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赏析李清照的宋词名篇《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词中女性闺怨词的特点:
第一,宋代女性闺怨词一般不以女性的外部形象为描摹重点,尤其不以艳情化的女性外部特征为描摹重点,女词人在抒发自己闺怨之情时,或者借助于写景,或者叙写自己真实生活中最具情感内涵的动作意态,或者干脆是呼告式的直接倾诉。如李清照这首《醉花阴》,词人并不着意去描写自己的外貌、装扮,而是细细描写自己的心理感觉,并寓情于景传达自己的相思。
第二,宋代女性闺怨词中的优秀作品,往往于传统意象群中嵌入一些作者感受最深的典型细节,写得十分真切,动人心弦。
译文:薄薄的雾气,浓厚的云层,总是烦恼白天太过悠长,兽形铜香炉中的香料渐渐燃尽。又到了重阳佳节,枕着玉枕睡在纱帐中,半夜阵阵凉意开始浸透。
黄昏后在菊圃里饮酒,有幽香飘来盈满衣袖。不要说我心中不黯然凄怆,西风卷起帘幕,人比菊花更加消瘦。
赏析:“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薄雾浓云”是比喻香炉出来的香烟。整个屋子里香雾弥漫,仿佛如词人的心境,愁绪溢满心头。孤独一人,纵使千般景致也无心去赏,只觉得时光过得那样缓慢。“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秋天的夜里凉意透人,又是重阳佳节,却不能与丈夫共度,这令人分外伤怀。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词人对酒赏菊。“东篱”取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末三句直接抒发离愁,为全词词眼,将人与黄花作比,非常传神,刻画出了一个“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少妇形象。
怎样赏析李清照的宋词名篇《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昨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薄雾浓云:形容暮秋迷蒙阴暗的天气。
永昼:漫长的白天。
漫长的白天被薄雾浓云所笼罩,真教人发愁,瑞脑的芳香从兽形香炉里飘出来,又到了重阳佳节,难怪昨夜睡在纱帐里美丽的枕上,觉得凉意透进来。
黄昏以后,我在菊花园中饮酒,有缕缕香气从袖子里盈溢出来,别说魂魄不会因此陶醉,当帘子被西风吹起时,人可要比菊花更加消瘦呢
怎样赏析李清照的宋词名篇《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今人讲宋词,我觉得讲得好的有两人,一个是叶嘉莹先生,另一个是周汝昌先生。他们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均为顾随的弟子,再之就都是诗词创作者。不懂写诗填词的人解读诗词,始终有点隔,他们似乎很难走进作者的内心,也很难从声律运用、构章脉络、意象运用等多维度去分析一首诗词。对此说法,我过去是不以为然的,而产生这种感觉便是从这首词开始: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我喜欢此句,甚至多于此调的结句。此句有两种解读,一种是只评诗词不写诗词的评论家所解,大多从字词上去解释,认为易安是从讲天气入笔。这种解释从词的构章上是说不通的,下一句就已经承接不了。创作型的评论家,如夏承焘等人,基本上都认定“薄雾浓云”是比喻香炉里飘出来的香烟。也只有此解,下句才能承接上,才容易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整日望着从金兽香炉弥漫出的香烟发呆,或浓或淡,迷离空茫。在这孤寂的愁苦中,白天的时间是如此的慢长,仿佛停顿了一样。
瑞脑是一种名贵的香,金兽这种香炉也不平宜。说明当时易安的物质生活还是比较好的。物质上的好与内心中的愁,形成了对比,为全词定下了基调。如果你曾经试过,望着缕缕香烟发呆,似乎什么都可以想,又什么都想不了,对起拍是有共呜的。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佳节又重阳是时间的补述,“每逢佳节倍思亲。”此补述又将孤独之意推上了一层。玉枕纱厨,是瑞脑金兽的承接,玉枕,是指玉制或带玉饰的枕头,纱厨是一种精致的间隔纱帐,用镂空的木隔糊上彩绘纱布,用于防蚊,这些都是富家用品。易安的运笔,还是继续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作对比。而歇拍的“半夜凉初透”,则是为转拍作的垫笔。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东蓠出自陶渊明的“采菊东蓠下。”在诗词中一般泛指赏菊的地方。赏菊把酒本来也是很美好的生活。但易安又将其置于孤独的愁苦中,继续形成对比。白天,看着香烟独坐;傍晚,看着菊花独饮;半夜,守着空床惆怅。一整天的活动都紧扣“愁苦”展开,为结句做足铺垫。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此调的“词眼”,写了这么多,全为了结拍的五字。
元人伊士珍在《琅嬛记》中写了一个故事:
易安作此词,明诚叹绝,苦思求胜之,乃忘寝食三日夜,得十五阕,杂易安作以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消魂”三句绝佳。此话未必可信,但也说明了后世词学家们对句子的赞赏。此句由“莫道”引出,再置了一个“帘卷西风”的动态悬念,使收拍的“人比黄花瘦”格外突出,构句精心巧妙。
“霜瘦菊,雨肥梅。”是我们小时候便背过的句子,将人的瘦比作菊花则是易安首创。此一比较,将相思的愁苦,写得十分刻骨。
怎样赏析李清照的宋词名篇《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谢邀,初心文学笔者嘉伟来欣赏一下这阙词。
我是喜爱文字的,在读诗词之间,还喜欢流连于诗词背后的诗人词人的故事。我们后世之人讲李清照是“千古第一女词人”,这足以奠定了李清照在宋词史上的地位。
李清照的词风以婉约而著称,但是她的这种婉约也是有变化的。就今天的这阙《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来说,这里的婉约是一种灵动的婉约。那相比较后来《声声慢》的那种凄切,这阙词虽写相思之苦,读起来却会让人感觉舒心一点。
李清照,因为这阙《醉花阴》和另外两首作品,被称作“李三瘦”。乃即,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此一瘦也;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此二瘦也;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三瘦也。
这所谓的三瘦,都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李清照出生仕宦之家,父亲李格非曾经是东坡的门生,诗书传家至李清照这儿,这位贵府千金自幼也饱读诗书,才有了后来的成就。后来,李清照嫁给了宰相赵挺之子赵明诚,门当户对,琴瑟和鸣。两个人致力于金石研究。在今天看来,能玩得起金石的人,也是非富即贵的。
《醉花阴》这阙词写词人和丈夫赵明诚分别后的相思之情,虽在相思之苦后面也能感受到那种柔情蜜意。“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半夜凉初透,是真的凉吗?他们家那么富足,怎么会晚上睡觉没有被子盖呢?此处之凉,非身体之凉,而是心里的凉啊!
但是,时代的变迁,导致金人入侵中原,李清照失去了那锦衣玉食的生活。从此颠沛流离,到后来的遇人不淑,所以她后半生的词风有了很大的转变。所以,她同样写喝酒,前半生她写“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浓睡不消残酒”,这都是一种闲情中的以酒作乐。
可是,经历了家国之痛的李清照,在这悲切之中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一时期,她南渡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这时候她说晚来风急不是三杯两盏酒可以抵御的,是真的心里和身体上都很寒冷的。
以上是初心文学笔者嘉伟的回答,欢迎朋友们点赞、评论、交流、分享。
怎样赏析李清照的宋词名篇《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前期作品中代表作,因一句“人比黄花瘦”而千古绝妙!
《醉花阴》(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写于北宋末年,李清照与赵明诚隐居青州,但因赵明诚离乡外任,李清照独守空房,重阳思夫而作。上片言愁。
永昼:漫长的白天。
瑞脑:龙脑香,一种名贵的香。
金兽:兽形的铜制香炉。
纱厨:纱帐。旧日卧床上都有淡绿色的纱制幔帐,称为碧纱厨。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薄雾浓云”四字直言愁,一整天都是云雾缭绕,真是怀人天气,惹人愁烦;只能眼看着瑞脑香在香炉里一点点地燃烧尽烬。此句是词人独居,百无聊赖中打发烦闷的时光,因无聊、无趣、无奈之感,而产生相思嫌日长的心情。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正逢重阳佳节,本是团圆的日子,却一个人枕着玉枕,睡在纱橱里,半夜就冷醒了。
“半夜凉初透”:“凉”字耐人寻味,九月的天气已入秋,逐渐转凉,这是外在的气候给人的感觉,其实词人更想表现内心的凄凉与孤寂。独居,渐凉,相思难熬,词人才感到昼长夜凉,这是内在的心理,一语双关。
上片有一个特点,“瑞脑”“金兽”“玉枕”,再寻常不过的摆设,却透露着一种富贵气,然富而不俗,高雅精致,这是李清照其他词中所没有的,可见这种相思,这种生活,李清照内心的愉悦与满足。下片把酒。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词人来到菊园把酒赏花,虽然有暗香环绕,然而没有丈夫陪在身边,香更恼人,花更烦人,良辰美景更愁人。
“东篱”,取自陶渊明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暗香”,更深得喜欢,不争不抢,不浓不淡,幽远自清,缕缕不绝。
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王安石:“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只是李清照用来形容菊花了!
李清照很喜欢陶渊明与世无争,自得其乐的清贫生活。
她的前半生,北宋未亡之前,看似生活优越,其实并不幸福,父辈的政治纷争不断,丈夫为官,总是分隔两地,所以前期词虽是“闲愁”,却可看出李清照生活的不如意,总是幽幽怨怨,欲言又止。
她渴望像陶渊明那样,庭院赏菊,夫妻二人把酒言欢。
1107年,李清照25岁,因为党争,公公去世,赵明诚丢官,无奈之下,夫妻二人移居老家青州生活,这一段生活虽谈不上优裕,却也得到居于乡里平静安宁的无限乐趣,她将书房命名“归来堂”,将自己号为“易安居士”,均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青州十年可能是李清照一生最好的日子了。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黄花:菊花。
这一句最为传神,摹形摹神,巧思至及。
不要问我什么销魂不销魂,寒凉的西风卷起帷帘,阁中佳人比凋零的菊花还要消瘦。
李清照是偏爱菊花的,但却是残菊,是秋风摧折下的凋敝而不落的残菊。
因残菊,不落之毅志与不散之暗香。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诗:“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梅尧臣有诗:“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 深丛隐孤秀,犹得奉清觞。”
同样李清照也是有此之偏爱,故以人比黄花。
这一句形神兼备,被西风摧残下的菊花,叶枯花败,像极了因相思而憔悴消瘦的词人,人美如花,人瘦亦如花,不仅传达美,更传达相思折磨,人花两伤。更重要的是,残菊美而不落,暗香犹存,不坠污泥,似乎又象征了词人处逆境不折不屈,高洁脱俗的人格与坚贞不渝的爱情。
一语传神!秋风卷帘,相思的人儿倚门翘盼,其形容之娇弱,其神韵之妩媚,令人遐想,撩人情思。
青州十年,可能是李清照最闲适的时光,所以愁都是甜蜜的,一句“人比黄花瘦”又似乎带着一位妻子向异地的丈夫诉苦,是有撒娇,矫情的甜蜜!
《声声慢》中也有一句写菊花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同样的菊花凋零,佳人憔悴,读起来却是沉重得多,尽是物是人非,孤独无助的凄凉!
此词成功刻画了一个多愁善感的少妇形象,历来被称为宋词中的名篇佳作。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价:“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
许宝善《自怡轩词选》赞此词:“幽细凄清,声情双绝。”
怎样赏析李清照的宋词名篇《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这是李清照前期的一首词,主要写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夫妻恩爱,志同道合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是一对情深伉俪。二人自幼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学养水平很高。二人结婚后,不仅感情好,还志同道合。两人对研究古玩字画都有浓厚的兴趣,他们花重金四处搜求文物石刻进行研究,将研究成果编写为《金石录》。二人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但不久,赵明诚因为外出为官,就与李清照分居两地了。李清照独守空闺,寂寞无聊,时常思念丈夫。重阳佳节这天,思念倍增,于是就写下一阕《醉花阴》寄给丈夫,聊慰思念之情。
赵明诚收到《醉花阴》后,只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实在是好得不得了,竟起了比拼之意。于是花了大功夫,写了几十首词,其中夹杂着三句。然后拿给朋友看,朋友看了之后,说只有三句好,这三句正是李清照所写。
重阳佳节,暗藏思念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这两句写女词人白天境况。这天的天气不是很好,是个阴天。女词人独守空闺,倍感无聊,燃起香炉,却无事可做,遂看香烟袅袅从兽型的香炉中升起,形成淡淡的薄雾。“永昼”二字透露出了女词人度日如年的愁苦。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王维曾写过“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句子。李清照不写“思亲”,只说“佳节又重阳”,便将这“思亲”之情暗含其中。后面两句写夜半境况。玉枕之上,纱橱之内,夜半时分,透着股股凉意。之所以说“初”,因为才刚到重阳(九月九日)佳节,秋季刚来,凉意初起。这“凉”不仅是写身体的感受,更是内心的感受。丈夫不在身边,自己一人独守空房,内心的孤苦凄凉,谁能理解呢?
东篱把酒,人比花瘦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这两句是说重阳节的黄昏时分,自己曾去赏菊饮酒。陶渊明有句“采菊东篱下”,所以女词人只用东篱来代指菊花。赏菊饮酒既是重阳佳节的习俗,也是女词人为排解思念的忧愁而为之。正值菊花当开时节,暗香充满了女词人的衣袖。菊花无情,女词人有情。这无情的暗香竟惹起了女词人对往日美好生活的回忆。往年此时,应是她与丈夫一同赏菊饮酒,那是多么惬意欢乐!如今去只能独饮苦酒。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不要说我不悲伤!女词人似乎就要由此喊出自己内心压抑已久的痛苦,但是她却由此戛然而止,只说一半,惹人联想。最后以描写结束:帘子被秋风卷起,露出闺中少妇。只是那少妇竟比这清瘦的菊花还瘦几分。如此清瘦,如此憔悴,所为何事呢?“为伊消得人憔悴”啊!由这清瘦中我们看到了女词人对丈夫的思念至深,我们看到了女词人内心的愁苦至浓。但这份愁苦、清瘦依然掩盖不了女词人的美丽,不仅是形体上的美,还有那清淡高雅的美,正如那菊花一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