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到底对宋朝有多深的影响,甚至将北宋灭亡归于变法?

最近在看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书中不乏各种绚丽的词藻去突出苏东坡,林也毫无隐晦地说他偏爱的就是苏东坡。但仅仅第一章,就数次提到了王安石,林认为王安石新法给社会留下了“恶果遗患”,甚至将金人占领中国北方的责任推给“王安石变法使社会衰乱,朝纲败坏”;说王安石是小人,说王安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林语堂以个人喜恶去评价历史人物,这种不客观的态度本身就非常恶劣,苏东坡作为爱国者受到追捧很正常,然而为了抬高苏东坡而全盘否定与其政见不合的王安石,甚至污蔑与抹黑,这是非常可耻的。

王安石变法受到了很多否定,主要还是因为其变法从根本上撼动了大地主官僚主义等封建保守势力的利益。北宋的灭亡的确与王安石变法有关,不是王安石变法所致,而是因为变法最终被司马光等人否决而失败。

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虽然其中有很多过于激进在实施中出现了很多弊端,然而历朝历代的变法改革都是如此,并没有十全十美。

经过改革之后,北宋的国力的确明显大增,府库充盈而兵马日强,然而因为宋神宗驾崩,王安石变法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持者,原本就因为变法触动利益的旧势力开始反攻倒算,可以让宋朝强盛起来的“新法被扼杀”。王安石变法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却真正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即便后来的封建保守势力对王安石各种抹黑,还是不得不承认王安石变法的各种成就。甚至王安石主政时期,北宋对吐蕃、越南、西夏等战争,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战绩。

司马光等人上台后,无论好坏将王安石新法全盘废除,甚至差点准备放弃王安石主政时期收复的失地。试问,北宋灭亡究竟归咎于谁。

王安石变法到底对宋朝有多深的影响,甚至将北宋灭亡归于变法?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宰相,组织领导变法,时间在1070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又再次起用为宰相,领导变法,虽然不久后王安石又被罢相,但王安石的变法主张与变法措施,在宋神宗去世前都未曾改变,也就是说,宋神宗当政16年,王安石变法在北宋至少持续推行了16年,一个推行了这么长时间的改革,对朝廷和经济社会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王安石的改革,针对宋神宗时期的财政薄弱、军事软弱、人才凋敝、生产落后这些问题,提出和施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包括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明经取士等等,无一不是针对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弊端而采取的措施。

通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变法改革后,“富国强兵”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最突出的就是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到宋神宗后期,国库积蓄甚至可以提供朝廷20年的开支,对之前的“积贫”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同时,裁兵法、将兵法的推行,提高了士兵素质和军队的战斗力;方田均税法解决了地主购地而不缴田赋的弊病,增加了财政收入;保马法改变政府自养战马的状况,请民兵和富户领养,政府出钱补助,使战马质量和数量得到提高,以前政府养马,一年仅出一千多匹,改革后一年最多时甚至出产战马3万多匹战马;军器监法增加了武器产量;保甲法维护了农村的社会治安。其他官制、教育、科举、法制等方面的改革还有很多。

总之,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的积贫积弱局面,这才有了元丰年间宋朝五路大军讨伐西夏的战争,有了财力和军力,才可能主动发动战争,没钱没兵肯定不会主动发兵征讨,而这些充足的财力和强大的军力,则得益于王安石的改革。

梁启超曾这样评价王安石:“以余所见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其德量汪然若千顷之陂,其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设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若乃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其评价之高,真是高山仰止!

至于有些人将北宋灭亡的原因归于王安石变法,这也印证了梁启超的话:“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王安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