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商纣王是个怎样的人?

毛主席曾评价纣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纣王的遭遇其实和崇祯皇帝一样,有心图强,但接手的烂摊子,无力回天。

商王朝当时面临的局面,就跟明朝末年,崇祯面临的局面颇有相似之处。

当时的商朝,几代君王累积下来的问题,积重难返,日益衰落,外部夷人部落日益崛起,西边的周人部落也日益强大。

到了纣王这一代时,已经是内忧外患的局面。

所谓内忧就是,周人部落崛起,版图不断扩大,虽然表面臣服商朝,但已对统治构成威胁,还有一些诸侯也时而臣服,时而反叛。

所谓的外患,东南一带的夷人部落恰好在这个时间段崛起,势力范围已经蔓延到中原一带,时而举兵犯境,威胁商朝的安全。

这两件事几乎在同一个时间段发生。

明朝也是这样,外部是满清强势崛起,时刻威胁明朝安全,内部统治不稳,李自成等起义军成为了严重的内忧。

周武王灭商,其实是三代人的努力。

周族人原本就是个小部落,早在夏朝时就存在,就是部落太小,存在感不高,直到商朝末年,才开始迅速崛起。

当时,商王朝传到武乙这一代的时候,内忧外患其实已经开始。

只不过内忧还不严重,主要就是一些诸侯不买账,经常反叛,但外患比较严重。

东夷部族此时已经坐大,势力范围扩张到江淮一带,已经威胁到了商朝的中心区域——中原。

为了解决外患,武乙多次对不臣诸侯以及东夷部族用兵征伐,动用的军队经常在几千人的规模(在商朝属于大规模用兵了)。

周人部族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崛起的。

这期间,周人部族的首领古公亶父带着族人迁居到岐山一带,逐渐定居,部落得以繁衍生息,逐渐变强。

亶父死后,他的儿子周侯季历曾经在商朝的征伐战争中,协助武乙打败了旨方,俘虏两千多人。

季历就是周文王姬昌的父亲,周武王姬发的爷爷。

不久之后,季历又讨伐鬼戎,俘虏二十个翟王。

周人部族随着季历对周边不断胜利的征伐战争中,获得了大量奴隶、地盘、资源,版图迅速扩大,实力迅速增强。

武乙死后,他的儿子文丁继位,文丁显然是看到了周人部族坐大带来的威胁。

但此时的商朝,已经衰败,单单依靠商人自身的力量难以维持统治,需要借助臣服的诸侯力量来维护王朝稳定。

文丁在继位之初,迫于国力有限,不得不对周人采取怀柔的政策,不与之发生冲突。

这就给了季历喘息的机会,季历率军征伐余吾戎,将其击败,并迫使其臣服于周。

文丁知道后,属下邦国打了胜仗,自然要表示一下,所以封了季历殷牧师(类似于商朝西部最高军事长官),给他征伐周边的权力。

季历利用这个机会,大规模征伐周边。

先是击败始呼之戎,接着又率军击破翳徒之戎,不断的胜利之下,周的版图也不断扩张,俘虏到的人口、资源,充实了其经济。

面对周人的坐大,文丁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于是,文丁决定遏制周人的发展,他趁季历打了胜仗,来京城献俘时,先大力犒赏了季历,随后趁机将其囚禁,不久后,季历死于殷都。

文丁杀季历的消息传回周人部族后,迅速在周人部族中引发了强烈的不满。

但迫于周的国力不足以与商决战,周文王只能将这件事给按下来,进行降温处理。

但两国之间至此结下了世仇!

文丁虽然杀了季历,但他在位不久便去世了,其子帝乙继位。

帝乙继位后,面临的局势十分凶险,东夷的“人方”叛乱,东南的孟方和林方也群起响应。

恰在此时,商朝王都一带爆发天灾,河水断流,严重打击了商朝的经济和生产。

周文王见此机会,为了报父仇,举兵伐商,但毕竟实力还干不过商朝,被挫败了。

此时帝乙也不想和周人部族硬碰硬,因为东部和东南的夷人部落举兵犯境,商朝没有能力东西两线作战。

鉴于此,帝乙和周文王姬昌和解,帝乙将亲妹妹嫁给姬昌,周人部族方面承认商朝的王权,表示臣服。

周人自称“小邦周”,称商为“大邑商”,两家就此和解。

帝乙需要对东南夷人实施军事打击,不能后院起火,周人没有能力攻灭商朝,需要时间发展,相互妥协,于是才有了和解。

帝乙与姬昌和解后,率领商人以及各路诸侯大军南下攻伐夷人,最终平定了叛乱,稳定了边境,并在执政末期将首都迁到朝歌城。

帝乙死后,终于轮到主角纣王出场了!

纣王帝辛之所以能够登上王位,中间还涉及一起事件,也为纣王的覆灭埋下伏笔。

帝辛是帝乙的幼子,他的哥哥微子启是长子,帝乙原本打算立微子启,但由于微子启的母亲是妾室,不是王后,所以被大臣劝阻。

而幼子帝辛的母亲是王后,所以是嫡子,根据礼法,必须得立嫡子才合规,因此帝乙便立了帝辛为继承者。

纣王继位后,面临的局势同样十分严峻!

因为帝乙在位时间并不算长,商王朝内忧外患的局面并未缓解,而且更严重了。

首先是外患方面。

东南的夷人部落逐渐强盛起来,频繁侵袭商朝的边境,对商朝的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军事威胁。

而内乱竟然比外患更加复杂!

一方面是周人部族崛起,版图已经扩张到与商朝的地盘接壤,如果周人想灭商,直接在边境发起进攻,就可以一路攻进商朝首都。

另一方面,前代商王祖甲为了缓和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矛盾,不惜修改《汤刑》,以严刑峻法来限制奴隶主对平民和奴隶的剥削。

除此之外,祖甲为了加强商王对朝廷大权的控制,限制了奴隶主参政、议政的权力,这引发了奴隶主贵族的严重不满。

商朝的朝廷作为一个以王室贵族为主要成员的权力结构,当贵族们的不满情绪日益严重时,就会丧失凝聚力。

奴隶主贵族们对商王限制自身权力的行为不满,就会离心离德,整个商王朝核心团队就会陷入一盘散沙的局面。

除此之外,当时作为长子而没能登上王位的微子启等人,很可能因此而不满,采取了不与纣王合作的态度。

这和明朝末年极其相似,崇祯外部面临满清的军事威胁,内部朝堂上的大臣们忙着党争,外加李自成等起义军快速蚕食明朝。

纣王面对这种情况,他知道自己的处境,西部有周伯姬昌日益强大,东南有夷人部族入侵,内部贵族一盘散沙。

纣王的解决办法是,试图先彻底解除外患,再回过头来解决内部问题。

所以,纣王集结了商王室的精锐部队以及臣服于商朝的诸侯军队,对东南的夷人部族实施了军事打击。

当时的夷人部族已经壮大起来,是不可能一口吃下的,所以商朝和夷人部族之间,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最后,帝辛把夷人彻底打残,将商朝的统治扩张到江淮地区,一统东南之后,商朝先进文化、科技向东南传播。

此举将东南和中原连接起来,极大推动了民族融合与社会进步。

但攻灭强大的夷人部族的同时,由于这是一场硬碰硬的长年战争,所以商朝军队自身的损耗也很大。

虽然俘虏众多,但俘虏也是需要时间进行同化教育和消化的。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周武王姬发看准时机,号令诸侯,组成一支精锐的灭商部队,兵锋直指商朝首都朝歌。

此时的纣王,自身的精锐部队刚刚打完大战,元气大伤,只能将俘虏来的奴隶武装起来作战。

纣王抵挡周军的部队中,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效忠于商朝的直属部队,另一种是俘虏和奴隶。

而且这些俘虏和奴隶由于刚刚归附不久,商朝还没有对其完成消化和改造,他们的忠诚度极低。

所以,在牧野之战中,商朝军队倒戈,临阵反水,帮着周武王进攻商朝。

而商军直属的军队,刚刚经历大战,损耗很大,战斗力下降,再加上奴隶和俘虏反水,导致商军大败。

纣王战败逃回朝歌后,登上鹿台,自焚而死。

这和崇祯在李自成攻破京师后,在煤山自缢何其相似。

至于说,纣王杀了比干,很可能是比干与他政见不和,纣王为了对付夷人,常年征战,国力消耗严重,可能比干不支持,触怒了他。

至于纣王暴掠无道这事儿。

为了彻底消除外患的威胁,纣王对夷人部族发起了旷日持久的硬碰硬战争,对于已经衰落的商朝来说,客观上会大量损耗国力。

打仗就得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了支撑战争的消耗,纣王就必须增加国库收入。

但是奴隶主们本来就对纣王不满,贵族离心离德,纣王干脆就启用费仲、胶鬲等非贵族出身的人才。

这俩善于敛财,他们帮助纣王充实了国库,支撑了战争,但很有可能方式不正确,对百姓的盘剥过度,激化了矛盾。

费仲、胶鬲在后世被演绎成了奸臣贼子,这是不正确的。

费仲在牧野之战中,带着军队与周军拼命,最终战死沙场,胶鬲在牧野之战失败后,于摘星楼自焚而死。

如果是奸臣贼子,又怎么会为了商朝的存亡流尽最后一滴血呢?

所以说,纣王任用这些所谓的“奸臣”,很可能是原有的贵族不堪大用,而且根本不配合,他必须启用新人才能解决内政问题。

但是启用非贵族出身的人才,势必又引发贵族的不满,进一步加重贵族阶层的离心离德,加剧了商朝衰亡的步伐。

纣是中国史上与夏桀齐名的标准暴君,但从甲骨文的记载看,纣时的制作、征伐、田猎、祭祀,莫不整齐严肃,又好像是一位英明之主。——《中国通史》.傅乐成著

最后,纣王那些所谓的罪行,其实有不少都是后世强加上去的。

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经写过一本《纣恶七十事发生的次第》,里面就说到过这个问题。

在西周时期,纣王的罪行只有6条,到了战国时,又增加了27条,到西汉时又增加23条,到东汉时,又增加1条,最后到东晋时,又增加了12条。

好家伙,这越往后面推移,纣王的罪行咋还越来越多了呢?

最可笑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是到后面,对于商朝的历史由于年代久远,就会越模糊,因为缺乏详细史料。

但纣王的这些罪行却被说得十分详细,十分精彩,就像亲眼看见过一样。

所以,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纣王应该是被后人抹黑的。

总的来说,纣王也许犯了很多错误,但绝对没有传说中那么暴掠无道。

明朝的崇祯,因为离我们比较近,所以不容易被抹黑,纣王离得远,缺乏详细史料,抹黑起来比较容易。

纣王当时面对的局势,跟崇祯有着极其相似之处,内忧外患的困局。

不一样的是,纣王集中力量解决外患后,自己消耗也过大,让周人钻了空子。

所以,毛主席曾说:

纣王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使商朝亡了国。——《毛泽东文集》

历史上的商纣王是个怎样的人?

谢邀。

纣,商朝末代国王,一作受,亦称帝辛,帝乙子。著名暴君。

一、穷兵黩武

纣王自恃天命在身,对外黩武好战,不断用兵,屡兴大役。

(1)其继位后,继续用兵东夷,俘获大量奴隶。由于他大力经营东南,使以后中原文化发展到了江淮流域。但是长期战争的巨大消耗,加重增添了百姓的负担和痛苦。

(2)纣王“自以为英雄盖世,便领着人马,到处炫耀武力,强逼各诸侯国与属国增加贡赋,稍不如意,就兴兵问罪。”赵文博主编《中国通史》(以下简称《通史》)。诸侯叫苦不迭,但畏惧纣王权势,逆来顺受,敢怒不敢言。

二、重刑厚敛

(1)纣王统治期间,剥削苛重,刑罚残暴 ,宠幸妲己,奢侈荒淫,“只顾纵情声色,花天酒地。妲己喜欢观看歌舞,纣命乐师创作了靡靡之音,怪诞之舞。为了玩乐,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人民无田可耕种,衣食无着,民不聊生,十分不满,激化了阶级矛盾。”《通史》。

纣王用兵连年得胜,愈加志满意骄起来。

晚年迁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大兴土木,驱使大量奴隶和民工,在南连朝歌,北到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邯郸的广大区域内修筑了许多巍峨壮美的离宫别馆,并在这些御苑中,放养了许多珍禽异兽。

纣王又作酒池肉林,为长夜之饮,更加腐化堕落。

(2)纣王刚愎自用,拒谏饰非,倒行逆施,毫无人性的杀死劝谏他的叔父比干,还叫人剖开比干的胸膛,说要看看比干的心是什么颜色;囚禁箕子,残害忠良。

司马迁《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载:“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有重刑辟,有炮烙之法。”

对于那些不称心的诸侯,纣王也随意杀戮,毫不顾惜。如残害“三公”即西伯昌(周文王)、九侯、卾侯,他们的悲惨结局,使朝廷大臣和各路诸侯大为寒心,人人自危,于是日益与商王朝离心离德,朝中大臣纷纷叛离,统治集团分崩离析,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3)与此同时纣王重用费种、恶来等阿谀好利之徒,这些佞臣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在国内也民心尽失。

广大奴隶以及平民的强烈不满与反抗,诸侯们的纷纷叛离,纣王残暴行为加速了商朝的灭亡。

三、殷商覆灭

约在公元前1066年,即周文王死后四年,周武王崛起于西陲,这时乘机拉拢一些小国,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帅殷之叛国以事纣”《左传》。出现了三分天下周人有其二的局面。商要被周灭掉已成定局。

公元前1227年,周武王发布讨纣檄文,乘商军主力在东南的机会,联合各部族反商势力,对其发兵进攻。大军士气旺盛,一路势如破竹,纣王仓皇应战,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南)会战中(历史著名的牧野之战),商兵在阵前起义,倒戈反击。纣王被迫 登鹿台自焚,结束了自己暴虐的一生。

周武王灭了商朝,结束了殷商王朝600年统治,把国都从丰邑迁到镐京(今陕西西安市西),建立了周朝。赵文博主编《中华上下五千年》。

四、人物评价

通过上述史实,对历史上的纣王是怎样一个君主,已经不言自明!商朝末代君主纣王,是家喻户晓、横征暴敛,荒淫残暴的亡国之君。

但也有人评价纣王“是一位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帝王”。 并称,纣王被冠以“暴君”的称号已经有两千多年,这是历史上最悠久的“冤案”。

然百家争鸣,见仁见智,但也绝不能别出心裁,为博人眼球 ,而语出惊人。任何时候都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翻案要以充分的历史史实为支撑,做到有理有据,才能服人!

历史上的商纣王是个怎样的人?

商纣王,子姓,名受,商谥帝辛,周武王称其为“纣王”,是中国商朝末代君主,也是中国历史记载中有名的暴君。他在位30年,后世称之为商纣王。

在人们的印象中,商纣王好淫乐,沉迷美色,完全就是一条囊虫。史记中记载:商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组其闲,为长夜之饮。有多么的荒诞,看看这个便可以窥知一二。再看所谓的“兆里之舞”、“靡靡之乐”、“炮烙之刑”等流传下来和商纣王有关的成语,其恶行劣迹斑斑,将一个荒淫无道、欺压百姓的昏君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纣王”这个恶谥便是后人认为他“残又损善”加给他的。但我们常见到的常听到的这个帝辛,就是完全的帝辛吗?

虽帝乙去世,但还有一个长子启,他却能称王,且微子启素有贤明,追随者众多,朋党颇重,运用各种阴谋诡计与纣王抗衡,而商纣王却能在启无所不用其极的打压下维护统治多年,可见其还有自己的一番本事。

《荀子·非相篇》说帝辛“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史记·殷本纪》里也说了,“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可见,纣王也有其过人之处。事实上,在商纣王继位之后,他十分重视农桑,积极推进国家的农业发展。继而他对东夷用兵,把商朝势力范围扩大到江淮一带,不仅如此,骁勇善战的他还在徐夷之战中获得大胜,继续将商朝的国土扩大到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等地区。

商纣王以政治敏锐性和军事敏锐性既保卫了商朝的安全也大大扩展了疆域。毛主席曾经评价商纣王:“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统一东南,把东夷和平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商纣王统一东南以后,加强了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联系,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向东南角落传播,这无疑是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奠定了中国人骨子里的大一统思想,甚至可以说将汉族的发展推向了更高的发展阶段。郭沫若在一首诗里说:“中原文化殷创始,殷人鹊巢周鸩居。但缘东夷已克服,殷人南下集江湖,南方因之惭开化,国焉有宋荆与舒。”“勿谓殷辛太暴虐,奴隶解放实前驱”。同时,商纣王也是个反对神权,力主改革创新的人。

商纣王身上也存在着历史记载中的听信谗言、沉溺美色、任人唯亲,但真的会荒诞残虐到罄竹难书的地步吗?那为什么历史会将纣王丑化成一个俨然魔鬼的形象吗?因为在中国一直有成王败寇的思维惯性,后来的新统治者为了掩盖自己“罪行”,为自己贪婪的嘴脸蒙上一块绣了花的遮羞布,给自己提供一个上位的正当理由稳固统治。这可真是“武王克殷实侥幸,万恶朝宗集纣躯”。周人对于商人训诫时,称是纣王不修德政,失天命,而周人正是顺应天命替天行道,因而周代商天经地义。而且,周朝虽灭,但仍有大量的遗民,不宜结怨,就将所有的过错推在纣王身上,安抚遗民情绪,创造虚幻的和谐。

但这不是在为商纣王洗白。用极端的思想去评判一个历史人物是不可取的,不能过分放大他的暴虐,也不应推翻他的残暴。俗话说,功不抵过,过不盖功。我们应用更为客观的眼光看待历史中的人物,看待这个被历史过分妖魔化的商纣王。

历史上的商纣王是个怎样的人?

我的主业是读《史记》,就《史记》记载的历史素材,进行逻辑分析,挖掘历史背后的故事,为读者提供一个新的历史视角,希望能够对现代的生活、事业有所借鉴。

整体来说,商纣王是一个伟大的君主,可惜最后失败了,被周朝及后人抹黑,“纣”是“残义损善”的意思。历史上的纣王有七十多条罪名,是残酷暴虐的典型,历史上讲到暴君必说商纣。但也有人为帝辛辩白,认为真实的帝辛没有史书中记载的那么不堪,如孔子的弟子子贡就讲“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毛主席也曾说“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它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

一、帝辛其人

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於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於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慢於鬼神。大勣乐戏於沙丘,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史记·殷本纪》

1、文武双全,文能安邦,武能定天下。

2、非常有生活情调,喜爱音乐,喜欢喝酒,喜欢养点宠物。

3、尊重女人。

4、加重税负,更多的是为了征伐东夷,维护国家安全,而不是个人享乐。

5、在世俗政权与神治政权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为来后的封建王朝做好了铺垫,中国没有出现欧洲中世纪的情况。

二、政治斗争

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於是纣乃重刑辟,有砲格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憙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鄂侯争之彊,辨之疾,并脯鄂侯。西伯昌闻之,窃叹。崇侯虎知之,以告纣,纣囚西伯羑里。西伯之臣闳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马以献纣,纣乃赦西伯。西伯出而献洛西之地,以请除砲格之刑。纣乃许之,赐弓矢斧钺,使得征伐,为西伯。而用费中为政。费中善谀,好利,殷人弗亲。纣又用恶来。恶来善毁谗,诸侯以此益疏。——《史记·殷本纪》

1、杀三公中的两个,囚禁另外一个,加强国家管理。

2、加重刑罚,但更多是威慑,而不是真正使用。

3、任用奸佞的大臣,其实是大胆启用新人,加强对贵族、诸侯、官员的管理,增加国库收入,为征伐东夷做准备。

三、牧野之战

纣愈淫乱不止。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箕子惧,乃详狂为奴,纣又囚之。殷之大师、少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周武王於是遂率诸侯伐纣。纣亦发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周武王遂斩纣头,县之白旗。杀妲己。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令修行盘庚之政。殷民大说。於是周武王为天子。其後世贬帝号,号为王。而封殷後为诸侯,属周。周武王崩,武庚与管叔、蔡叔作乱,成王命周公诛之,而立微子於宋,以续殷後焉。——《史记·殷本纪》

1、纣王不是容不下别人,牧野之战前夕,祖伊骂他骂的狠狠,他也没有处置祖伊。

2、微子启因为国内政治斗争失败,背商归周,带去了周朝军队在征伐东夷的路上,国内空虚的信息,周朝趁虚而入,发动了对商的攻击。

3、杀比干只是因为被微子启牵连,但也没有杀箕子,整体来说还是很仁慈的。

4、面对商朝的进攻,国内空虚,没有抱怨,积极想办法应对。

5、失败之后,从容赴死,与国家共存亡。如果真贪图享乐, 按照当时的规则,他可以继续做一方诸侯的。

总结:帝辛继承的烂摊子,国势衰落,内部有争夺王位的叔叔和兄弟、大臣势力太大、世俗政权与神治政权的争夺等问题,外部有诸侯的叛离和挑衅。但他个人的魅力、能力和魄力都非常强,大胆启用新人,加强内部控制,之后对外征伐,巩固并拓展疆域。因为政治斗争失利,利益受损,这些人都会抹黑帝辛。因为兄弟和大臣的背叛,信息的泄露,被周朝趁虚而入,积极应对,可惜失败了,战败后从容赴死。成王败寇,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末代君主,即使大有为,但都被新的王朝抹黑,名声都不太好,也算正常。

推荐阅读:师说历史《混蛋纣王到底混蛋不混蛋》《成则汉武,败则商纣》及周朝初期的部分文章。

历史上的商纣王是个怎样的人?

《封神演义》又被翻拍了!

借用一句名言“对名著的每一次翻拍都是名著的重生”——这部出自明代许仲琳之手的、号称中国“诸神之战”的《封神演义》如今又迎来了新的生命!

一部《封神演义》,历史与神话交织,事实与传说并存。究竟熟真熟幻?

今天,笔者就给大家谈谈!

图1 《封神演义》2019年王丽坤、罗晋主演电视剧

纣王、妲己,真的很low么?

妲己与妺(mò)喜、褒姒并称为历史三大著名祸国殃民的红颜祸水,堪称这部《封神演义》中的反面大boss!纣王贪淫好色,宠信老婆妲己(狐狸精转世),作酒池肉林以纵淫乐;同时残忍暴虐,又听信了老婆的谗言,兴炮烙(把人烤死),制虿盆(挖坑里边放满毒蛇),把自己亲叔叔捥心,剖开孕妇的肚子。。可谓无恶不作,罄竹难书!

那么,历史上的原型究竟如何呢?纣王真的那么昏庸么?妲己那么魅惑么?

纣王,原名帝辛,是商王帝乙的儿子。商代最高统治者称“帝”,往往以出生之日的天干命名——帝辛的父亲是“乙”日出生的,所以叫帝乙,那么帝辛是由于在“辛”日出生,所以叫帝辛。

帝辛是父亲庶出的小儿子,但是由于父亲的王后没有儿子,而自己同母哥哥出生时母亲还是妾,而自己出生时父亲的王后去世了,帝辛的母亲就成了王后,自己就是嫡出——优于哥哥微子启。按照“立嫡”规则,所以被立为太子!

图2 帝辛(约公元前1105年―公元前1045年),即商纣王

纣王年轻的时候,天资聪颖,口才出众,聪慧好学,特别是气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格斗!

那么,这位天分极高的人做了国王之后会有什么样的举动呢?据《淮南子》记载:“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前交趾〈五岭以南的一帶地方〉,后幽都。”又曰:“纣王兼天下,朝诸侯,人迹所及,舟楫所通,莫不宾服。”

这段的大意是:纣上台后,十分重视农桑,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使得国力强盛。继而,纣王发动战争开疆拓土持续发起对东夷的军事行动,把商朝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把商朝的国土扩大到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自然,当商的领土被帝辛扩大到东南以后,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必然向东南传播,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照这么说,纣王岂不是天大的贤君?!那么为什么是史书上说他是暴君?

有很大原因是商朝被周取代,周朝自然要塑造自己的合法性,所以就把所以责任扔给了纣王。

图3 妲己画像,选自葛饰北斋《北斋漫画》

另外,周朝建立后骂纣王不事祭祀,也可以理解为纣王蔑视商朝先王陈规陋俗——商朝喜欢人殉祭鬼神,纣王不再祭祀鬼神,而是让他们参加生产劳动,补充兵源,参军作战。

在这里不得不说说妲己——妲己,又名苏妲己,是有苏氏部落族人,生于有苏国(今河南省温县),己姓,字妲。父不详——《封神演义》中说被九尾狐害死之前是冀州侯苏护之女,这当然是无稽之谈——注意,苏妲己的父亲不知姓名,这说明她出身不高贵。上古的时候讲求贵族部落联姻,商是当时的天下之主,纣王是天下之王,却娶了一个出身不高贵的女孩为妻,这说明纣王革除陋规,择后选妃,不分出身贵贱。

屈指可数的有关于妲己的罪恶是四件事:第一,寒冬时候,妲己看见有人赤脚走在冰上,认为其生理构造特殊,而将他双脚砍下,以便研究其不怕寒冻的原因;第二,妲己因为好奇而剖开孕妇肚子;第三,怂恿纣王杀死忠臣比干,剖腹剜心,以印证传说中的“圣人之心有七窍” 说法。

但是,这全是传说,没有任何根据。

图4 比干(gàn),子姓,比氏,名干,沫邑(今河南卫辉)人

特别说说这第三件事——剖心杀比干,因为这件事最著名!

真相是什么?

局历史学家考证:纣王末期,没有继承权的微子启、箕子(纣王另一个哥哥)和比干联盟,决定推翻纣王的统治!在帝辛攻打一个徐夷的时候,由于战况持久,人心思变,三人趁机联络周,请周在商最弱的时候攻打商——这是叛国,结果被纣王知道,结果被处置了——没有证据说明是被剖心!

图5 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即周文王

最后说说商朝为什么会灭亡?与隋炀帝一样,连年征战,穷兵黩武!由于纣王四处征伐,所以国力下降,结果被国内反抗势力(反纣王三人组)联合周灭掉了!

文:牛奕达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历史上的商纣王是个怎样的人?

在古代,要是一个君主残暴不仁,人们常常用“桀纣”来形容。桀和纣分别是夏、商的末代君主,他们都是具有一定的才能,但荒淫无度,暴虐无道,于是丢掉了江山。历朝历代都有人驳斥商纣王昏庸残暴这一定论,到了近现代,更是有许多学者为他翻案,认为他并没有世人认为的那么不堪。那么,历史上的商纣王是个怎样的人呢?

帝乙二十六年(约前1076),商朝统治者帝乙去世,按照《史记•殷本纪》的说法:“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的儿子中,长子是庶出,所以没办法继承王位,最小的儿子辛因为是正妻所生,于是得以继位称王。

不过,在《吕氏春秋》中却说,帝乙的四个儿子中,三个都是正妻所生,按理说应当立长子子启为王,不过朝廷中的太史依据法典强烈反对。他认为,虽然正妻所生的长子子启、次子中衍和幼子受德中,前二子出生时,其母还是妾,等到她成为正妻,才生下受德。按照名义,受德是正妻之子,其他二人是妾之子。

就这样,受德虽然年幼,但按照商朝奇特的法典规定,他才是王位的合理继承者。在小说《封神演义》里则还有另一种说法:“寿王”(即商纣王)为幼子。一日,帝乙游园,飞云阁有一梁坍塌,寿王托梁换柱,力大无比,因此帝乙将寿王立为太子。”按照这一说法,纣王能够继位,靠的是自己的一身蛮力。

《史记》中这样描述纣王:“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他不但才思敏捷、能言善辩,还听力、视力敏锐。他力量惊人,能够徒手和猛兽角力。他的智力,不听群臣进谏也能治理国家;他的言语,可以掩饰自己的过错。

正因如此,他“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过人的才能让纣王骄傲自满,在臣子面前肆意炫耀,在天下散播声威,并抬高自己,在他眼里,世人都愚笨不堪。这样看来,他是个能力出众的君王,只不过,因为别人都难以和他相比,于是他便刚愎自用,自高自大,要只是这样,他倒不至于被后世批判。

在位期间,纣王还积极向东南扩张,传播商文化。六十多岁时,他的一次出征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公元前1047年,他征讨一个名叫“有苏”的部落时,部落为了自保,便献出美人求和,这个美人就是恶名昭著的苏妲己。

《史记》中说纣王:“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於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慢於鬼神。大聚乐戏於沙丘,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为了讨好妲己,纣王满足她的所有要求,不但令乐师专门创作享乐时演奏的艳曲,还加重税收,四处搜刮宝物和珍禽异兽。不理朝政、不祭鬼神,这些古代君王的大忌,在纣王眼里不值一提。他还修筑了“酒池肉林”,让赤裸的男女在其中嬉戏,整日玩乐,通宵达旦。

在这样的暴政下,“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於是纣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炮格,又称炮烙,它的具体实施方法是“炊炭其下,使罪人步其上”。让受刑者赤足在被烧得通红的炭上行走,十分残忍。《列女传》中的描述则更加详细:“膏铜柱,下加之炭,令有罪者行焉,辄堕炭中,妲己笑,名曰炮烙之刑”。

不过,最早关于纣王暴行的记载见于《尚书•牧誓》,而且书中所写的“罪行”都是周武王讨伐纣王时单方面宣称的。到了后世,纣王的罪行被罗列得越来越多,却没有具体的材料证明。对一个帝王的评价,本应是所谓“盖棺定论”,而纣王却是死的越久,干的坏事越多,实在不合情理。因此,有人认为,后世对纣王的评价和记载有失公允。

毛主席就曾经评价:“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郭沫若也说:“中华民族之能向南发展,是纣王的功劳。他对东南的经营,使以后中原文化逐渐发展到了东南。”

可见,纣王虽然总体上暴虐,但对中华文明还是有一定功劳的,并非一无是处。总体来看,他是一位能力出众、深谋远虑的君王,也是一个骄傲自大,视人民如草芥的暴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