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军阀割据的局面是怎么造成的?谁是最大的推手?
造成近代史军阀割据的原因还是比较好分析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当时的革命党人没有掌握属于自己的军队,没有发起一场彻底的全国统一战争。我们先来看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过程。
军阀割据的形成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历经了无数次失败的武装起义后,终于在1911年的武昌起义取得成功,史称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成功,革命军建立了国民军政府,以黎元洪为首脑,并号召各省民众响应。
后来各省相继宣告脱离清政府独立,孙中山回国后被推选为革命领导人,同期,袁世凯被清政府启用,袁世凯依靠北洋军和南方的革命军形成了对峙,最后两者达成了妥协,即清朝皇帝退位,废除帝制,让袁世凯当民国总统,南方革命军就不再发动起义,并用户北洋政府的合法统治。
就这样形成了整体上的两股军事力量分割全国,一是北洋政府掌握的北洋军,二是南方革命党掌握的军队。
在这两股大的军事体系中,又形成了各种派系的军事力量,南方各省虽然宣告脱离清政府,但是他们并不是革命党直接领导的军事力量,而是原来清政府的各省官员领导的军事力量。
这些军队只听从于他们的最高长官,比如云南的滇军、四川的川军、湖南的湘军、广西的桂军,都只听命于本省长官,革命党人是指挥不动的,这些人也就是后来的各个大小军阀。
这实际上等同于,革命党人根本没有掌握一支真正属于自己,并且只效忠于革命党的军队,没有军队,拿什么去统一全国,各省都宣告了脱离清政府,可人家不是革命党人啊,他们每个人都想做一方诸侯,不受中央节制。
然后就是北洋军内部的派系,有奉系、直系、皖系、晋系、西北系,这些派系在袁世凯还在的时候还能控制,袁世凯死后,谁都不服谁,每个派系都相对独立,后面的北洋政府根本控制不了。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就形成了北方以北洋体系内的各种派系为主的军阀,南方以各省为单位形成了各种军阀。
形成原因上面我们也提到了,归根结底,就是因为革命党人没有掌握一支属于自己的,效忠于革命的,直接领导的军队,没有自己的军队会有什么后果?后果很简单,你没有军队,你就没有实力去统一全国,为什么?因为无论是北方军阀还是南方军阀,都不会拱手把自己的地盘交给你,你得咋办呢?得派军队去给他夺过来。
而革命党人对这些的认识还是太天真了,后来的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孙中山都寄希望于南方的各个军阀,想依靠他们的力量去威胁袁世凯,结果呢?各个军阀都有自己的算盘,都要考虑自己的利益,他们是不会真正和革命党一条船的。
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到了1924年才清醒的认识到,要想统一全国,解决军阀割据的问题,必须建立自己的军队,这才成立了赫赫有名的黄埔军校。
后来革命党人联合中共达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以黄埔军校学生军为主力,发起了著名的北伐战争,蒋介石也因为有了自己的军队,才统一了全国,但也只是形式上的统一,因为他并没有挨个以武力的方式清除各个军阀,而是以招降、收编的形式达成的统一。
直到后来,革命由我党领导后,毛主席先是确立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后又三湾改编,才真正意义上建立起一支绝对效忠于革命的军队,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当然是以武力的形式挨个清除各大军阀,最后一同全国。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自古以来的统一全国的战争一定是以武力的形式将军阀挨个清除的,其他诸如收编、诏安这些方式只是形式上的统一,事实上被收编的诸侯还是拥兵自重,不受辖制。而要武力清除军阀,必须要有自己的军事力量,否则就是空谈,这是前提。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民国时期军阀割据的局面是怎么造成的?谁是最大的推手?
您好,清廷灭亡,天下大乱,军阀割据,各自为政。
民国时期军阀割据的局面是怎么造成的?谁是最大的推手?
清朝灭亡,孙中山和同盟会功不可抹。但武昌起义只是象征性的。各省的地方势力掌握着兵权和行政权,他们是地方军阀。
孙中山回国后,被国民政府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国民党成立,在广洲成立黄埔军校,培养军事干部。他选择了蒋介石这个投机革命的独裁分子。在全国依靠地方军阀势力维持政府权力。
在北京,依靠军阀袁世凯取代清政府统治权。袁世凯利用手中的重兵,胁迫孙中山让出临时大总统职位,取而代之。在取得各省军阀拥护后,随即称帝。全国反之,81天被推翻。
一九二四年,孙中山忧疑成疾,不治身亡。遂成军阀割剧之势。
因此,民国的军阀割据史,是孙中山国民党革命不彻底,军队控制权掌握在各省地方军阀手中。国民党后期,蒋介石只是以军阀斗军阀的方式,命仪上完成中国统一。但从未将军阀清除过。
民国时期军阀割据的局面是怎么造成的?谁是最大的推手?
清朝后期,康乾盛世已经日薄西山,国内政治腐败,民怨四起。国外西方列强侵略,一次次的丧权辱国。内忧外患之下,各地民众造反不断。其中属太平天国运动最为严重,清政府为了镇压起义,鼓励地方豪强组织团练。而曾国藩的湘军从此崛起。一些重要的将领和支持的豪强也水涨船高。而从湘军中又衍生好多派别,如左宗棠部湘军,李鸿章淮军。有钱有势有军队,提供很好的割据土壤。
后来义和团运动兴起,北方民众抵御外来侵略。而南方督抚为了一己私利,形成了东南互保区域,也是地方割据的一个很好例子。事后得到清政府的鼓励。
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说起来杂七杂八,其实无非两条主线:一、是袁世凯身死后留下的北洋政府控制权之争;二、是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新军阀争夺国民政府领导权之争。
经历十多次大型起义才赢得辛亥革命的成功。然而革命党人根基薄弱,并未完全的解放全国,北方政权依然被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守旧势力所盘踞。最终为了实现民主共和,孙中山提出将大总统位置让位袁世凯。条件就是废除满清政府,实现民主。然北洋政府也仅仅遵守短短几年时间,又梦想复辟皇权,所以又激起全国各地的革命党起义。然后北洋政府似走马灯一样,换了好几任。但每一任都没能改变局面,只顾得抢地盘,军阀内斗。使得民不聊生,人心涣散。
袁世凯作为清末民初的政治与军事强人,依托强大的20万北洋军,原本是有机会真正统一中国的。在基本打服或收服各路军阀后,鬼使神差非要称帝 ,导致舆论哗然和云南蔡锷护法,全国一片讨伐中袁世凯忧愤而死。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实力未损,仍然控制着北京政权。但其它军头没有袁世凯的威望和手腕,造成内部分裂为段琪瑞的皖系和冯国璋的直系,原本对袁世凯恭顺的关外奉系张作霖部也有了问鼎北京政府的野心,先是联合直系搞垮皖希,段琪瑞下野;然后再跟直系爆发两次直奉战争,最终张作霖1924年击败玉帅夺得北京政府控制权。
北方就可以理解张作霖 ,段琪瑞(徐树铮)和冯国璋、曹锟(吴佩孚)三家争霸,张作霖父子赢了,旁边还有俩看热闹的,冯玉祥和阎锡山。
民国时期军阀割据的局面是怎么造成的?谁是最大的推手?
清朝灭亡,造成军阀割据,袁世凯是最大推手。
民国时期军阀割据的局面是怎么造成的?谁是最大的推手?
民国时期军阀割据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历史的沿革。民国军阀的基础来自于清朝的新军和巡防营。巡防营是挑选旧绿营和勇营的精壮另外招募一批普通百姓组成的,后来招安的土匪(东北的胡子张作霖)也编入巡防营,这是形成军阀的一股势力。新军分为北洋新军和革命党新军。当时清政府编练北洋六镇之外已没有经济实力编练更多的新军,只好把编练新军下放给了地方政府。虽然仍然名义上归属中央,但是中央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权,导致各种革命党派的方便渗透不但加速了清廷的灭亡也给军阀的形成提供了基础,这也因此在推翻清廷后应为革命派别的不同形成了不同新军阀。北洋六镇在袁世凯活着的时候没有分裂,但是袁世凯死后,没有一个有足够威望的人可以统一北洋派系。还有一些小的军阀在夹缝之中苟延残喘就不列举分析了。
这些军阀形成的历史原因、途径和势力各不同造成的。
第二个就是中央权力威望的丧失,无力再去掌控地方。导致地方上形成名为从属中央事实上割据的局面。最有可能结束这一切的是袁世凯,袁世凯不但当上了终身大总统还倒行逆施痴心妄想当皇帝,导致北洋内失人心,外部人人喊打,最后身死名败。
第三个就是外部势力的干预,帝国主义自然不希望中国能够形成一个强大中央政府,所以在经济上和军事上支持各个地方军阀,这就造成了遍地军阀混战的局面。
最大责任人肯定是袁世凯。但是造成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愿望,只是随了帝国主义的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