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解读黛玉葬花“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生命美学?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一问,直击灵魂,催人泪下。

黛玉不愧是仙姝,具有灵性,总是看到、想到与人不同的一面。

当然这也与她的生活经历有关,敏感而独特的视角看透了世事。

别人看花也就是个“看”,花落了明年还会开,没什么大不了的。

黛玉却心生悲悯,看那盛极一时的花儿落在地下被人践踏,有的随风飞舞掉落渠沟。

她不忍洁净被亵渎,怕那落花随着流水,不知漂向何处,便把它们拢入自己做的锦囊里,埋在地下。

一捧净土,葬了曾经的美好……

葬花,也预示了埋葬的是黛玉的青春和美好。

“现在葬花,别人都笑我痴;以后我离世了也不知道谁来葬我?那时候你们还会笑吗?”

黛玉幼小丧父母,寄居贾府中,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日子,让她痛苦压抑万分。

看那花开花落,思及自身孤苦无依。

贾母年迈,虽有宝玉的爱护关心,但自己的心事哪里能随便说出口?以后将何去何从?

恨极了不能自主,脆弱而又坚强的生命在呐喊,控诉这世界的不公平,孤独悲伤感油然而生。

遂以花喻己,泣诵《葬花吟》。

一字一句,皆是血泪,震撼人心。

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自己将来会葬在哪里呢?自己去为花儿“收艳骨”,将来谁为自己掩风流?

怎样解读黛玉葬花“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生命美学?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如泣如诉的诗句,诠释了黛玉悲戚的命运和身如浮萍的处境。

父母双亡家庭败落后,黛玉只身一人来到贾府(舅舅)家中,虽说也不外待,疼爱有加,但怎比亲生父母在身边,寄人篱下的生活,思念亲人的情绪,再加上有恙的身体,造成了性格上的残缺,总觉着光阴如梦,度日如年。

多愁善感的黛玉,看到残花凋零,甚觉悲凄,触景生情,睹物思人,感叹这人生多变,世事无常,恰巧又遇去怡红院吃了闭门羹,心头不顺,想想自已的身世,何况不似这落花一般,同情怜悯之心油然而生,今日花落有人拾掇,他日自己归去又能是谁来安排。

说花似花不如花,看似说花,实际是对自已人生的感叹,自已孤身一人,无依无靠,尚有宝玉可以寄托,奈何宝玉和自已的恋情也在朦胧之中,前途渺茫。顿生满腹惆怅,甚觉凄凉,不觉悲从中来,现代人看见佳人残花🌸在一起,感觉好似一幅凄美的画卷,可按当时黛玉所处的环境来说那有什么生命美学可言。

曲终人散,宝玉与薜宝钗的结合让痴情人黛玉的生命走到了尽头,贾家也将拉开衰败的序幕,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故事不会终了,它会永远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舞台上传唱着,传唱着。

怎样解读黛玉葬花“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生命美学?

说林黛玉的葬花辞之前,有必要提这么一件事。

《红楼梦》,第二十六回里,宝玉又一次用《西厢记》词和黛玉调笑,黛玉假意恼了。

晚上她到怡红院去看宝玉,偏晴雯沒听清黛玉叫门,也就拒绝给她开门。

多情且多疑的黛玉,在怡红院吃了闭门羮,想自己的身世,寄居舅家,有苦无处诉,只有一个知心的宝玉,又闹了别扭,担心他真的恼了。

宝玉虽作为她志同道合的隐秘的情人,却对未来生活毫无把握和信心。外加宝钗又在怡红院里和宝玉有说有笑,更增加了妒意。

一个多病娇弱的女孩儿此时孤单单站在花阴之下,无依无靠伤悲哭泣。

正因为这一次刺激,才导出了下一回里,黛玉那篇哀惋缠绵葬花辞。

题主问:林黛玉的葬花”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翻译一下就是:你今死去还有我来为你送葬,谁知我这薄命人何日命丧?我今葬花人笑我愚妄呆痴,他年我死埋葬我的又是谁?

若问生命美学?无非它如泣如诉泪和血,字字句句都同黛玉这个苦命的少女的命运个性融合在一起,成为独步古今的”黛玉咏叹调”。

为落花缝锦囊,为落花埋香冢,

还要为它悲哭做诗,这种荒唐之举,古今不常见,但写在黛玉身上,就能够理解。

我是芬芳,随笔生香。请红学爱好者不吝赐教。

怎样解读黛玉葬花“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生命美学?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此句出自清代曹雪芹的《葬花吟🌙。

大意是:我今天把花儿埋葬,人们都笑我痴情;等到我死去的时侯,有谁把我埋葬?

《葬花吟》是黛玉用心写成的、是其最宠之诗歌。它既是黛玉贾府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又是黛玉品质的显露与内心的挣扎、呼喊。

《葬花吟》同样是《红楼梦”诸艳们的悲歌。这份随风飘流终成空的柳絮命运,不仅是黛玉的命运,最终大观园众女子能有几人逃脱这生离死别之局呢!

怎样解读黛玉葬花“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生命美学?

  • 黛玉的聪慧敏感被人喜爱,惹人怜爱。但同时也是她性格的缺陷。她聪慧而富有才华,本该让人嫉妒。但封建礼教推崇“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和“三纲五常”同为封建统治阶级对弱势阶级的统治思想武器。但她博闻强记,家中唯一的小孩。家中父母的掌上明珠。他父亲又是文人出身,所以跟着她父亲读了很多书。但从小身体柔弱,这一切造就了她孤傲而多愁善感,悲天悯人的性格。佛家讲因果循回,故有做善事‘放生’之说。这都是世人知道和理解的。《石头子》作者开篇便表明“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包括宝玉的疯癫和出家。看似荒唐实则必然。所以对黛玉葬花也不难理解……
  • 她冰雪聪慧,才华满腹。可怜常年身体多病。女儿出身。没有发挥施展的空间。只能和姐妹们相互逗乐一下。父母双亡,年纪轻轻就寄人篱下。看人脸色。这是对一个性格孤傲,敏感的人很难接受的。但造化弄人又不得不屈从……葬花有自己对现实的无奈,对自己的怜悯;又有对自己的哀思,对情感的寄托;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对自己和贾宝玉爱情的迷茫。每每宝玉对那些丫头表现出多一些注意,也会引起黛玉的醋意,从而发小姐脾气,一个人生闷气,更甚躲在被窝里哭泣……。更不消说自己父母双亡是没人给她的爱情撑腰的。这一切的一切……使她没办法对自己的爱情有信心,对自己前途有信心……可想而知,她是有多么的无奈,多么的无助,多么的敏感。看似葬花不如说是在亲手为自己送葬。自己亲手为自己能做的恐怕也只有这么多了……!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

怎样解读黛玉葬花“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生命美学?

林黛玉可以关心不同形态的生命,在葬花一段中,多少少女从这花上走过,视若不见,而只有他林黛玉,把这些花收拾起来,葬在一干净之处。

林黛玉伤感于美好的逝去,但他又认可美好的一定会逝去的。他对美好有理想,而又不沉浸在美好之中,他又是活在现实之中的,但他选择了生活中的伤感。

林黛玉生活在大观园,他享受生活的同时,他也感伤生活,他曾说不喜欢李义山的诗,但又说只喜他一句,那就是,“留得残荷听雨声”。

应该说林黛玉对这种残缺美,是有感应的,这也源于他对自己生活经历的认识,他遗憾和感伤于自己无父无母,身边缺少亲人。

这样使他把关注的焦点,更多的放在这些残缺之上,对这些给予爱护、给予心疼,并拿出自己的行动,如葬花。

这样,他又由物及人,想到了自己,吟出: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感伤之语。

本来大观园,是一个少男少女们欢乐的天堂,湘芸也是一个孤儿,但她享受到了大观园的美好; 香菱这个受尽苦难的女孩子,他在大观园中也享受到了大观园的美好。

林黛玉本应如此,然而他却选择了另一方面,他疼惜每一个生命,可也把自己也列入了这个被疼惜的生命的行列之中,并不能自拔。

这虽然成就了他一位唯美的诗人灵性,但是,也使的他的年轻的生命早早完结。可以说他的诗是用生命换来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