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这两句诗是否消极?

每次读到这两句诗,总觉得诗人传递者消极的意向,像混日子似的。

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李涉的《题鹤林寺僧舍》,原文如下:

终日错错碎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这句话并非是对人生的消极应对,而是一种自然之道。

世事纷扰,生活中压力山大。长时间来处于混沌中,耗费着人生有限的时光。

有一天,醒悟春天又将过去了,强打精神去游玩,欣赏春色。山中遇见高僧,闲聊了会,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有了片刻的清闲与自在。

人生在世,一定会有无聊空闲的时候,但是,真正悠闲自在的心情却不多。“偷得浮生半日闲”,是难得的惬意。

谢谢邀请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这两句诗是否消极?

可算有点此意吧,前一句誊错?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这两句诗是否消极?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仙。

清风若肯长相伴,明月依然落樽前。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这两句诗是否消极?

不见得这是句消极诗,恰恰相反从诗人生平去考是一句忧国忧民,慨叹人生苦短的抒情诗句。纷乱的世态,时值春暮,入朝理政(登山)一群阔老权贵杂言乱语,大好时光被耽搁,何其扰也。故得此句。以抒己慷。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这两句诗是否消极?

小盏清茶漱往过,几度清风入怀前。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这两句诗是否消极?

谢邀,此句出自唐代诗人李涉的《题鹤林寺僧舍》,原诗为:

终日昏昏醉梦间,

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

偷得浮生半日闲。

这首诗字面上一看,前俩句给人一种醉生梦死的生活场景。后两句又让人感到愉悦的心情。诗人李涉在唐宪宗时被贬谪为陕川司仓参军,后被流放南方。流放期间,就是“终日昏昏醉梦间”,此句已然是消极失意到极点!

整诗意思是,整天昏昏沉沉好象一直沉醉在梦里,忽然听到春天就要过去了,就强打精神去欣赏山春的景色。在经过种满竹子的小院时,碰上寺庙的僧人,开始闲聊,这才在短暂虚幻的人生中,得到半日的惬意悠闲。

整诗意境深沉疏野,给人以苦中有乐的感觉。让人联想到作者当时极度苦闷,受到僧人点化后变得轻松愉悦。

所以最后两句没有消极的意思,有疏野的闲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