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赏析唐诗千古名篇《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问题:怎样赏析唐诗千古名篇《回乡偶书》?

前言:

《回乡偶书》共二首,两首连起来欣赏才能体会作者的感情!

原文:

回乡偶书·其一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其二

——唐·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赏析:

本诗是诗人年老(八十六岁)还乡后所作,从反面写久客伤老之情。

一、 一个多年客居他乡的游子回到了故乡,离家时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归来已变成华发稀疏的耄耋老人。几十年的岁月就在“少小”与“老大”之间倏忽而过,真是分分秒秒催人老。韶光易逝,人生短暂,不由得让人伤感唏嘘。离家多年却“乡音未改”,暗寓故土难忘,而久别的故乡还是我记忆中的模样吗?我的故乡还记得我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容颜上写满沧桑的老人感慨万千地走在回家之路上。

下面的时间,诗人并没有写感慨的具体内容,而是将笔开,撷取了非常平常的一个生活片断——儿童看见陌生的面孔,好奇地问:“客人,你从哪里来?”儿童的提问出乎自然,合情合理,诗人听来却颇为诧异,这是我的故乡呵!我怎么成了我的故乡的客人了?诧异中有可笑,可笑中有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无奈。诗歌在此处戛然而止。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率真的童趣,更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澜!一生多少起伏曲折,多少世事沧桑,都付与小孩子天真烂漫的一问中,含义深长。

二、 第一首诗给人妙手天成之感。生动逼真的生活场景,朴实无华的文字,自然流淌的感情,浑然一体。诗人对岁月的流逝,伤感却不消沉,无奈中有诙谐,表现出一种人生的睿智。第二首诗是第一首诗的续篇。两首诗意境和背景相同。

在诗人回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和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旧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感伤。“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第一首“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不厌其烦地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这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而引起,所以顺势转出下一句有关人事的议论。亲朋告诉他,这些年来,他所认识的旧友玩伴某人某人都去世了,某人某人也沉沦了,因而诗人发出了“近来人事半消磨”的沧桑之叹。用语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触动心灵的相关事件。

接下来宕开笔墨,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只有门前的镜湖,没有改变在春风吹拂下泛起的阵阵水波。这实际是次句的岁月沧桑之叹,因为除了“湖波”未变之外,昔日的人和事都几乎变化净尽了。“物是人非”的感触极其深沉。

三、第二首诗由直抒胸臆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不经意道来,不着边际,实则是妙用反衬,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发的感情。还要重点领会的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三个表示时间的词语贯流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苦不胜情的气氛之中。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归故乡见到儿童时曾感受过一些“置身亲人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朋介绍的沧桑人事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伤感异常了。

结语: 这两首诗展现的是一片化境。作者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便被引入了诗的意境。像这种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难能可贵的。

怎样赏析唐诗千古名篇《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赏析这首诗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作者贺知章。贺知章的作品大都清新明快,这与他的性格有关,他的性格开朗豁达,当然也与人生命运有关。我们所认识的唐宋名家中,很多人命运坎坷、历遍磨难,但贺知章是个例外,他生逢盛世、状元出身、官至三品、仕途顺遂,关键的人家还活到了86岁的高寿,真是人生不要太圆满啊。

这首《回乡偶书》写在他86岁告老还乡之时,偶书,顾名思义是他信手写来的诗句,但却成了千古名篇,诗作虽然通篇读来清新流畅,但回味深远。

贺知章祖籍是越州永兴人,就是现在的杭州萧山县,小时候迁居山阴,即现在的绍兴。那么他回的是萧山还是绍兴呢,据说,贺知章回乡是当道士的,他回乡的排场大得惊人,唐玄宗为他写诗饯行,皇太子率领百官出城践行。皇上还把绍兴镜湖的一片水面送给贺知章作为放生池。从这点上看,应该回的是绍兴吧,(当然也只是猜测了,资料没有查阅到)。但在《回乡偶书》中,无限风光没有用来炫耀,而是平平淡淡的一句“少小离家老大回”开头。这一刻,他不是那个一时风头无两的高官,而是把自己还原为一介普通人。所以看似平淡的开头,了解了他的背景,才知道其实低调才是他伟大之处。

贺知章36岁离家到京城做官,回乡的时候已经是86岁了,中间隔了整整50年的光阴。离家的时候,他是青年才俊,回来的时候已经耄耋老者,50年的时光有多少变迁和感慨啊。所以“乡音无改鬓毛衰”一句十分有画面感的形象描写,我们能体会到他对于时光倏忽而去的许多惆怅,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也许千百年以来人类的共同追问吧,人活百年也不过匆匆一瞬而已啊。

我们必定老去,可是老去的时候归乡真不是件容易的事,要面对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近乡情怯的情绪一定有,但是他没有来得及沉浸于此,就有个稚嫩的童音在耳边响起:老爷爷,你是哪里来的客人啊,我怎么不认识你?也许小孩子问完了就跑开了,可是我们的老诗人一定是愣在那里回答不上来了。

我是哪里人?50年来我在京城对人家说我是萧山人,可是回到了家乡人家以为我是客人。哎,心中的五味杂陈,离乡愈久愈品得真切,诗中的最后两句,不能说于无声处听惊雷,但是却有余音绕梁的无限回味。诗人怎样回答已经不重要了,其实不回答才是最好的回答,留白更能让文章富于想象。

从古到今,中国人对故乡的情结总是很深,无论走多远都怀着一腔对家乡的牵绊,落叶必定要归根,这可能就是中国人的乡愁。这也是绵延久远的农耕文明,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烙印吧。

一首《回乡偶书》写出了中国人的游子情怀,也蕴含着中国人的审美观。

 

怎样赏析唐诗千古名篇《回乡偶书》?

我有一种猜测,因为贺知章是浙江杭州人氏,因为方言的原因,导致我们今天在换了普通话以后,纠结“衰”字的具体读音。西南也有一些诗,用方言读起来押韵而搞笑,但是用普通话读就不押韵而且怪怪的。

还有一种可能,会不会是在上千年的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以讹传讹的情况。兴许是另外一个字。

其实想一想,贺知章诶,乙未科状元,四门博士,礼部尚书,这样水平的人会写出一首前后不押韵的诗?怎么可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