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将传世版《道德经》奉为经典的专家在看到郭店版《道德经》后,价值观会崩塌吗?
我很喜欢考证,喜欢挑毛病,结果被一位好朋友怼得体无完肤。不知道对不对分享出来大家评评理。我问他:曾将传世版《道德经》奉为经典的专家在看到郭店版《道德经》后,价值观会崩塌吗?
他说:有些人心理素质不好,肯定会崩塌。
有些人很笃信自己的知识架构和价值观体系,觉得世界真理就是这样,一旦他发现有所不同站不住脚,马上崩塌,内心无法承受。
那是他对以往自我的价值体系太过于迷信和偏执。
其实《道德经》这样的经典,版本不同,不影响它的效用。这本东西中国人已经享受福惠至少几千年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文字或者有不同,但是境界却可以保持一致不出差错。
这就是考证专家和体证智者的不同。
我说:那么考证专家考证出来文字都不一样了,那意思怎么可能还会一样呢,意思都不一样,拿这本书研究的人当然会错乱啊。
他说:没有那么大的问题你放心。
我说:你告诉我原因嘛!
他说:老子写这本道德经的时候,其实他是知道这个事情的,他知道自己的著作,在时光长河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命运。比如被篡改。
这就好比释迦摩尼讲佛法也是一样的,他当然是知道自己的说法后世会被人拿来分门立派,拿来各执一词。
孔子也是同样他讲东西难道不知道后世的人会拿他说的话鸡毛当令箭吗?
但是这些圣人讲话写东西。他不是用这些思辨的思维去写出来的。他们这些东西都是智慧流露出来的。用专业的术语来形容就是——性海中流出。佛家讲——大定中说法。
这些东西一旦是在彻底智慧的境界当中流露出来的。那么它是不会具备我们俗世所讲的字辞错误的。除非你全篇给他改掉,几个字错了绝对不会影响他。
因为它是合乎道的。
我说为什么合乎道就篡改都没问题呢。他说:具体为什么会这样,我也不好说,但是就是会这样。你听过鸠摩罗什的故事吗?鸠摩罗什说,如果我翻译的佛经有一个字是错的,我死后火化舌头就会被烧掉。
这位翻译大师七十岁的时候圆寂了,圆寂之后,后秦文恒帝亲自去悼念,大家为他进行火化。火化的时候,弟子们发现他的口腔中常常发出光亮,有些光亮,犹如莲花般漂亮。火化结束后,他的肉身都化为灰烬,但是舌头却没有被焚毁。所以人们纷纷赞叹说他的舌头是金刚舌,也是世界上唯一公认的舌舍利。
这个事情是不是真的,我们不去考究。其实是说一个人没有修证到位,是断然不敢乱翻译佛经的。
一个有透彻大智慧的人讲东西写东西的时候。他是不会错到哪去的,因为他已经整个身心合乎大道。所讲所写无非都是道性中的自然流露。如果你非要去找毛病,可能是因为你拿他某时候说的一句话,去对治不合符情况的问题,实际上执着的是你不是他的话。
这些东西最重要是它不从头脑来,它不是考究专家学者作家哲学家这样的作业模式和思维模式。他不存在有大脑思辨,也不是从多年的学识积累而阐发。甚至说,这是大脑停止运作后弄出来的内容。搞不好他说完自己都不记得说了什么。
他是彻彻底底很纯粹的从智慧本性中流淌出来的东西。老子他只说了五千言,其实你要他天天说,他每天都能说一万言。只是他面对特殊的因缘,随缘而说这五千言。
道德经它是一个伟大的东西,但是又是一个平凡的东西。如果你不能够参透它的平凡。你就会沦陷于他的伟大,一旦沦陷于他的伟大,你就只会抬着脖子把他举着,一直举到你手脚酸麻颈椎出问题。最后头晕脑胀。不是摔跤就是变异。
一旦你只是执着于他的平凡,当然就把它当成一般的学术性纸张文字。拿来考证拿来做学术研究,那些文字一旦被拿出来做知识层面研究。它的价值就非常有限。
当然也有很多明白人,拿着这本道德经作为生命的指导。但是这些毕竟是极少数的。
所以你问我那些专家看到不同版本的道德经之后,价值观会不会崩塌?那就要看这位专家是用什么心态看待他眼中的道德经。
如果他是一个抠字词、认死理、用严谨学术标准抬杠的人。他的价值观是很容易崩塌的。因为他太自我,太自信,用眼前有限的这些现象去判定很多事情去推断很多自己并没有完全掌握的事情。
但如果这位专家他也有很通透圆融的学术观念,他能够不拘泥于某几个字词的改变。始终站在一个比较发展性高度的视角看待这本东西。他的价值观当然不会崩塌。
广东话里面有一句俗语叫做作捉字虱。形容有些人跟别人讲话,特别喜欢盯着别人说话写字的某些个别错误拿出来挑毛病。
这种毛病是不是我们经常都有?
我说:太对了,我就是这种毛病,我看不得别人写错字,说错哪个字读音,我就觉得这个人真没文化。
他说:所以你有时候会因为这些东西错过这个人说话的要义和真正的意思,因为你总是被那些个别的错误给吸引了注意力。
你过于执着那些细枝末节的东西。而且你擅于把整个事变化的关键归于这一个错字和一个读音。
原来我在公司上班的时候,公司里面有一个部门领导,他对待员工做事就是这样刻薄。
那些员工很辛苦的去做方案或者写东西,有时候充满才华的很有想法的东西出来,在他那里他却看不到,他总是去挑字眼,这个字不能这样写,那里一个标点符号没搞对,然后一通骂,
他把一桶凉水扑向这些用心做事,只是稍微有点小错误的人,其实他如果稍微改善一下态度,并且首先去承认别人这个东西的主流价值。然后再指出有哪些错漏,这样做好了就更完美,那不是就挺好吗?可是他是很偏执的只去关注这些小东西。用现在流行的话讲,就是格局不大。
你看格局不大的人,你跟他共事过,你就知道一研究某件事情要怎么做,他首先就去想这些小问题怎么办?他陷在那些小问题里面挠头挠半天。他不会充满斗志的把自己的智慧和精神先去解决这些大问题。
所以这样的格局的人呢,看事情看人看世界都是这样的,他们只看那些小毛病小东西。眼里面没有大局没有大框架,也没有大方向,模模糊糊的都是。
其实这事情对别人损害不是特别大,最重要的是妨害了自己,自己越搞越痛苦越烦恼,长期被这些小东西纠结折磨。就好像自我强迫症。自我强迫症的人看到吃饭的筷子排列摆放的时候顺序不太对,他就受不了他一定要去摆正。
我有个朋友他吃饭的时候。那些菜盘子跟菜的颜色如果搭配的不太好,他宁愿不吃,要去换一个盘子。
我说:你说对了,我就是这样的人,简直就是纠结啊。不过有时候我还挺享受的,我觉得这些毛病不可怕呀。
他说:我说出来不是说他可怕,我是告诉你人有时候就是这样的。沉浸在自己的毛病中,非常开心,非常享受。
这个状态其实和价值观也一样,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固有的价值观里面,也是很享受的很自得的,他从来没有想过要去改变,或者说他没有想过有其他的可能性。
他用他有限的暂时的知识积累所构成的价值体系。去固定的看待这个世界和所有的人和事。
如果有人去挑战或者有人说出他与他不同的东西,他马上就会暴跳如雷或者受不了,出来一定要抬杠。一定要争个面红耳赤。如果你遇到这样的人,你最好就是避开。避不开你就尊重他,随他怎么样算了,千万别跟他抬杠,你跟他抬杠你就变成跟他是一样的。
我说:你说的太对了,我本来就是这样的人,还好我现在改过了。
他说:我原来看过一本书是胡适写的专门考证红楼梦的。我特别后悔看那本书,因为看完之后我再去看红楼梦,老是被他那些考证的东西影响了,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把这种影响消除掉。
本来我去看红楼梦是非常纯粹的享受这个故事,带给我的感受和领悟。
可是考古专家们用这些所谓的放大镜去考证。既没有兴味很无趣,也是没有智慧的。
当然人是最好奇的动物,什么事情他都想弄个明明白白的。那种八卦的心态和我们现在吃明星的瓜的那种心态,如出一辙。
你不要以为我们对学识对真理的八卦和执着探究就有多么高尚。这份东西本来是好事,但是你一旦执着偏执,那和八卦明星吃瓜就是一样的了。
我听了很生气地说:你说这个我真的就有点不同意了,很多人都会不同意。你比如说道德经佛经这些东西,我们对他是充满崇敬的,是不能够随便去冒犯的。
他说:你怎么就会觉得是冒犯呢?我说什么了让你觉得是冒犯呢,所以说你心里总是有一个自己往外抵触的东西别人碰不得,别人说不得,只要是抵触了你认为是神圣的东西,你就觉得不对路。所以你这个心态是有问题的。
比如你对道德经佛经这些很崇敬的,你就应该知道他们需要你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们辛辛苦苦的教导用心良苦教育你,其实要你变成一个不执着,不偏执、不随便对环境变化外部评判而产生各种烦恼。
他们希望你面对别人的攻击,不会真正的生气,能随时看空看开。他们希望你解脱,可是你反其道而行之。所以你能抬杠的时候就还好,抬不了杠就会崩塌!
我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跟你说,说不清,你是强词夺理。眼睛里没有圣贤。你这叫不尊敬圣贤,所以我不跟你说了。
曾将传世版《道德经》奉为经典的专家在看到郭店版《道德经》后,价值观会崩塌吗?
现在人们所读到的《道德经》都是以明朝张之象所刻王弼《老子注》为底本编撰而成,即现在的通行本。现在经学术界研究可以确定的是,王弼所注本,是一个古老的版本。楼宇烈:“说明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所用的《老子》文本是一个很古老的版本。”。
现在,学者研究比较多的是马王堆汉墓的帛书本,帛书的出现提供了很多研究依据,有较高的学术价值。1993年郭店楚墓出土了竹简本的《道德经》,年代属于战国中期。这个版本缺少66到81章。特点是,1,没有兵法权术内容。2,语言古朴。
包括梁启超和冯友兰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道德经》是战国时期后人伪作。已经有很多学者加以批驳,笔者不再赘述。由于竹简本《道德经》的出现,加上真伪问题历史上始终没有定论。有专家就认为郭店竹简本《道德经》是老子的原著,而66到81章是后人补益(伪作)。
笔者认真研究老子思想以后,发现:1,《道德经》符合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是当时的治国之策。2,语言上古朴醇厚,多用形象比喻,和《左传》、《诗经》、《论语》风格相近。可以确定《道德经》为春秋时期作品。3,错简非常严重,经笔者恢复的大段错简达六十二处,66章以前的内容有错简到66章以后的。4,从第五十七章开始出现伪作。主要体现是a,和老子思想不统一。b,逻辑混乱不统一。c,出现不承认客观现实的不可知论。d,以错简内容为依据论述。勘定伪作达七章。据此,笔者得出以下结论。一,《道德经》作为治国之策成书于老子。二,成书后就有人不断在后面增补。三,增补以后总计81章。取九九归一合“抱一”之意。四,增补以后的竹简本散乱了,被后人重新编辑。五,新编之人完全打乱了原著的顺序,且不得老子要领。六,王弼所用的《老子》也是经过重编以后的版本。七,郭店竹简本《道德经》只是“增补81章版本”的简配版,不能作为划分真伪的依据。
有兴趣的可以关注我,你们将读到颠覆历代注本的《道德经》详解。
曾将传世版《道德经》奉为经典的专家在看到郭店版《道德经》后,价值观会崩塌吗?
郭店版《道德经》使用的文字系统不同现代汉字。
而传世版《道德经》改动的不是郭店版《道德经》,而是马王堆帛本《道德经》五千言。
能读懂的都没几个人,即使传世版《道德经》也不是大多数人能理解的,价值观崩塌是不存在的。
郭店版,是To B ,不到2000字。
马王堆,是To C ,5000字。
传世版,是修改了马王堆,儒家,玄学化。
本质逻辑,现象化。
用心离道远兮,无心道本天成。
曾将传世版《道德经》奉为经典的专家在看到郭店版《道德经》后,价值观会崩塌吗?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最初由老子撰写的,后经过辗转传抄刻印,被学者修改编纂的一篇类韵文体思想学说。
有人统计,清代之前《道德经》版本有一百零三种之多。迄今为止,《道德经》的校订本已达三千多种。《道德经》出现的版本问题,是一种独有的文化现象。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甲乙两本帛书《老子》,当是西汉初年的版本,《德经》在《道经》之前。现在可见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版本最为原始、古朴,可惜只是《道德经》的部分章节。历史上流传最广的版本是汉代河上公注本和曹魏王弼注本。其他重要的版本还有西汉严遵注本、唐代傅奕校古本、唐代刻《道德经》石幢等。
王弼版《老子》流传下来,成为比较普遍使用的版本,虽然这个版本也有疏漏错误,但这个版本不失为一个好蓝本。帛书《老子》甲乙本,郭店竹简《老子》是“地下资源”,是本不流传东西,它未能流传下来自然有未流传的原因。以考据、训诂为基础的校堪工作虽然可以以帛书《老子》、郭店竹简《老子》为重要参考,但不能把它们作为绝对的依据,因为它们本身也不是“正版”,它们还有自相矛盾的问题。
通行本留传至今,自有它留传下来的道理;各其他版本留传也一定有各自的出处。可以这样说,别说是今天,即使是战国时期,要想找到老子的原文已经是不可能的了。《道德经》原著是老子,但今天我们看到的《道德经》是经过老子以后许多人士修改润色过,甚至经过伪道家后学刻意篡改过的。如果说现今留传的《道德经》与《老子》原文“面目全非”有些过了,但经过刻意润色篡改是不会少的,伪道家后学对老子的篡改痕迹已被许多学者指谪。
可以设想,按《史记》所说,老子“见周之衰,乃遂去”,“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的时间,与孔子逝世的时间不会相差很多。因为按世所传,老子长于孔子,这个“莫知其所终”是判定老子著《道德经》的临界点,即《道德经》原始本产生于此时。即便此时开始传抄,这个辗转过程是在战国初期进行的。传抄过程中,一定有学者进行了点评。庄子得到的《道德经》本应该是比较原始的传抄本。他得到的本子是否经过点评,他是否也进行过点评加工,已然难知。当时还没有纸张,所有传抄本不是简书便是帛书,但帛书抄写麻烦,代价昂贵。《道德经》中的“回还”问题就有可能是早期的点评之语被当作为正文而形成的。诸如反复出现的“故为天下贵”“故去彼取此”类语言和带有“故”“是以”等字眼的部分内容。有些自相矛盾的内容也可能是错误理解的点评造成的。所以以“千字”来论的“五千余言”之“余”,即便去掉重复的内容,居然超过二百多字。再说了,司马迁《史记》中先秦历史可信度实在不高,而且《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关于老子的记录本身就含糊,一会老聃,一会李耳,一会老莱子;一会“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一会“或言二百余岁”……老子其人是搞不清楚的。
郭店楚竹简面世也25年了,已经不是新鲜事了,研究者对其作了大量的考据。通过楚竹书老子可以订正通行的一些错误,但它既不是正版,还是个残本,也不能证明老子是谁,不能证明道德经究竟是谁写的,仅此而已。
曾将传世版《道德经》奉为经典的专家在看到郭店版《道德经》后,价值观会崩塌吗?
道是通的,无关文字。挑词捡字者不配称道,仅得皮毛。
曾将传世版《道德经》奉为经典的专家在看到郭店版《道德经》后,价值观会崩塌吗?
“将传世版《道德经》奉为经典的专家”看到郭店版《道德经》后,价值观崩塌不崩塌,我不是专家,我只能猜一下,大致两种情况,比较偏执的专家可能会崩塌;另一种可能很高兴,很欣喜的接纳郭店版。
我更倾向于后一种,专家应该有专家的广众博采的情况,闭门造车的有几个能成专家。对所有事情,都是兼听则明,郭店版也不是终极版本,也不过是一家之言。
《道德经》和其他文化一样,在传承过程中肯定有增删变化,这和过去的简牍抄写有关,与传播方式有关,怎能与现在的录音录相相提并论。
变化是正常的,一看新东西就崩塌,也太小瞧专家,哪个专家没经过风雨,没见过世面,泰山崩于前而不形于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