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不让王爷留在京城,清朝不让王爷离开京城,哪种方式更聪明?
其实,历史的事实已经证明了,清朝不让王爷离开京城的方式更好。明朝的明成祖朱棣就是作为藩王起兵夺取了朱允炆的皇位。
历史上的藩王作乱周天子搞分封制,大量分封诸侯,结果引发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周王室日渐衰弱,失去对天下的控制;汉朝刘邦分封刘姓诸侯王,结果汉景帝时直接引发七王之乱,明朝让王爷出京城,镇守四方,拱卫王室,结果照样有王爷犯上作乱。
反观清朝,不让王爷出京城,根本没有单独出去带兵的机会,王爷们都留在京城,在皇帝的监控之中,不给他们作乱的机会。
藩王离京会怎么样藩王离京会有很多种方式培养自己的势力,来对抗朝廷。比如像汉朝、明朝这样,让王爷们拥有兵权,并镇守一方,其结果就是,藩王会利用自己手中的兵权,招兵买马,扩充军备,以至于藩王实力有时候比朝廷还厉害,这下朝廷也不一定打得过了。
还有些比如兵权不那么大的,这些藩王还有可能勾结各种地方上有实力的官员,采用拉拢、利益交换等方式,获得一些实力强的官员支持,藩王在这种情况下,也会拥有和朝廷对抗的资本。
不离京的好处三国时候,刘琦因受到排挤,怕留在荆州会被蔡瑁杀害,求诸葛亮给他出了一招,诸葛亮说,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于是刘琦申请到夏口带兵,有了军权在手,他就是安全的。
清朝把王爷们限制在京城,他们的一举一动随时都受到皇帝的监控,想作乱也搞不出什么大动静来。反过来,只要离开了京城,皇帝的眼睛就看不到这么多了,离开京城的王爷,想干什么都行,皇帝都不一定能知道。
所以,清朝200多年历史,没有王爷造反,除了吴三桂,那个都还是分封藩王导致的结果,因此,清朝的做法是很聪明的。
明朝不让王爷留在京城,清朝不让王爷离开京城,哪种方式更聪明?
明、清两朝对王爷的不同处置方式,都有各自的利弊,而目的都是相同的——减少王爷对皇权的威胁。
明朝自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对朱氏子孙进行了分封制,只要是他的儿子都是王爵,儿子的王爵又由嫡孙继承,一直到该门户无子嗣继承自动就断了爵位。明朝所有的王爵必须要就藩。
就藩顾名思义,就是封你在什么地方,你到了16岁就赶紧去封地呆着,不准在京城晃荡了,至于王爷的封地是湖南、江西、四川、甘肃,那由不得他,全是皇帝说了算。
王爷到了封地不需要干别的,基本只干三件事儿:吃饭、生娃、等死。
藩王到封地后,不但不得参与当地任何政事,而且他所做的任何事情都要给当地府衙报备,有些事情甚至要上报朝廷,比如娶什么老婆,生了什么娃,死了埋哪等等。
明朝对藩王的管制很严格,说到底那是因为永乐皇帝朱棣就是藩王造反起家的,他为了防止其他的藩王有样学样,就对藩王进行了严防死守。
照理说,明朝的藩王制度不但实用,而且很安全,实用就是用藩王守边疆,戍边,只管打仗,不管地方,皇帝是自家人,一般不会起兵造反,要不是朱允炆逼得紧,朱棣也不会造反。而内地藩王完全就是混吃等死的“圈中猪”,对政权毫无威胁。
到了清朝时期,清朝皇帝学聪明了,首先进行了军事改革,兵、将分离,就算是皇室子孙统领兵权,只有指挥、调动权力,却不能长驻军中,让将领和兵营实行分离,清朝前期的很多王爷可以直接统兵出征,就与这种军事指挥权的改革有很大的关系。
清朝也实施的是分封制,所有的皇室子孙都是王爷或者郡王,只是等级不同,但他们和明朝的王爷有很大的区别——固住京城。
所有的王爷必须定居在北京城,至于出差公干那是另外回事,这种制度对于王爷来说很不错,至少在一线城市有套气派的别墅(王府),但是也和明朝王爷的待遇差不多,一般来说也只忙三件事儿:吃饭、生娃、等死。
清朝对待王爷的看管简单的说就是:把你放在皇帝的眼皮底下,不给予实权,要有异心,朝令夕死。
清朝王爷在清朝廷的地位很高,实权却没有,除非是那些辅政亲王,比如清朝前期的多尔衮,清朝后期的恭亲王,有很大的权力,但是对皇权的威胁并不大,究其原因还在于满清的政权制度限制了亲王觊觎皇权。
如果要比较明、清两朝对王爷制度的管理来看,大清的制度更聪明,明朝的制度更实用。
明朝不让王爷留在京城,清朝不让王爷离开京城,哪种方式更聪明?
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分成五个方面来讨论。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藩王总是容易搞事?第二个问题,历朝历代是如何处理藩王问题的?第三个问题,明朝是如何处理藩王问题的?第四个问题,清朝是如何处理藩王问题的?第五个问题,明朝的藩王制度和清朝的亲王制度有什么优缺点?先讲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藩王总是容易搞事?
一是皇帝和藩王的待遇差别太大。皇帝权力无边,福利无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都是同一个爹生的(妈也许不同),为什么兄弟之间的差别会那么大呢?可以说,藩王们虽然贵为王爷,其幸福指数可能是最低的。
二是藩王们缺乏人生目标,不能有人生理想。建功立业,在来到世上短短的几十年里,搞出一些声响来,是每个人的梦想。但是藩王却不能建功立业,不能搞事。藩王完全没有成长空间,只能当一个富家翁,当一个闲王,这日子过着有什么意思呢?
再讲第二个问题:历朝历代是如何处理藩王问题的?
秦朝的藩王制度还没建立起来。秦始皇的儿子们还在京城里,而且都没有人封王,秦始皇采用高压政策,谁也不敢翻浪子。
(刘邦剧照)
藩王问题从汉朝开始出现,刘邦剿灭异姓王,封皇子、皇帝兄弟为王,分封藩国,但立刻出现严重问题,以至于在汉景帝的时候就爆发“七国之乱”,因此后世不断削藩,到汉武帝采用“推恩令”,削藩才多多少少有了一些效果。
晋朝建立后,晋武帝为了抑制朝中权贵,打击豪强势力,又开始大肆分封藩王,结果又造成“八王之乱”,直接把西晋给乱亡。
唐宋两朝的藩王,应该是比较合理的,封王不封土,并把王与公侯伯子男并列,作为人生的一种荣誉。而且王还同时担任地方官。不过也不敢让他们实际去做事,大都只是挂一个名。主要还是怕他们搞事。而且唐朝藩王被诛杀的情况太多了。宋朝大约是子嗣不蕃,因此藩王大都还能善终。
再讲第三个问题:明朝是如何处理藩王问题的?
(朱元璋剧照)
朱元璋由于出生草莽,非常忌惮功臣,怕他们造反。因此他采用了刘邦的方式,大肆屠杀功臣,同时大肆分封自己的儿子们为藩王。不过,他也吸取了刘邦封藩的一些教训,对藩王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一是不许藩王随意留在京城,避免他们交通大臣。
二是不许几个藩王同时到京城,避免他们联合造反。
三是不准藩王互相来往,必然他们互通信息,交换造反心得,商量造反事宜。
四是对藩王封藩不封土,避免他们做大。
五是藩王无权任命官员,官员都是中央任命,并且藩王有错,藩地的官员要受到同样的处罚,这样就把藩王和部下隔离开来。
再讲第四个问题:清朝是如何处理藩王问题的?
清朝的藩王,和明朝截然不同,有哪些不同呢?
一是准确地说,清朝没有藩王,只有亲王和郡王。因为王爷们没有藩地,不到地方上就藩,全部挤在京城里。
二是亲王们只有在皇帝派遣下,或者跟随皇帝,才到地方上去,平常不准随意到地方上走动。
三是亲王们要参与政事的,这是从清朝在关外就传进来的规矩,叫做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后来从康熙开始,这种制度有所削弱,但亲王们依然是一股不小的政治力量。
最后一个问题:明朝的藩王制度和清朝的亲王制度有什么优缺点?
明朝的藩王制度,因为藩王们有军权,又在地方上,这使得他们很容易造反。整个明朝期间,藩王造反的现象层出不穷。但是,由于防范得法,没有一次是掀起了大浪的。
有人说,朱棣不是就掀起了大浪吗?朱棣是一个特殊现象,是明朝的藩王制度还没有成熟的时候的事情。后来朱棣上台后,对藩王制度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从此就再也没有掀起过浪子了。
(康熙剧照)
清朝的亲王制度有好处,亲王们都是皇帝的眼皮子底下,皇帝对他们的情况了若指掌。同时亲王不带兵,造反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因为亲王们都集中在一块儿,因此很容易搞事。康熙年间惨烈的“九子夺嫡”现象,就是这样搞出来的。若亲王们都在藩地,断不会有这样的现象。
(参考资料:《明史》《清史稿》)
明朝不让王爷留在京城,清朝不让王爷离开京城,哪种方式更聪明?
朱元璋虽然出身社会底层,没有上过学,却是英姿天纵,白手起家,最终建立了大明朝。因为朱元璋的军事、政治手腕都极为出色,是个天生的军事家、政治家,所以大明朝相当于朱元璋的个人独资公司,最终成功上市,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天下。
反观努尔哈赤家族历来都是小部落酋长,为了团结更多的人对付庞大的明王朝,努尔哈赤释放了很多股份,在八旗里有各个部落的利益代言人,相当于是一个股份合伙公司,最终成功上市。
朱元璋在发迹之前,就是孤家寡人,没有庞大的宗族势力做支撑,但是全国各处的反抗势力、朝臣内部的分裂势力、北元的残余势力,都对大明朝形成了很大的威胁。全部依靠职业经理人管理维持帝国,在那个有枪就是草头王的年代,根本行不通,这是秦始皇时就已经验证过的事了。所以朱元璋登基之后,就连续几次分封,将他的24个儿子和一个孙子都封了王。
明初的分封原则上是"惟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赐土",但明初的藩王都具有很大的兵权,并且可以节制文武实际上也就具有了临民与赐土的权力。虽然在明朝建国初期快速地稳定了地方,抵抗力外来威胁,并且对内部朝臣也形成了威慑,使得明朝初年的功臣集团、宗室、文官集团等形成了互相制衡的局面,稳定了当时的政治局面,不过也同样留下了藩王动乱的隐患。最终引发了靖难之役,朱棣成功上位。
朱棣以藩王起兵,为了防止其他王爷们有样学样,所以他一上台,就立刻照搬了建文帝的政策,继续削藩。
朱元璋有祖制,凡是皇室后代,一生下来,就可以吃喝不愁。明朝的宗室王爵一般只有亲王和郡王两种爵位,明朝皇帝的儿子除太子外都封亲王,亲王的的儿子除世子外都封郡王。郡王的儿子封镇国将军,镇国将军的儿子、孙子、曾孙等依次封为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奉国中尉的儿孙世代都是奉国中尉。
明朝王爷的俸禄很高,数量又这么多,如果明朝这么多的王爷都集中在京城,王爷们的俸禄将会成为物资输送的灾难。于是,遵《皇明祖训》,明朝皇帝们就定下了亲王不准留京的制度。可是又担心亲王结交外臣,又规定了他们不能离开封地城池半步。于是,朱元璋的“包养”皇族的政策,最终让皇室宗族成了只有一个在封地繁衍后代的工作,对于政治无权插手。
到明代后期,朱家后代繁衍到了几十万之多,这几十万人都不事生产,完全靠国家发放的俸禄过日子,这给国家财政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最严重的时候,有些地区全年财政收入甚至只够这些"龙子龙孙"俸禄的一半。 这样的大明王朝,看起来就是一个外强中干的庞大帝国,在满清和民军的重重打击之下,终于抵抗不住,宣告清盘解散,股东换成了以爱新觉罗家族为首的八旗军事贵族。
清承明制,皇太极、顺治、康熙等清朝皇帝们研究了明朝灭亡的原因,总结了三大教训:皇族发工资、可当官、但不外封,王爷圈养在京、每代降一级(少数几个铁帽子除外);太监不能出京,不能当朝官;不加税赋。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从皇太极开始,就开始有针对性地对清王朝的宗室制度进行了改革。
满族人少,小兵临大国,团结自然是必须的,同时还要求精英阶层要时刻能够涌现出才俊之士,不然满清政权势必要借重汉人,难免不会大权旁落。所以,满清皇族特别在意对子孙后代的教育培养,反映在分封制度上,即满清皇子基本都是按照功劳大小获得封爵,与皇子身份关系不大。
有了皇子身份,比起其他人来只是有了更多的机会建功立业,却并不能保证一定能够得到王爵。 清王朝为了避免总是人口繁衍从而出现明朝末年王爷遍地,造成繁重的财政负担,还搞了个降袭制度,黄红带子制度,少数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之外,都得降爵。即便是亲王,三五代人之后就只是镇国公了。很多宗室,到老就是四品官,每年几十两。所以,清朝的皇子并不是天生的王,这是最有别于明朝皇家的特质和进步。
纵观有清一代,宗亲并没成为国家财政真正的负担。他们可以有自己的庄园,但不能像明朝皇子那样有自己成建制的护卫军。他们要想出京,还得向皇帝报批。他们被禁锢在京城,在皇帝眼皮子底下,缺兵少粮的,也难翻的起多少风浪。
清朝初期的皇子都拼命的打仗、办差,就是因为他们必须通过努力才可能获得更高的爵位.如:阿拜是努尔哈赤三子,爵位是镇国公;汤古代是努尔哈赤四子,却只是个镇国将军。但是,到清末的时候,满清皇室分封制度就开始泛滥了,皇子们的爵位都很高,根本不看功劳大小,于是皇族很快就都腐败了。满清末年,皇室很难再出现人才了。
满清皇室没有人才,汉族官僚集团崛起,满清政权因此风雨飘摇,终于在辛亥革命中倒掉了。
所以,要说明朝的制度与清朝的制度谁更聪明,毫无疑问,借鉴了明朝灭亡的原因的清朝,有针对性地做了改革的制度更聪明。
可是,这种聪明还是在以小农经济为经济基础的君主专制的窠臼里发挥,没有跟上时代的潮流。最终,满清王朝的聪明的制度,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还是一溃千里。
明朝不让王爷留在京城,清朝不让王爷离开京城,哪种方式更聪明?
这个咋说吧,中国封建时代实际上是有三种分封,今天我就大致讲一下这三种分封诸王。
明代王府
第一种就像明朝分封诸王一样,这叫实封。这种方法将王族分封于各地,这些王室们有地盘,有军队,可以在自己的地盘里收纳贡赋,有的时候还会兼有管理的职能,他们在自己的领地享有较大的特权。使用这种方法的有汉朝初期,西晋,明中前期等几朝,这样做的优势很明显,形成了强大的王族势力,就好比天下都是我们家人管着了,一旦有人反叛,其它各地的兄弟姐妹们就可以起兵勤王,这样就能保证我们家的皇室地位。强大的王室势力就可以保证王朝不被夺权,这几朝的开国皇帝之所以要分封诸王就是怕有朝一日其它人反叛没了照应,就像曹魏政权,司马氏控制朝政反叛,曹氏宗族却无可奈何,各个地方强大的藩王可以保证国家在一姓的手中,就算有权臣当道,地方诸侯也可以保证王位不失。另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一旦王族有难,鸡蛋不放在一个笼子里,总有人可以跑掉,就像南明政权和东晋政权,都是地方的藩王跑了,为王族留下火种。
当然这样做也是有问题,强大的地方是可以威胁中央,而这种血脉的联系随着时间的变化,皇族之间也逐渐疏离,亲戚认不认就不好说了。再有一点就是,在权力面前亲情都是假的,皇帝能坐的皇位,其他的王族比任何人都渴望,他们才是最希望篡位的人,所以这些手握重兵的亲王们,往往都成为皇位的危胁,七王之乱、八王之乱、靖难之变,地方各王凭借其强大的势力反叛中央比比皆是,所以分封诸王很容易成为中央的威胁。然后还有一点,各王在地方,凭借其皇族身份,经常会做一些不法之事,但地方法司往往不敢管,特别是面对一些有实力的亲王,这些亲王往往成为了为恶一方的恶霸,欺凌百姓,欺压官员,像明朝诸王大多侵占他人田产,鱼肉人民,百姓恨不得生食其肉,所以明末农民起义时期落到农民军手中的王室,几乎下场都很惨,作恶太多,终究下场不好。所以这些分封到各地的诸王,很容易成为地方的问题。
汉代分封
第二种叫虚封,就是分封诸王,但各王不得拥有兵权,不能管理地方,只享有封地赋税。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唐宋等朝,虚封的好处就是解决了实封带来的地方权力过大的问题,但问题也很明显,为了弥补虚风的权力过小,往往中央会对王室赋税补贴,不给权多给钱,这种问题也很明显,这会加剧中央的财政问题,比较明显的就是明朝末期和汉朝末期,皇族对财政的压力太大了,毕竟分封之后国家所收的赋税就少了,比较严重的汉朝时期,一度是全国一半的赋税是交给各王的,不交给皇帝的。养无用之人,害国家之财。(每回一提到明朝藩王用度大,就有明粉讲八旗,八旗是王族吗?这是军制好吗?两个都不是一个东西!!)
礼亲王代善
第三种是清朝的分封制度,一般我们也将它作为虚封,但这种虚封不一样,这种分封连封地都没有。像以前的封王,封你为秦王就说明秦地这一块都是你的了。但清朝都是什么礼亲王,肃亲王,根本就没封地,也就没什么赋税,直接发工资,就相当于以前你是自取现在给你发,这区别可就大了,极大减轻了赋税压力。另外由于清代诸王被集中于京师,这样就便于中央监视诸王,防止各王反叛,加强中央集权,有清一代,并没有出现过王室反叛的情况。另外由于是天子脚下,加强了对王族管理,王族犯法减少。(再大大不过皇帝),最极端的时候像雍正时期,各王怕被牵连,被雍正惩罚,曾经有过王室子弟被长辈要求留于家中不得出门的事。
不过,这样做问题很明显,形成不了强大的王族势力,很容易被别人一锅端了,或者被外戚权臣控制。所以慈禧时期之所以能够控制朝政,就是因为各个王族根本就无兵与她对抗。
综合来看我个人认为清代处理王室长期来看是最好,现行也是如此。
我是李子木,喜欢点个赞吧!
明朝不让王爷留在京城,清朝不让王爷离开京城,哪种方式更聪明?
如果看整个宗室管理制度,如朝廷的开支负担等方面,清朝对宗室成员的处理方式比明朝要好很多。
但如果只看约束藩王,那么明清两朝的处理方式都是一样的,都是圈养,只是圈养的地方不同而已。
清朝的圈养方式比较简单,就是把王公贵胄都圈在京城,这些王公贵胄都可以从朝廷领到一份俸禄,数目以爵位高低而论。
把王公圈在京城,好处显而易见,王公贵胄都被死死的看管在了京城,离皇帝近,暗箱操作的空间不大。即便有暗箱操作,皇帝想要杀他们的头,随时也都可以。
从历史来看,满清对王爷们的这一约束,成本比较低,效果好。
不过把王爷全圈在京城,也有病弊端,那就是京城一旦被围,从皇帝到闲散宗室,一个都不会少,直接被一锅端。
袁世凯之所以能如此轻松就解决八旗子弟的反抗,就是因为贵胄们当时全圈在京城。
明朝的圈养稍微复杂一点。
明朝初期是封藩政策,皇子一旦受封,就得去藩国就藩。后来封藩制度的弊端显现,于是建文帝朱允炆就开始削藩。
朱允炆的削藩策略,其实是两步走。一是打压有实力的藩王,如燕王朱棣;二是分化部分藩王。比如朱棣起兵后,被封在北平附近的辽王朱植和谷王朱橞就被调回了京城,实际上就是被朱允炆圈养在京城了。
除了谷王朱橞和辽王朱植外,韩王朱松、沈王朱模、安王朱楹、唐王朱桱、郢王朱栋和伊王朱㰘(都是朱元璋儿子)以及朱允炆的弟弟朱允熥,也都被圈在了京城。
值得一提的是朱允熥,他是朱允炆弟弟,不是叔叔辈,而且他的藩国在杭州,也不是需要带兵防蒙古人的北方。按理来说,他是没必要留在京城的。但朱允炆害怕他会起兵反叛,就将其也圈在了京城。
从朱允炆把谷王、辽王、朱允熥等藩王圈在京城这个行为可以看出,其实明朝皇帝也想到了后来清朝对藩王的监视策略。如果朱允炆的皇帝没有被朱棣篡掉,或许后来的明朝藩王就都会被圈在京城了。
当然了,朱允炆最后被朱棣篡位了。朱棣上台后,担心靖难之役这种事情再度发生,再加上谷王朱橞背叛朱允炆,偷偷打开南京城门放自己进城这件事让他印象很深。因而从朱棣时期开始,明朝就再也没有藩王被圈在京城这种事情发生了。藩王一旦成年,就必须要去封地。
朝廷对藩王的待遇不低,但相应的代价就是藩王不奉诏书,不得进京。哪怕是亲妈死了也不行。
明宣宗之后,藩王政策更加严厉,无论有没有诏书,都不许回京,即便皇帝单方面同意了也不行。除非皇帝与群臣达成一致才行。
比如明孝宗时期,太皇太后周氏生病,觉得自己时日无多,想在闭眼前最后再见见小儿子崇王朱见泽。周太皇太后一共就生了俩儿子,即明宪宗朱见深和朱见泽。当时明宪宗朱见深已经不在了,就剩朱见深这一个亲儿子。孝宗皇帝同意了奶奶的要求,准许叔叔回京,但大臣们死活不同意,最后这事到底也是没个结果。周太皇太后闭眼也没见到自己的儿子。
另外,明朝除了藩王不许回京外,还有两个更苛刻政策。
第一是藩王除非是有极特殊情况,或是皇帝特许,才能出藩地。否则别说是入京了,就是在藩地内,想出城溜达一圈都不行。不然就得连累一堆人跟着倒霉。
比如明武宗时期,河北的宣宁王朱成钴和山西的隰川王朱聪羡未打招呼就出城乱跑,结果就被朝廷扣了一半俸禄,负责管束他们的地方官也连带着被治了罪。
还比如崇祯时期,清军入关劫掠,当时在河南的唐王朱聿键上疏朝廷,请求勤王,结果就被崇祯皇帝以“藩王不得无故进京”为借口而拒绝了。后来唐王自率护军千人从南阳北上勤王,崇祯听说后不仅不赏,反而以“藩王不掌兵”的国规把唐王贬为庶民,关进凤阳皇室监狱,以儆效尤。
这个案例就可以看出,明朝防藩王已经到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程度。即便清军都打到家门口了,皇帝对藩王也是防的极严。
值得一提的是,明末藩王大面积被捕,被清军活捉,被农民军活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朝廷不允许藩王到处跑。当时的藩王,极其的苦逼。不跑会被抓,跑了也会被抓。一直到崇祯十五年,朝廷秩序彻底崩塌了,藩王们才开始跑路。比如开封被攻克前夕,周王朱恭枵带着一家老小跑路,崇祯考虑到实际情况,便没有追究责任。
第二点就是藩王一旦出京,其与生母就再也见不着面了。生母跟着藩王去封地养老,在明朝是不可能的,即便皇帝能同意,大臣们也不会答应。这与清朝是不一样的。
清朝近支皇族被圈在京城,只要皇帝允许还是可以见到生母的。如果新皇帝同意,太妃们还可以在老皇帝死后,去儿子家里颐养天年。比如康熙很宠幸的宜妃,雍正皇帝不待见她,就把她赶出了后宫,送到了五阿哥恒亲王允祺家里养老。
总体而言,明清两朝对藩王的监管政策,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圈养,给吃给喝,区别无非就是圈养的地方不一样。从苛刻程度来说,明朝比清朝还要不近人情一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