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对于整部书有何重要意义?

判词曲,是十二金钗悲剧人生的总结,预示了她们的结局。

我们在阅读中一步步地探索故事情节,品其中味。

《红楼梦》中每个人写的诗词歌赋,也可以体现每个人的文才及思想境界。让读者熟知每个人的心思。

站在文学角度,更是一大贡献。举例子,林黛玉写的《葬花吟》和《桃花行》

黛玉以花喻人,问尽人生,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她活得不快乐,寄居贾府,和宝玉的爱情不被俗世接受,过着“风刀霜剑”的日子,字字血泪,摧人心肝。

从《问菊》,我们看到黛玉的个性,多愁善感,孤高自傲。然而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她是孤儿寄居贾府,孤独感很重。

现实中,除了宝玉,无人可诉。诗中把菊花引为知己,“问”的是心,问的是情,问的是人生。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对于整部书有何重要意义?

《红楼梦》作为一部诗化小说,其中有大量的诗词曲赋以及韵文,它们或情韵兼胜,或机智深警,或俚俗有趣,或堪破天机。无论何种,都是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对表现人物命运、人物性格和人物心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说来有如下几点:

一、暗示人物命运,推动情节发展。

《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词曲赋大都与人物命运、情节发展密切相关,我们在欣赏这部分内容时也能窥测到相关情节和人物结局。包括书中起纲领性作用的《好了歌》及注、金陵十二钗判词、红楼十二支曲、节下灯谜诗,甚至有贾宝玉和众姐妹结社而作的咏物诗,如《柳絮词》,联句诗,如凹晶馆里林黛玉、史湘云、妙玉所联的《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等等。再进一步具体分析,如一曲《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这只曲子的主人公乃是宝钗,但却是以贾宝玉的口吻写成,在他心里一直坚持的是他和林黛玉的前世的木石之缘,所以即便是宝钗最终嫁与宝玉,与他“齐眉举案”,也不过是“好知运败金无彩”的凄凉命运,“琴边衾里总无缘”。

再如《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中袭人的判词: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在一百二十回程高本中的后四十回的续作里,贾宝玉二游太虚幻镜,看到这首判词,又看到周围有破席和花的影子,便大惊痛哭。袭人是宝玉最为亲近也是宝玉最离不开的人(精神上是林黛玉),她温柔和顺、似桂如兰,深得贾府上下喜欢。只不过最后仍然嫁给了戏子蒋玉菡,似是背叛了与宝玉的感情。还得曹公一句“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的委婉批评。

二、表达人物心境,表现人物的性格。

用诗词曲赋衬托人物心境,并能贴切不做作,恰到好处,这是其他古典小说所不能达到的高度。《金瓶梅》中的诗词引用者居多,打油、戏曲、话本、小曲儿,总是不能与小说完全融合,潘金莲在思念久不至她处的西门庆时唱的<山坡羊>小曲儿是传达她对西门庆的满腔思念和怨气的,然这思念中又有几处为真呢。再如《花月痕》中诗词太多,千篇一律,一句“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就已经写尽一切。若说红楼中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林黛玉所写的几首《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桃花行》《唐多令》等中,《秋窗风雨夕》作于黛玉宝钗确立友谊之时,黛玉有感于宝钗的宽怀照料,自责往日对她的猜忌与小性儿,却又羡慕她不像自己寄人篱下,于是在秋花惨淡、秋灯青黄、秋窗夜色、秋风呼啸的综合作用下,一片秋情牵动,林黛玉的伤感总是带着诗意的,词之意境与她临窗独自洒泪的画面是能完美契合的。这不仅展现了林黛玉的酸楚心境,也表现她善愁善感的性格特征。

三、再次就是“文如其人”的特点。

全书中所有的诗词曲赋都是按照书中人物身份、地位、才情、学识、性格因素进行安排的,湘云才思敏捷,豪爽开朗,因此每每联诗之际独她最快,又常常带有“精致的淘气”的感觉;邢岫烟品行端方,出身清寒,其诗也如山中云岫般飘逸富有神韵;薛宝琴自幼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其作就《西江月》“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一般“声调壮”。但最具代表性的无非是才情在伯仲之间的钗黛二人,潇湘仙子的诗作风流别致,具有林黛玉式的悲伤风格,创作个性上近乎诗仙李白;薛蘅芜诗品如人品一般持重含蓄,“淡极始知花更艳”是她对自己定位,偶尔也会语出讥讽“愁多焉得玉无痕”,如同她在被黛玉奚落之时偶尔忍不住也会锋芒几句,但总的来说擅长律诗的宝姐姐是和杜甫很像的。

四、揭示深化主旨也是一重要作用。

一曲《祭芙蓉女儿诔》不仅寄托着对晴雯的赞颂和悼念,推广而及更是对大观园众儿女共唱的挽歌,是对美好事物惨遭辣手的痛心,对黑暗强大的封建势力的控诉,长歌之哀,过于恸哭;贾宝玉在和薛蟠等宴饮时所唱的一首小曲《红豆词》,更是在有声无声之间表达他对与黛玉之间感情的执着。

总的说来,这些诗词曲赋的创作都是各尽其职、各有其所司的,但脱离了小说环境,这些优美篇章仍然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