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说的“雪下抽柴”的故事有何隐喻?

刘姥姥是贯穿《红楼梦》始终的一个人物,她的出场和离开,都有某种象征,二进荣国府一回,刘姥姥编了一个茗玉小姐雪下抽柴的故事,这个故事看似荒诞,但又似乎又有所指,这里到底隐藏了什么秘密?

刘姥姥是贯穿全文的人物,她见证了贾府烈火烹油的繁华到败落。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村姥姥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就象去年冬天,接连下了几天雪,地下压了三四尺深。我那日起的早,还没出房门,只听外头柴草响。我想着必定是有人偷柴

宝玉:“那女孩儿大雪地作什么抽柴草?”……

“不是我们村庄上的”“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的女孩雪下抽柴,并说这“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名叫茗玉的小姐后来生病死了。宝玉听了,跌足叹惜……

林黛玉:“咱们雪下吟诗?依我说,还不如弄一捆柴火,雪下抽柴,还更有趣儿呢。”

文中反复出现雪下抽柴,真作假时假亦真,必定有深意。

茗玉,茗,黛绿色也。会不会就是暗指黛玉?

雪下抽柴,宝钗姓薛【雪】,柴木为林【林黛玉】。暗指宝钗与宝玉成婚的经过。

谢谢邀请

《红楼梦》里,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说的“雪下抽柴”的故事有何隐喻?

题主所问“雪下抽柴”之事,出自《红楼梦》第 三十九回,是刘姥姥二进贾府时所讲的一个故事:一个十七岁的名叫茗玉的小姐,因体弱一病死了,父母思念她,为她盖了祠堂,后来父母去世,她无人供奉,只好偷柴取暖……

这个故事看似村姥信口开河,其实不但隐喻了黛玉的命运,还隐喻了木石姻缘与金玉良缘最后的结局。而文中的茗玉就是黛玉,雪指的是薛宝钗,林黛玉是死于薛宝钗魅力正盛之时,而薛宝钗魅力正盛时当属做新嫁娘时满心欢喜,充满憧憬的新婚之夜。

且不说茗玉黛玉都是名中含“玉”,身体都是病弱,都是家中独女,单单茗玉死了,父母死后,茗玉无人供奉,只得雪下偷柴,就与黛玉惊人一致。黛玉是活着,但父母死了,即使有外祖母照顾,也是一样的忍辱偷生。

再者,茗玉因有风雪而加深了苦难,只得顶风冒雪抱柴取暖,林黛玉何尝不是如此,如果不是有“薛”,林黛玉何须日日担心“金玉良缘”破坏自己的"木石姻缘”?如果不是有“薛”,林黛玉怎么会忧郁成疾,走向泪尽人亡的境地?

茗玉活到十七岁死了,而雪仍在肆虐,其实也暗示着木石姻缘死了,而金玉良缘却会继续。

《红楼梦》里,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说的“雪下抽柴”的故事有何隐喻?

刘姥姥说什么样的故事?

第三十九回:雪下抽柴故事来龙去脉:去年冬天,庄子上接连下了几天雪,地下压了三四尺深。这一天早晨只听外头柴草响,有一个十七八岁极标致的小姑娘儿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在 “雪下抽柴”。故事才开头,被贾府南院马棚失火给打断了。最后人散了,宝玉对女孩子很好奇,追问结果,刘姥姥杜撰,那个女孩名叫“茗玉”,是庄里一位老爷的女儿。知书识字,长到十七岁,一病就死了。刘姥姥又道:“因为老爷太太思念不尽,便盖了这祠堂,塑了这茗玉小姐的像,派了人烧香拨火。如今日久年深的,人也没了,庙也烂了,那个像就成了精。”

宝玉的小厮茗烟后来找到了庙门朝南开的庙,但是庙供奉的却是位青脸红发的瘟神爷!

这样整个故事讲完了。留下太多谜,整个故事有点像聊斋。

这是刘姥姥是随便一说,还是故事里面有含义?

那么刘姥姥杜撰的“茗玉”,如此雅致秀丽的名字,原型又是谁呢?

大家看到"知书识字"的十七八岁极标致的小姑娘,名字中又有个"玉"字,很容易联想到黛玉。

但我也不大肯定,思想最大的阻力来源于,茗烟找到原型为青脸红发瘟神爷!

那么还可能是谁?我觉得是宝玉。

第三十九回的回目是: 村姥姥是信口开合 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在这一回目中,宝玉和刘姥姥并立,并立相提的原因是雪下抽柴的故事,那么故事的主角有可能就是宝玉。

我们从几个方面来看看:

一,故事里面小姑娘儿穿着大红袄儿,贾宝玉是喜欢穿红衣服的!

书中第三回:贾宝玉第一次出场穿的是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衣大红箭袖”,

给贾母请安之后便换了一身衣服才来见林黛玉,穿的是一件“银红撒花半旧大袄”。

第十九回:贾宝玉去宁国府看戏,穿的是一件“大红金蟒狐腋箭袖”。

第六十三回:生日小聚,“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里宝玉穿的是一件“大红棉纱小袄儿”。

二、茗玉和宝玉名字中都有一个“玉”字 。

三,书中那个跟宝玉的小厮他有两个名字 “茗烟” 和 “培茗 ”。

二十四回中是明确交代了改名一事的:只见茗烟在那里掏小雀儿呢。贾芸在他身后,把脚一跺,道:“茗烟小猴儿又淘气了!”茗烟回头,见是贾芸,便笑道:“何苦二爷唬我们这么一跳。”因又笑说:“我不叫‘茗烟’了,我们宝二爷嫌‘烟’字不好,改了叫‘焙茗’了。二爷明儿只叫我焙茗罢。”

但是两个名字都留下一个“茗”字,若小厮 "茗烟" 和 “主子" 宝玉"在一起,名字同时取一个字,便组成了"茗玉"!

三,宝玉的通灵宝玉,下凡的原因是:

第一回:通灵宝玉和二仙师对话:“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这石凡心已炽,那里听得进这话去,乃复苦求再四。

那么宝玉的前身神瑛侍者,下凡的原因是:

第一回:那僧笑道: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甲戌侧批:总悔轻举妄动之意。】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甲戌侧批:点“幻”字。】缘,已在警幻【甲戌侧批:又出一警幻,皆大关键处。】仙子案前挂了号。

可以看出来神瑛侍者和通灵宝玉,下凡的原因都因为凡心已炽,“炽”都是因为心内有火!!

汉字:炽 读音:chì 解释:热烈旺盛:~焰。~热。~烈。~情。白~。

再次来印证这个贾宝玉的“燃烧”的缘分!!

第五回:当下秦氏引了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宝玉抬头看见一幅画贴在上面,画的人物固好,其故事乃是《燃藜图》,也不看系何人所画,心中便有些不快。

《燃藜图》乃是神仙劝人勤学苦读的画面,这正是让宝玉心怒,心火烧的理由,而这个“燃”字为神来之笔,燃,劝人勤学苦读,又燃烧宝玉了自己的怒火一字两得。

由上面可以看出:宝玉命中有火,对应了刘姥姥故事的雪下抽柴的柴,马棚失火!

5,《红楼梦》书中多次提到了宝玉出家,对应了故事里面的朝南开的庙。

书中第30回,林黛玉道:“我死了。”宝玉道:“你死了,我做和尚!”林黛玉一闻此言,登时将脸放下来,问道:“想是你要死了,胡说的是什么!你家倒有几个亲姐姐亲妹妹呢,明儿都死了,你几个身子去作和尚?明儿我倒把这话告诉别人去评评。”

书中第31回,袭人笑道:“林姑娘,你不知道我的心事,除非一口气不来死了倒也罢了。”林黛玉笑道:“你死了,别人不知怎么样,我先就哭死了。”宝玉笑道:“你死了,我作和尚去。”。。。 。。。林黛玉将两个指头一伸,抿嘴笑道:“作了两个和尚了。我从今以后都记着你作和尚的遭数儿。”

6,宝玉有两个绰号:一个是“混世魔王”,一个是“遮天大王”,比起黛玉来,稍微能对应上青脸红发的瘟神爷。

7,那么刘姥姥薛下抽柴有什么含义呢!

我觉得隐射了宝玉和薛宝钗的爱情悲剧!

故事中提到下大雪,隐射了薛宝钗的“薛”!

《红楼梦》钗黛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那么薛宝钗的“停机德”有多厉害呢, 值得可叹!

“停机德”故事说:乐羊子远出寻师求学,因为想家,只过了一年就回家了。他妻子正在织布,知道乐羊子回家的缘故后,拿起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绢割断。以此来比喻学业中断将前功尽弃,规劝乐羊子继续求学,不要半途而废。

书中的宝玉不问经济仕途,这一点薛宝钗容不得!

第三十二回中,湘云劝宝玉“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被宝玉“怒怼”,袭人劝湘云“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得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

但是在宝钗与宝玉成亲之后,对应薛宝钗的“停机德”的品性,规劝宝玉仕途经济的次数只能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

最终薛宝钗做出了“停机德”事件,如同大冬天,抽走了柴火,一把火烧掉,让宝玉受冻的恶性事件发生。

宝玉受气出家,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而冷落到一边的宝钗也只能,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红楼梦》里,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说的“雪下抽柴”的故事有何隐喻?

我认为这个故事是暗喻宝黛命运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名字人设。首先故事中茗玉小姐的名字,和黛玉名字都带“玉”字,其次人物命运。茗玉姑娘和黛玉死亡年龄和原因相同,都是十七岁时病死,皆是灵巧之人,颇具才学,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并且没有兄弟姊妹。

2 衣着。刘姥姥说茗玉小姐穿着大红袄,书中第四十九回,她“换上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皮里的鹤氅,束一条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头上罩了雪帽”。所以,通过形象,我们可以理解为穿红袄的茗玉小姐是暗指黛玉。

3 动作。刘姥姥的故事总结起来叫“雪中抽柴”,我们直觉会把“雪”和“薛”联系起来,因为宝钗的判词有一句就是“金钗雪里埋”,这样来看,茗玉小姐在雪中抽柴取暖,如此描写,似乎暗示了宝黛相关的命运。

4 贾母的反应。贾母刚听说雪中抽柴时,表现出了关心和体谅的态度,到南院着火,贾母表示“别说这个了,再说别的罢。”表现出了回避的态度。南院起火暗示了贾家衰败,人物命运会发生大的转变。《红楼梦》这部小说因为作者要“将真事隐去”,而将真事与假事,隐瞒和暗示交织在一起。作者借一个“抽柴烤火”的故事与贾府起火这两件事,通过“火”形成了一种对应关系,由此可知,故事的细节,与贾府各色人物的命运也会有所照应。

5 宝玉态度。所有人听了刘姥姥的故事都只当做是胡编乱凑的,包括作者的旁白也说刘姥姥乡野村妇的话,独宝玉当了真。宝玉追问故事发展,贾母不让继续这个故事,即使在大家散去,宝玉还拉着刘姥姥不放,追问茗玉姑娘后来的故事。甚至宝玉还要小厮茗烟去寻访这个茗玉小姐的祠堂并祭拜。书中交代宝玉和黛玉前世有缘,所以此世只有他们心心相印,不言自明,唯独宝玉对这个故事如此敏感,穷追不舍,可能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茗玉就是黛玉的命运伏笔吧。

个人愚见,仅供参考。

《红楼梦》里,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说的“雪下抽柴”的故事有何隐喻?

贾府隐写的是皇室,大宝玉的原型是顺治皇帝,林黛玉的原型是董鄂妃,史太君的原型是孝庄文皇太后。刘姥姥讲的雪中抽柴的女孩茗玉,隐写的就是林黛玉的原型董鄂妃。

刘姥姥和史太君一问一答,实已否定雪中抽柴的茗玉姑娘并不是过路的客人。刘姥姥讲到茗玉姑娘雪中抽柴时,随即就引出贾府的南院马棚走水。足以说明,茗玉姑娘就是贾府的人。

“雪中抽柴”可以解读为:雪中抽才;血中抽才;薛中抽才;薛中抽柴。“柴”字的谐音为“才”,“柴”字的隐意,可以综合“贾元春才选凤藻宫”以及“天伦乐宝玉呈才藻”等之句里的“才”字解读。这么理解,茗玉雪中抽柴,抽的就是皇帝。

董鄂妃十七八岁时与福临相识,十八岁时,进宫成了顺帝的妃子。董鄂妃的进宫,对孝庄文皇太后及皇后(薛宝钗)而言,无疑就是雪中抽柴。董鄂妃去世之后,顺治皇帝出家当和尚,血中抽才便引发南院马棚(满棚)走水。

茗玉穿着大红袄,暗示茗玉的原型人物在十七八岁时就已成亲。茗玉穿着白绫裙子——,暗示茗玉的原型人物后来死了。

作品前文里提到雪中抽柴的茗玉,年龄为十七八岁,实已否定茗玉的原型人物不是十七岁年纪就已死了。也就是说,茗玉的原型人物在十七岁年纪时,还在雪中抽柴。

作者在后又借刘姥姥之口一口咬定:可惜这茗玉小姐生到十七岁,一病死了。综合前文分析可知,茗玉小姐生到十七岁,隐写的是顺治十七年。林黛玉的原型董鄂妃,就是死于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八月十九日,是作品里面出现的第一个日期,曾被作者称为黄道之期)。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时间是八月二十四日,史太君两宴大观园的时间是八月二十五日。林黛玉的原型人物董鄂妃,就是八月二十五日封妃,康熙皇帝亲政,也是八月二十五日,大姐儿在大观园得遇花神,也是八月二十五日。顺治皇帝登上帝位的时间是八月二十六日,大姐儿改为巧哥儿,就是八月二十六日。

提到大姐儿改名为巧哥儿的事,自然就想到了大姐患天花的事。元春上元节省亲结束之后,作者挖苦心思将作品时间打乱,在薛妹妹二十一日之前,刻意插入大姐儿(巧哥儿)患天花之文,还偏让贾琏搬出十二天。作者将大姐儿患天花时间与史传的福临患天花以及驾崩时间刻意安排在同一时间叙事,意在提示:顺治皇帝并没在大年初二患天花之事,并没在患天花之后四五日之内就驾崩,患天花并不是那么容易就死人,患天花的人,三五天时间死不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