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原著里有哪些细思极恐的情节?

这个问题有意思,很多情节细思极恐。

1、端午元春赐礼, 为何不全是从家庭掌权人贾母房子里挨着个的发给每一个人呢?

宝玉的礼物是从贾母房里送到宝玉手上,三春和黛玉的是分别送到姐妹手上的。 宝钗的既没有和宝玉一起领更不是和三春及黛玉一起去领。

难不成贵妃赠送礼品还分别发给每一个人,而不是太监出来送到贾母手上由贾母出面分配到每个人的手里呢? 宝钗拿到礼物马上意识到不同,高兴之余就直接戴上了。贵妃赐礼不知道尺寸?宝玉想看看手串,宝钗都取不下来,会不会被其他人掉包了?这本来就是黛玉的继续?

2、 狠舅奸兄,到底是谁?

贾环既不是巧姐的舅舅,也不是兄弟,他是巧姐的叔叔。所以续作安排贾环出卖巧姐,很是个大疑点。 原著里贾环几乎很少有外面的狐朋狗友,学坏的环境不如薛蟠和宝玉。

环者,《说文》曰璧也。《荀子·大略》:“聘人以珪,问士以璧,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环本身就有心意回转的意思。

最后振兴贾府的人大有可能是贾环。

3、刘姥姥说了一个雪中抽柴火的故事,众人都听进去了。

宝玉,对故事中的姑娘念念不忘。 宝私下问故事中的姑娘名字,刘姥姥说她叫做茗玉。

后来,宝玉叫茗烟去寻,但无果。

茗烟,可不是去寻茗玉而结果如烟?

这玉就是黛玉,如烟消逝了。雪中抽柴,就是薛宝钗釜底抽薪了木石良缘。

4、大家伙给凤姐凑份子过生日,贾链在家里偷腥被当场抓住。

王熙凤故意把事情闹大。 她在保证自己安全的情况下,引着贾琏打到老祖宗那里。

贾链真的醉了吗?动手要杀妻子,他之前和鲍二家的说笑时毫无醉酒之态。

凤姐见人来了,为什么不当众评评理?她向贾母哭诉,为什么回避贾琏偷情而纠结那几句话呢? 只有一种可能,贾链和鲍二家的还没进入正题,在调情阶段被抓住了。

《红楼梦》原著里有哪些细思极恐的情节?

刘姥姥二进贾府,贾母带着她游览大观园,游览到黛玉的住处潇湘馆,黛玉亲自用小茶盘儿捧了一盖碗茶来,奉于贾母。王夫人道:“我们不吃茶,姑娘不用倒了。”

黛玉捧茶是奉于贾母的,为什么王夫人越俎代庖急于拒茶让人很奇怪。如果只是客套的话理应由贾母来说,因为贾母是长辈,长辈说不用倒了就可以不用倒了,但王夫人一个晚辈,她自己不想喝茶却说我们都不喝茶,不怕贾母不满吗?

按王夫人的性格,贾母还没有说话王夫人是不敢表态的,而此时她急于表态拒绝说明了遇到了她十分不愿容忍情不自禁拒绝的事情。

王夫人为什么不愿意喝黛玉倒的茶甚至到了急于拒绝的地步呢,爱屋及乌的道理大家都懂吧,同样也憎屋及乌,王夫人因为觉得黛玉有可能要抢走她的宝玉,所以对黛玉十分排斥,排斥到连黛玉倒的一杯茶都不想喝的地步;王夫人这句话的潜在另一个意思是我们马上就走没时间喝茶.如果不是贾母带着大家来,王夫人肯定不会到潇湘馆走动的,现在即便是到了潇湘馆也是如坐针毡立刻就想走,甚至不自在不自然到犯了在贾母面前急于表态的失误。

接着贾母因见黛玉窗上纱颜色旧了,便让王夫人换上新鲜颜色的,接着凤姐便把话接了过去。凤姐接话是因为这些事平日里是她安排主持的,贾母肯定也知道这些事都是凤姐主持的,那贾平为什么安排王夫人来办呢,这便是贾母对王夫人表达不满,也是对王夫人不关心黛玉的责备和刚才不喝茶的反击。贾母的心里对白估计是:你(王夫人)不是不喜欢黛玉吗,但是我(贾母)喜欢,只要我喜欢的人你就不能怠慢。

这是贾母和王夫人二人在对待黛玉的态度上第一次面对面的暗示较量,看似普通说话聊天,但细思极巩。

《红楼梦》原著里有哪些细思极恐的情节?

好有意思的问题。

既然是细思极恐,那就挑几个读原著时觉得值得一提的细节讲讲吧。第一个:书中细节与作者现实中著书不谋而合,可谓一语成谶。

大观园建成以后,贾政领众人考察,突然想起要问帐帘幔子采购事宜,便命人叫贾琏过来汇报情况,贾琏赶来后:

贾政问他共有几种,现今得了几种,尚欠几种。贾琏见问,忙向靴桶取内装的一个纸折略节来,看了一看,回道:“妆莽绣堆,刻丝弹墨,并各色绸缎、大小幔子一百二十架,湘妃竹帘二百挂昨日得了八十架,下欠四十架”

这一百二十架先得八十架,欠下四十架是不是很眼熟?是否象极了作者著书最后只流传了八十回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湘妃竹帘后面四十架如约而至,原著后四十回却无迹可寻了。

第二件:贾府无处不在的监控

宝玉端午心情不大爽快,跑来花园散心,正巧遇见龄官在地上一笔一划写她意中人的名字,彼时园中并无一人,天空突然下了大雨,宝玉怜香惜玉心切,不顾自己暴雨淋身,反而提醒龄官仔细被雨淋了。

此事后来竟然被大龄剩女傅秋芳家里的老妈子得知,并当成茶余饭后的笑料。

第三件,无处不在的间谍

赵姨娘和贾政商讨为贾环的放姨娘的事,其中提及宝玉已有姨娘。当夜她的丫鬟小鹊就跑去怡红院报信,让宝玉做好应对明儿贾政问话的准备。

贾琏夫妇找鸳鸯借老太太的箱笼当钱,以为神不知鬼不觉,不想过后邢夫人就找贾琏要200两做中秋节,并将此事抖搂了出来。凤姐和平儿纳闷,问了小丫头,方知道那天谈事时傻大姐的娘正好在屋子外面,再联想绣春囊是傻大姐捡到交给的邢夫人,这案情,越大想不通了……

第四件:贾家祠堂莫名其妙的叹息声和异响。

第七十五回,中秋夜宴时,贾珍与众妻妾在猜拳行令,饮酒闻萧。换盏更酌之际,突然听见祠堂方向墙角下有长长的叹息声,一阵风吹过后,叹息声便飘过墙去了。紧接着祠堂内扇响起了一开一阖的声音,一时感觉风气森森,众人都觉得毛发倒竖起来。

想来贾家祖先拼命创下的基业,不想被这些不肖子孙早早耗尽,贾府四面楚歌,危机四伏,子孙却毫无察觉且仍放纵荒淫。列祖列宗不由得长长叹息啊,而这些此时叹息声便是鬼魂的声音。

说来明清小说多少带有些神话色彩,除了其他三大名著,《金瓶梅》亦不外如是。红楼梦开篇亦幻亦真极赋美感,到了后四十回涉及到神秘色彩的细节,描写的太过直接,反而显得续书作者水平有限,比如王熙凤遇鬼一事、潇湘馆闻鬼哭一事这些描写与红楼整体格调相去甚远,这里也就不做举例了,有兴趣的友友可以直接拜读原著。

《红楼梦》原著里有哪些细思极恐的情节?

曹雪芹写红楼梦的一个手法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很多看似不重要的小人物,不经意的小细节,可能都隐藏和暗示很多没有写出的故事。

所以,红楼梦里有很多情节,乍看之下似乎没什么,但仔细品味,却会发现隐藏在文字后的深意,这些令人细思恐极的情节,真是越想越觉得不简单。我们不妨以原文中的五个情节为例来说明。

第一、坏了事的义忠亲王老千岁

秦可卿死亡一回,因为贾贾敬不愿意回来过问俗事,于是贾珍就更加恣肆奢华,一定要给儿媳找一副上好的寿材,看了不少杉木的都不满意,后来薛蟠就送来了几块好板,但这个板子却大头来头。

薛蟠说:“……这还是当年先父带来,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就不曾拿去。现今还封在店里,也没人出价敢买。你若要,就抬来罢了。”

薛蟠说的义忠亲王坏事,自然是指他被罢官免职,褫夺了爵位,甚至犯了案下了大狱,更甚者可能被处死,所以他没有资格享用这“恐非常人可享”的樯木了。

既然是因为坏事,导致了棺材无人敢买,自然都是怕受牵连,但贾珍为了把秦可卿葬礼办的风光,竟然全不顾及这些,问题就出在这里。

一则,以秦可卿的身份,她只是一个五品诰命,没有资格享用这样名贵的棺木,这属于僭越;二则,这副棺木是坏了事的老亲王千岁曾经预订的,贾珍直接拿来用,很可能引起难以想象的后果。

我们不妨揣测一下,八十回后贾府坏事的时候,会不会将这一段“公案”牵扯出来呢?甚至贾珍用此不合身份的寿材,被人看在眼里,成为日后导致贾府被抄家的罪状之一?

当然,秦可卿身份一直是个谜,曹公对秦可卿的棺木如此交代,是否也在暗示其非同小可的身份呢?越想越觉得事有蹊跷。

第二、贾瑞临死前照的风月宝鉴

贾瑞本可以不死,如果他听从给他风月宝鉴治病的道士的交代,只看背面,不看正面,也许就好了呢,但他偏偏一直看那正面。

这个风月宝鉴有什么奇异之处呢?它的正面是凤姐在里面招手,反面是一个骷髅头,曹公这么安排,是何用意呢?脂砚斋引用唐伯虎的两句诗给出了答案,他说: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

原来风月宝鉴的正反两面就是人这一生的生前和死后,正面是生前的“红楼掩面人”,背后即是死后的“青冢骷髅骨”,其实贾瑞看到的凤姐和骷髅骨,正是王熙凤的生前和死后,完全就是一个人。

通过这面镜子,曹公想告诉我们: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因为正面皆是虚幻,背面才是本真,所以他借道士之口说: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也在甲戌本凡例中说道: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当然,风月宝鉴似乎还有另一层深意,这镜子的正面,象征着金玉其外的贾府,是假语村言,而那背面却是早已败絮其中的甄家,这才是隐去的真事。

这个风月宝鉴正反面皆可照,既然它在贾瑞之死时出现了,如果不出意外,八十回后,风月宝鉴应该还会出现,甚至与宝玉和群芳发生关联,也未可知。

大胆揣测一下,宝玉在真正出家前,会不会从道士手中得到这面镜子,然后他从正面看到了钗黛等人昔日在大观园里追蝶葬花的情景,而反面则由大观园变成了一片青冢?

第三、黛玉吃鲍太医、王太医的药

黛玉天生体弱多病,“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药物从未断过,这一点在原文中也有多处提到,黛玉一进贾府,贾母就说“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黛玉深得贾母疼爱,给她配药的医生,自然得是贾母放心的,毕竟偌大一个家族,明里暗里各种势力拉锯,若不小心,被害了可能还被蒙在鼓里,所以给黛玉配药的医生,最初应该是贾母指定的,就是太医院的王太医。

奇怪的是,通过原文王夫人和林黛玉的一次对话,给黛玉的配药的王太医后来被换掉了。二十八回里有这样一段对话:

王夫人见了林黛玉,因问道:“大姑娘,你吃那鲍太医的药可好些?”林黛玉道:“也不过这么着。老太太还叫我吃王大夫的药呢。”

红楼梦里王夫人很少主动关心黛玉病情,这里忽然问起黛玉病情,且点出鲍太医,可见黛玉换太医一事她是知情的,甚至说正是她用鲍太医换掉了王太医。

很多人据此认为,王夫人可能利用鲍太医在黛玉的药里动手脚,使黛玉病情加重,这样宝黛姻缘也就没了可能。王夫人会这么做吗?我认为不会。

贾母何等睿智,此时身体还很硬朗,王夫人也不傻,她不会如此明目张胆,而贾母之所以让黛玉继续吃王太医的药,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鲍太医的医术不如王太医。二是鲍太医是王夫人所荐,且跟贾府交情远不如王太医,贾母不放心。

但无论如何,从黛玉换太医吃药,我们可以确定一件事,黛玉的病情是越来越重的,可能吃了王太医的药很长时间都不见效,所以才换了鲍太医,后来发现还不如王太医,于是又换了回来。

黛玉的病情也正是在这悄悄的换太医之间,暗示了其不寿早夭的结局。

第四、贾政生日贾母等人的惶惶不定

元春封妃和省亲,是贾府的一件天大的喜事,是无上的荣耀,但在元春封妃的消息确认之前,贾府却不是这样的。

十六回说到一件事,即贾政生辰,“荣二处人丁都齐集庆贺,热闹非常”,大家正开心的庆祝着呢,忽然就听闻了一件事,把贾政等人吓得不轻。原文说:

忽有门吏忙忙进来,至席前报说:“有六宫都太监夏老爷来降旨。”唬得贾赦贾政等一干人不知是何消息,忙止了戏文,撤去酒席,摆了香案,启中门跪接。

不管怎么说,贾府都是国公府,一个太监来传旨,为什么贾赦贾政朝中为官者都唬的不轻呢?甚至就连贾母等人,在贾政被宣召入宫后,也是惊魂不定,“贾母等合家人等心中皆惶惶不定,不住的使人飞马来往探信。”

一个赫赫扬扬已近百年的国公府,为何对一个传旨的太监,如此的惧怕,似乎最怕宫里来人传旨?曹公为什么这么写?其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一回已经交代了。

如今的荣宁二府,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也就是说,贾府已经在走下坡路了,所以对于合府之人来说,宫里传来的消息,大多都不会是什么好消息,尤其在“不知是何消息”的情况下,更是令人担惊恐惧。

从写作手法上来看,曹公这是欲扬先抑,欲写元春封妃一篇热闹非常的文字,必先让贾府之人因不知是何消息而紧张惊惧,前后对比,更能看出加速衰落中的贾府众生相。

对贾赦、贾政、贾母等人来说,也许他们最怕的消息就是抄家,但似乎又时时在等这样一个消息到来,他们的惊惧,其实正是一种等待宣判的忐忑心理。最可怕的不是你知道明天会死,而是你知道你早晚会死但却不知道何时死。

第五、王熙凤的夺锦之梦

王熙凤做过不少梦,众所周知的是秦可卿托梦,其实后文还有一次,虽然王熙凤当作一个玩笑说了出来,细思之下,背后却是令人心惊胆战的大伏笔。

凤姐道:“……昨晚上忽然作了一个梦,说来也可笑,梦见一个人,虽然面善,却又不知名姓,找我。问他作什么,他说娘娘打发他来要一百匹锦。我问他是那一位娘娘,他说的又不是咱们家的娘娘。我就不肯给他,他就上来夺。正夺着,就醒了。”

这个梦在王熙凤的眼中,就是很平常的一个梦,甚至像秦可卿托梦如此重要的大事,后来她也并没有放在心上,更不要说这个一个夺锦之梦了。

其实我们知道,红楼梦里只要是宫里的事情,多半都跟元春有关,无论是元春省亲,端午赐礼,还是宫里老太妃薨逝,又或者是宫里太监来贾府借银子,其实写的都是元春之事。

王熙凤的这个夺锦之梦,其实正暗示了元春的失势,贾府的锦绣前程已被夺走,随后发生的夏太监打发人来贾府借银子,很好地佐证了元春在宫中的失势,不然谁敢去贵妃的娘家借银子呢?

此时的贾府,也早已日薄西山,贾琏办事连银子都要去当贾母的箱笼了,可见贾府已经到了倾颓的边缘,而这一切跟元春失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综上我们看,曹公在布局红楼一书时,各方势力和关系相互交错,明里暗里都在发生着争斗,很多情节他并没有详细交代,但我们通过前后文的串联,很容易得出结论,这也是红楼梦“不写之写”的伟大之处。

作者:夕四少,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名著故事。

《红楼梦》原著里有哪些细思极恐的情节?

红楼梦中有非常多细思极恐的问题。最让人害怕的是三个政治问题。直接关乎贾家的兴衰荣辱。曹雪芹通过假语将其写得观念堂皇,仿佛天经地义,殊不知背后的惊人政治隐喻稍一不慎就会粉身碎骨。之前有过涉猎今天简单讲讲。

【一】

北静王见贾宝玉本是小事一桩,但这个小事不简单,主因是违法。秦可卿葬礼,北静王出席,没有皇帝圣旨就是违法犯纪的。贾敬死的时候曹雪芹埋伏了线索对此做了解释。皇帝亲自下旨准许王公以下吊祭,秦可卿葬礼北静王一干人没有圣旨明目张胆出席为哪般?

水溶又将腕上一串念珠卸了下来,递与宝玉道:今日初会,仓促竟无敬贺之物,此系前日圣上亲赐鹡鸰香念珠一串,权为贺敬之礼。

北静王送贾宝玉一件见面礼微不足道,可细思极恐。皆因鹡鸰香念珠不简单。

第一,皇帝所赐,北静王竟然随手送人。

第二,鹡鸰代表兄弟急难,皇帝赐给北静王,表达了拉拢之心,与北静王称兄道弟。北静王将其送给个孩子,皇帝情义何在?

第三,北静王弃皇帝兄弟情,却与贾宝玉续起了兄弟情,与贾家结党之心明目张胆。

一串鹡鸰香念珠,将北静王不臣之心彰显清楚,也揭示了北静王为何没有圣旨参加秦可卿葬礼,皆因他不在乎!

【二】

贾元春为什么在秦可卿葬礼后马上封妃?皆因北静王毫不顾及参加秦可卿葬礼,并将皇帝的“兄弟情义”鹡鸰香念珠转手送给贾宝玉。皇帝不会怒?不可能。为什么不降罪?势不如人呗!皇宫中有太上皇,表示皇帝才登基不久,根基不稳,不敢也不能对贾家这些老臣轻易问罪。不但不能问罪,还要拉拢,所以好几年无声无息的贾元春升了贤德妃。贾元春还真要感谢北静王的东风,只是这东风未必是好事。

元春升妃后马上就有贵妃省亲传出来。这事更令人细思极恐。

第一,历史上从没有妃子省亲,贾元春省亲属于头一个(所谓吴贵妃,周贵人不过淡化元春省亲可怕),如此行事,皇帝将会被记录在史书,给他一个荒唐的评价不为过!皇帝什么心情?贾元春会不懂得?

第二,妃子省亲是太上皇的旨意。这是什么情况?父党和儿党在对立!历史上的太上皇和皇帝的关系最微妙,也最残酷。曹雪有意如此写,看似轻描淡写,实则背后影藏着惊人惊恐的政治气氛。皇帝外有北静王一干老臣不服从,内有老爹太上皇指手画脚,怎么办?忍吧!

第三,贾家响应了太上皇省亲,就等于抛弃了皇帝。贾元春是皇帝的妃子,却听了太上皇的为什么?首先,贾元春政治觉悟特别低,她完全可以不响应,一心听皇帝的;其次,贾家被捆绑在四王八公这艘船上身不由己。帮你升了贵妃,就要根据我们的意志行事,元春省亲不得不进行!

无论什么原因,贾元春省亲都不应该实施,贾家却做了,从此与皇帝分道扬镳。如此作死,谁还能救得了他们?

【三】

焦大醉骂最有价值是第一段。脂砚斋批语用了“惊心骇目”来形容,细思确实恐怖。如果结合北静王随手将鹡鸰香念珠送给贾宝玉和贾元春省亲,就会发现焦大为什么如此骂了。

蓉哥儿,你别在焦大跟前使主子性儿。别说你这样儿的,就是你爹、你爷爷,也不敢和焦大挺腰子!不是焦大一个人,你们就做官儿享荣华受富贵?你祖宗九死一生挣下这家业,到如今了,不报我的恩,反和我充起主子来了。不和我说别的还可,若再说别的,咱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

焦大醉骂的中心思想就如说反了“红刀子进白刀子出”——反了!焦大不顾主仆之义,以下犯上!骂的那些话将一个老奴才对新主子的不满意清清楚楚表达出来。焦大的经历不正是贾家的经历?宁国府的天下是焦大的功劳,新皇帝的天下同样是贾家的功劳。焦大不受新主子待见,贾家也不受新主子待见。那怎么办?不行就“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呗!曹雪芹偏偏写反了,那就是“反了”!

北静王藐视君上,不臣之心昭然若揭,贾家与其结党是不是反了?贾元春身为皇帝妃子,却遵从太上皇旨意,站位父党,是不是反了?焦大威胁要动武,贾赦他们经常去的平安州密事是不是反了?贾元春判词:【虎兕相逢大梦归】明白无误将两股势力的冲突表达出来,贾家被抄家冤枉么?这三点串联起来,就知道贾家被抄家的线索,曹雪芹早都埋伏了。都是细思极恐的线索。

【文/君笺雅侃红楼】

欢迎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为您带来更多红楼故事!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红楼梦》原著里有哪些细思极恐的情节?

红楼梦里有哪些细思极恐的情节。红楼梦这部小说还有別的名字,比如情僧录,石头记,还有一个名字,东鲁孔梅溪题曰风月宝鉴,鉴是镜子的意思。红楼梦这部小说多处提到镜子 ,诗句当中就有一个是水中月,一个镜中花。还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有关镜子的故事,我就知道的就有三个,通过这些镜子故事的描写,让我们知道什么是真与假。先说第一个故事吧,贾代儒的公子,这个二十多岁的少年,还没有结婚,却色胆包天的惦记上了荣国府的管家人,贾琏的妻子王熙凤,简直是往老虎嘴里送命,不知死的鬼,经过王熙凤几番捉弄,堪堪也就剩半条命了,药吃了一麻袋,屁事不管,这时候来了个陂足道人 ,自称能治冤业之症,正好贾瑞在炕上听见了,直叫救命,老道说,我有个宝贝能救你,就拿出一面镜子,镜把上写着风月宝鉴,告诉他此镜专治邪思妄动之症,单与那聪明杰俊,风雅王孙照看,但只可照背面,不可照正面。这个该死的家伙他也得听啊,背面是个💀骷髅,正面是美丽的王熙凤,向他招手,贾瑞就跳进镜子和她缠绵 ,如此三番就被黑白无常用铁链子锁走上阎王爷那报道去了,气得贾代儒架火烧镜子,镜子说,谁让他照正面了,老道听到喊声赶忙把镜子收走了。第二个故事是刘姥姥二进容国府上趟茅房,回来找不着道了,三转两转就转到贾宝玉的屋里来了,刚从屏后得了门,就看见一个老婆子从对面走来,刘姥姥问,你是见我有日子没回家就来找我,谁把你领来的,老亲家,见对方不说话 ,刘姥姥才用手去摸,原来是面镜子。第三个故事讲的是贾宝玉和史香云抬了句杠,就睡觉去了,睡梦中,不知不觉就到了一个花园,还有几个丫鬟 ,都不认识,丫鬟说宝玉你怎么跑到这来了, 宝玉说我也不知是谁家的花园,带我去逛逛吧,丫鬟乐了原来不是咱们家的宝玉,别理他,哪来的臭小厮,走咱们找咱家的宝玉去。贾宝玉跟着他们走到一个屋里,屋里躺着一个少年在叹气,问他为什么叹气,他说刚才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去了一个花园,那里的丫鬟都叫我臭小厮,不理我,我好不容易找到他 偏他睡觉,真性情也不知哪去了,宝玉说我就是那宝玉,两个宝玉相见了,这时有人喊,老爷叫宝玉,吓得两人都慌了,一个宝玉就走,一个宝玉便忙叫,宝玉快回来。通过这些镜子的故事,我觉得曹雪芹在告诉我们,红绡帐的鸳鸯,其实就是黄土垄中的白骨 ,那些看似美好的东西,其实就是最不堪的东西,荣华富贵就是过眼云烟,镜子里的自己也许才是真的自己,假作真时真亦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