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句话应该怎么赏析?

“柳”本柔情,却“随风”摆。“章台柳”、“柳蒲之姿”……成了风尘女子的代称。

而以下名句却是不同。诗人将柳树之柔美与伤情之深切,加以强烈极度地放大后呈现。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出自韦庄名句,原文如下——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台城,历代诗人咏史兴感寄寓述怀时,所多为选择的典型史迹之一。

2、凭吊台城古迹,感叹六朝更替,繁华兴衰,一切如都是梦幻泡影一般。诗人自叹生不逢时,半世落拓,预感家国将衰,心中无限苦闷。最无情的是台城的柳树,丝毫没有任何的苦恼,风景依旧。

3、诗人借景抒情,反映了作者当时躲避战乱的苦闷,局势迷茫的心境。整首诗来看显得消极,与作者境遇有关。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句话应该怎么赏析?

谢邀:这两句诗出自唐末诗人韦庄的(台城)诗,整首诗为〞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作者生活在唐末番镇割剧,军阀混战,朝代更迭的战乱年代,诗人游历金陵台城,虽然六朝已不复存在,对时局动荡,物是人非的感怀。前两句〞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是描写虽然六朝如梦已不复存在,但当时频繁更迭的统治者不顾百姓的死活,依然过着繁华奢靡的生活写照,前两句诗的描写,正是为后两句诗的衬托。〞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是诗人借物咏怀的伤感,这与杜甫的春望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句话应该怎么赏析?

感谢悟空问答的邀请。

这次需要回答的题目是:唯美诗句“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怎么赏析? 要想的赏析这句诗,那我们得了解这首完整的诗句的注释、诗人其人、创作背景、所处政治环境等等几个方面,力求清晰明了,具体如下:

一、原文

《台城》①

作者:韦庄②/唐朝诗人

江雨霏霏③江草齐,六朝④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⑤笼十里堤。

二、注释

①台城:也叫苑城,在现在的南京市鸡鸣山南,原来是三国是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从东晋到南朝(宋、齐、梁、陈)结束以来,这里一直是朝廷的政治中心和皇宫所在地,也是帝王们荒淫享乐的地方。 ②韦庄:(836年-910年),字端已,杜陵人(今陕西西安市郊)人,远祖韦待价曾为武则天朝宰相,四世祖是著名诗人韦应物,唐朝花间派词人,词风清丽,有《浣花词》流传。曾任前蜀宰相,谥文靖。 ③霏霏:细雨纷纷状。 ④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 ⑤烟:指柳树绿荫荫,想清淡的烟雾一样。

三、意译

江面细雨蒙蒙,江岸绿草如茵,六朝兴衰更替,如同梦幻一般,只有鸟儿还在哀怨悲切的啼叫。

台城的柳树最无情,依旧像烟雾一样笼罩着十里长堤。

四、 写作背景

作者于唐广明元年(880年)四十五岁,在长安应举不第,正值黄巢军攻入长安,遂陷于战乱,与弟妹失散,至中和二年(882年)始离长安赴洛阳;于唐僖宗(李儇)光启四年(888年)春,作者乘船沿中运河到达扬州,得知扬州之战(唐光启三年887年,卢州刺史杨行密为争夺扬州,对代理淮南节度使秦彦等人的作战)的详细的情况,得知江南局势仍然不稳,就打算向南躲避。在南京小住期间,游览了南京市区台城等地,这首诗就是此诗所做的。

五、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凭吊台城古迹,感叹六朝更替,繁华兴衰,一切如都是梦幻泡影一般,而诗人自己逢辰不偶,半世落拓,预感大唐帝国将要濒临灭亡,重蹈“六朝”覆辙的无限苦闷,最无情的是台城的柳树,丝毫没有任何的苦恼,依旧雾蒙蒙的笼罩着十里长堤。作者借景抒情,看似描写雨、草、鸟、柳树等的景色,实则是反映了作者当时躲避战乱的苦闷,局势迷茫的心境;后一句诗才是点晴之笔。整首诗来看显得有些少许消极,于作者当时所处的境况是分不开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