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速而不达”!为何直到历经沧桑,才觉得孔子说出了至理名言?
孔子牛,孔子说的话真的牛,老孔太牛了!
我很多年前非常急着发财,要去学人家创业。拿出自己的积蓄,又借了点钱,充满着希望和雄心。租了个地方,招了几个人就开始干。
但是因为我内心太急了,我觉得发财要趁早,什么事情一定要快点搞。搞业务急得要死,逼人逼自己。好像一个丧心病狂的人。
因为这种急切让我失去了本应该有的耐心,其实我本来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但是即使你再有耐心,在你被欲望驱使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也会忍不住很急切。
在这一次创业的过程中,我当然无法知道自己这种急切是致命的错误。不懂得积累,不懂得去经营是根本做不好事情。
最后我把钱全部亏掉,人也散掉。人整整缓了一两年才缓过来。所谓欲速则不达,这几个字我有深刻的体会,但是这也是在失败之后才体会到。
什么叫做欲速则不达呢?并不是说你要快,你要迅速,你就一定达不到目标。这个字面意思,这样去理解是有点误区的。
欲速则不达,其实就是讲那种偏执的状态。
1.偏执跟执着是不一样的。打个比方,我们看古代的打仗故事,经常会有某个将军不顾人家埋伏和使诈看到对方败走,马上指挥大军追赶,结果走到一个死胡同,中了埋伏全军覆没,这种事情在三国演义里面特别多。
这种就是偏执,就是自我对于这种目标非常的强大失去理智的追求,不顾一切地去为了达成而不惜一切代价。
这种状态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有,在生活当中,在工作当中经常都会出现这种偏执。
人一旦偏执就会对于速度特别的苛求,什么事情没有耐心等待,没有理智去预判。几乎处在一种疯狂的状态当中,而不自知。
我曾经有一位同事,他是一个小领导,他就是这样对待所有的事情,非常偏执,他认为一定要按自己的想法马上完成。别人不按他的想法执行,他就大发雷霆。要动用制度来做惩罚。最后他搞得众叛亲离一片怨声载道,大老板也被他搞得头昏脑胀,最后只能把他开除了事。
所以说偏执就是欲速则不达的一种心态。为什么偏执这个速度和这个目的会产生这种很不好的状态呢。
打个比方,有句老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你拿一个钝刀去砍柴,你也懒得去磨它,因为你觉得马上就要砍第一要务就是马上砍柴,所以你不管他刀快不快直接就砍,所以你一定会在砍柴这个过程中。浪费太多的时间,如果你一开始刀磨快了,哪怕你磨刀花费了一点时间,但是却大大节省了后面砍柴的时间。这个道理看起来很简单,大家一听都明白,但是直到你自己做事的时候却常常不明白了。
所以偏执就是这样,不管这些只管目的,这是一种偏执。我们有个错觉,总觉得这些职场强人成功人士都是靠偏执才成功的,这都是错的,往往成功的人是靠执着,执着跟偏执不一样,执着是坚定的一种信念,不停的给自己的内心灌注强大的力量,不停的学习,不停的进步和调整,让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心态都有助于自己的目标。
这样做的目的其实终极来讲就是能够找到合适的方法。所以其实技术性来讲,成功是因为方法对了!方法对,则需要你有一个好的心态,有一个坚强的内心,有一个智慧的大脑。
所以执着和偏执是天与地的差别。
2.对速度的苛求,必须有精准的预判。并不是说所有对速度的苛求都是错的。打个比方,我们国家建火神山医院快不快?几天就建成了。那不能说欲速则不达嘛。这是因为我们对这些东西的建设过程和流程非常有把握,有精准的预判。
我们知道原材料从集中起来运送到建筑工地需要几天时间?我们也知道要调动这么多车辆和人力物力,需要多长时间。我们知道工程师马上到位和图纸画好需要几个小时?也知道这些人在极其紧张的情况下,统一指挥调度的可能性是多大?
大概有这样的预判之后才会敢于去做这种承诺。能够用这样的力量去做出这种惊天动地的事情。
外国人总是很惊讶,我们建设速度的快。那是因为他们的体系和调度是无法做到这样。所以说如果你想达到你要的速度,你必须对这个速度服务的所有条件都有把握,都能预判得很精准,并且周到的人,还能把变数都算得很清楚,假如出现失误,备用方案是怎么样的?诸葛亮常常弄个锦囊妙计,这就是对变数的把握。
所以速度的苛求并没有错,错的在于没有预判所有条件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像盲头乌蝇一样去苛求速度,那其实就和疯子和赌徒是一样的。
3.如果把欲速则不达作为借口,把任何事情都一律放慢速度悠悠着来,这也是一种偏执。这句话本来是一句很智慧的话,但如果人们把它拿来作为一个死板的借口。有什么事情全都悠着来,那也一定死翘翘。
所以古人说得好啊,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什么事情今天是该干完的就干完,有一天的积累就是一天的成效。你如果什么都都犹豫不决,磨磨唧唧磨磨蹭蹭,那等到你成功,黄花菜也凉了。
所以反过来讲,欲速则不达,并不是懈怠,并不是迂腐。
它实际上是一个比较科学的处事心态。
4,欲速则不达体现的是中国人处世哲学的圆融智慧。所谓圆融就是能够适应各种变化,能够随机应变,什么叫随机应变呢?这也是孔子这位大师很强调的东西,就是说人不能一成不变,不能够用一个死标准应对所有的事情,因为世界是变化的你所遇到的事和人都是不停的在变化。
你用一种方法对待所有事情绝对是一个错误;你用一种速度对待所有事情也是一个错误;你用某人的一句话对待所有场景更是一种错误;你必须具备一种观察和判断事物变化的能力,针对每一件事做不同的处理。
我们仿佛能够从中国的很多领域中看到这种哲学,比如中医。
真正的老中医给人看病,绝对不会用一个死方子。他一定会认真地给你望闻问切,根据你的情况做调整,加哪一味减哪一味。能够最大程度的符合你的特殊情况。
他如果判定你必需要快速地去湿,或者通窍,他可能就要用专门的猛药去干这些事情。
我们一讲中医常常就会贬低西医,认为西医是一概的死板。这也不对,其实西医整个体系发展到现在也是很辩证的。问题出在很多医生具体的操作上。就像许多平庸的中医,拿一个不变的方子对付所有病人是一样的。
说到这里又不得不提到教育,孔子是个大教育家。他常常认为一定要应机设教,他对每一个学生讲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对颜回讲的,对子夏讲的,都不同,对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事情上讲的事情又不一样。
所以学生经常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觉得老师的想法自己无法理解。其实是因为老师是灵活变通的,是绝对君子不器的。老师不是一个傻花瓶。他是在不断地应对各种变化做出智慧的判断和处理方式。这就是君子不器。
所以古代但凡修行人,要学东西,必须去老师身边待着,佛教里有个词叫亲近。其实为什么不能拿着老师的一本书自己弄呢,因为你很多时候自己无法体察到不同时候不同问题的处理办法,只有在老师的身边,他随时看到随时帮你纠正,这才进步快。
我们现在教育体系里面,老师其实是很难做到这样的,因为学生的数量太多,你无法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对所有的学生都分门别类,不同的区别去教育。所以现在这也是一个问题。
这其实就提醒了我们,实际上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学校承担的是普遍化的常规化的教育,而家庭父母要给予他们不同的独特的属于自己家庭文化的一种教育。这两种教育将会塑造这个孩子的基本人格和基础的价值观。
未来这些由家庭和学校共同塑造的价值观,决定这个孩子是否能很好地和这个世界相处。
段王爷总结:欲速则不达,虽然是只有短短五个字,但是一扯起他的道理来,却长篇大论说都说不完。
其实总的来说无非就是叫人不要偏执,不要因为对目标的执着而失去理智。
但是在人的人性当中有许多有趣的一些成分,其实是和这些智慧和理智非常冲突的。
比如我们人都不爱听大道理,非常反对这些过于理智的条条框框。因为我们很享受情绪的变化带来的快乐和刺激。打个比方,年轻人谈恋爱,一旦爱上就死去活来。哪怕这个人是个渣男渣女。也是爱到天昏地暗,绝对不会因为父母的反对或者旁人的反对而分手。
一定要等到受伤害了或者激情褪去了才会放手,这就是我们人的本性。我们几乎干的所有事情都是这样。用一种豪赌的心态、用一种求刺激的心态,用一种冒险的心态。于是人生出现了各种精彩,所谓的精彩。
这就是我常常讲的人是一个自然的生物,它的自然就在于当他年轻的时候一定会是盲目的没有理智的,这也正是年轻的美好。
他进入中年一定会慢慢变得智慧圆融。如果一个少年年纪小小的正应该天真烂漫的时候,却充满着老年人的城府,好像五道杠少年那样,那看着不是很害怕吗?所以说人活着就自然一点。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
“欲速而不达”!为何直到历经沧桑,才觉得孔子说出了至理名言?
历尽沧桑之后,能觉得孔子说出了至理名言,这就是进步了。
是要恭喜的。
为啥孔子说出了“欲速则不达”。为什么我们一开始不信,真正经历了事情之后就相信了呢?
主要是因为孔子说得有道理,是真正的经验总结,所以人家的话是对的。
我们为什么不信?是因为大部分人,看不清楚事物发展的规律,无法穿透表象看清楚本质,所以需要等到事实发生才会幡然醒悟。当然也有很多人根本就不会醒悟,依然是继续追求速度。
咱们返回来看一下,为什么欲速则不达。
首先,做事情要讲究“目标”和“方法”。
许许多多的人做事情,很容易不停地追求“速度”“效率”,而忘记了“目标”。
很多时候“速度”和“目标”会存在冲突。比如说,一个人想赚钱,解决经济问题。当他想快速解决问题的时候,麻烦就来了。第一想走捷径;第二容易受骗;第三舍本逐末,将速度变成了唯一指标。想赚钱不是坏事,解决生计问题是每一个有责任的人应该思考并实践的事情。
但是当人为了快速,甚至愿意舍下 很多原则的时候,那么就开始乱了。辛辛苦苦赚钱也是赚,是不是买彩票更容易?是不是赌博更容易?坑蒙拐骗是不是更快些?
同样,雷军创建的小米公司也提效率。但是我们要看到小米公司为了追求高效累积了多少内功。
所以“欲速则不达”的核心问题在于“欲速”,太过看重速度。真正的做法是“为达而速”。在坚持目标的前提下,加快速度,这是效率的体现。片面的追求“欲速”是一种投机行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