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败了,唐朝还会有盛世吗?

盛世是一定会有的。李建成其实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只不过他的光芒被更强大的李世民掩盖了。

历史上真实的李建成,能力突出、性格仁厚、待人宽简,算得上是一个一流人才,但他遇到的对手李世民是一个超一流选手。

所以表面上看起来,李建成似乎是个无能庸碌之辈,这全都是误解!

李建成的能力概括起来,算是能文能武,善于招揽贤才,从这几件事就能看出来。

用人方面

李渊在骑兵反隋之前,曾经秘密让李建成去河东招揽人才,在李建成的经营下,不仅人才济济,而且李渊起兵后,河东迅速响应。

这些人才不比李世民账下的那些差,比如薛万彻、马三宝、冯立,这三位仁兄是唐初名将,战绩斐然。

文臣中的魏征、王珪等人都是唐朝初年十分厉害的文臣。

试想一下,如果李建成真的庸碌无能,这些人会跟着他?

治国理政能力

李渊攻取长安后,佣立了一个傀儡皇帝,自己进封唐国公,变成一方诸侯,李建成被立为世子,从这时起,李建成就很少参与军事指挥了。

作为世子,是不能轻易出去带兵打仗的,一般这种事情,李渊都交给李世民代劳了,所以李世民才有了战场建功的机会。

因此,李建成自从当了世子起,一直到被立为太子,期间主要的工作就是协助李渊处理国家政务。

据史书记载,除了比较重大的军国大事之外,李渊把其他所有的政务都交给李建成,任其决断!

为了培养李建成的治国能力,李渊还找了两个牛人辅佐他。

一个是李纲,另一个是郑善果,这两人都是隋朝名臣,具有极强的治国能力,在他们的帮助下,李建成处理政务的能力迅速提升。

因此,李渊后续每次外出,都把国家大事放心大胆地交给李建成处理,足见其具备较强治国能力。

高祖忧其不闲政术,每令习时事,自非军国大务,悉委决之。又遣礼部尚书李纲、民部尚书郑善果俱为宫官,与参谋议。——《旧唐书.李建成传》

军事才华

李建成虽然很少带兵打仗,但并不代表他没打过仗,事实上,李建成曾经指挥过多次战役。李渊起兵之初,李建成是被任命为左领军大都督,和李世民各自统领一万兵马。

617年,在攻取长安的路上,西河守将坚守关隘,挡住了李渊进军长安的路,李建成只用了9天就平定西河。

在这一战中,李建成整肃三军,号令严明,行军过程中与将士同甘共苦,于百姓秋毫无犯,士卒皆效死命!

619年,司竹盗贼祝山海作乱,李建成率领桑显和前往将其平定,虽然是剿匪,规模不大,但好歹打赢了啊。

621年,稽胡酋帅刘仚成拥众数万作乱边疆,李建成带兵征讨,斩首数百级,俘虏上千人。

622年,刘黑闼被李世民打败后,东山再起,作乱山东,李建成带着李元吉平定河北、山东,斩首刘黑闼。

623年,突厥大军入侵朔州,李建成与李世民前往边境分头截击突厥,9月,突厥退兵。

625年,突厥入侵定州,李建成带兵前往边境防御。

虽然李建成指挥过的战役规模都不大,但基本上都是打赢了的。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作为储君,身系重任,是不可以轻易出去带兵的,他只是碍于身份,没机会打大型战役而已。

打了这么多场仗,都是胜仗,说明李建成是一个具备一定军事能力的人,只不过比李世民要差一些而已。

总结

从以上这些事情可以看出,李建成并不是庸碌无能,相反,他是一个能文能武,有才华的人。

太子府人才济济,不乏名将良臣,丝毫不输于李世民阵营。

假如玄武门之变,李建成赢了,他既有能力,又有人才,何愁不能开创一代盛世。

如果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败了,唐朝还会有盛世吗?

如果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败亡于兄长太子李建成之手,李建成登上帝位,以他的才能是不可能开创出贞观盛世的鼎盛局面。

如果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败了,唐朝还会有盛世吗?

李建成也是个人材。

如果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败了,唐朝还会有盛世吗?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夺来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而他登基之后,也让唐朝走向了一个辉煌的时期,贞观之治,所以人们在提起唐太宗的时候,更多的是对他的敬佩,而不是揪着他篡位这件事情不放。那么,我们做一个假设,如果当初在玄武门之变当中,李世民败了,李建成还是最后赢家,那么当李建成继位之后,唐朝还会不会有一个像贞观之治这样的盛世存在呢?

要是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中败给李建成,唐朝肯定会有盛世,而且在后世的皇位继承问题上,还会减少很多麻烦。

在军事方面,李建成的能力并不比李世民差,甚至还略占上风。早在太原起兵的时候,李建成就是唐军的左军统帅,和李世民的右军统帅地位相当。这也说明李渊对李建成的能力也是认可的。而李建成也不负众望,率领军队立下了不少战功,而且最先率军攻入了隋朝的都城——大兴。

不过,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太子一般都是留在皇帝身边,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很少会带兵出去打仗。正因如此,李建成更多时候都是驻守长安,而李世民经常外出打仗,这就导致了在战功方面,李建成就越来越比不上李世民了,但也不能因此否定他的军事才能。

在政治方面,李建成礼贤下士,善于笼络人才。他在晋阳兵变之前就结交天下的能人志士,为自己服务。在建唐之后更是招揽了很多能臣为他出谋献策,比如魏征、王蛙、韦挺等人,都颇具韬略。在镇压刘黑闼时,李建成采纳魏征的建议,政治诱导和军事打击双管齐下,轻松搞定刘黑闼。这也显示出李建成天才般的政治手腕。

在历史规律方面,封建社会向来都是分合合。在大一统王朝的前三代帝王中,出现盛世的局面几乎是必然现象。比如汉初的文景之治、明初的永乐盛世、清初的康雍乾盛世等等。经过长期战乱,大量人口死亡或流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新的王朝建立之后,为了维护统治,往往会施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出现盛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此外,李世民通过政变得到皇位,成了唐朝后世子孙的一个坏榜样。自李世民起,之后唐朝的政权传承,几乎都没有和平交接过,历代太子不是被废就是被杀,几乎没有能安稳继位的,最后坐上皇位的基本都是靠宫廷政变。比如李世民还在位的时候,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就学习老爹好榜样,一个谋反一个夺嫡。这种现象直到一百多年以后的肃宗时期,才得以停止。

当然,李世民也具备一个独特的优势,那就是强烈的上进心:因为地位不正,他主观上更加勤奋,更想做出政绩让质疑他的人闭嘴。这方面与后来的朱棣、赵光义等人,也有着相似之处。

如果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败了,唐朝还会有盛世吗?

玄武门之变如果死的是李世民,那唐朝绝不会有盛世。

首先来说,李建成虽然也算是个人才,可李建成的才能绝对比不上李世民,李世民即位后并没有对李建成的部下赶尽杀绝,相反很多人才都被李世民招到帐下,最成功的是魏征,而李建成就没有李世民的心胸了,如果李建成即位,很多李世民的部下的结局要么死要么逃,房玄龄尉迟敬德长孙无忌等都不会为李建成所用。最重要的一点是李元吉也不是省油的灯,如果李建成当皇帝了那李元吉如何安排,要知道李建成是答应李元吉做太弟的,也就是说将来李建成死了李元吉是要继承皇位的,而且李元吉也是和二哥李世民上过战场的,身边也有自己的班底,而李建成当皇帝后下一个目标肯定就是李元吉,大唐很可能再次内讧而大伤元气。

其次,唐朝当时周边都是强敌,东有高丽,北有突厥,南有南诏,西有土番回纥,要知道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当时都是巅峰期,而且都对中原虎视眈眈,突厥更是直接南下,面对强敌李世民都被迫签订了渭水之盟,就当时唐朝周边的形势,也就身经百战的李世民能应付,李世民当皇帝后没有屠戮功臣,而是不拘一格的任用各种人材,所以才能打垮突厥生擒颉利可汗,东征高丽,和亲土番,这些举措英明无比,如果李建成当皇帝了,首先会把李世民的部下赶尽杀绝,而他的部下只有一个魏征,其余的都没有经过战场的历练,面对四面八方的强敌,唐朝很可能就和北宋一样了,要知道国家领导人能力如何真的很重要的。

李建成如果当皇帝了,他一样不会放过李世民的儿子,这和残暴无情其实无关,而是为了消除后患必须做的,但是李建成当皇帝唯一一个不确定性可能是没有武则天了,但是从后世的眼光看武则天对中国历史是有用的,延续了大唐的辉煌。

所以后世的我们不用为李建成鸣不平,他真的不如李世民。

如果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败了,唐朝还会有盛世吗?

肯定不会有。

古人云:先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因为一流以下之英雄都是时世所造就,唯超级英雄方能造就时世。纵观数千年中国史,能逆势造时世者,唯唐太宗与毛泽东耳,余者皆天下安定数十年而后盛世出。汉兴数十年而后有文景之治,清兴数十年而后有康乾盛世,东汉中兴数十年而后称治安其实难称盛世。晋宋明之世,亦数十年后而唯有小安耳,实不足称治世。隋一统天下则开皇之治成,然北方已经北齐、北周数十年经营矣。故唐太宗登基伊始,与群臣议治安之策,皆曰今天下大乱方安,难以迅速致治。甚至有人以为自汉以来,人心渐恶,治安极难。唯魏征以为大乱之后,人心思治,如渴者思饮,饥者思食,甚易。然魏征所言,太平也,而非太平盛世也。而太宗励精图治,凡开国功臣一概留用而豁然不疑,又求贤不倦,从谏如流,仁爱万民而爱华夷如一,揽天下人才为已所用,数年之间而开太平,创盛世,百姓乐业,四夷来附。古今盛世,未有如斯之速,如斯之盛者也。尤需指出者,至贞观末年,唐户口不过三百八十万,自秦以来,能以如此寡少户口服四夷,创治世者,太宗一人而已。故曰:非太宗之才,孰能逆势而创此不朽之盛世哉!

或曰,建成之才不凡,只因身为太子,不易出征,故其才未显,其功未建耳!倘能登基为帝,亦足以开创治世。笔者以为此说不然。何以知之?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当其时也,如若需要,虽帝王本人,亦需亲征,况太子乎!君不见,刘邦、刘秀、赵氏兄弟、明清皇帝,屡次亲征者多矣!且薛举、薛仁杲、王世充、王玄应当时岂非皇帝太子?皆亲临沙场。何以李渊、建成独娇贵如此而坐守京师?答曰:非其娇贵也,才不及秦王,恐亲征误事也。

或曰:建成为将虽不及秦王,而为君实有过之而无不及。笔者亦以为不然。君之任为何,驭天下贤才而成天下之功也。故观其属下贤不肖而知其为君何如也。建成下属,亦多贤才。其文有魏征、王珪之流,武有冯立、薛万徹之辈,又有罗艺为之党援。然魏征、王珪,比房杜则相形见绌;冯立、万徹,较英卫而望尘莫及。更兼李纲虽贤,而因屡谏而见疏;常何甚亲,却因利诱而倒戈于秦府。反观秦府群贤,虽建成金帛山积以相诱,而终不叛世民。以此,足知二人用人如何矣。以此而言,建成虽贤,不过司马懿、赵匡胤之流耳,比之曹孟德,犹恐不及,与唐太宗相比,非可同日语也!以此等人物,欲于乱世之后速开太平,难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