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你有什么感触?
01
读诗词,思自身。
青春,是青涩而苍白的,标榜着自我和忧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想当初年少无知,以为心中的那点情怀大似天,如今想来太不实际,自寻烦恼到无病呻吟了。
也许正是因为当年的迷茫,才促使自己不断地去寻找答案。为何愁?如何摆脱愁?
找着,找着,已经人到中年。
如今才明白,真正的愁无处可说,也无从说起;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如何说?说了别人未必能懂,懂的人也不一定能帮到你,还给对方添了担忧和烦心。不如不说。
你有你的苦,别人有别人的辛酸,每个人都是个体的。很多事,只能自己承担。
后来再细想,除了生死无大事,人生不过如此:
迎刃而解事情,自得其乐心情。
多愁多虑多苦恼,何必事事放心头?很多人事,该翻篇就翻篇,生活还要继续。
最好的生活状态就是:得乐子且乐子,没乐子,过日子。
02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被弹劾去职,仍忧心国事。恨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他回忆少年时代的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
当时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后来辛弃疾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认为中原可以收复,侵略者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辛弃疾对于这个“愁”字才有了真切的体验。
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
一腔忠愤,无处宣泄。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
辛弃疾胸中的忧国伤时之愁,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不便直说,只得道:“天凉好个秋”。
可想而知,作者是如何压抑心中的愤苦,欲哭无泪,欲诉无声;只好用文字在秋季里升华。
读了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你有什么感触?
读了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你有什么感想?
(原创)辛弃疾《这首词出自《稼轩词编年笺注》第二卷,《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共有三首,是其中的第二首。
这首词是稼轩对自己半生恰如其份总结的写照。也是绝大多数人的人生概扩。
每个人在少年时期都是懵懵懂懂,无论生活如何艰辛,思想都是单纯、天真的。就连吃不饱,穿不暖,甚至沒条件上学读书,都不知道优愁是什么。这正如诗人所作"少年不认愁滋味"。这位伟大的词人是如此,更何况我们常人呢!
辛弃疾由于祖父当时不得已在金人统治下做事,不存在吃不饱、穿不暖这些一般穷人所过的日子。少年时的辛弃疾更没有尝试过"愁“是怎么个滋味。为了创作出新的诗词,于是,做出一幅忧愁的样子,硬说是心中烦愁,把这种"愁"写入词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之辛弃疾的祖父经常带着他登高远望,指点江山,在他幼小的心中便产生了一种对金人铁蹄践踏祖国大好河山的愤恨。
于是作者十六岁便在金人面前舞剑,将金人吓得魂飞魄散。二十一岁便"壮岁旗旂拥万夫”立下了赫赫之功。
可是,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而今尝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只能将一腔热血富于自己的创作中。
这首词的主题是一个"愁”字,少年时的"愁"是强作的愁,成人后的愁却是刻骨铭心的"愁"。但是这种"愁”"欲说还休"。
对于常人来说,也与诗人一样,成人后的愁,也是"欲说还休“。
成人后有了自己的家庭,上有年纪渐老的父母,下有待哺的儿女,房子、车子,儿女上学等一系列压力,不好向别人诉说,只有将几座大山压在自己肩上。这就是一般常人的"愁"。
辛老先生写这首词己经离我们上千年了,但是这首词是人生的一个总结。既有作者所处年代的历史性忧愁,也有任何时候普通人也都存在的忧愁,的确是对人生的全面总结。
以上就是我对这首词的感触,不知网友们有何感触,不防一起来探讨!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读了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你有什么感触?
辛弃疾的词《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文如下: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如果真正想要读懂这首词,就必须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这首词是辛弃疾被劾去职,闲居带湖(今江西省上饶市)时所著,那时候他常常闲游在博山之中,一路上放眼四周风景优美层林尽染,而词人却身在景中不识景,面对美景无心赏玩。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无心赏玩呢?原来当时眼看国家即将不国,眼看国事日非,自己又不能为国出征等,想到这些万千愁绪涌上心头无法释放,便在博山道中的一处石壁上题了《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这一千古流传的词来排遣愁绪。
这首词突出了一个“愁”字,以“愁”为主线贯穿全文,感情直率又不失委婉。上阙和下阙之间的过度情节曲折,娓娓动人。这首词高度概括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感受。作者在词中写道:人年少的时候不知道忧愁是什么滋味,总喜欢登高望远。喜欢登高望远,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来。想说却说不出来,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辛弃疾接连用三个“愁”字,看上去是表达自己的愁闷的心情,实际上是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和自己报国无门的忧愁。词人力主抗击金军,恢复中原,而当时的朝廷被投降派把持,他的一腔热血无处安放,在朝廷无论怎么力争抗金也没有用,他的抗金主张始终没有得到朝廷的重视。最后被劾闲居有苦无处诉。一句“天凉好个秋”写出了词人的愁到了极点的心情,“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秋色入心即为愁。在当时的情况下作者不能直抒胸臆,只能借助秋天天气来说出自己的愁绪。语言含蓄深沉,值得细细品味。
古词今读,虽然少了些忧国忧民的情绪在里面。但是在实际生活在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愁绪,在学习、工作、婚姻等实际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人的成长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愁”的成长过程。年少时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全然不知什么是愁。等长大尝尽愁滋味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就在这首古词之中了。
读了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你有什么感触?
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通过少年不识愁与中年识尽愁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备受排挤、报国无门又无处诉说的痛苦,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这首词作于辛弃疾遭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游于博山却无心满眼风光,国事日艰,却无能为力,满腔愁绪,凝滞于胸,遂题词于博山道中壁。一个“愁”字 ,两相对比,言浅率真,意深委婉,读毕掩卷,感慨横生。
上阙,回忆少年事,阅浅不识愁。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峥嵘岁月,怎信有“愁”字。偶作儿女态,寻愁觅恨,登高赋文,装模作样也说愁。为下阙作好铺垫。
下阙,坎坎人生路,蹉跎中年身,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愁闷痛楚付瑶琴,弦断有谁听!挑灯看剑英雄事,更与何人说!忆往昔,叹今吾,豪爽快语人,也只得吞吞吐吐!顾左右而言他,“天凉好个秋”!
尤其是“欲说还休”四字,直入人心!笔者已年近五旬,工作繁杂,考评扰心,业绩挂心,人言烦心,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嘴上说不得,脸上显不得。每天只得高高兴兴出门 ,快快乐乐返家。
一面对老人不敢言
高兴的事,可以让老人分享一下。忧愁的话,怎敢让老人知道,他们又帮不上忙,徒增担心与牵挂。只能风轻云淡报平安,欲言骤止展笑颜!
二面对子女不能言
少年不识愁滋味,怎解成人琐碎事,说来未必能听心里去。即便善解人意又能怎样,还能指望孩子们给你做心理疏导吗?想想还是不说的好,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吾知之,吾不言。
阅读,使人共鸣,令人释然!
读了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你有什么感触?
我是@欧阳洪桂笔记,下面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辛弃疾像
辛弃疾写《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大约是在淳熙八年(1181年)后几年间,当时辛弃疾已经四十多岁了,刚刚被罢官,居住在江西上饶,经常去博山闲游,于是有一天,有感而发的辛弃疾便创作了这首词,并且题在博山的道路边石壁上面。
这不是一首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书写愁的诗词,这个愁只是一件外衣,外衣脱下,露出来的是忧愤。作者先写年少时不知愁,为了写首新词,满纸写上愁。其实作者隐藏了另一层深意,少年时,不知人心阴险,人生艰难,只有意气风发,勇敢而天真,不思考会否得罪别人,一心只想抗击金兵,恢复中原。
最终辛弃疾这种报国的抱负受到了严重打击,朝中把持朝政的是那些投降派,主战派受到排挤,辛弃疾被罢了官,回到了江西上饶闲居。
词的下阙就是写的作者在为官二十多年,雄心壮志受到不断挫折之后,抒发出的感慨,叹道:而今识尽愁滋味。识尽愁滋味又能怎么样呢?只好故作洒脱地说一句“天凉好个秋”来掩饰了。顿时,只感觉秋风萧索,心也凉了半截。
此词构思精巧,感情真挚,语句委婉,言浅意深,温约悲凉,转折有力,让人回味。写出了“归正人”辛弃疾报国无望的愁和愤。
读了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你有什么感触?
这首词写登楼时两种不同心情,上阕是说自己少年时期阅历短浅,不谙世事,为作诗而言愁。这是无病呻吟的闲愁。下阕是说饱经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之苦之后,受尽了愁的折磨,因而害怕言愁。即使是愁涌心头,也设法避开,只说“天凉好个秋”。前后两种“言愁”,内涵不同。但读后不禁使人联想到,前一种“言愁”到后一种“言愁”,诗人该是经历了多少离乱与痛楚。特别是“却道天凉好个秋”句,实是无可奈何辛酸的自我慰藉。这首词读来词句似乎轻松,然而蕴含的感情却是深沉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