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用5年就完成了曹操一生的愿望,小人物黄皓是怎样覆灭蜀汉的?
《三国志》的“二元论”倾向较为严重,人物性质“非黑即白”,缺乏矛盾性和客观性。将蜀国的灭亡归罪于黄皓这个艰险小人,固然顺理成章,大快人心。但仅凭一个小小的黄皓,区区一介宦官,有何能力动摇蜀国的根基?
黄皓祸乱蜀国的根本原因有三:
其一——诸葛亮生前“拔苗助长”
其二——后主刘禅昏庸无能
其三——陈祗病逝导致蜀国政治平衡失调
刘备死后,蜀国的大小事务皆由托孤重臣诸葛亮一手管理,虽然诸葛亮对后主刘禅忠心耿耿,不至于谋朝篡位。但是诸葛亮对刘禅的要求过高,他希望刘禅严于律己、刻苦用功,将来成为复兴汉室的千古帝王。因此,诸葛亮命令董允监督刘禅的行为举止,时时刻刻对刘禅严加管束。
刘禅身为蜀国国君,后宫却只有十二位嫔妃(其实也不少了),其中两名嫔妃还是张飞的女儿……质量堪忧啊。
刘禅想纳进美女,扩展后宫,却被董允一言否决。堂堂一国之君居然连纳妃之事都不能做主,还谈什么管理朝政,谈什么复兴汉室?
诸葛亮与董允去世之后,刘禅开始放飞自我,极善阿谀奉承之道的宦官黄皓趁虚而入。
刘禅要什么,黄皓便给什么。久而久之,黄皓成为了刘禅身边最为得宠的宦官,不过在文臣之首陈祗的威慑之下,黄皓并不敢插手蜀国的内政。
公元258年,陈祗因病去世,蜀国失去了制衡黄皓与姜维的调节器。
没有了陈祗的制衡,黄皓开始操弄权柄,暗中控制朝政,他窃夺皇权的行为引起了满朝文武的公愤。姜维数次向刘禅进言,请求诛杀黄皓以正朝纲,但昏庸的刘禅断然回绝了姜维的忠言直柬。
随着时间的推移。皇权与臣子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朝堂之上诛杀黄皓的呼声越来越高,而黄皓利用职务之便蒙蔽住刘禅的双眼,将刘禅“内外隔绝”,一切对黄皓不利的言论全部被人为屏蔽。
不仅如此,黄皓还指使刘禅帮助自己铲除政敌,十余位无辜的大臣被刘禅莫名其妙的处死,姜维为了避祸,率领数万蜀军精锐前往沓中(甘肃)屯兵。
姜维在避祸期间自作主张,改变了诸葛亮生前设计的汉中防御部署,魏国安插在蜀国的奸细得知姜维的愚蠢行为之后,立即通知魏国发兵伐蜀,魏军轻松的便攻陷了蜀国的门户之地汉中。
姜维自知铸成大错,于是费尽心力研究出“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的战略构想用来防止魏军偷袭蜀汉的腹地,但这封“奏折”却被黄皓私自扣下,刘禅对魏军攻陷汉中的重要军情居然丝毫不知。
果不其然,邓艾率数万精兵偷渡阴平桥,直插蜀汉腹地, 由于姜维带走了蜀军中最为精锐的部队,导致诸葛瞻率领的留守部队尽是一些未经过战争洗礼的新兵蛋子,魏国的虎狼之师简直如入无人之境,奋勇杀敌的诸葛瞻在绵竹守卫战中以身殉国。而此时,姜维居然还在回防的路上……
面对魏国的突然袭击,身为国君的刘禅毫无战意,堂堂一国之君竟率领文武群臣出城投降, 蜀汉就此灭亡。
综上所述,黄皓确实是导致蜀汉衰亡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他搞事情,蜀国至少内部也不会那么乱,或许还能错存活一段时间。
但我们都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偌大的蜀国不是黄皓一张嘴就能覆灭的,他并不是蜀汉灭亡的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还是国力差距,天下十三州,蜀国仅仅一州之地,要人没人,要钱没钱,涸泽而渔,穷兵黩武,最终结果只能是灭亡。诸葛亮逝去之后,蜀国虽然在蒋琬、费祎时代有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但后来姜维九伐中原也差不多败光了,而且蜀汉后期,政局混乱、国力下降。而占据中原地区的魏国通过不断的休养生息,人口和经济早已经超越了吴、蜀两国数倍之余,虽然中间有过高平陵之变,司马氏夺权的插曲,但其根基太厚,根本没有太大问题,一统天下只是时间问题。所以即便没有黄皓在朝中作乱,蜀国也迟早会走向灭亡。
仅用5年就完成了曹操一生的愿望,小人物黄皓是怎样覆灭蜀汉的?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刘备临终留给刘禅的警句,亲贤臣远小人这是诸葛亮出师表对刘禅的忠告…蜀汉的灭亡主要责任是刘禅,小小黄皓不足掛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