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朱元璋,为何感觉没有一个朝代是从南到北统一中国的?
首先我们得知道一个事实:一场旷日持久的统一战争三大必备要素:军费、人口、粮食,这些都跟经济有关。
所以,这是因为经济原因,事实上中国古代史中,一直到宋朝开始,南方经济才反超北方。简单说,就是受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从夏朝到秦朝这3000多年历史,北方的中原地区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南方地区尚未开发,也没有太多联系,这时候谈不上从哪个方向完成统一。
从汉朝开始,汉武帝征服闽越,服西南夷,南方开始被开发,到了唐朝,得到进一步开发,但是南方的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还是没有超过北方。
到了宋朝,由于宋朝统治区域大部分在南方,而宋朝的经济非常发达,是我国封建时代经济发展的巅峰。
南方在这个时代开始反超北方,到了南宋时,南方经济、人口、农业已经全面超过北方。
所以到了后面,朱元璋之所以由南而北一统天下,是因为他打下金陵(南京),攻取江南之地,取其赋税,充作军费,以江南地区经济为后盾,发起的北伐!
当时中国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江南地区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富庶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农业发展良好,所以作为根据地,是绝好的选择。
到了清朝,江南地区每年给清朝贡献了一半以上的财政收入。
民国时代,北伐军发起北伐,也是由南向北。
到了解放战争时,之所以由北向南,是因为特殊情况,一是苏联出兵东北打击日本军队,解放军北进,离苏联更近,二来抗战时期,八路军主要在日军占领的敌后区域抗战,这些区域绝大部分在北方,所以只能由北向南!
所以,古代大一统战争从哪个走向,是受到经济影响的。
除了朱元璋,为何感觉没有一个朝代是从南到北统一中国的?
大致上可以归纳为五方面原因。
第一,宋朝之前中国的经济中心在北方,南北实力差距悬殊。
这一点不用多解释,中国一直到宋朝中期都是北方人口比南方多。古代农业社会,人多代表力量大。而元末明初时,南方经济已经碾压北方了,朱元璋自然有实力北伐。
其实从后来三藩之乱和太平天国来看,南方与北方已经没有差距了,吴三桂集团和洪秀全集团的覆灭,不是南方整体实力不行,更多的还是政治和人心归附导致的结果。
当然了,宋朝是个例外,宋朝内重外轻,重文轻武,喜欢花钱消灾,对统一没兴趣(平时爱喊口号,真要花钱时又抠门了),从上到下都是偏安思维,这又是一个特例。
第二,北方相对统一,南方相对分裂。
中国古代的北方看似分成了关陇地区和关东地区两部分,但实际上关陇和关东的联系是比较紧密的。无论是关陇政权统一关东,还是关东政权统一关陇(比如秦汉唐灭关东势力,东汉灭关陇势力),统一之后的北方政权,都是一个比较牢靠的整体。
而南方就不一样了。南方从经济总量、开发程度和人口数量等方面看,事实上是分裂成了两大块,即巴蜀地区和长江中下游。这两个地区在古代想要紧密联系起来,那可比北方人从河南到陕西,费劲多了。这一点从唐朝人口分布图上看得一目了然。
所以,南方地区相对比较分裂的现实,其导致的结果就是南方版图内的各势力很难拧成一股绳与北方抗衡。
南方把首都定在巴蜀,那长江中下游的地盘肯定就保不住,定在长江中下游,那巴蜀又很容易被北方趁虚而入。纵观中国历史,北方政权通过先吞巴蜀,削弱南方实力,继而再灭南方的例子,数不胜数。
比如西晋灭东吴。司马昭先灭蜀汉,后来司马炎指挥晋军顺江而下直取江东,孙吴的核心地区就是长江中下游。
还比如隋灭南陈,北周取南梁巴蜀之地,隋取代北周,也继承了巴蜀。隋灭南陈时,也是顺江而下,两路并进。
再比如唐平萧铣,唐军早早就占了巴蜀,灭萧铣时,唐军自夔州(四川奉节)出发,顺江而下,再加上北面的唐军,几路并进,大破萧铣于江陵。
另外,北宋灭南唐,元灭南宋,大体上也都是如此。
因此实际上,历史上所谓的南北对抗,实际上就是长江中下游与整个北方对抗。长江中下游固然是土地肥沃,人口众多,经济较好且适于建立割据政权的区域。
但是想仅以区区一隅之地,就要对抗整个北方加上巴蜀这样庞大的势力范围,落败也是很自然的结果。
另外,长江是南方对抗北方的天堑,但假如北方军队先占四川,自上游而来,攻取江汉平原后顺江而下,那就是长驱直入之势,势如破竹了。长江就一点用也没有了。
当然,朱元璋是个例外,他之所以能以长江中下游为基地北伐成功,是因为他占了两个前人没有的优势。
朱元璋占的第一个优势,就是这里要说的第三点,南方一直缺战马,南北朝时,刘宋最大规模的一次北伐,宋军东拼西凑也才凑了一支七千人的骑兵。(南方不缺马,四川和云南都有耐力很强的川马、滇马,南方缺的是有冲击力强的战马)
但到了元末明初时,由于蒙古人在全国养马的关系,当时的黄淮地区有相当数量的战马。
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北伐时,明军先占了山东的益都马场,收缴了上万匹战马;打到河南时,又在河南收缴了一万多战马;后来打过黄河,河北一带的私人马场众多,徐达和常遇春这一圈转下来,搞到了大概七八万匹战马,这个战马规模简直要羡慕死当年的南朝将士了。
另外,朱元璋还不停的在买马,就连越南马和琉球马也买。他在军事上的大力扶持,是明军能北伐成功的关键原因。(对比舍不得花钱的宋朝,形成了天壤之别)
关于战马的重要性以及骑兵的厉害,这里就不解释了。
朱元璋占的第二个优势,是这里要讲的第四点原因——北方当时大乱,给朱元璋创造了趁势北上的机遇。
关于朱元璋运气之好,我用最简短的几段话来形容。
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时,蒙元政府当时在打内战。
朱元璋与张士诚激战于苏州城时,蒙元政府当时在打内战。
朱元璋派遣汤和逼方国珍归顺时,蒙元政府当时在打内战。
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北伐时,蒙元政府当时在打内战。
当大明的北伐大军拿下大都城后,蒙元各派系立即休好,停止内战,但各派势力依然相互敌视,没有联合对付明军。
从公元1356年进南京到1367年底北伐,中间十余年时间,北方的元廷各派系坐视朱元璋在东南壮大,而没有任何剿灭行动,有如此好到爆的运气,朱元璋想不北伐成功,怕是都很难。
我个人觉得,如果朱元璋再推迟几年北伐都没问题,因为元廷元顺帝、李思齐、张良弼、孔兴、王保保(扩廓帖木儿)那帮人斗着斗着,都不用等明朝打,他们自己就能把元朝斗没了。
所以,朱元璋的北伐能成功(包括后来的国民政府北伐),很大程度上就是占了当时北方大乱的便宜,使得明军可以各个击破,而不是像当年南北朝时,南朝、北朝同时出明君,同时出昏君,强的时候都强,乱的时候都乱,就跟商量好了似的。
当时只要一方先出兵,另一方立马就会全国总动员,掏老本跟对方血拼。而南朝实力不如北方,自然是拼不过了。(其实东晋几次北伐杀到黄河沿线,就是占了北方胡人相互厮杀的便宜。只是当时南朝实力确实弱,到了黄河便再无力向北继续推进了)
第五,自然气候对北方有利。
北方冷,南方热,南北方的气候差异对对方都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相对来说,北方汉人是不惧怕南方炎热气候的。因为感觉热,脱衣服打就是了,而且除了两广,南方实际上也是有冬天的。
历史上像晋灭东吴,隋灭南陈,宋灭南方割据势力,气候都没有起到什么影响。也就是像蒙古人、女真人这种关外胡人才难以适应南方气候。
相比于北方人,南方人去北方就不行了。因为北方到了冬天,那是真的冷,不穿棉衣是真的会冻死人。历史上太平天国北伐,就是吃了准备不足的亏。
当时,杨秀清在五月份誓师,本以为一个月就能拿下北京。可结果打天津失利,只得被迫往南撤退。北伐军走到山东时,已经是秋冬季节了,两广籍的太平军老兵哪见过鹅毛大雪,而又由于准备不足,太平军也没有足够的棉衣扛过寒冬。于是两万多太平军仅冻死的就有好几千人。
说到太平军,再说一个南方人难以适应北方生活的地方——吃不惯。
北方人自从学会磨面粉烙饼后,军粮就相对简单了。出征之前,只要带好锅盔、馕以及各种饼,北方兵起码可以保持一星期的战斗力。南方人一定要吃大米,一天两天不吃米没事,但一个月不吃大米,天天吃面,绝对不可能有战斗力。而大米又非常占地方,南方军队的后勤负担比北方军队重。
比如太平军北上,负责后勤的北王韦昌辉就收到了一堆请求支援大米的战报:“自临淮至此,尽见坡麦,未见一田……各项皆丰足,但欠谷米一事。
从战报上就可以看出,当时那些太平军的北伐将士们肯定是成天都在吐槽,怎么今天又是面啊?吃都吃不好,哪有力气打仗。
除了朱元璋,为何感觉没有一个朝代是从南到北统一中国的?
有,1928年12月中华民国最终实现对全国形式上或名义上的统一,就是国民革命军自南到北发动北伐战争取得胜利的结果。
1919年,痛定思痛的孙中山改组成立中国国民党。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一大”,决定实行“联俄,联共(容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随后相继建立以黄埔军校生为班底的国民国命军和广州国民政府。在完成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巩固后,1926年7月9日,广州国民政府任命蒋介石为国民国命军总司令,正式誓师,发动了以打倒北洋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的统治为目标的北伐战争。
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内,北伐军先后消灭北洋直系军阀吴佩孚和孙传芳的主力部队,相继占领湖南、湖北、江西、安微、福建、浙江以及江苏等省,统一了中国半壁江山。随后因为国民党内部各派的争权夺利以及实行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的反革命政变,北伐战争停顿,是为第一次北伐。
1928年4月,完成内斗并实现各派同流合污的反革命的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在徐州誓师,重新发动北伐,史称二次北伐。与此同时,西北军阀冯玉祥和山西军阀阎锡山加入北伐战争,矛头直指控制北京政府的奉系军阀张作霖。结果在不到二个月的时间内,北伐军就进入北京,张作霖退往关外。
1928年12月29日,经过一番谈判,继承“父业”的张学良宣布东北改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二次北伐宣告结束。
至此,国民党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基本上实现了全国形式上或名义上的统一,在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写下了堪称奇迹的一页——自南向北‘统一’了中国!
除了朱元璋,为何感觉没有一个朝代是从南到北统一中国的?
此言差矣,历史上并非只有明太祖朱元璋是从南到北统一中国的,还有两个人,也是从南到北,最终实现了统一的。
常见网上流传着一个“十”字原则,其实仔细回顾中国历史,确实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个所谓的“道理”其实也是有一个先决条件的。
历史上除了朱元璋还有谁是从南到北,实现统一中国的?
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是由南到北,最终实现大一统的。可你知道朱元璋为什么要从南到北的打仗吗?他为什么要做历史上从来没人做成功的事情呢?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但这里的天下大乱主要指的是南方区域,而北方区域一直都被元朝牢牢的控制着,甚至一直到后金的努尔哈赤起兵,北元政权还是存在的。
此时的朱元璋,如果想统一天下,必须要先搞定南方的陈友谅与张士诚,然后北上,天下可一举而定,因为北方的敌人只有元末的残余势力。
陈友谅与张士诚也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只不过在政治上没斗过朱元璋,最终失了人心。
张士诚手下有个谋士,名字叫罗贯中,他写了部小说叫《三国演义》。小说中的东吴所在的位置与张士诚所在的位置大致相同,所以就将东吴写的有点不堪,因为张士诚就是个没有王者风范的领导。
俗话说:“得人心者,的天下。”
朱元璋若想先统一南方,就必须要得到百姓的拥护。恰好,当时朱元璋手下有个非常了不起的学士,名叫朱升,就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有人说朱元璋手下第一谋士是刘基刘伯温,其实应该是这位朱升,因为那个时候刘基还在当元朝的官呢。朱升的这九个字,才是朱元璋击败陈友谅与张士诚的关键所在。
再说第二个人,他就是闯王李自成。
有人说他算不得统一中国,没错,李自成确实没有统一了中国,但是他攻入了北京城,几乎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地区。
如果没有关外的多尔衮与吴三桂勾结,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还是可以维持个十几二十年的。
可惜脚跟还没站稳,就被关外清兵打了个措手不及。
第三位,他就是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
蒋介石是从广东跟着孙中山先生打出来的,经历了北伐与东征。自从张学良东北易帜之后,也算是实现了中国形式上的统一。
蒋介石也是个了不起的人,前期更兼有“三民主义”思想,他完全就是逆着“十”字实现的统一。
可惜,蒋介石太看重军事,有点当年西楚霸王项羽的意思。
从南到北统一中国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从朱元璋到李自成,再到蒋介石,你是不是有所发现了?不错,那就是在他们实现统一之前,北方几乎都是比较完整的政权。
朱元璋的时候,北方是元末的残余势力;李自成的时候,北方是明末的崇祯皇帝;蒋介石的时候,北方虽然有各派系的北洋军阀,但北京政权是完整的,而且关外还有个总是在帮他的奉系。
再提一点,元朝的时候,元大都是在北京城的。
自秦朝,中国初次实现君主专制的大一统以来,作为京都的政治中心是至关重要的。
先解决掉京都外围的敌对势力,然后再攻入京都,实现大一统基本都是这个套路了。
李自成就是没有解决外围敌对势力,不仅将张献忠丢在川蜀,而且在北方还有吴三桂与多尔衮两个大敌,所以他没按套路来,最终失败了。
小结:
在中国历史上,实现大一统的朝代,几乎都是经历了由外围向政治中心这个过程,并非是南北的原因。
元朝以前,都城不是洛阳就是西安,都是处在中国的中心位置,所以夺取天下难度都比较大,反而到了朱元璋时期,北方稳定,自南而北,反而容易了许多。
此后,政治中心均设在北方,所以自南而北也就合乎兵法了,并非是什么“十”字原则。
除了朱元璋,为何感觉没有一个朝代是从南到北统一中国的?
感觉终归是感觉,感觉是不能代替研究的。只要我们仔细的研究历史,我们会发现有很多朝代。也是从南方,向北方打过去,进而一统天下。
举几个例子,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就是南方人。他的祖籍就在湖南永州市的舂陵城。后来,其祖父举家迁移到河南的南阳。
刘秀起义主要是在南阳地区。南阳郡在古代不算北方。刘秀从南方起兵,他的军队是一直向北方打的,当时有“得河北者得天下”,这样的一句谚语。
刘秀从南阳起兵后,其军队一路向北,最终在北方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
所以说刘秀的东汉王朝,也是从南方向北方打过去的。也就是说刘秀通过南阳集团的军事力量,最终战胜了河北地区的各路军阀。实现了其统一全国的宏伟战略。
所以说,历史终归是历史,感觉终归是感觉。咱们再来看看刘邦集团是怎么统一天下的?
刘邦军队的骨干力量也是南方人,刘邦的军队也是从南方向北方打过去的。
大家看看地图,刘邦的家乡在什么地方?刘邦和项羽都是楚国人。楚国就是在中国的南方地区。
所以说,历史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不能够凭感觉来说历史的。
事实上,朱元璋总是把自己比喻成刘邦。所以说汉朝400年的江山,也可以说是从南方到北方统一中国的。
到了近代之后,曾国藩的湘军是典型的南方人,左宗棠的湘军,从湖南出发收复北方的新疆,也是从南向北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
黎元洪也是从湖北到北京当总统的,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也是从南方起兵。最终形式上统一了全国。所以说,蒋家王朝也是由南向北统一中国的。
综上所述,由南向北统一中国的朝代,至少包括西汉、东汉、明朝,这么三个典型的封建王朝。
我是@龚柳辉 请关注我,和我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大家评论、点赞、分享!
除了朱元璋,为何感觉没有一个朝代是从南到北统一中国的?
大胆一点,不用感觉,确实是除了朱元璋之外,没有一个朝代是从南到北统一天下的。我国历史上虽然经多次的分分合合,但在迎接分裂后统一的新王朝时,一定会是建立在北方的王朝。
纵观中国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到满清入主中原结束,除朱元璋的明朝北伐成功之外,其余所有的王朝全部是由北到南统一的,比如西晋灭东吴,隋朝灭南陈,元朝灭南宋,清朝灭南明等等。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历史的趋势都是北方统一南方,而不是南方统一北方呢?
首先,地理原因导致北方更容易统一
我国自秦岭——淮河一线区分南北,双方在地理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北方自长城以南,到淮河流域,大部分都是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形。在平原地区有利于大规模军团作战,也因此,在天下动乱之初,也有利于北方武装集团迅速完成统一,从而相对于南方形成领先优势。
反观南方,地势相对北方而言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南方丘陵交错、水网纵横,河谷盆地相间分布,这些纵横的盆地、水网形成了天然的隔绝。在这种环境下,不仅很多南方百姓语言不通,形成了各种语系,就连地方割据势力也很难迅速统一南方。
这种局面典型的就是五代十国时期,北宋继承后周领土时,北方早已完成统一,军事实力相对南方强盛无比。而此时的南方却依旧存在着后蜀、南唐、吴越、南汉等数个割据政权。
也正是这个原因,大部分短暂的分裂时代都是以北方统一南方结束。
其次、北方距离游牧民族更近,容易建立农耕+游牧的复合型帝国
所谓农耕+游牧的复合型帝国,即一个政权同时吸纳了两种文明的先进技术。
传统的汉族是农耕民族,农耕民族有一个优点,那就是稳定。这样一来,采矿、冶铁、锻造的技术也会相对先进,制造的武器也会比游牧民族先进。
但农耕文明也有很大的缺点,那就是大部分士兵都是步兵,机动能力太差。
反观长城以北的草原,由于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他们的士兵大部分都是骑兵,战略投送能力强,战争的主动权也全部掌握在了他们的手上。
如果有一个政权同时具备了以上两种文明的优点,那其战斗力可想而知。
由于北方距离游牧民族较近,而且也存在着天然的牧场,所以身处北方的政权会有更多的机会和其他的文明交流,会更容易变成复合型帝国。
这种情况典型的就是汉、唐、元、清。
比如唐朝初年,李渊为了得到突厥骑兵的援助,不惜折节受辱,主动向突厥称臣,而且还答应突厥骑兵跟随自己行动,随意劫掠中原的珍宝和子女,最终达到了由西北向东南统一天下的目的。
类似的还有蒙元、满清,他们在南征北战的时候,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游牧民族,反而是吸取大量的农耕文明,变成了复合型帝国,最终自北向南,统一天下。
反观南方,由于没有接触北方游牧文明的机会,所以只有单纯的农耕文明,无法变成复合型帝国,最终也只能无奈的臣服于更强的政权。
除了以上两种最重要的原因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典型的有南北方气候、交通、饮食习惯、人员素质的差异。比如清朝时期的太平天国北伐战争,很多广西士兵打到天津后是第一次见到雪,此时的太平军竟然身着单衣和清军作战,也因此最终导致了战斗力锐减。而且,南方吃米饭,北方吃面食,这也导致了太平天国北伐军的各种不适。
最后说一下朱元璋为何能成功。朱元璋之所以北伐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有三点,第一、得益于元朝的马政。第二、得益于民族认同感、第三、得益于明朝是当时是新生政权。
纵观中国历史,大部分时间都是北方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战争,所以,汉族政权的精锐士兵和马场都是在北方。
而元朝入主中原后,元廷选择在全国多处设置了马场养马。蒙古各个宗王在全国各地开辟了大量马场,即便是南方的湖广、云贵地区也不例外。
如此一来,南方政权也获得了和北方政权同等军事实力。
另外,当时朱元璋北伐高举民族矛盾的大旗,得到了很多北方汉族百姓的支持。
第三,纵观偏安一方的政权,比如东晋和南宋等等,他们都有沉重的历史包袱,由于内部势力错综复杂,派系林立,所以,达不成一个共识,很多人不愿意北伐。反观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成统一的南方新生政权,并没有历史包袱,所以在朱元璋的命令下,可以拼尽全力的北伐。
当然,明朝在岭北之役后,由于丧失了大量的战马,对于北元的战事,又从主动进攻变成了被动防御。直到后来明朝马匹恢复之后,才有了朱棣的北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