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场上,站第一排的士兵是否必死无疑?

第一排的士兵生还几率当然会小很多,所谓“首当其冲”说的就是这些兵,无论是直射的弩箭弓矢还是长枪短刃的格斗,第一排遭受的打击都是最先的,也是最大的。

我们可以参考一下专家从秦代军阵的研究中得到的一些军阵战法,例如《复活的军团》中描述的:秦军前阵为弩手,临敌射击后退走,由戈矛上前抵敌,然后中间会夹杂一部分短兵手扑上去利用近距离砍杀敌人。

这些“短兵”、“弩兵”以及站在第一排的“长兵”无疑都是最早会遭遇攻击的对象。

“长兵”接受的是对手相同长度的刺击,因为军阵的缘故,这种攻击除非扎歪,否则很难躲开,只能寄希望于尽力拨开对方的长杆,然后杀死面前的敌人。

早期的戈矛长戟这类武器,除了刺击外,还带有一些“勾”、“拉”、“划”、“凿”的动作,对后排杀伤力不大,对前排那真是肉痛了,用层层收割形容也不为过。

“短兵”这个时候会冲上去,贴身与使用戈矛的敌人近战砍杀,战局混乱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种做法能极大的破坏对方阵型组织,为己方长兵的突破带来帮助。但如果对方也派出短兵,或者阵型严密到枪戟如林水泼不进的时候,那么这种第一线的短兵就会很悲惨,在鏖战中被来往交织的长兵撕得粉碎。因此他们只能向前,不断的砍杀与击碎敌人的进攻节奏。要么力竭而亡,要么陷阵破敌。

有些著名的古代阵型,如“马其顿方阵”是古代长兵阵线的活例子。这种战阵采用超长的长矛,矛兵们左手持盾,护住自己的左侧和战友的右侧,同时后方的长矛扛在前方战友的肩上,方阵密密麻麻,谁上去都得面对铜墙铁壁。有些士兵即便死了,仍然会被战友夹着继续前进。

但这种阵型有非常大的BUG,那便是无法顾及侧翼,只能对准一个预设方向进击。敌人如果从四面八方而来,又来不及变阵,这个阵型就是死路一条。某种意义上,侧面的士兵可能比正面的更惨。

罗马的乌龟阵,人人有盾,如果不是迎击冲到跟前的敌军,只是接受投射兵器打击的话,生还率可能比后面的还要略高,毕竟他们遭遇的战场,弩炮、标枪都比较多。

再回到秦军战阵,第一排的弩兵会好很多,但假如对方也有“弩兵”,这种第一排的士兵肯定会经历火力对射的战斗,一般情况是双方“射住阵脚”,经历对方的远程打击后各自固定住阵势,再继而准备突袭或据阵而攻。

这个过程中弩兵肯定会有损失,但除非对方的远程能力超强,或者发生己方全队崩溃的情况,否则弓弩手们是有时间撤退的,转为后队后,生还几率很大。

明朝末年的火枪兵由于枪械技术不成熟、枪械制造低劣、火药技术落后、训练水平低下,遭遇满洲披挂多层铠甲的骑兵后,往往两三轮发射,对方就冲到了面前,如果不悲惨的转身溃逃,等待的就是兜头一刀了。

骑兵绝对是第一排士兵的第一杀手,无论是冷兵器时代的战争还是热兵器时代,从古代到近代,骑兵收割步兵不要太凶猛。哪怕骑兵冲不破步兵的军阵,第一排的士兵多半也要倒血霉——飞驰而来的披甲战马不踩死也砸死你。

如果遇到游牧骑兵那下场更悲惨,所谓的“安息人射箭法”,或者叫“曼古歹奔射”压根不与军阵接触,冲到军阵面前一个回头勒马,便是箭雨一片。前排士兵除非有大盾或战车防护,否则绝对变成浑身插满剪枝的豪猪。

往后世发展,到戚继光的“鸳鸯阵”,前排就不是那么容易倒了,最前方的士兵一人持藤牌,一人持长牌,完全就是整个阵型的防御核心。后方的狼铣和长矛则干扰和刺杀敌人,进行互相掩护,整个战斗小组成为有机结合的整体。在狼铣的掩护下,第一排的藤牌手生存几率很大,许多干脆就是队长在前方担任并策应。

但不管怎么说,既然上了战场,就是脑袋别裤带上了,将军们要的是人人敢争先的军队。如果谁都不敢战第一排,这只军队必然是怯懦的。

虽然古代士兵站第一排危险性很大,但也未见第一排就不好,就像秦军士兵们,脱了盔甲,光了膀子,唯恐自己冲的不够前,少了割人头抓俘虏抢军功的机会,如此虎狼之军,你让他站后面还不乐意呢!

最后一个不得不说的例子,想当年,老王和诸葛村夫都在第一排…

古代战场上,站第一排的士兵是否必死无疑?

在古代战争中,敌我双方数十万人集中在一起打生打死,就算一方取得大胜死了几千人,那么站在第一排的士兵难道就必死无疑吗?

在古罗马步兵方阵里,站在最前排的都是一些青壮年,接敌后要跟对方打上一阵子,再有后面的老兵穿插上去替补作战,所以基本可以理解为,站在第一排的士兵就是充当炮灰了,侥幸活下来的能打的,就变成老兵享受高级待遇。

在我国古代,还没有发明破甲箭的情况下,第一排士兵需要披着重甲,手持大盾上前应敌。所以一些普通弓箭对于鳞甲,环甲等防护性器具起不到多大作用,而这些战士手中的盾牌可以有效抵挡弓箭的射击。一般而言,这些人待遇比较好,站在第一排还是一种荣誉的象征,在奖惩机制的激励下,这些战士作战是不怕死的。但是这种伤亡率是非常高,以致于到了后期基本以平民当做肉盾先去送死,以保留一些精锐的老兵。在明清时期,这种现象很多,李自成张献忠为了保存自己的老兵,往往驱使老百姓打头阵。

既然第一排死亡率高,那么站在后排就安全吗?古人虽然装备落后,但并不是连打击后排的手段没有,他们会组织大量弓箭手,使用骑兵冲锋,还有无坚不摧的大型投石机,或者使用浑身挂着鞭炮的火牛阵,土火箭等方式打击后排的士兵,所以认为站的后面的士兵是安全的,基本上是一种妄想,如果胆敢后退一步,那么等待你的还有督战队的刀子。所以打仗非常残忍,后退者死可不是闹着玩的。

古代战场上,站第一排的士兵是否必死无疑?

古代排兵列阵,一般中军为重装骑兵和步兵,左右两翼为轻骑兵和轻步兵,本文讲的是中军的阵型。首先要明确的古代阵战,战场指挥绝不是靠主帅宝剑一指,喊一声开战来的,几万十几万大军的进退,即使战鼓金锣都未必能传达整个阵地。战场指挥是依靠鼓乐、各类旗帜、传令兵和约定信号(火箭、号炮、狼烟)组合进行战场指挥。

古代阵战需要下战书,约定时间地点进行决战,如果不想进行阵战,可以挂免战牌,不接受对方的挑战(免战不是避战)。如是遭遇战,一般是双方前锋和轻骑轻步兵,重装部队很少参与遭遇战。本文述说阵战一般布阵。

如果双方接受对阵方式的决战,会在约定时间地点进入战场。第一步是大军集结:按照预设阵地,双方三军各自多路进入预设集结阵地,主帅携各军主将、参谋及旗牌官、传令官进入指挥位置;第二步:主帅根据对方阵型、兵力配置制定总体攻防部署,向部将特别是左右两翼主将约定攻防次序和信号及总体策略,如佯攻、诈败、埋伏等等,然后各阵主将回归本部方阵准备,主帅率参谋、棋牌官退回军阵(一般主帅会在战场最高点位置指挥战斗),如山丘或事先搭建的瞭望台附近,由台上士兵报告战场事态。第三步,双方大军向预设主战场靠拢,这时候双方弓箭手靠前,向对方射箭以免敌军过于靠前,在书籍中描述为“射住阵脚”,此时双方处于一触即发状态。第四步是实战指挥,此时部队手持重型盾牌的士兵位于前几列,其后为阻断敌方骑兵的长枪兵,再后为弓箭手、弩弓手,后面才是担任厮杀任务的重装骑兵和重步兵。此时如果主帅决定进攻,由旗牌官挥舞战旗下达命令,旗牌官会挥舞出战部队对应的军旗,而出战部队要挥舞旗帜应答,表示收到帅令,同时传令兵喊话再次传达命令。如果是军种出战,如召唤弓弩手出战,由军种旗牌官向两翼迅速奔跑,让所有弓弩手看到出战旗帜(大军作战主阵会长达几公里),弩弓手看到出战旗帜即越过盾牌兵,按号令向敌阵射击,尽量扰乱敌方阵型,然后盾牌兵和弓箭手让出进攻通道给重装骑兵与步兵,本身是不进行冲锋的;我军进攻时,中军挥舞出战旗帜,并擂击战鼓或其他军乐,收到信号的部队开始攻击。如我军防守和败退,盾牌兵重新列阵,掩护部队退入本阵,弓箭手射杀追赶的敌军,这种情况下前排士兵伤亡最小。而我方防守时,弓箭手完成远距离射杀任务后,迅速后撤,把位置留给主力步兵,盾牌手在最前沿抗住敌方的猛烈攻击,伤亡最大。所以弓箭手才是相对安全的兵种,但是一旦防线溃散,弓箭手是敌方首要的追杀对象,因为古代部队最痛恨敌方弓箭手,敌方弓箭手所造成的伤害和恐惧,是让每个士兵都极端仇视。

阵战中靠前的士兵确实伤亡几率高于后方士兵,但也不是绝对的。战场上生存几率最高的有二种,一是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兵,有熟练的作战技能,能与同伴相互掩护照应,并对战场结果有敏锐的判断;二是跟随大将的亲兵,在混战中双方士兵都随主流寻找目标混战,不能形成合力,而跟随主将的亲兵有明确的命令,就是保护主将侧翼和后背的安全,所以他们会变化队形合力攻击同一目标,从万军中杀开血路,攻击力是最强的,也是敌方士兵不会轻易招惹的作战对象。主将多年在战场上拼杀,靠的是强大武力与亲兵队的默契配合,哪怕战败多能全身而退。

古代战场上,站第一排的士兵是否必死无疑?

文明和战争几乎伴随着整个人类历史。作为解决纷争的最后一项选择,战争是所有人最不想选择的,因为每一次爆发战争,无论胜败,敌我双方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生命是很可贵的,毕竟只有一次,那么古时候打仗,第一排的士兵为何不怕当炮灰送死呢?其实人嘛,哪有不怕死的,至于第一排士兵为何不跑,其实原因很简单第一,跑不掉

地处第一排的士兵绝对占了一个找死的绝佳位置,因为这个地方前有敌人,后有友军,就算士兵有想跑的心思,向前是要你命的敌人,向后是执行“临阵退缩者斩”的督战队,真真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说白了,你是跑不掉的

其二,不敢跑,

第一排最先触摸敌军,未战先跑,影响士气,必然会被军法从事,而且一般第一排都是通过将领挑选过的,根本抱着不成功变成仁的心思,在众目睽睽之下想逃跑,那是不可能的,就算跑了出路也没了还可能连累家人,还不如向前奋力死战还有一线生机,赚取战功,就算死了,家人也有抚恤金。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古代战场上,站第一排的士兵是否必死无疑?

为了军功、为了妻儿老小的生计、率先登城的荣誉、被当做英雄的快感、率先抢夺财富和女人的机会……种种因素,会让头排兵迸发出舍命一博的勇气。

先看看正常情况下,谁会成为排头兵?

主要是经验丰富的老兵、打仗时不要命的士兵、被政府送来将功抵罪的囚犯或俘虏(活下来就能免死甚至自由,这个是少数)。

老兵经验丰富,善于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下为后方部队打开局面,不要命的士兵可以提振后方士兵的士气,囚徒为了自由自然舍命相搏、不顾一切向前冲。

古代虽然是冷兵器,但是双方比拼可不仅仅是弓箭刀枪,还有许多成规模的武器装备,后面的士兵死亡率不见得比排头兵低多少。

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古人,都是很聪明的,在有限的技术条件下,在即使没有发明火药的情况下,依然发明了很多新式武器装备,这些装备的远程打击能力和杀伤力都是不错的。

除了弓箭手和弓弩手,战场上还会出现铁骑冲锋、带轮子就能移动的攻城塔、大规模的投石机攻击,还有火牛攻击等动物攻击手段、各种埋伏中的敢死队……

战场上的突发情况很多,想要保证自己的安全,唯一的办法就是向前冲,至于后退?那后方督战的军官会毫不犹豫地将逃兵就地处决。

排头兵更多的是一种超出常人的勇气,他们对战斗的走势影响非常大,所以待遇是相当不错的,防护措施好,伙食待遇好,有更多立功的机会……

中国古代军队的士兵几乎都是贫困的农民子弟,他们很多人纯粹当兵为了吃粮活命,当然也有很多人更为了有个翻身改变命运的机会。

毕竟,一般农民也没有做读书人求取功名的机会,在阶层固化的古代社会,他们只有打仗玩命才能有机会达到人生巅峰,虽然机会渺茫,毕竟,大多数都死在冲锋的路上了。

打仗不是吃大锅饭,机会只给抢先的人,排头兵,有更多的机会去杀敌、斩将、登城、夺旗,这些都是很大的立功机会,尤其是立了大功,比如第一个登城、杀了对方的军官等等,朝廷甚至能赐予爵位和土地,除此之外,排头兵有更多的机会在战场上获得战利品,甚至冲进城掳掠抢劫,搞点私货啥的。

当然,如果你战死了,自然有朝廷会抚恤你的家人,让你没有后顾之忧。

在防护上,第一排士兵往往全副武装、手持盾牌,反倒是后面的防护较弱的士兵容易受抛物线弓箭的杀伤。等到双方短兵相接,防护较弱的士兵伤亡率就更大了。排头兵的伤亡主要在双方接触那一刹那,就看谁先冲过去。

至于在战国之前比较普遍的战车作战,那个时候能参与战争的都是贵族和自由民,打仗更像是一套规范化的礼仪流程,都是按规矩,车兵干车兵,步兵干步兵,绝对不乱,如果这辆战车不想打了,跑了,另一辆战车绝不会追,有损风度。如果弃车而逃,就更不会追了,战车在那个年代多贵啊,千乘之国在春秋时期就能算中等强国了。

排头兵真正惨的是一战时候,他们面对机枪还不断冲锋,全部一排排被收割,相比之下,古代战争简直就是小儿科的游戏。

古代战场上,站第一排的士兵是否必死无疑?

看做什么兵种。说起来,古代战争上能往第一排站的,那都是精英战士。这些士兵的身体素质、训练、作战经验以及装备都要更为优秀一些。当然,第一排可能要面对更为复杂的威胁,例如对方的远程投射兵器。但与后排相比,第一排的视野更开阔,使用盾牌等装备的空间相对较大。相反后排的倒霉孩子们可能是箭雨和标枪到了头顶上还啥也不知道。

至于在近战中,第一排的战士,如果是处于防御位置,同样可能获得更好的兵器活动空间。好一点的盾阵都会有办法进行士兵轮换,因此如果精英士兵凭借更好的训练、经验和装别提高自身的生存力,活到战斗有结果的时候是很平常的事情。

如果双方的战阵解体,进入混战阶段,那么第一排的概念也就不存在了。这时候老兵的生存概率将进一步提高。当然。长枪阵的情况要特殊一些,两个刺猬对打,第一排如果不用一些特殊手段,是无法面对地方枪林的。因此当年德国雇佣兵等,第一排大多是所谓“自杀队”,使用开阵武器例如大剑的老兵,他们会想办法用类似地躺刀等办法,在敌方方阵上打出缺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