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林黛玉的比喻物到底是水芙蓉还是木芙蓉?为什么?
前几年和朋友讨论过这个话题,我说林黛玉是木芙蓉,他说林妹妹必定是水芙蓉。
为什么说是木芙蓉?
一、木芙蓉和水芙蓉有质的区别。1、木芙蓉为锦葵科、木槿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黛玉姓林,与贾宝玉之间的感情称之为“木石前盟”。
其花语为纤细之美,贞操,纯洁,与黛玉的品质极为相符。
2、木芙蓉喜温暖、湿润的环境,不耐寒,忌干旱,耐水湿。对土壤要求不高,瘠薄的土地亦可生长。
从南边来的黛玉可不是怕京城的“冷”吗?客居贾府的林妹妹在“风刀霜剑”中,已经到了严相逼的地步。
林黛玉乃是万艳同悲之首,而出水芙蓉的荷花全身皆是宝。不仅藕和莲子能食用,莲子、根茎、藕节、荷叶、花及种子的胚芽等还可入药。
在民间,新人大喜之日有撒帐的风俗。把莲子、花生、红枣撒在床上,寓意早生贵子。
故而,林黛玉绝非水芙蓉(荷花)。
3、黛玉葬花,把落花收入囊中,埋于地下。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黛玉不仅怕落花被人无情践踏,更怕流进污水被糟蹋了。
荷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虽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最终仍免不了败落飘零于水中。其生长环境和结局与木芙蓉截然不同。
黛玉是“质本洁来还洁去”的人,为了自己那纯洁的爱情,宁愿失去自己的生命,也不愿安命委运,与世俗同流合污。
所以才有了“孤标傲世偕谁隐”的肺腑之言,道出了林黛玉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的品格。
《葬花吟》以花喻人,怜惜花儿就是在怜惜自己。
再看宝玉这个大暖男,将落花抛至流水,一经流出便依旧把花糟蹋了,怎如林妹妹将花埋入土而化来得干净?
4、贾母的女婿,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祖上世袭侯爵,至本人以科第(探花)出身,历任“兰台寺大夫”、“巡盐御史”等职。
从林黛玉的才情和品质,我们看到的是大家闺秀的风范。
再看其家世和父亲的官职,哪一样是“出淤泥”?明明是娇生惯养的大小姐出身,所以林黛玉是木芙蓉无疑。
二、林黛玉是木芙蓉、是桃花、菊花、也是湘妃竹。各种花草树木是《红楼梦》艺术世界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中林黛玉的代表作有《芙蓉诔》《桃花行》、《问菊》、《葬花吟》等。以花喻己的诗,就是她的心声。
潇湘妃子林黛玉不仅是木芙蓉,也是桃花、菊花应无可疑。
从林黛玉的诗句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才气和才情,正如花一样绽放着美丽、品格和灵魂。同时,也预示了她的命运“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可怜《红楼梦》中的女子万艳同悲,竟是谶语。
再看脂砚斋的评论:
贾宝玉是“情不情”,黛玉为“情情”。
意为贾宝玉将感情倾注于无情之物,即是博爱万物,而黛玉则是将感情倾注于用情的人。
我看贾宝玉却是有情还似无情,感情发自内心却不懂得如何为之护航,可谓无知无能。
林妹妹是为情而情,专一执着、真情流露但不失自我。
可怜林妹妹为了报答那灌溉之恩,最终还泪尽而亡。
《红楼梦》林黛玉的比喻物到底是水芙蓉还是木芙蓉?为什么?
《抱歉,精力在诗,红学不晓》
风雪雨晴伴相陪,曦晨午中紧跟追;
天穹终抱美阳归,俏脸羞红西方回。
《唯爱》
柔情尽化辉与色,红日艳芒天下洒;
群星争艳夜银河,养精储锐昼无暇;
我却唯爱红尘她,悉数献予彩光华。
《阳心》
光芒尽收敛,骄阳入西山;
九天众星辰,莫笑我孤寒;
不愿一丝亮,照耀夜晚间;
因有最爱人,挤在心里面;
时刻情不禁,只想她俏颜:
如何让光芒,照她更美艳?
如何让亮暖,沐她更舒然?
不知不觉便,身心投入全……
人生多阻拦,风云雷雨电;
威力何烈猛,解决何艰难;
须尽全力量,倾注每一天;
方能完美善,亮照日年年……
人间我爱人,恒此却心甜。
《灯火》
灯火光亮灿辉明,献身人间默无名;
暖热本是我初心,不悔纵使灰烬成。
《夜虫爱》
虫鸣声悠悠,倾尽爱温柔;
问夜俏小妞,情心可知晓?
每晚静悄悄,你来轻又走;
望我幽眼眸,抚我清凉手;
我茫不知好,惘不知心头;
唯有尽歌喉,多搂你怀兜……
鸟音已起飘,别离只分秒;
爱你恒永久,不改岁洪流。
《燃灯》
陪伴旁左右,灯燃去暗幽;
为君耀辉煌,倾尽亮温柔。
《灯爱人》
灯照夜红尘,倾尽力全身;
人间我郎君,情心最爱人;
恋君有多深?光亮随秒分。
《红楼梦》林黛玉的比喻物到底是水芙蓉还是木芙蓉?为什么?
芙蓉花有水芙蓉和木芙蓉之分,水芙蓉花期盛开于夏天,民间习惯称之为荷花。木芙蓉因其习性喜近水,所以人们常把它栽种于池旁水边,其开花于秋天,花形娇艳异常美丽。那么林黛玉的比喻物究竟是水芙蓉还是木芙蓉呢?本人觉得黛玉的芙蓉是水芙蓉和木芙蓉二者兼具,无需要分得那么清楚。因为:
1、水芙蓉。水芙蓉即莲花,我家乡人们称之为荷花,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植,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黛玉品行高洁、率真,不媚俗不世俗,从不算计害人,另外黛玉在葬花词中哭诉的"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沟渠。"水芙蓉(即荷花)的特征和黛玉的品行相吻合,可见,如果说黛玉的比喻物为水芙蓉有一定的道理。
2、木芙蓉。原著第六十三回中,大观园里群芳开夜宴抽花签时,黛玉抽到的是上面画着一枝芙蓉花,题着"风露清愁",另有一句旧诗"莫怨东风当自嗟",注云:自饮一杯,牡丹陪饮一杯。这句诗应该出自王昭君出塞的典故,为此本人觉得此芙蓉应该是木芙蓉,但不能完全确定,而后面注云:自饮一杯,牡丹陪饮一杯。本人认为,牡丹为百花之王,怎可轻易陪饮,而宋代郑域有木芙蓉诗:妖红弄色绚池台,不作匆匆一夜开,若遇春时占春榜,牡丹未必作花魁。可见在诗人的眼中如果木芙蓉和牡丹在春天同时开放,木芙蓉必定艳压牡丹,夺取牡丹的花魁宝座,所以只有木芙蓉才有资格让牡丹陪饮,显然黛玉的比喻物应该是木芙蓉。另外木芙蓉常近水而栽,开花时节,艳丽的花朵倒影在水中,异常美丽,这和宝黛初见时,所描述的黛玉容貌"……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时如弱柳扶风……"也很吻合。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黛玉的比喻物只是芙蓉,此芙蓉是水芙蓉和木芙蓉的综合体,即可以是水芙蓉,也可以是木芙蓉,因此,反正是芙蓉,就没有必要分得那么仔细。
注:图片来自网络。
《红楼梦》林黛玉的比喻物到底是水芙蓉还是木芙蓉?为什么?
谢谢邀请:林黛玉的签是上面画着一枝芙蓉花,题着"风露清愁"四个字,那面一句旧诗!,《莫怨东风当自嗟》宋朝欧阳修《再和明妃曲》:"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意思是:容貌美丽过人的女子大都是命薄的,不要怨恨春风,应该感叹自己是的命苦,所以说黛玉是木芙蓉
而香荾的签是一根并蒂花,题着"联春绕瑞"那面写着一句旧诗,道是:《连理枝头花正开》宋朝女诗人朱淑贞《落花》中的诗句,连理枝,两棵树的枝条连生在一起,古時候常用来比喻恩爱的夫妻.。所以说香菱的签並没有提芙蓉的诗,並没有水芙蓉之说。
《红楼梦》林黛玉的比喻物到底是水芙蓉还是木芙蓉?为什么?
是木芙蓉。水芙蓉和木芙蓉都很美丽,都可以和花王牡丹相比,但是它们的美丽是不同的。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称水芙蓉是君子之花,亭亭玉立,外直中空,不枝不蔓。佛家认为莲花有佛性,出污泥而不染,还是开了美丽的花,就像修行人,处于五浊恶世,坚持不懈,最后园满成佛。
那么水芙蓉也就是莲花的美丽是端庄大气,是君子花。
玉抽到的是上面画着一枝芙蓉花,题着"风露清愁",另有一句旧诗"莫怨东风当自嗟",后面注云:自饮一杯,牡丹陪饮一杯。宋代郑域有木芙蓉诗:妖红弄色绚池台,不作匆匆一夜开,若遇春时占春榜,牡丹未必作花魁。只有木芙蓉才有资格让牡丹陪饮,
木芙蓉常近水而栽,开花时节,艳丽的花朵倒影在水中,异常美丽,而黛玉闲静时如娇花照水。木芙蓉艳丽多姿,风流委婉。
木芙蓉有风露清愁的评语,又是莫怨东风当自嗟,更符合林黛玉的处境和心境,比那自强不息修行的莲花,更象在风刀霜剑中辛苦度日的林黛玉。
《红楼梦》林黛玉的比喻物到底是水芙蓉还是木芙蓉?为什么?
我收藏这个问题很久了,一直没回答,因为想不出哪个可能性更大。比较了不少理由,直到现在才得到结论:如果一定要选一种,我还是倾向木芙蓉花更多一些。
下面就把各种可能理由以及对比过程列出来,大家也可以自己选择一下。
1.关于木芙蓉和水芙蓉这两种“芙蓉”在我国都算历史悠久。木芙蓉顾名思义,是身形高大如树的乔木,长在陆地上。木芙蓉的花很漂亮,至少我自己是很喜欢的。木芙蓉秋季开花,至于它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从它的别名“拒霜花”可见一斑。
水芙蓉,其实就是荷花的别名。荷花也就是莲花,种在水里,夏天开花。至于荷花的象征,不用多介绍,周敦颐一篇家喻户晓的《爱莲说》对荷花极尽溢美之词,“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形象,也就成了荷花的代表意义。
显然,两种“芙蓉”所代表的寓意都很美好。现在的人们可能对荷花更熟悉一些,但古人对木芙蓉的咏颂也不少。实际上,荷花或者说莲花的别名之一是“水芙蓉”,而木芙蓉的别名之一是“木莲”,就可以看出二者在文人心中的地位连通。
2.关于晴雯、香菱和黛玉的代表花卉大家都知道黛玉在宝玉生日那天玩占花名游戏抽到的签子是芙蓉花,但到底是木芙蓉还是水芙蓉,一直存在争议。
有一种推测方法,就是从其他人的代表花卉那里找参照。
黛玉在书中的“分身”或者说“影子”很多,最著名的莫过于晴雯。所谓“晴为黛影”,晴雯的直言快语、心无城府、骄傲自我,无不和黛玉极为相似。而晴雯最为人所熟知的形象莫过于“芙蓉花神”,虽然那是一个小丫环杜撰的,但宝玉相信了,而且正儿八经为晴雯写了《芙蓉女儿诔》,还和黛玉一起讨论了诔文中的细节。事实上,为一个小丫环随口胡诌的东西如此隆重其事地渲染,很多人都认为作者这是别有用意,所谓祭奠晴雯,暗含祭奠黛玉的意思。
那么弄清晴雯这一朵芙蓉花到底是水芙蓉还是木芙蓉,也就等于弄清黛玉的了吧?
看书中原文,那小丫环先是信口胡诌晴雯回天上当花神去了,当宝玉追问是哪一种花神时,小丫环看到眼前正在开放的芙蓉花,就信口说了芙蓉花。
恰好这是八月时节,园中池上芙蓉正开。这丫头便见景生情,忙答道:“……他就告诉我说,他就是专管这芙蓉花的。”
“园中池上芙蓉正开”,既然是开在“池上”的,那应该是水芙蓉也就是荷花吧?
然而,当宝玉写好诔文,特地带上这小丫环,到芙蓉花前祭奠晴雯时,书里又有这样的描写:
……先行礼毕,将那诔文即挂于芙蓉枝上,乃泣涕念曰……
如果这里的芙蓉是水芙蓉,也就是荷花,那这纸诔文怎么挂到荷花枝上去呢?很难想象啊,倒是挂在木芙蓉树上才合理。
而且,宝玉读完诔文,祭奠完毕,正准备离开时,黛玉出现了,和宝玉一起讨论了诔文细节。黛玉是怎么出现的呢?书里写得明白:
……那小鬟回头一看,却是个人影从芙蓉花中走出来,他便大叫:“不好,有鬼。晴雯真来显魂了!”唬得宝玉也忙看时……
黛玉“从芙蓉花中走出”,如果那是一丛水中的荷花,黛玉怎么走出来?照理只能是从一丛高大的木芙蓉花后面走出来。脍炙人口的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这一段情节,也是处理成黛玉从木芙蓉花丛里走出来,也就是默认晴雯的“芙蓉花”是木芙蓉的意思。
但只看书的话,丫环还是那个丫环,芙蓉还是那丛芙蓉,可是之前是“池上”的,现在是可以挂纸可以藏人的,到底是水芙蓉还是木芙蓉?我还是无法判断。
从晴雯这里得不到答案,再看看香菱。香菱长相酷似可卿,而可卿小名“兼美”,兼有黛玉和宝钗之美,换言之,香菱和黛玉也很相像。而且,香菱向黛玉学诗,俩人对诗的喜好是一致的,这就是内在层面的相似了。
香菱原名是英莲,在她的判词里,有一句“根并荷花一茎香”,对应的画册上有“莲枯藕败”的图景,表示香菱夭折的结局。显然,香菱的代表花卉就是荷花,或者说莲花、水芙蓉。
那黛玉的象征花卉是不是也是水芙蓉呢?
有人认为,黛玉作为“正主”,不该和“分身”享有同一种代表花卉。譬如说,代表晴雯的如果是木芙蓉,那黛玉就应该是水芙蓉。且不论这种观点在我看来有点像黛玉说宝钗的“胶柱鼓瑟”,就算是有道理吧,那晴雯和香菱同是黛玉“分身”,代表花卉却似乎不能明确同是水芙蓉,那黛玉的又如何明确呢?
3.关于黛玉花签上诗句的由来回到黛玉抽到的芙蓉花签去找线索。这根签子上的题字是“风露清愁”,诗句是“莫怨东风当自嗟”。这句诗来自宋代欧阳修的一首写王昭君的诗,节选一部分:
……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黛玉本人也写过一首《明妃》: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明妃王昭君、红颜薄命,关键词都能对上,所以黛玉花签的诗句来自古人对王昭君的咏叹,这个是没问题的。关键是古人是用木芙蓉还是用水芙蓉来形容王昭君?
欧阳修诗句中的“枝上花”让我想起了宝玉祭奠晴雯时用来挂诔文的芙蓉花枝,而且昭君出塞,场景应该是茫茫大漠而不是小桥流水吧,总感觉这里的花是木芙蓉花才对。
但昨天回答《<红楼梦>探春是杏花还是玫瑰花?或者二者都是?》这个题目时,搜索了一下探春花签上诗句的由来,又发现了问题:探春的花签和黛玉的花签似乎是有联系的。
事实上,探春的杏花花签暗示她将来会和亲远嫁,王昭君也是和亲的,这已经是一种暗示的联系。而探春花签那一句“日边红杏倚云栽”,出自唐代高蟾落第后写的一首诗,全诗是这样的: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这里同时出现了“芙蓉”和“东风”,那么,黛玉签子里的芙蓉花,和这首诗里写的是不是同一件东西?
但这里的芙蓉花是“生在秋江上”的,这样看起来应该是水芙蓉?所以黛玉签子上的芙蓉花是水芙蓉,也就是荷花?
问题到这里又回到原点,依旧没有答案。
4.关于古诗词中的木芙蓉最后,我从那个杜撰晴雯是芙蓉花神的小丫环那里找到解决矛盾的提示。
小丫环因为看见“池上”的芙蓉而说晴雯是芙蓉花神,“池上”一词让我觉得这是水芙蓉,这跟我看见“芙蓉生在秋江上”的感觉是一样的:江、池,长在这些水里的,不是水芙蓉么?
但中国文字不是那么古板的。
如果我的理解是对的,那有一个地方就说不通了:水芙蓉也就是荷花,众所周知是夏天开的。就算有时会延迟一点,通常也不会延迟到深秋。而小丫环看见“池上芙蓉正开”,已经是“八月时节”。农历八月,很多地方开始入秋。就算这时还有荷花,顶多也只是寥寥几朵,很少有“正开”的吧?
“芙蓉长在秋江上”也是,秋江,明显点出了季节。这个季节不是荷花当令,就算还有未败的,通常也不应该成为这个节令的诗文主角。
但如果主角换成有“拒霜花”美称的木芙蓉呢,那就一切都说得通了。木芙蓉就是这个季节开的,而且这种不畏秋凉的姿态正是文人乐于歌颂的。
黛玉花签上的“风露清愁”,暗示的也应该是秋凉时节吧?
实际上,书里对季节的暗示是很清晰的。刘姥姥第二次来到贾府并且游览了大观园那一回,已经是秋天了,因为大观园诗社刚举办过螃蟹宴,大家都写了菊花诗,然后平儿就发现刘姥姥来了。之后大家陪着刘姥姥游览大观园,黛玉宝玉他们坐船经过荷花丛,书里写得很明白,那已经是一堆“破荷叶”了,宝玉还说怎么不叫人拔去,而黛玉就说自己最喜欢“留得残荷听雨声”,意思是不愿意这片“残荷”被拔走。
……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说着已到了花溆的萝港之下,觉得阴森透骨,两滩上衰草残菱,更助秋情。
之后的景象更是“衰草残菱”,作者直接用了“秋情”一词点明季节。这个季节只剩残荷破叶,哪里来的正在开放的荷花呢?
显然,小丫环看见的八月时节“正开”的“芙蓉”,不该是荷花。
再有一个证据:书里不但明确写了秋天的大观园只有残破荷叶没有荷花,而且全书不止一次提到荷花,提到芙蓉花的却只有黛玉那根签子以及宝玉这次祭奠。如果这里的芙蓉花就是指水芙蓉荷花,书里何必专门另外用“芙蓉”这个词而不直接用一直都在使用的“荷花”?
这样看来,黛玉的芙蓉花确实应该是木芙蓉了。只是“池上”和“秋江上”的疑惑还未解开。
最后,我还是借助一些描写木芙蓉的诗句,解决了这个疑惑:原来在不少描写木芙蓉的古诗里,木芙蓉都是长在水边的。
比如唐代柳宗元这首《湘岸移木芙蓉植龙兴精舍》:
有美不自蔽,安能守孤根。
盈盈湘西岸,秋至风霜繁。
丽影别寒水,浓芳委前轩。
芰荷谅难杂,反此生高原。
不但有“湘西岸”“别寒水”的水边意象,也有“秋至风霜繁”的季节说明,还直接跟“芰荷”也就是正宗水芙蓉进行了对比。
又比如宋代吕本中的《木芙蓉》: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小池”“霜前”“东风”……熟悉的元素应有尽有,不用多说了。
宋代王安石也有一首《木芙蓉》:
水边无数木芙蓉,露染燕脂色未浓。正似美人初醉著,强抬青镜欲妆慵。
第一句就是“水边”……
明代申时行《拒霜》:
群芳摇落后,秋色在林塘。艳态偏临水,幽姿独拒霜。
“艳态偏临水”,但说的是“秋色”“拒霜”的木芙蓉啊。
不用举更多例子,看了这些古诗词后,我想,“秋江上”应该就是秋江边的意思了,正如“池上”就是池边的意思,那是一丛长在池边的木芙蓉,要不黛玉怎么从那里走出来啊?
所以,用来比喻黛玉的那枝芙蓉花,应该是木芙蓉。在萧瑟秋风中迎霜独立的姿态,正和黛玉自己写的菊花诗中那句“孤标傲世偕谁隐”不谋而合,难怪众人都说,除了黛玉,没人配做芙蓉。
参见之前的相关问答:
《<红楼梦>“留得残荷听雨声”哪个字和原诗不同?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红楼梦>中你最喜欢林黛玉写的哪首诗?》
《有人说法语不会产生歧义,这是为什么?》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