梦想,愚公移山这样看似不符合逻辑的事情就具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他说:人的心力,促成了社会的发展。你也可以说是人的欲望。而人的灵智,则在这些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转折作用。当你认为那些破天荒的发明,是来自逻辑思维,其实是来自灵智的闪光。俗称灵感。又叫做灵光一闪。
正因为灵智,特斯拉才会发明交流电,也因为灵智,瓦特才会改进蒸汽机,西方的工业革命和电气革命,信息革命,都是因为关键人物在关键技术点上的灵智闪现而推进的。而逻辑思维,不过是操作过程中的工具性思维。
伟大的发明家,被称为最接近神的男人——尼古拉.特斯拉经常沉浸在发明创造的幻想里,脑袋里经常浮现出种种异常奇怪的现象。17岁时,特斯拉惊奇地发现,自己能够充分利用想象力,完全不需要任何模型、图纸或者实验,就可以在脑海中把所有细节完美地描绘出来,和实际情况没有丝毫差别。特斯拉运用这个能力来发明创造。获得了700多项发明专利。
我不是说,所有发明创造都不是逻辑思维的产物,只不过,许多关键的创举,却直接来自于灵智。
或者说,不来自于规律性和有系统的思考行为。
这和中国的中医有点像,古代的中医,在医学的成就上,依靠勤奋和科学性的药理试验,是根本无法搞出这浩如烟海的中医学说的。
对人体脉络的认知、气血运行和自然的关系、病理与药理的辩证关系,虽然饱含科学道理,却无法用逻辑思维去达成。
这需要靠医家自己的修行感悟,或者说灵智的运用。学中医的人都知道,光针灸这一门学问,就不可能光凭逻辑思维创造发明出来。
千万种药物的配方配伍,本草的药性,几千年的逻辑思维也无法完全弄清楚。这些在上古时代,已经开始发展的东西,终极的来源,当然不会是逻辑思维。
否则,计算机这样强大的逻辑思维,早已可以代替颤颤悠悠的八九十岁老中医了。人,因为有灵智,才能有真正的创造。
我问:那么,灵智,到底是什么?她说:灵智,是道的大用。是这个天地万物总的根源体蕴含的智慧,当我们人在某一个状态和它接近的时候,就像插上了电源,通电了。许多奇妙的作用开始显现。
这东西,有限的封闭性的科学思维,无法理解,也不愿意理解。
就像用西方理论去分析中医,根本门都摸不着一样。
当爱因斯坦、牛顿这些科学家最后去搞神学,是因为他们深信灵智才是万物造化的最奇妙根本。
我告诉你我种花的经验吧。你看我种了这么多的花,很多花开得特别好。
种花是需要逻辑思维的,用什么种子,怎么施肥,怎么除虫,配的药水剂量会产生什么效果,等等许许多多需要逻辑性的思考。
可是,很多时候我发现,即使你考虑到了最齐全的逻辑,也会种不好一些花,根本不知道原因,而有些花,我没有刻意去管理,只是用心去对待它,它却反而生长地极其地美好。
我不知道是不是我的意识,影响了它的生长,但是我相信,总有一些东西,是超出逻辑思维之外的因素。
在佛家,有一个词叫做因果。或者说,因缘。世界上最好的思维方式,其实就是因果、因缘的法则。没有什么不能套入这个法则。它和逻辑思维其实也有点像,可是它不是一个主观性的刻意的思维。
逻辑思维是主观性的思维方式,而因果和因缘,是自然的。主观的思维,常常因主体的不客观,变得很不靠谱,而唯有绝对的客观,才是真相。
在佛家的修行方法里,有一种方法叫做观照,是以一个纯粹客观的心,去观照自己的行住坐卧和念头。这个纯粹的客观极其重要。
只要你不纯粹,试图干涉和判定,你就会从观照心瞬间转移为大脑思维,一旦成为大脑思维,观照就失去效果。灵智随即离你而去。
这就是客观和理智的关系,彻底的理智,是彻底的客观,彻底的客观,是无我的客观。
所以我们中国文化里许多的典籍,包括佛经、道家的经典、易经、道德经等等,都无法用逻辑思维去解读,解读出来一定错误百出无法通达。你必须用心去感悟。用灵智去契合,你才会真正明白他那些文字里包含的意义。
所以古人说:大智若愚。不是说大智慧非要人愚蠢才行,而是要去机巧,丢弃所谓逻辑思维模式的局限,回归简单质朴,才能契合智慧。
所以老子说:绝圣弃智。
当你误以为有一个固定的逻辑可循、有一个固定的真理可遵,有一个可操作无误的体系可以复制,你便违背了万物无常变易的法则。离真正的圣和智远矣。
我听到这,觉得她所说,极其有局限,无法说服我,我只好告辞而归。走的时候,闻到一阵阵的花香,觉得瞬间头脑清晰一片空白,当思维停顿的时候,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有没有比逻辑思维更高级的思维方式?
毛主席与赵朴初先生的探讨佛教思维方式的故事。
毛主席在一次外事活动前,问身边的陪同赵朴初先生:“佛教是不是有这样一个公式啊?是名赵朴初,即非赵朴初。”
“是的。”赵朴初先生回答。
毛主席说道:“先嘛肯定,后嘛否定?”
“不!是同时肯定,同时否定。”赵朴初先生向毛主席解释说。
“很难理解。”主席陷入思索。这时活动开始了,谈话没有继续下去。
这里,是毛主席与赵朴初先生在探讨的是佛佛教的思维方式。而赵朴初先生所说的,“同时肯定,同时否定”。就是佛教的“不二法门”的思维模式。
“不二法门”是佛教重要的概念。《佛学大辞典》解释为:
“一实之理,如如平等,而无彼此之别,谓之不二。”
“二”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这样一个习惯,当我们面对一个事物时,我们都会习惯的,从自己的角度,开始不断的给我们面对的事物,加贴上我们认为应该的标签。什么大小啊;好坏呀;漂亮难看;舒服难受呀;快乐烦恼等等。从佛教来说,这就是起心动念,就是起分别心。有了分别,就肯定有对立比较的参照。比如看见辣椒,就想到了辣。有了辣,就肯定有不辣。比如水果(或者是苹果等等。)有对立就是二。
只要我们开始加贴标签,起了分别心二。分别心就不会再停止,这就是佛教讲的,进入了生死轮回的状态。进入生死轮回的状态后,就再也看不见事物的一实之理,也就是再也看不见事物的本性了。
因为随着不断的判断,加贴标签。事物的性质也会改变。比如我们对辣椒的认识。就有中药和食材。是蔬菜和配料。还有调味品等等定义。辣椒还是原来的辣椒?可在我们的心目中,辣椒的性质已经完全改变了。
我们面对的物品的是这样变化。同样我们面对的事情也是这样。
下面我们再举一件事情。比如,小明和小亮上课打架,老师让他们出去,请家长来处理。小明的家长追问打架的原因。假如小明的家长开始不断的,用自己的视角来判断。给打架不断贴标签。情绪化的感觉小明在打架过程中受了委屈。同时感觉到自己也受了委屈。就一定要到学校去。到学校而不是要处理打架的这件事情,而是要向老师讨回公道。这样小孩之间闹个矛盾,打架一件小事。就升级演变为判断老师是否公平,是否还有资格再从事教学了。事情的性质完全改变了。
学校同学之间,有点矛盾动了手。都属于不正常的正常现象,都是学校里会经常发生的事情。只要批评,教育,正确的加以引导也就过去了。就跟同学们遵守纪律都是一样的,都是校园生活的一部分,都是如如平等的。
总是以个人的视角,用个人的情绪。不断的在经历事情中起分别心,加贴标签。也就远离了事件的一实之理。远离了事件的本质,就是二。就再也不能正确面对处理自己生活中的事情了。
一实之理苹果乔布斯时代的产品,几乎每一件都是精品。读《乔布斯传》,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现象。乔布斯在每次选择产品之前,总会进行静心禅坐,然后才从众多产品中选出一款自己心仪的产品。再将产品以及产品的各项功能做到极致。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的过程。也就是不二的过程。从禅坐开始,就在不断的下决心肯定,产品就是这样,就应该是这样。这个功能必须这样。就是这样不断的肯定下去,不断一下去,才能将产品做到了极致。
还有被全世界公认的,拥有人类最伟大的大脑的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对人类做出了许多巨大的贡献。但是。他在做研究的过程中,经常也会遇到,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这时,爱因斯坦就会放下手中的工作。停止思考。安静的坐下来,手里拿一个小球,小球下面放一个盘子。当快要进入睡眠时,身心处在彻底的放松状态。手里的小球自然就会脱落,击中下面的盘子,发出刺耳的声音。惊醒后的爱因斯坦重新回到思考问题上。许多次,这时的第一感觉就是问题的答案。才有许多对人类贡献的重大发现。这些灵感也就是一,也就是一实之理。很显然,这些灵感都是来不及贴标签的。是没有会分别的事物本质。
所以不二法门是非常有效的思维方式。运用这种思维方式,人们在面对事物时,只要能减少分别心。就能看见事物的本质。就能正确的面对事物和正确处理事情。
最后一点说明。上面解释的不二法门,不是完全正确的,或者说不是完整的。只是从思维这个角度,让我们能认识不二法门。首先,给不二法们贴上一个思维模式的标签。就是分别,就是二了。不二法门就是不二法门,就是一实的。
那为什么还要说呢?
佛学讲究闻思修,才能掌握佛教的法门。听闻知道佛教的道理,并不是目的。关键是要思考研究彻底领悟佛教法门。要想彻底领悟就要修证,修证就是将佛教的道理在生活实践中进行检验。使之能帮助我们生活实践。从思维方式来讲不二法门,首先,可以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不二法门。其二,也是运用不二法门来指导我们,来丰富我们的思维模式。
回到主题,用“不二法门”,来回答题主的问题。从不二法门角度出发。逻辑思维本身就是一,他跟其他的思维方式。都是如如平等的,并不存在哪种思维方式更高级。关键点是。只有在不给逻辑思维题,人为的加帖标签,不要有二的分别情形下,才能认识并掌握逻辑思维的本质;也就是认识逻辑思维的一实之理。才能最有效的加以运用。能为我们服务,就是高级的思维方式。对待其他思维方式,也是同样的道理。
有没有比逻辑思维更高级的思维方式?
逻辑思维就是关于因果关系的认识。我们人类认识的实质,就是建立统一的因果关系。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认识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系统的模仿、系统的概括和系统的相互作用。
由简单的因果关系导致的系统模仿,如模仿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建立饲养业和种植业;由绝对的因果关系形成的系统概括,如提出了力和速度等物理概念,建立了经典力学;由相对的因果关系形成的系统作用,如提出具体的物理机制,形成了有机统一的世界观。
我们人类的认识,正是借助于上述三个阶段的不同发展,才逐渐地发生了质的变化,使人类的认识得以区别于其他的灵长类动物。比如,黑猩猩🦍的思维就始终停留在认识的第一个阶段——处于模仿的阶段。
人类的文字发展,就较好地反映了上述三个认识的不同阶段。最初的象形文字,其实际上是由简单的绘画🎨演变而来的。这是最为典型的模仿,临摹外在的现实世界。
大约到了公元前十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由于交通的便利,各民族的人们在此交易,交换他们彼此的产品。为了便于交流,逐渐地形成了拼音文字,用纯粹的符号来代表具体的现象与物品。
这是人类最早建立的抽象系统,由一系列抽象的概念形成的因果逻辑关系,是理论的雏形。由此,逐渐地使人类养成了逻辑思维的习惯,即形成了归纳法和演绎法这两种不同的逻辑认识方法。
于是,人类的认识在原来单一地追求经验的一致性,又增加了理论内在逻辑的统一性。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理论不仅必须要被外在的实验所证实,而且还需要保持其内在的逻辑自洽,不能形成矛盾的概念,即不能产生佯谬。
虽然逻辑思维对于人类的认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仅用逻辑思维又是不够的。因为,归纳的逻辑方法会受到质变的限制🚫。比如,随着观察尺度的缩小,原本连续的空间会变得不再连续,从而使微观的粒子具有了波动性,受到了空间粒子的不对称碰撞💥。在水中的花粉具有无规运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因此,归纳法只是认识的初级方法,其主要用于收集和整理资料,为演绎法的使用奠定基础。只有演绎法可以面对整体,根据不同的极限情况,使我们借助于具体的物理机制来统一地解释各种不同的物理现象。
然而,演绎法也是有局限性的。其建立的逻辑系统(理论)需要有逻辑的前提即逻辑思维的出发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逻辑基础。具体地说,就是需要提出公理和假说。
由于面对同样的现象,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选择和评判公理与假说呢?
对此,原有的逻辑思维是无能为力的。需要我们有一个更高端的思维和评判标准,这就是人类认识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是人类认识的最大公约数,它们可以最大限度地适用于所有的现象。
比如,自然界存在着具体事物的有限性和抽象概念的无限性。这是我们判断理论正确与否的一个重要原则和尺子。于是,只要我们的宇宙是一个具体的系统,那么构成其的粒子就一定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这就是量子力学的物理基础。
又比如,自然界存在着质的变化和不同物体的归一性。于是,使我们摈弃经典的机械⚙️世界观,转而接受空间不空和物质不实的有机观念。这就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我们所描述的世界,即物体的运动会受到光速的限制和空间形态的影响。
再比如,自然界存在着个体间的相互影响与渗透,不存在绝对独立的封闭体系。于是,我们可以将各种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归结为物体的存在引起了空间的对称性破缺,即空间量子对物体的不对称碰撞。
比如,由于物质是能量的聚集,其封闭性小于1,会对外辐射热能,使原本均衡的空间形成了热的梯度分布,即形成了引力场。于是,当两个物体相遇时,空间量子对它们内外侧的碰撞是不对称的,由此形成了万有引力。
如果说传统的逻辑是理论得以建立的内逻辑的话,那么人类认识的基本原则就是构建理论的外逻辑。虽然,在不同的理论之间并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但是人类的基本原则却是这些理论的共同基础。
因此,逻辑思维适用于理论的建立,满足其内部的逻辑自洽;而构建思维即遵循人类认识的基本原则,适用于对理论的选择和评判。
因为,实验并不具有绝对的验证性,理论与实验是有差异的。前者是理想的,而后者则是现实的。
总之,虽然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用逻辑思维来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但是由于人类认识的有限性,仅靠逻辑思维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提升认识的思维水平,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因此,遵循人类认识的基本原则是我们思维的更高境界。只有在构建思维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逻辑思维的作用,使我们人类具有更高的认识效率。
有没有比逻辑思维更高级的思维方式?
谢邀应答:
我认为:正确的逻辑思维是人们在古今长期的,对自然与人文总结实践、并能融合的一种高级思维方式和方法!它是广泛被当做认识事物与解决事物的一种㨗径和理想的良好处理方法。已经称得上是一种高级思维方式了!如果说有没有比逻辑思维更高级的思维方式?我看有!那就是永远能与时俱进、永不休止地寻求到比较更高级的逻辑思维上来!因为逻辑思维本身不仅是一个特定的思维方式,而且也是一个永远在发展中的逻辑思维方式!单纯性指逻辑思维的高级与否,是不科学的!在人民的日常现实中,存在于很多的单纯的逻辑思维!比如:人们也按照逻辑思维方式去做的一些事物为什么有人能实现,而有的人没有实现?这是因为没有能"天人合一"并与时俱进!所以说:单纯一个逻辑思维是不能证明一个逻辑思维的正确性!只有正确的逻辑思维方法,才有可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吗!因为在发展中的逻辑思维方式是可能变化的!如果掌握了逻辑思维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才有可能得到事物的完善性!有没有比逻辑思维更高级的思维方式?
有没有比逻辑思维更高级的思维维方式?
下面,我给网友讲讲六祖慧能大师的故事,大家就能判断,有没有比逻辑思维更高级的思维方式了。
六祖祖籍在河北范阳,其父罢官被发配到广东。六祖很小时父亲就去世了,与母亲相依为命,靠砍柴卖柴为生。生活贫苦根本就读不了书。
有一次,有一客买柴,令六祖送到家里,六祖得钱走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慧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
从六祖“一闻经语,心即开悟”,到后来在五祖那里“言下大悟”,是一个有过程的悟入整体。他的顿悟绝对不是逻辑思维的结果。
六祖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六祖又问:“此经从何而来",客答:“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主持,五祖常说,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随后,慧能安顿好母亲,便至黄梅,礼拜五祖。祖问曰:“汝是何方人,欲求何物”?慧能答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五祖一看慧能口气不小,给他来了个下马威,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五祖认为,一个没有开化的乡巴佬,也配学佛?大家想想,面对五祖的气势,怎么回答五祖的问题?一般人早吓傻了。
你别忘了,慧能可是开悟的人,所以他的回答就非同一般:“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这可不是从理论上学来的,更不是逻辑推出来的,而是慧能的见地,句句都是见性的话。
慧能对五祖说,“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不知和尚安排我什么工作啊”。五祖说:你呀根性大利,勿要多言,就到厨房帮厨去吧。
慧能在黄梅,当了8个月的砍柴堆米工。有一天,五祖碰见慧能说,"我思汝之见可用,恐人害汝,遂不与言,汝可知否"?慧能曰:“弟子也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可见,慧能在黄梅并没有跟五祖学习什么。但师徒都心知肚明,五祖早把慧能选作接班人。
后来,五祖让他的弟子们各作一首偈子,谁开悟就把衣钵传给谁。他的大弟子神秀作了一首: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要知道神秀这首偈子是很有水平的,中心思想是,“心性本净,但为客尘所染”,所以必须修戒,修定,修慧。但神秀只认识到了"自性本自清净”,停留在“我空法有”层次上。五祖说他“只到门外,未入门内”,没有达到"无上菩提”的境界。
慧能听到神秀的偈子后,马上也作了一首:
菩提本无树,明镜也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他请张别驾书偈时,随口说的"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也看出神秀与慧能的差别。针对神秀的"我有法空”,慧能提出了"一切法空"。
“直下开悟”,就要超越概念思维活动,讲理进行逻辑思维,就开不了悟。要知道,道理越多,分别心越重。遇到什么事,都想着去分析判断,用逻辑去推理,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
后来,慧能三更天到五祖房间,五祖为其说《金刚经》,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大悟“万法不离自性”。遂启师言: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六祖未到黄梅,听人诵经已有所悟;初见五祖回答问题,表现出自具见地;请人写偈,认识表达了"一切法空"的境界;五祖为其讲《金刚经》,悟道:“一切万法不离自性”,此时才算大彻大悟。
从六祖慧能闻法到彻悟的全过程看,禅宗的“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已大大超越逻辑思维。
有没有比逻辑思维更高级的思维方式?
从推理角度看,人类智能主要可以进行,四种推理:
- 第一,演绎推理,又称逻辑推理,由一般到特殊。
- 第二,归纳推理,由特殊到一般。
- 第三,类比推理,由特殊到特殊。
- 第四,溯因推理,又称反绎推理(或反向演绎),由特殊到解释。
其中,类比与溯因的区别在于:
- 类比——是形式不同,但逻辑相同的连接。
- 溯因——是根据现象,寻找最可能的解释。
又因为,思考可以产生思维,思维可以产生思想,这三者的递进关系,如下:
- 思考——基于信息的推理过程(动词),如思考问题、思考一下——在想。
- 思维——基于模式的思考方法(名词),如逻辑思维、理性思维——怎么想。
- 思想——基于思维的认知结果(名词),如成熟思想、深刻思想——想出什么。
可见,思维的作用,就是承上(思考)启下(思想),而打包一些思考方法成为一个系统,就可以称之为“工具”,如哲学思维、数学思维、科学思维等等,都是一种“思维工具”。
那么,当审视思考本身的行为与过程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思考主要就是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推理(Reasoning)。
所以,对人脑来说,比逻辑思维更高级的是——类比思维、溯因思维。
更多参看:
- 人类智能(上):推理、逻辑、因果、预测、在预测之外
- 人类智能(中):结构、信息、学习、算法、想法与一切
- 人类智能(下):智能的源头、语言的作用、虚拟的现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