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不是用文言文说话?如果不是,为什么会出现文言文?

古代人说话用的是古白话,语言特性其实接近文言文。

一直到今天,我们的语言表达也分为两种,一种是书面语言,一种是口语化表达,在书籍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书籍其实使用的是书面语言,而小说体裁,就是使用的口语化表达。

再来看古代的书籍,像《宋史》、《明史》、《本草纲目》之类的书籍,用的是文言文,而且是书面语言的文言文表达。

而四大名著,还有像《隋唐演义》之类的小说,用的是口语化的文言文。但是口语化的文言文表达比书面的要更容易理解,因为小说就是要通俗化。

大家读原版三国演义是不是比读史书《三国志》更容易读懂呢?

如果给你一本三国演义,不依靠白话翻译,你也能基本看懂他的内容,如果是史书《三国志》,在不依靠白话翻译的情况下,可能只能看懂30%,这就是古白话和书面语言的区别。

如果你想知道古人是怎么说话的,其实看《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之类的古代小说,就知道了。

古人是不是用文言文说话?如果不是,为什么会出现文言文?

试着回答你的问题,谈谈我的浅解。

先回答你提出的问题:古人是不是用文言文说话?

不是。

文言文是古人使用的书面文字,平常人与人语言交流不说文言文,说的是白话。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文言文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才废除的,在文言文没有废除以前,人们读的书,写文章以及书写文字材料,好比书信、婚约、地契等等都是按文言书写。但是口语交流就是白话,这件事,50多年前我曾经问过我的爷爷,他跟我说过新文化运动前就是这样。

古代文言文是读书人的专利,只有上过学的人才会文言文,没有文化的人是不懂文言文的。

再回答为什么会出现文言文

文言文起源于商代甲骨文。战国以前正式出现文言文。早在3000多年前,文字是刻在甲骨上的,不但可文字费劲,材料也有限,上述各种技术难题导致当时的文章通常都是言简意赅的关键词或短句,并由此奠定了中国古代文言文的语法基础。

自从新文化运动之后,才废除了文言文,开始用白话文。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即便是现在是白话文,但是写文章的语句和平时我们说的话还是有所不同的。

古人是不是用文言文说话?如果不是,为什么会出现文言文?

多数人都把“文言文”当成一个词了,其实“文言文”是两个词。它是由“文言”和“文”组成的。文言,就是古汉语,是古代的书面语。用古汉语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所以这个提问应改成:古代人用文言说话吗?

古代的语言交流有书面语和口语之分。在古代只有贵族阶层有机会读书,他们懂文言,也能读写文言文。而普通民众是设有文化的。他们不懂文言,自然不能读文言文。也不会说文言。他们的日常交流用′的是口语。

现汉语也有书面语和口语之分。只不过差别很小。因为无论口语还是书面语用的都是白话。我个人认为这两者的区别主要是感情色彩不同。书面语的用语大多庄重严肃些。

古人是不是用文言文说话?如果不是,为什么会出现文言文?

“古人是不是用文言文说话?”

因为,没有古人说话的“物质”证据,比如“音频”“视频”留下来,所以大概谁也不能百分之百地确定——古人使用文言文说话,或者不使用文言文说话。

不过,从理论上分析,后者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多”到几乎接近百分之百。

大约在30-10万年之间,古人类已经开始有了语言。

有两大“现实”问题不得不注意到——

首先,当时在地球上,除了现代人“智人”的祖先之外,还至少存在着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尽管上述三个人类亚种之间有交流和融合,但无法证明都说一种“语言”。

其次,在距今10万年之后,地球上仍有大规模的人类“流动”,比如,亚洲板块儿的一部分居民去到了非洲,还有一部分去到了美洲。去美洲的人群,可能带去了自己的语言;而去到非洲的人群,是否和当地居民有过语言融合呢,而且,这部分人群又去到了世界其他地方,比如欧洲,很难说这些人从亚洲“老家”带去了原有的“乡音”。

现代语言的直接“近亲”,大约也就有1万年左右。

关于这些“近亲”语言的生成,一般被概括为“中国古典词汇学模式”“希腊古典语法学模式”“索绪尔组合与聚合语言模式”“韩礼德社会语言学模式”“乔姆斯基转换生成模式”“布莱特文化语言模式”等等。

距今1万年左右,那时候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种文字而只有语言。

这是说,语言,一定是先于文字存在的,是第一性的、丰富多彩的、变动不拘的。文字,则必定是第二性的,相对稳定的,非完全口语话的。

然后,在距今几千年的时候,才产生了文字。在这之前,世界上用于记录语言或者需要记住的事情的方法,无疑是“结绳记事”。

之后,便发展为自然物或器物上的“记事符号”。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此类符号,比如舞阳贾湖遗址陶器上的符号,距今约八九千年。此后还有陕西姜寨陶文符号、青海乐都柳湾陶文符号、山东城子崖陶文符号,等等。

再往后,这些符号中的一部分“约定俗成”成为了文字,同时又有新的“符号”发明了出来——文字,具体来说是汉字,便出现了。

至于汉字到底何时出现,学界有不同观点,不少著名学者认为距今有5000年以上。但应该承认,目前所见到的成熟汉字,是距今约3300年左右的甲骨文。

即便5000年前已经有了成系统的汉字,那在这之前的还没有文字的古人不可能不说话,他们说话会想“文言文”那么简约吗?

肯定不会。

说到这里,有必要先澄清一个概念。

王力先生曾指出,说到“古汉语”,是要区分两个阶段的,即“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本题目所讨论的,属于前一种语言。

“前一种”古汉语的“文言”,王力先生讲了两个重点——第一,其“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第二,其是“上古汉语书面语”。

首先,“文言文”一定以先秦的口语为基础。

这从《尚书·大诰》即可看出,西周初年周公动员周人出兵平定“三监之乱”,他的讲话,大量使用岐周方言,结果成了《尚书》中最佶屈聱牙的一篇,后人解读费了好大的劲儿。

其次,“文言文”又是“书面语”。

《汉书·艺文志》说,亘古君王便立“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所记之言即为《尚书》,所记之事则为《春秋》。

《尚书·多士》中周公亦说:“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当时通晓文字的,不是君王和重臣,而是“史巫”,徐中舒先生说,商代应该就是儒家的前身“儒巫”。

可知,第一是识字的人很少;第二当时的书写载体很局促,或龟甲兽骨,或竹简丝帛。因此,识字的人写的时候,只求自己可以看懂应该即可,同时要尽可能简约。

这是先秦古汉语形成的“人文”和“物质”条件。

总结一下——

第一,“文言文”是以当时的口语为基础,字词和语法肯定一致。

第二,作为“书面语”,又一定比“口语”简洁、省略了相当多。先秦平时说话,大概随便得多,也“话多”。

大致就是这样吧。

古人是不是用文言文说话?如果不是,为什么会出现文言文?

古人是不是用文言文说话我知之不多。但为什么会出现文言文?是因为当时纸贵,能少一字就少一字,只要表达意思清楚了就可以。尤其是在春秋时期,是用竹签记书,一个人拿着书,往往是几卷竹签链子,将其装在袋子里。那东西多了就沉,没办法还得毛驴驮着。这就造就了中国出现文言文的历史,而且中国有文字记载历史很长,使得文言文有充分的发展时间,遗留了诸多的文言文文献作品。只是到了清代,由于改进了造纸工艺,使得纸能大量生产出并满足社会需求了,因此产生了写白话文的环境。五四运动以后更是白话文普及了。

讨论为什么中国会出现文言文,也是物质存在决定文化存在的形态而已。这样解释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

古人是不是用文言文说话?如果不是,为什么会出现文言文?

古人并不是用文言文说话,文言文的出现,和古代书写的艰难有关。在生活中,古人还是用白话文的,只不过字词的发音可能和现在不一样。

虽然造纸术在唐宋之前就有了(汉朝),但在唐宋之后才逐渐普及。在那之前,古人在青铜器上铸字、竹简上刻字、丝帛上写字,而这些书写材料都十分昂贵,而且书写过程也很费劲。所以,古人为了省钱省力,写文章的时候必须惜字如金,用尽量少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涵,文言文这种精简化的用语就体现了它的优势。

另一方面,对于古代的读书人而言,文言文除了表达简练外,还可以颇具美感,意蕴丰富,彰显自己的学问和格调,可以把自己和普通吃瓜群众区分开;因此文言文形成了一种文化惯性,二千多年来,一直是读书人的表达方式和身份象征,一直到近现代的新文化运动后才结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