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为什么要放过曹操?你认为关羽做的对不对?
小说里面是诸葛亮故意设计的,诸葛亮料定关羽会放走曹操,他又不想曹操那么早玩儿完,就故意派关羽去。
诸葛亮给出的理由有二,一是,当时三分天下的局面还没形成,刘备连荆州都还没占据,孙刘曹三家中,刘备最弱。
如果这个节骨眼上杀了曹操,北方必然会动乱,北方一乱,夺取中原,统一天下的机会就来了,但是以那个时候刘备的实力,就算曹操死了,北方乱了,他也没这实力攻取中原。
而孙权占据江东,兵多将广,完全有这实力攻取中原,如果曹操一死,孙权趁机统一天下,那就没刘备啥事儿了。
所以留着曹操,是为了促进三分天下局面的形成,让刘备有充足的时间发展实力。
第二个原因,诸葛亮说他夜观天象,发现曹操命不该绝,派谁去都杀不了曹操………这理由太牵强了。
关羽为什么要放过曹操?你认为关羽做的对不对?
《三国演义》有三绝,诸葛亮的智绝、关羽的义绝、曹操的奸绝。
在演义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这个章回中,老先生把这三绝描写的淋漓尽致,读起来感觉大快朵颐。
诸葛亮神机妙算,他不仅算定曹操必定要走华容道,曹操狼狈不堪一定哭求关羽,而且算定关云长一定会义释曹操。更为关键的是,当时的刘备还没有立足之地,三分天下的格局还需要曹操。如果此时曹操死掉,对于刘备是极为不利的。
这是罗贯中的观点。
抛开历史史实不说,小说这么安排是符合整体构架思路的。而且关羽这么做,也是非常符合他性格的。
历史小说离不开历史基本的史实,但允许合情合理地虚构一些情节。如果完全按照历史史实来叙述,那就不是小说而是传记啦。
小说作为文学作品,宣导的是一种理念,弘扬一种精神,这无可厚非。
在封建时期,忠义是政治、思想、社会传统的主旋律。就是在今天,也需要对国家、对服务的单位、公司以忠诚,做人也需要义气,不可以忘恩负义,这都是正能量。
既然题主问到了关羽的做法对不对,那就暂且不管诸葛亮的智绝及曹操的奸绝,单独说一下关羽的义绝吧。
关羽的义,是贯彻小说始终的,是小说最重要的主线之一。
从桃园三结义开始,作者就着重塑造关羽义薄云天的艺术形象。无论是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护送二位嫂夫人去寻找兄长刘备,还是斩颜良、文丑以报答曹操的厚恩,再到义释曹操,都淋漓尽致地给读者描绘了关羽知恩图报,不忘初心的忠义形象。
如果没有前期的铺垫,冷不丁的出来关羽义释曹操,就让人感觉很突兀,难以理解和接受。但从关羽一生的所作所为来看,就感觉这个桥段非常人性,关羽的人设就非常丰满、高大、合情合理。
但有时候,忠义是不能两全的,就如有时候忠孝不能两全一样。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时候,设孝而尽忠,比较好理解。但在忠义不能两全时,设义而尽忠就比较难以接受。
普通人往往更看重义气,因为义是很具体的,但忠往往很模糊。
假如一个君王让你去处死一个忠臣,而且此人对你有天大之恩,杀还是不杀?
杀了,就不义,不杀就是以私心废忠心。
关羽不仅要忠于刘备,更要忠于汉室。在刘备以匡扶汉室为己任的时候,二者是一致的,关羽的忠心,就要辅佐刘备匡扶汉室。
当时的曹操被看作是汉贼,除掉曹操,就是维护汉室。
深层次来看,杀掉曹操,就是为刘备匡扶汉室扫除最大的障碍。
从作者的意图来看,似乎还没想把关羽塑造成如此高的境界和智慧。并没有从刘备匡扶汉室的高度,让关羽去思考杀与不杀曹操的问题。
杀掉曹操,天下可能会更加混乱,那么刘备也就可能会有更多的机会。
由此看来,关羽不杀曹操是不对的,让诸葛亮如此安排也是很不明智的。
既然认定了曹操是汉贼,这是除掉曹操最好的机会,是绝不能放过曹操的。
曹操是最大的汉贼,曹操一死,整个曹操集团就会分崩离析,最起码曹丕与曹植两派会自相残杀。他们为了得到朝廷群臣的支持,自然不会加害于献帝。
对刘备来说,关羽放走了刘备最大的对手,不仅是不智,更是不义、不忠。
第一,关羽念及曹操旧恩,就做出了不明智的选择。只考虑到曹操的情义,而忘却了对刘备的情义,是为不义。
第二,只顾及曹操的恩德,而忘却了对刘备、对汉室、对献帝的忠诚,是为不忠。
第三,此时是除掉曹操的最佳时机,无论对献帝、还是对刘备都有利。此时不除曹操,是为不智。
因此,在豹眼看来,罗贯中安排关羽义释曹操,从人性而言是合情合理的,但从忠义大格局来看,是有瑕疵的。
站在更高的忠义角度看,关羽放走曹操是出于私心,是不对的。因为这一举动,只念及了曹操的恩情,却背叛了献帝及刘备,也违背了诸葛亮的节度。
最低层次而言,两军阵前各为其主,关羽都没有做到。
至于说诸葛亮要成全关羽,为了三分天下的格局,故意为之,更是败笔。此时,孙权还没有足够强大,曹操还没有彻底解决北方问题,西北马超、韩遂还很有势力,曹操如果死掉,曹魏集团就会分裂,天下越乱对刘备越有利,为何曹操不死才对刘备最有利呢?
隆中对的策略存在缺陷,罗贯中安排关羽义释曹操这个桥段,恰恰把诸葛亮隆中对的缺陷暴露无遗。
豹眼在别的问题中,对隆中对的缺陷有过详细的分析,这里就不赘述啦,有兴趣的友友,自己去看吧。
总之,仅仅放在念及曹操恩德上,放走曹操是很感人的故事,但稍微深层次的思考一下,关羽这个行为几无可称道之处,也就是说,关羽义释曹操是错误的,不正确的选择。
史料没有关羽义释曹操一说,罗贯中这么安排,很有可读性,但如果深层次分析,就会觉得这是败笔,几无可称道之处。
关羽为什么要放过曹操?你认为关羽做的对不对?
华容道义释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很精彩一个片段。曹操经过赤壁大战后,带着手下几十人狼狈逃到华容道,正在曹阿瞒得意大笑之际,突然一声炮响,关公带着五百名校刀手拦住了去路。曹操等人一看,那真是魂飞天外,曹操要许褚、张辽、徐晃等大将前去迎战,几人却说,这一路逃来已是人困马乏,十分疲惫,就是人能前去迎战,马匹也受不了。正在为难之际,谋士程昱给曹操出主意,说关公一向重意气,如果曹操能亲自到关公前求情,凭着以前曹操厚待关公的分上,关公一定念往日旧情,放过曹操等人。曹操没办法,只好豁出老脸,装出十分可怜的样子,苦苦哀求关公。关羽看到曹操等人的狼狈像,又见往日的大丞相曹操如此可怜兮兮地来求告自己,果然于心不忍,带开马头,背过身去,要放曹操等人过去。曹操见关羽犹豫放行,马上要带众人穿过。这时关平大喊:“父亲来时和诸葛丞相可是签了军令状的!”关羽猛惊,又大喝一声转回头,曹操等人一见,齐刷刷跪下求饶,与他很有情谊的同乡张辽也苦苦求告。关羽更是于心不忍,就掉转马头用刀一指,让部队两边散开。曹操等人一看有门,此时不逃更待何时?就一个个连滚带爬地逃走了。
那么关羽为什么冒着自己被杀头的危险放过曹操呢?我们知道,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最重情义。曹操曾在土山约三事中,收降过关羽。曹操这人很爱将,尤其对关羽,那是相当喜爱。关羽在不知刘备下落,又要保护两个嫂嫂的情况下,投降了曹操。曹操很是优待关羽,不仅把赤兔马赐予关羽,还十天一大宴,五天一小宴地盛情招待关公。关羽斩颜良诛文丑后,曹操又报汉献帝封关公为汉寿亭侯。如此厚情,关羽怎不感激?后来当关羽知道刘备消息后,挂印封金,离开曹操,要去寻找刘备。曹操依约不但没拦阻,还赠袍送行。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曹操非但没有怪罪,反而派张辽送来了出关通行证,关羽知恩啊!试想想,在曹操地界,本已投降曹操,现又离曹寻兄,曹操如果不让关公走,斩杀关公,那可是手到擒来的事,分分钟都能要关羽的命。一路走来,痛定思痛,虽然与刘备磕头拜把子在先,可曹操如此厚待自己,此恩此情,当何以报答?熟悉《春秋》大义,懂得知恩图报的关羽,自然时刻铭记在心上。现在在华容道上,天赐报恩良机,并且终于可以卸掉常年压在自己心底那块重石了,把忠义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的关羽,岂能放过这一千载良机?关羽性格恤下而骄于士大夫,就是说关羽看不惯高高在上的贵族官僚,但却很怜恤爱抚不如自己的人和属下。就像农村所说的那种人,吃软不吃硬,在关羽面前,越是表现强硬傲骄的人,关羽越烦越看不上,越是不如自己对自己好的人,越是困窘不堪的人,关羽越是可怜他们,施恩他们。面对赤壁大败,狼狈不堪,又苦苦哀求自己的曹操等人,关羽岂能不心软?正是在这报恩心软的感情折磨下,关羽才冒着自己被杀头的风险,放走了曹阿瞒。也许吧,关羽有一种庆幸心里,那就是他与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有如此铁的结拜情义,作为大哥的刘备岂能不救他?
对于关羽义释曹操一事,很明显是循私枉法,假公济私,更何况还有军令状在呢,关羽如此做是极不对的。但是,就当时形势看,正如诸葛亮所说,曹操若死,曹魏必大乱,以当时刘备仅有江夏实力,是很难与孙权抗衡的,也很难在混乱中赚取更大利益。但诸葛亮又不甘心,在这种矛盾心理下,他就想赌一把天意。如果曹操命当绝,关羽就会杀了曹操;如果曹操命不当绝,关羽感念旧情就会放了曹操。诸葛亮之所以安排关羽守华容道,实际上他还是不希望曹操死的。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应该说还是遂了刘备、诸葛亮的心意,从天下大局上,做得还算正确吧。
关羽为什么要放过曹操?你认为关羽做的对不对?
华容道关羽放曹操本是诸葛亮的安排,只因当时如果杀了曹操,北方群龙无首,难免又会出现混乱局面,又会置汉献帝于危险境地。虽说曹操是个奸雄,但他当时还是奉的汉家的旗号。作为刘备当时还没有实力入主中原替代曹操,只有暂放曹操一码,稳定朝廷大局为重。诸葛亮善于成人之美,就把这个人情送给了关羽。人尽皆知当年刘备徐州兵败,桃园兄弟各奔东西,关羽土山约三事暂归曹操。当时关羽受到了极高的恩宠,后来又闯关斩将而去,对此曹操对他仁至义尽,不曾难为于他。若当时曹操要除掉他也易如反掌,伏下一支弓箭手,关羽又不善躲箭,还不命丧当场。因此,关羽心知肚明,那就是欠了人家曹操的天大人情。诸葛亮成全了关羽报答曹操的机会,天下事有报有还,何况关羽最讲义气,当见到曹操的狼狈象以及故友张辽时,侧隐之心油然顿生,竟冒着违反军令状有杀头之罪的危险,毅然放走了曹操。这一段义释曹操是对的,其意义重大。一是确立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二是了却了曹、关二人的一段恩怨情仇。三是宣扬了关羽的义重如山。(君不见,连土匪、帮会、商贾以及旧时下九流亦以义气为重,信奉关羽吗?)四是诸葛亮借成人之美的机会又抓住了关羽违反军令的把柄,收服了一项傲慢自大的关羽。
关羽为什么要放过曹操?你认为关羽做的对不对?
问题:关羽为什么要放过曹操?你认为关羽做的对不对?
关羽放过曹操,表面上是为了报恩,事实上远没有那么简单。他的做法对不对看对什么人而言。
导语: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非常熟悉第五十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的章节,情节内容丝丝入扣,人物描写令人拍案叫绝。大家被孔明的睿智、云长的忠义深深折服。事实上真正如此吗?现在我们就这情况作深入分析。我们假设这些情节都是真的,而不是来自罗老师的杜撰。
放过曹操,谁能受益?一、刘备集团受益最大
刘备集团在“火烧赤壁"之前,上无片瓦,下无寸地,如丧家之犬般今天投奔这个,明天投奔那个。正是在这战后占了半个荆州才有了立足之地,进而入蜀才发展壮大的。
所以这时刘备的力量还是非常弱小的,火烧赤壁的主战场都是孙权集团,刘备集团的全部力量仅仅用来追击溃兵。
如果这时擒杀曹操,刘备集团不仅要面对曹操集团的复仇之火,还得面对孙权集团的落井下石。刘备集团根本无法应对。
放了曹操,曹操北归重整旗鼓要一段时间,孙权集团北有曹操,也不敢对刘备集团轻举妄动,自已也落荆州为安,巩固了既得利益。巜隆中对》中三分天下之局基本成形。
所以说,“火烧赤壁"是三分天下的关键,而“捉放曹”则是关健中的关健。
真怀疑“关云长义释曹阿瞒"是诸葛亮与关云长唱的双簧。
这事为什么会找上关羽?因为:
二、关羽是第二个受益者
关羽自已也说过,曹操对他的赏赐还有“过五关,斩六将"不追究等恩惠都已报答,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即使没报,对关羽这样的政治人物来说,也不会错过这种影响大局的一剑封喉的机会。
但关羽放过了,因为他“忠"!
他把忠看得高过义。他忠于汉室,忠于朝廷。曹操是汉室丞相,是朝迋的顶梁柱,没了曹操,汉室将倾。而他只是汉室封的寿亭侯,他宁愿自已去死,也要护下曹操。
好一个忠义关云长!
三、曹操集团没发生大变故
曹操集团也是受益者,由于曹操的继续存在,曹魏集团得以继承团结在曹操的周围,没发生大的变故。只需休息生养,积蓄力量,就能东山再起了。
四、孙权集团给人摆了一道,有苦难言
孙吴集团应该是“哑巴吃黄连"一有苦说不出来了。带着小弟,出钱出力把曹魏做了,眼巴巴望着小弟把战果做大,一锤定江山。结果倒好,给小弟阴了一道,硬是做成了一锅夹生饭。痛苦的是,还不能说他,人家立了军令状,人家关羽讲义气!
周郎心里那个气啊!所以立志做掉诸葛亮,但最后还是没搞赢,只好悲叹“既生瑜,何生亮?"
东吴最后还是找关羽报了“一箭之仇",雪了当日之辱。但是不是又中了诸葛亮当日所布之局,就不得而知了。
好厉害的孔明啊!
结论:关羽华容道放过曹操,是政治需要!关羽不放,别人也会放!这一放,才是巜三国演义》的关键,才是三国之眼!
真佩服罗老师的如椽巨笔!
关羽为什么要放过曹操?你认为关羽做的对不对?
历史上关羽乃忠义完人,曹操当年毕竟对关羽爱惜之情很深,杀了人家大将也没怎么关羽,当年各种挽留。也该放一码,再一个关羽性格使然,有恩必报。至于做的对错与否,各有评论,有人认为是诸葛亮明知关羽之性格固尔安排华容道等曹操,有意为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