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很多没有系统学习过物理学基础知识的人在网上讲解相对论和量子理论?

相对论不需要太多的物理学系统学习,因为它源于爱因斯坦的一个思想实验——思想实验并不需要太高的门槛,更多需要的是逻辑和思考。认知的壁垒已经被打破了,理解起来并不难。

而量子理论,哥本哈根学派的解释并不完美,它能够计算、分析微观世界的一些现象,在数学上可以自我证明,但是并不足以阐述真相,因此争论和探讨也是必然的。

另外,楼上有人说说的对错无所谓,是的——谁又能够保证现在的主流科学家对世界的描述是正确的呢?

为什么有很多没有系统学习过物理学基础知识的人在网上讲解相对论和量子理论?

前台出镜的,都是团队操作。自媒体时代,都有分工的。

为什么有很多没有系统学习过物理学基础知识的人在网上讲解相对论和量子理论?

物质是金属氢聚合形成的;磁场里高速流动的物质转化成金属氢。

为什么有很多没有系统学习过物理学基础知识的人在网上讲解相对论和量子理论?

这的确是一个很奇怪的问题,真正懂的人都在做研究,没空说。有空在这里布道的人,都不是研究者。大多鹦鹉学舌 ,没有独立见解。看不到真正的科学怀疑精神,只会崇拜大神。真是现代物理学的悲哀。

为什么有很多没有系统学习过物理学基础知识的人在网上讲解相对论和量子理论?

两个悖论!

狭相一一车轮悖论! 比如说,大地上跑着一列火车。火车(设为A惯性系)、大地(设为B惯性系)。再假设火车速度为0.5C(C为光速,C=300000000m/s)。火车每个车轮周长为1.5m。火车上有一个10ns(纳秒)钟,每10ns,该钟指针转一圈。 如按牛顿力学:无论对于A系(火车)或B系(大地):每过10ns,钟(指针)与车轮都同转一圈,按车轮周长算:火车向前行走1.5m。也就是火车速度都是0.5C,无问题。 可是,假如按照狭义相对论,对A系观察者速度无问题(V=0.5C),而对B系观察者:按照相对时间公式计算,对于B系(大地)观察者:自己时间每过11.547ns,火车上的钟(指针)与车轮才能转一圈(对B系观察者:A系时间慢,A系钟只能走10ns),由于实际车轮1.5m的周长限制,火车在11.547ns(B系时间)时间内,最多走1.5m。而1.5m除以11.547ns,这速度不等于而是小于0.5C(1.5m/10ns=0.5C)了,速度对不上帐了!这就等于对狭相公式构成悖论!

总结:狭义相对论说,对于B系(大地)观察者来说,对方(A系)的时间慢了,既A系上的10纳秒钟(指针)与车轮都转的慢了,导致对于B系观察者,火车速度与原假设的0.5C速度对不上账了。可由此判定:狭义相对论错误!

注:

1、按狭相,对于观察者来讲算速度,要用各自的静长度和本征时!如对大地上的观察者,光在大地上每秒走30万公里;而对火车上的观察者,光在火车上每秒走30万公里!各自用静长度和本征时,算速度!这里的静长,指观察者其自己所在惯性系的空间长度!

2、对于B:车轮径向缩短,而对于A、B车轮高相同,所以对于B:车轮周长只可能≤1点5米。

3、如果换低速问题一样存在,只是速度差的小而已!

广相一一高山悖论!

设:在净高为3000米的高山上,修一个恒温恒压室,一个风扇在该室内。在山脚下修一个大型恒温恒压车间,发电机在该车间里发电。可用超导电缆(现在已有生产的了)连接发电机与风扇。恒温恒压室、恒温恒压车间、超导电缆所用电能由其他电源提供!该发电机发出的电能,带动风扇不停的转动。为了简化分析,假设电路工作在串联谐振条件下。

根据电工学:

Pt=W

Pt(风扇消耗)+Pt(线路损耗)=Pt(发电机发出),t(时间)必须相等,否则公式不成立!

可以把线损电阻看成负载的一部分:

T(P1+P2)=TP3

说明,P1为风扇功率,P2为线损功率,P3为发电机输出功率!串联回路,电流相同,输出电压=含线路电阻的负载电压,等号两边功率必然相等(P=UI)!这样时间也必须相等,否则公式不成立!

T(P1+P2)=TP3,公式可以分开写:TP1+TP2=TP3,各时间差也必须相等!

按照广相,发电机(低海拔)时间慢,电风扇(高海拨)时间快,那么上述公式就不成立了!所以说广相违背了电能公式!电能公式是应用公式,这样错的只能是广相!

注:

1、电流: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导线某一截面的电荷量。如果高、低处时间不等,岂不违反串联电路,电流相同的原则。

2、基尔霍夫第一定律,流入某一网络(或节点)的电流和,等于流出该网络(或节点)的电流和!

3、电风扇也可换为发热纯电阻或电灯。

4、发电机、风扇的位置也可以互换分析!

为什么有很多没有系统学习过物理学基础知识的人在网上讲解相对论和量子理论?

这是好事,关注科学的人多了,科学才有进步的动力和源泉,当然不鼓励不懂装懂的反科学言论,希望科学研究者能经常回答一些提问,科普基础知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