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如何解释,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给我们什么启示?
山村破旧道观瞌睡的老道士,给我演讲《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奥妙。不知他说的对不对,先分享出来。
老朋友都还记得我在一个小山村偶遇到一个破道观的老道士。
当时我独自去了一个小山村,走着走着就在一个地方看到一个木质结构的小道观,虽然很古旧,但是确实很荒凉。
我走进去那里面。看起来至少都有100年历史了。几乎没有道士在里面,可能出去办事去了,香火也不旺,只点着一点点基本的香烛供奉着。
我转着转着就到了太岁殿,太岁殿里面有一个老道士在那里睡觉打瞌睡,听到我来了,他睁开眼慵懒的说:拜太岁,8块钱一次。
我说:无量天尊,老道长,大白天的你在这里打瞌睡,难怪你的香火不旺啊。
他说:哈哈,你怎么知道我在打瞌睡?两个眼睛闭着就是打瞌睡吗?
我一看他桌上有本《道德经》,这时一阵小风吹来,《道德经》自己翻开了。正好摊开在第27章。
我说:道长,你给说说这27章的奥妙,如果说的好,我就把太岁给拜了。
老道长开心地说:也好,也好,好几天没开张了。
我先看看这27章是说啥的?
我笑了,说:你都不知道27章说啥你还解释。
老道长一本正经的坐起来,拿着《道德经》给我念说:我先给你念一遍27章的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zhé),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jiàn)而不分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这个善行无辙啊,就是说呢,善于行走是不留痕迹的。
我说这字面意思初中的人都能理解,还用你说吗?
他说:你别急嘛,善言呢没有缺失。善数呢,也不用拿个算盘计算机来算。
善于关闭守护的,根本不用搞门锁弄关卡修城堡。善于捆绑联系的也绝对不用绳索。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4个字叫做:大智善巧。
为什么叫大智善巧呢?小智,是巧而不善,也就是说小聪明,是总盯着一些东西不放,只能看到一个小段位的事情。
心智总是锁在某一个段位,你肯定就被这个段位反过来捆绑,这个段位的环境条件都是你的障碍。
所以你看小聪明的人呢,喜欢拿计算机摁来摁去。他只在乎他这几块钱的输赢。
小格局的人呢,干点什么事情都喜欢谋划,畏手畏脚,瞻前顾后。
天上的鸟飞行哪里有痕迹可言,随心随缘随风而飞,自在逍遥。
你看我们乡下的房子常常夜不闭户。不怎么害怕别人闯进来,因为你放开了活着没人闯进来。你都不怕别人偷你东西,你为什么要关门呢?
你看那些城市里面有些很贫穷的街道,越是穷的地方他越是把门关的很紧,生怕别人进去把他所剩无几的几百块钱偷干净了。
一个人修行也是,心里面要修到清净无着,才有可能达到无损,因为你最厉害的守护就是抱一,抱一了,就是无抱无为无所守。无我了,还守个什么门?
世界上的事事物物和人与人,都是互相联系的,懂的人,不必拿绳索去强行捆绑,可以善巧配伍,达成效果,比如中药方子,就是这样,药草的功效互相如何搭配,这都是天地万物联系的妙处。
善于说话的人,几乎不怎么说话,为啥,因为语言总是有缺失的,他靠的是用整个人生行止来说话,行不言之教。只有不言之教,才是无瑕谪的善言。或者一个人总是说最谦虚的话,最低调的话,也行!
所以说这个27章前面这5个善呢,就是讲的格局大小、大智才能善巧。
格局怎么才叫大呢?我们道家讲的是自然。你能够做到道法自然,很多事情都能够随顺。那你这个格局就算很大了。你能够做到随顺。随缘应物。你就能够知道什么叫善行无辙。因为你没有固定的轨道,没有死规规死条条死框框来执着桎梏你。天下的一切都是你的痕迹,没有什么事情不是你的痕迹啊。
这个道理呢和佛家讲的八万四千法门是一样的,其实何止八万四千法门呢。应该说法门是无限的。你非执着这个不可,觉得其他都不灵,你就是小格局嘛!
所以佛门人说: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又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是最大的格局,最大的格局就是无极,往宏大没有尽头,往微细也没有尽头。
佛家有一本经书叫《法华经》,里面讲了个故事,说文殊菩萨要善财童子去找药,善财童子呆了没办法找。问他他回答:天下无不是药啊。
我们道家也是这样的认知。所以老子讲善行无辙。你天下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拿来对治另一件事。每一条路都可以达到某种目的。
你如果有一个比较透彻彻底的全局观。你就能在你遇到的每一件事都能善巧方便的去成就。一般人是看不到你痕迹的。你心里面也没有条条框框。这种操作就叫做道法自然。
你看天地自然之法就是这样的,他是没有固定路线和痕迹可行的。当然你可以说他有一个额外的恒定的不变的路线,那就是循环往复的生生死死。
所以南华真人讲,方生方死,就是这个意思。才生马上就死了。是这样吗?当然是这样。
因为一个东西生了,必然还有一个东西会死,这世界就是这样对应的。在这个天地的平衡里面,没有一样东西是独自生出来或者独自死去的,它都是对应的。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啊。
你要是看到了这个自然的道法奥妙,你就能做到善行无辙,同时你也能够做到善数无筹。善啥都行。
我说: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也是这样来推理吗?
他说:这个又是另一个说法。你试着把这个话和佛家的《金刚经》来对应就明白了。
佛说实无众生可度,但是他却兢兢业业的在度众生。为什么呢?因为普天之下,何人何物不是众生。
老子说圣人常善救人也是不着相度众生的意思。圣人不弃人。是因为无人可弃,为什么无人可替弃?因为平等嘛,不着相嘛。在圣人看来,没有一个人是比另一个人更值得拯救的。他不会因为这个人衣衫褴楼,贫穷肮脏就只是救这个人,而不救那些拿起屠刀作恶作非的人。
在圣人眼里看来,世人皆可救度。大家都是可怜虫。无可抛弃,所以不用弃。这个弃呀,可以用选择来解释。就是说圣人干这个事情,他不会用分别心去选择。
我们中医经常讲——医者父母心。和这个也差不多。到你这来看病的,无论他是好人坏人。是善是恶,是官是民,你都以父母心看待救治,这才是医者的平等良心。
至于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呢,你可以这样理解。什么东西都可以拿来用,没有什么东西是没有用的。
一壶水看似没什么用,但是可以解渴,一把火看似只是一个灾祸,但是却可以煮熟饭。路上的一颗小石子,人人都不会在乎他,可是你捡起来可以在湖里打出一片涟漪。
所以真正的物尽其用,其实是善巧方便的意思。不是说你要把所有的东西都用到尽,而是说每一件东西对你来说都是有价值的。
换句话讲,你能够了解和善用每一件事物的价值。
我们道家很重视这个事情,你真正能做到这样是一种法术。能用某些事情东西配合达到某种目的,是一种法术。只不过你们看到一些道士玩这些法术觉得很小家子气,像是迷信。
你试试往大的看,大的法术比比皆是,航天飞机往天上冲上去了,这是不是法术?
高铁一天之间穿梭整个中国,这是不是法术?
远隔天涯的人拿起手机能互相看见说话,这是不是法术?
这些就是物尽其用,因为你有这种智慧去搞清楚了怎么用物理联系配合去达成目的?
所以用这个道理你去想那句话,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资源是不能够互相利用的,就是垃圾也可以再回收。
这就叫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就是说这就是内在的圆满无漏无遮的大智慧。袭击的袭就是圆满的意思就是周遍的意思。
我听了大叫妙,妙妙。我又继续问:那么下面那些——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怎么解释呢?
老道长说你给我8块钱,我给你上了一个大课了,还要继续给你上吗?
我说那我就多给8块嘛
他说:贫道也好久没有遇到如此大方的施主了,今天本想为了16块开开斋,继续讲一点,但是瞌睡来了,贫道要入梦了。施主扫码付款后自己游玩就好。
(请勿抄袭搬运,谢谢)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如何解释,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给我们什么启示?
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善”,不是道德层面的含义,他真正的含义是:合适。
《道德经》这类经典,远不是字面上所能解释的,这是需要我们注意到的。正如老子自己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二十七章主要是对善的解释,正如《道德经》开篇所言:名可名,非常名。老子所说的善,不是我们惯常理解的善。他要我们放下仁义善,顺其自然的去生活、努力则好。
所以,学习这类经典,是需要不间断的去学习和领悟,可能才会有所得的。
善行无辙迹:合适的行为是无迹可循的。
善言无瑕疵:合适的语言是没有瑕疵的。
善数不用筹策:很会计算的人,是用不着工具的。“ 筹策 ”:是一种计数的竹码子。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于关闭的人,虽然没有门闩,但别人也不能打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善于捆缚结扎的人,不用绳索而就能够使人不能解开。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因此,圣人经常挽救人帮助人,从来不遗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经常善于物尽其用,从不抛弃物品。这是人生的一种智慧。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所以做事合适的人可以做为做事不合适的人们的老师,做事不合适的人们也是可以作为做事合适的人的借鉴。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做事不合适的人,其实也丰富了做事合适的人们阅历。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人生不以合适或不合适为标准,不在意好与不好,否则就会陷入到迷惑中,这是人生重要的奥妙。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如何解释,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给我们什么启示?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行者不走前者之路,善于另辟蹊径。善言无瑕谪,善言者,不会留下瑕疵被别人指摘。善数不用筹策,善于计算的人,不需要利用工具。善闭无关楗则不可开,善于管理的人,没有他的钥匙,别人是打不开的。善结无绳约则不可解。善于缔结盟约的人,不需要约书,也能牢固彼此的约定。这里是说在其专业领域的达者,对于自身行业的理解会达到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所以圣德的人,善于做到人尽其才,其眼中没有废弃的人;善于做到物尽其用,其眼中没有应该废弃的物品。能做到这些,便可说是掌握了道的精微高妙之处了。这里也是对证了,圣人合天地之道。任何的存在都有其必要性,不以恶小而弃之。不以物微而弃物。所以说圣人不仁。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善人是不善之人的学习榜样,不善之人是善人的反面教材。善人和不善之人是对立统一的,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好人可以变坏,坏人可以变好;双方又是对待的,有善人必有不善之人,有圣人就有强盗,师就是模范标本,资就是借鉴资料,“师资”一词源出于此,今天的“师资”就是教师队伍的意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发扬好人好事的带头作用,让人们见贤思齐,见善改过,从而感化带动后进的人们;同样,也要以坏人坏事为反面教材,知道坏人们的可悲下场,引以为戒,不致重蹈覆辙,误入歧途。这就是“道”的妙义了。有了道一,就有了道的相对性,善恶对错,是为道的佐证。相互比较,相对见证,相互存在。所以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站到“道”的角度,万物都是平等的,都有存在必要的,所以天地不能仁慈,有仁慈就失去了平等。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如何解释,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给我们什么启示?
告诉我们做人处事,要有山川河海那样
的胸怀,要像清流溪涧那样清澈无染,要像
和风细雨那样润泽着万物而不声张,要
像婴儿那无欲无望。要安于忍辱,像大地
那样承载万物,忍于污染,成为天下之川
谷……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如何解释,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给我们什么启示?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结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本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所阐述的是道除了为物母、物根外的共性。自然之道不同,所孕育成就的自然物就各不相同而独立存在于宇宙;但也有共性存在的。“善行无辙迹”就是言道藏隐孕育运化物的行迹是深藏不外露、不表现的。“善言无瑕谪”,此句是言道表现外露自己不带任何瑕疵,不像善言的人很容易让人捉住把柄。“言”就是表现自己明示自我存在。“善数不用筹策”,是言道孕育运化物都经历量变到质变,这种数量演变演化计算的非常巧妙而没有节点(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闭”就是善藏,善于保存自己而不被发现、不被盗。并不像人那样,为了保存占有宝贵财物而千方百计的设关楗按锁具,就是这样也不可能保全。正像庄子形容的有人将宝物藏在大山中,有大盗将整个山背走了,怎可保全呢?道之善闭是不会存在这样问题的。“而不可解”是言道之藏之闭浮躁浮浅的是不可能打开认识自然之道大门的。“而”并不是并联转折之意,而是指人口两侧的胡须,也即与“中(人中)”无关。那么,持之以恒探道的人,坚守技术创新的人是可以开启自然之道之门的。“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同理,也即不浮躁浮浅,持之以恒探道的人是可以发现道结(也即道的成物阶段)并可对其总结利用并阐述的。如果藏在自然事物深处自然之道不可开、不可解,就不存在下文中的“是以”,人类正是利用了道的可开可解可依性来为人类服务造福的。
第二部分是言人类的智者(圣人)正是依据自然之道可开可解可依可为人类造福的信条引导引领世人利用“常善”救人、救物的。“常善”就是指人类的不间断的连续的(常)对藏在自然事物深处的未知自然之道进行探索发现和不断技术创新(道生一)的实践尝试(无为),使人类经常地获得技术创新的突破发展,就可以提高整个人类的生存生活保障依赖,这就是无弃人。物尽其用就是无弃物。坚守探索未知自然,发现自然之道,利用自然之道创新技术的文化信条或理念传承就是“袭明”。“袭”就是承袭和传承。“明”与下文中的“迷”相对,应当是聪明理智、不迷不糊涂之意。
第三部分中所提到的“人”,指的是最能代表人的本质特性或特长本性的“真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具有不断或持续探索未知自然并持续开发新技术新制造的能力。能在探索未知自然中获得新发现并取得人类技术人类制造新发明新创造的科学家们就是“真人”,就是“一人”,就是应当受人尊敬的“大”!这些“大”者,就是本章所称谓的“善人者”。只有这样的“善人者”才能担负起“人大”“人牛”的重任和胜任“人大”“人牛”的资格。那么“不善人”就是指不能达到、不能获得真人业绩的平凡无奇的世人。“善人者不善人之师”,就是言一般平凡的世人要自觉向科学家们学习,学习他们的艰苦卓绝的探索创新精,并自觉师从他们主动付诸探索创新的作为行动,使整个社会多出现“善人者”(善人是由不善人的主动努力起步成长起来的);不能付诸探索创新作为行动者要主动支持资助或在舆论上支持点赞科学家们的事业和作为;这两点就是“不善人者,善人之资”的含义;就可促进社会多出善人者,甚至达到层出不穷,就会促进人类社会及国家民族的巨大技进进步。“贵”是尊重的意思,“贵善人”就是全社会全民族尊重尊敬探索创新的人,就是尊敬尊重科学家。“不贵善人”就是不尊重科学家和不重视科学技术的探索创新。“不爱其资”就是不喜欢尊重和资助科学技术的探索创新事业,这就是民族文化理念上犯大迷犯大糊涂,其结果只能造成落后挨打。这就是人类文化的“要妙”(秘诀)。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如何解释,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给我们什么启示?
《道德经》乃本体论,即阐述宇宙、万物生成本源及运动变化规律的智慧大道!也就是得道之真谛!
所以,若未达与圣居、与圣语、与圣化之境界,常人很难窥其真象、得其真髓、达其真意!一般多为知解而已!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层次不同,解释各异!
“善”,乃得道圆满之境,即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善行无辙迹”,无行之行故无踪迹;
“善言无瑕疵”,无言之言故无差错;
“善数不用筹策”,无算之算故不用算具;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无闭之闭故无闭不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无结之结故无结不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所以,圣人知人善用,而无不可用之人;物尽其用,而无不可用之物。此乃道明之慧也!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所以,有道之人,不好为人师,而以他人之缺失、不足为师为鉴,或承师道以教化人;未明道者,则好为人师,或只是施财助人,。不以教化人为高贵,不以施人资财为仁爱,虽有智慧而不張显,大智若愚,无为而治,这是智慧之真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