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是否比得了贞观之治?
完全比不了,所谓盛世,在我看来,有几个标准,而清朝的康乾盛世,基本不达标。
从历朝历代的盛世来看,一定是内外两方面,外部吊打周边,四方无战事,国际环境和平安定,内部伴随着明君、名臣出现,还有文化繁荣、科技繁荣、言路开放、经济大发展、国库充盈。
我们从内外两方面进行对比
外部方面贞观一朝,名将辈出,李靖、苏定方、薛仁贵等名将,在明君、名将的配合下,大唐征服四方,李世民被尊为天可汗,外部环境达到一个基本长期稳定的状态。
康乾盛世期间,清朝先后征服准噶尔、在新疆、西藏、蒙古边疆地区设立专门的朝廷行政机构,将这些地区彻底控制在中央手里。
同时,康乾盛世期间的对外战争基本都是胜利的,实现了天朝上国、万国来朝的局面,在对外方面,两边算是平手。
内部方面贞观年间,不仅有明军,而且名臣名将辈出,清朝虽然出了一些具有治国才能的人物,但是人数没有贞观时期多,而且名气也没有那么大。
比如,年羹尧、福康安之辈,跟李靖、薛仁贵这样名将面前,还真是差了一截。而且贞观时期言路开放,政治清明,再看清朝,文字狱盛行,言路实际是堵塞的,而且造成了严重后果。
盛世一定会出现科技繁荣和文化繁荣,大唐科技灿烂,文化繁荣,唐有唐诗、宋有宋词、汉有汉赋、明朝有小说。
清朝康乾盛世,文化凋敝,科技止步不前,这些方面根本没法跟前面的封建盛世相比。
贞观之治为后来的大唐巅峰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清朝康乾盛世把中国带入了万丈深渊,两者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康乾盛世”是否比得了贞观之治?
康乾盛世就是个笑话
“康乾盛世”是否比得了贞观之治?
贞观时期唐朝老百姓过得很苦啊,怎么能和“康乾盛世”时期相比?
首先来看,在隋唐时期都来过中国的外国友人认为贞观时期社会发展远不如隋朝。
高昌国的国王麴文泰在贞观四年十二月入朝长安,回国后,麴文泰公开表示“吾入朝,见秦、陇之北,城邑萧条,非复有隋之比也。”
贞观四年,正是历代历史学家最为称赞的一年,结果麴文泰沿路所见,却是“城邑萧条”。
贞观时期唐朝社会的萧条,除了隋末战争杀戮太过惨烈之外,也和李世民肆意征发民夫给自己修建宫殿有很大关系。
贞观十一年,马周上书李世民,指责李世民滥发民力:
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朝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在李世民执政期间,兴修了诸如乾阳殿、洛阳宫、永安宫,飞山宫、襄城官、翠教官、玉华宫,九成宫和北阙等大批宫殿,即以修得较小而又比较草率的汝州(河南临汝)西山襄城宫而言,役工达一百九十万(工时)。造成“一人就役,举家便废”的惨象。
早在贞观四年,大臣张玄素就批评过李世民:
陛下今时功力,何异昔日?役疮痍之人,袭亡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
当然,康乾盛世时老百姓也未必好过多少,但是好歹此时中原地区承平日久,而且清朝采取部落兵与募兵相结合的兵制,使得老百姓不用服兵役,比之还需要服兵役的贞观朝强不少。
“康乾盛世”是否比得了贞观之治?
清朝的百姓跟奴隶还有区别吗?入关后,清统治者在所占领的部分地区大量圈占土地,强迫汉人投充。沦为农奴的汉人不但遭到残酷剥削,从事繁重劳动,而且没有人身自 由,更引起大量逃亡。《督捕则例》中,规定逃人逃亡前两次均处以“鞭一百”,第三次逃亡被拿获正法;窝逃者正法、家产籍没,家人流 徙关外给八旗穷兵为奴,并于兵部之下置督捕衙门专司其职。
《哀流民歌》 魏裔介
田庐水没无乾处,流民纷纷向南去。
岂意南州不敢留,白昼闭户应蹲踞。
檐前不许稍踟蹰,恐有东人不我恕。
上见沧浪之天,下顾黄口小儿,
命也如何!……
彼苍者天,哀此黎庶。
以上所述,乃清朝初期汉族官员魏裔介(曾任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职)在其著作《兼济堂文集》中所记载的一首诗歌,所陈述的便是由于当时满洲贵族势力常年雷厉风行地缉捕逃人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诗歌中所谓“田庐水没无干处,流民纷纷向南去,岂意南州不敢留,白昼闭户应蹲踮”便是魏老先生以其独具特色的描写手法形象生动地还原了当时生存在“逃人法”下的黎民百姓的基本生活状况。
“康乾盛世”是否比得了贞观之治?
康熙大帝和其孙乾隆皇帝创下的康乾盛世,无论成就,还是威名,都比不了大唐第一雄主唐太宗李世民创出的贞观之治。唐太宗开创的贞观之治使大唐王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鼎盛时期,天下归心、万国来朝、四夷臣服。成就和威名都绝对在康乾盛世之上。
“康乾盛世”是否比得了贞观之治?
完全比不了,所谓康乾盛世不过是闭关锁国的康乾盛世,跟世界不接轨,只是人口规模大了,跟国土面积大了罢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