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怎么理解:“三生万物,逢七必变”这句话?
民间俗称“三”为“生”,取其谐音,生生不息也因此而来。
1、三生万物。
易经有云:一为太极为初始,二为阴阳,为男女雄雌,三为阴阳所生。
也就是指后代,无数的阴阳和他们的后代就构成了万物。
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此类推。
“道”最为根本,是宇宙万物的起源。
可解释为:
“一”是宇宙的终极规律,九九归一。
“二”可解释为阴和阳。
“三”,就是物质、宇宙万物。
2、逢七必变。
“逢七必变”,指行事每遇“七”之序数便易起变化。
“七”也指轮回,人死后的第一个七天俗称头七。
《北史·胡国珍传》:“国珍年虽笃老,而雅佛法”,及薨,“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
《北齐书·孙灵晖传》:“从(南阳王)绰死后,每至七日及百日终,灵晖恒为绰请僧设斋。”
头七,是一种丧殡习俗。死者魂魄会在“头七”返家,家人在魂魄回来之前,给魂魄预备饭菜。
守灵的亲朋必须回避,否则,让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牵挂不忍离去,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
也有传说到了“头七”当天的子时回家,家人应在家中烧一个梯子形状的物件,让魂魄顺着“梯”飞升到天堂。
顾名思义,“三七”也是如此,每一个“七”都是要祭拜的,直至下葬。
逢七必变,是指某特定时间单位﹝指年或月或日或时﹞若被建立为起始点之后,当时间继续前行至与起始点有“七”数之差距数时便会出现变化。
世间万事万物都可分为六个阶段,对应《易经》的六爻,由开始到结束的六步骤。
祝福语中,“六六大顺,六步都好”,都由此而来。而六步走完便进入其状况了,故逢七必变。
举个我们常见的例子,一个星期有七天,以七天为一周如此循环,就是这个道理。
该怎么理解:“三生万物,逢七必变”这句话?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最为根本,宇宙万物的起源
“一”——宇宙的终极规律
“二”——阴阳
“三”——物质、宇宙万物
逢七必变
在中国的时间哲学中,就有“逢七必变”之理。“逢七必变”并可被视为其中一种「时间回圈」的作用。
“逢七必变”,泛指行事每遇“七”之序数便易起变化。意思是指某特定时间单位﹝指年或月或日或时﹞若被建立为起始点之后,当时间继续前行至与起始点有“七”数之差距数时便会出现变化。
易经的思维,一为太极为初始,二为阴阳,为男女雄雌,三为阴阳所生,就是后代,无数的阴阳和他们的后代就构成了万物。而万事万物都可分为六个阶段,对应《易经》的六爻,由开始到结束的六步骤,所以人们希望六六大顺,六步都好,而六步走完就已进入其他大情况,所以逢七必变,不论中西皆以7天为一周,可见其存在的必然哲理。
另外一方面从统计学的角度上来说呢,如果一支股票它连续涨,很难连涨七天的,如果涨到第七天它不做调整的话,一定是有很大的问题。
股市里还有,“五穷六绝七翻身”的说法,认为最糟糕的情况七天之后、七年之后也会有变化。
该怎么理解:“三生万物,逢七必变”这句话?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这里老子说到的一、二、三,指道道教创生万物的过程。这几个数字,代表的不是事物和具体数量,它用来表示"道"生万物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
”一指道是本体,二是指阴阳,三是指器,即有形的物体。“三生万物,即是有形的物体成为万物”
举个例子,一天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就是道生一;一整天分为昼夜,昼夜就是一天的阴阳两部分,没了白天或者没了夜晚都不是一整天了,就是一生二;有了昼夜对立和转化,才让人明白什么是昼什么是夜,才有了早中晚,也就是二生三;早中晚也只是一部分或者一个阶段,它们之间再变化,随后就有个凌晨、清晨、傍晚、十二时辰、刻、分等,然后它们再互相联系影响变化,万事万物也就出现了。
(由历史的逢七必变 解读2017)
“逢七必变”这句话来自《易经》
根据易经的说法,一为太极初始,二为阴阳,即男女雄雌,阴阳所生为三,就是后代,无数的万物阴阳后代就构成了万物。万事万物又分为六个阶段,由开始到结束的六步骤,而六步走完就已进入其他大情况,所以逢七必变。
“逢七必变”,泛指行事每遇“七”之序数便易起变化。意思是指某特定时间单位﹝指年或月或日或时﹞若被建立为起始点之后,当时间继续前行,至与起始点有“七”数之差距时便会出现变化。
在中国的时间哲学中,就有“逢七必变”之理。“逢七必变”并可被视为其中一种时间回圈的作用。
大家有没有发现,中国历史上几次的大兴盛冥冥中似有规律。总体看起来,也的确是700年左右。
第一次是周公摄政的时候(公元前1043年~公元前1036年),制定了各种利国利民的制度,周朝能持续800年少不了他的功劳,这可是孔子做梦都想梦到的人物!
第二次是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1年登基),“寇可往吾亦可往!”“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大汉声威远播世界,所以即使是改朝换代了,外国人还是喜欢叫我们为汉人
(贞观之治盛景)
第三次是唐朝李世民的贞观之治(627年~649年),辉煌强盛、四方来朝。为什么我们被称为唐人?就是因为唐朝实在太强大了!
第四次是明朝朱元璋时期(1368年建立大明朝),推翻元朝统治、恢复汉唐衣冠,震动四方!俗话说物极必反、盛极而衰,明朝之后虽有康乾盛世,也不过是落日的余晖。
大家期待的第五次兴盛是2044年。我辈就该奋发图强,创造东方奇迹。曾仕强教授认为,中国人的观念更正确:六六大顺逢七必变,这也是为什么中国700年大盛一次的原因。
在西方神话中,上帝造天地人用了6天时间,最后一天累了要休息,于是一周就定了7天。
(1995年新疆尼雅,考古人员发现的五星连珠锦护膊)
当然,你可能对曾教授的话表示怀疑,但世界上就是有这么多巧妙的事情。在1995年新疆尼雅,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块“五星连珠”的锦护膊,上面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字样。而据美国专家推测,2040年将再次出现“五星连珠”的奇观!
其实,即使不用什么预言我们也能感受到祖国的日益昌盛,不过不是坐着等,而是靠我们的勤劳和智慧去创造!
该怎么理解:“三生万物,逢七必变”这句话?
现实中,真正的逢七必变就是类似七进制的七天为一周,星期(七)日按基督(天主)教又称礼拜日。
其实,三生万物最早源于对周易二进制的数理形式的理解。
形而上之为道。道是无形的道理。二进制是最简单的数理应用,在数字未产生之前,就是零,就是无形。有了最原始的数字一,就是道生一。二进制的实物就只有一,虚数道就是零。古人就把一与零内涵为阴与阳。自然数一至三,乃至四以后,其未位数不是一便是零,一直是一阴(0)变一阳(1)的交替变化着,这就是二进制数理的总道理,故一阴一阳之谓道。不信请看,一(1),二(10),三(11),四(100),五(101),六(110),七(111),八(1OOO),九(1OOO1)……。
所谓逢七必变,在这里也须是指七的111,也须是指七以后的八的1OOO,的确是有一个很大的变更。
在二进制中,这个逢七必变只是一个偶然现象。
与其说逢七必变,倒不如说逢八必变。请看:
一八。1,OO0。
二八十六。1O,OOO。
三八二十四。11,OOO。
四八三十二。1OO,OOO。
五八四十。 1O1,OOO。
六八四十八。11O。OOO。
七八五十六 。111,0OO。
在分节号前,从1至111,又分别表示了最前面八的倍数,即一八至七八,和从一至七的二进制数是一模一样。
原来逢七必变也可以这样解释,是指八的倍数的七。其实,逢七必变是二进制数字转化十进制的必然基础规律。
至于三生万物,就更好解释了。个了一,又有了二,直到产生三。三都有了,四就呼之而出了,万物(四以后的数)还不就随便你生,万理还不就随便你出吗?!
该怎么理解:“三生万物,逢七必变”这句话?
《易经》每个卦是六个爻,到了六爻过了之后,第七爻其实就是一个新的一卦了。
这是逢七必变的一个概念。
另外一方面从统计学的角度上来说呢,如果一支股票它连续涨,很难连涨七天的,如果涨到第七天它不做调整的话,一定是有很大的问题。
股市里还有,“五穷六绝七翻身”的说法,认为最糟糕的情况七天之后、七年之后也会有变化。
在易经中,主要是研究“变化之书”,长期被用作“卜筮”!
三生万物一是整体。
二是矛盾。
三是协调。
整体是一,其中蕴含着彼此差异的局部。
局部的差异导致竞争,形成矛盾对立的二,即阴阳。
竞争的结局不是你死我活,最终导致协调。
协调之后的事物不可能是绝对的阴或阳了,而是混合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嘛。
事物之间彼此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传递着物质、能量、信息(统称为气),在整体上实现了和谐有序、持续演进的状态:冲气以为和。
道产生了一,这个一是万物之母,阴阳混成的东西,宇宙大爆炸最初的混沌蛋。之后产生了二,阴和阳两种物质,波和粒子。由这个阴阳物质,按照不同组合方式,形成了五种基本属性的物质,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三,由几种基本属性的物质再相互组合排列,构成了宇宙万物。
该怎么理解:“三生万物,逢七必变”这句话?
“三生万物,逢七必变”,去大自然慢慢领悟吧,别把这些当“教条”,“圣典”。
”日出日落”周而复始,这不就是“变么”?你去书店买个地球仪,用电筒做太阳,旋转地球就可模拟出“日夜”轮回的变化。
一个“女”或“男”偶遇另一男或女,相爱而后生娃。一粒种子,种土中秋收数粒种。这不就是”一生二丶二生三丶三生万物”么?人拉出“屎”,“屎”化成肥养育植物,植物养动物,动物死亡养微生物等,这都不就是“三生万物”又相互转化么。
每周有七天,从一到日,而后又回到一。七天一转回,这不就“逢七必变”么?
事物都在运动,风丶光丶日丶月丶地球,都在旋转、运动。植物从“种子”到发芽丶分枝丶开花和结果,又结出无数种子;人从“卵子”丶“精子”结合成胎儿,而后长大成人又生一堆娃。越生越多,这不都在成长丶变化,不就是“一生二丶二生三丶三生万物”么?
几干年前老子观察自然就感悟到了,这也不是什么高深难以理解的“理论”,今天你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都还感悟不到,那你真是笨死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