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公帮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战功,为何仍被处死?
对于周培公,其实咱们得从两个角度来看。一个是二月河笔下得周培公,一个是史书中得周培公。
根据文学作品的角度解读:
周培公是一位被文学作品神话的历史人物,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周培公平定三藩、置身犯险、奇谋定世,居功甚伟。
不仅如此,电视剧中的周培公被描写成了人情练达、智商超群、能说会道、谈吐儒雅的经天纬地之才。
纵观《康熙王朝》全剧,在智力方面能和康熙皇帝平起平坐的人物怕是只有周培公一位了,但就是这样一位“治世之能臣”,却在立下不世之功后,被康熙皇帝贬谪到苦寒无比的盛京挨饿受冻。
难道康熙皇帝嫉妒周培公的才华吗?其实不然。
在电视剧中,周培公剿抚蒙古叛军、献计大败三藩、劝降枭雄王辅臣,为大清王朝的长治久安付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以说周培公是大清朝的恩人,是康熙的大恩人。三藩皆灭之后,周培公成为了康熙身边最火的红人。
周培公的春风得意,招来了索额图、明珠的嫉妒之心。一向不和的索额图、明珠合起伙来对付周培公。
索额图和明珠对康熙说,虽然周培公有功于大清,但他终究是个汉人,周培公在军中的威信极高,今天他率军剿灭三藩,明天就有可能造反,推翻朝廷!
倘若周培公造反,满朝文武谁能拿住他? 康熙是一位圣明、睿智的君主,他自然知道索额图和明珠是故意在给周培公上眼药水。康熙皇帝根本不相信周培公会造反。
一来周培公图的是名而不是权,二来平定三藩之后清军收纳了数十万叛军,莫说是一个周培公,就是一万个周培公也无法动摇大清的根基。
不过康熙皇帝却顺从了索额图、明珠的心意,将周培公贬到了盛京受苦。既然康熙皇帝不怕周培公造反,为什么要贬他?
因为周培公和康熙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康熙皇帝不喜欢这种变化,甚至很厌恶。
周培公是大清朝的恩人,又是康熙皇帝的知心好友。周培公屡屡直言,不留情面,虽然是好心,但在别人眼中那是出言犯上,康熙看在他有功的份上让着他,大臣们嫉妒周培公,康熙也护着他。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首先,周培公屡次在康熙面前出言不逊,虽然是忠义直言,但是康熙终究是一位皇帝,是一只碰不得的老虎,老虎总有发怒的时候,纵容周培公一次两次是可以的,但是总不能一直惯着他吧?
康熙和周培公是君臣关系,如今却变得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康熙无法忍受这种不成体统的关系,所以只能把周培公“拉黑”,发配到苦寒之地,正所谓“眼不见心不烦”。
其次,索额图、明珠两大政治集团对周培公针锋相对。周培公代表着汉官势力,而索、明代表着满官势力,周培公与索、明的争斗,实际上就是汉臣与满臣之间的征服。
虽然康熙皇帝主张“满汉平等”,但是考虑到满清皇族们的利益,满臣的势力必须强于汉臣,康熙皇帝为了稳住政治环境,不得不把周培公遣走。
当然,这也仅仅只是派遣边疆,绝无处死一说。关于周培公的结局,二月河先生并没有改动,他同样也是积劳成疾,病死在了任上,这和正史上是一致的。
以上便是根据文学作品的角度对康熙贬谪周培公一事的解读。
根据历史的角度解读:
历史的周培公并没有影视剧中演绎的那般神乎其神、敢言直谏。周培公的的确确是在单枪匹马的情况下劝降了王辅臣,从而瓦解了吴三桂的侧翼部队。在历史上,所谓得三藩之乱,其实还不如说是吴三桂得独角戏,因为王辅臣的作用都要比其他两藩来得重要,他在北方的牵制作用,让康熙非常头疼。王辅臣完蛋,其实意味着吴三桂业差不多了。
不过在整个过程中,周培公并不是主导作用,他的功劳并没有图海大,而且周培公也算不上是康熙身边的大红人,康熙虽然对周培公宠信有佳,但是不足以撼动索额图和明珠的地位,电视剧中的情节属于艺术加工。
三藩之乱结束后,周培公被康熙皇帝封为山东巡抚(省长)。但是呢,周培公和山东总兵(军分区司令)的关系不合,一气之下辞官不干了,康熙得知周培公罢官之后并没有生气,反而命令户部继续按照巡抚待遇给周培公发工资。
康熙打葛尔丹的时候,周培公上书朝廷,献上一道平叛之计。康熙皇帝认为周培公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便任命他为“盛京提督”负责大清朝整个东北部地区的防务。
盛京就是沈阳,而提督是一品官阶,统领东北部地区的水、陆大军,盛京提督和“盛京大将军”平起平坐,其待遇相当于封疆大吏。
周培公确确实实是死在了任上没有错,但不是苦死、冻死的,而是累死的。
盛京提督这个官职极为重要,比如负责守卫边疆、观察蒙古诸部的动态等等,而且盛京是努尔哈赤发迹的地方,对清朝来说意义重大。
一般来说“盛京提督”只授予满人,但康熙皇帝出于对周培公的信任,将守卫边疆的重任交给了周培公,让周培公尽情的发挥他的军事才华,周培公唯有鞠躬尽瘁来报答康熙的知遇之恩,
周培公为了整顿北方边关的防务劳心劳力,最终积劳成疾,累死在了任上。相比于二月河笔下的周培公,这个周培公显得有些平淡,他和康熙之间更缺少了君臣之间的合作与分歧。
周培公帮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战功,为何仍被处死?
周培公帮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战功,为何仍被处死?(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自古以来,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看过电视剧《康熙王朝》的朋友们,对其中一个剧情印象特别深刻,一代名臣周培公为康熙出谋划策,平定了三藩之乱,为平乱治国做出了贡献,但仍免不了发配边疆、客死异乡的结果,但周培公死后,一代皇帝康熙竟又为其守灵,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周培公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呢?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周培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周培公,本名昌,字培公,生于1632年,湖北荆门人。幼年丧父,十岁时,李自成进攻荆郢间,其母孙夫人殉难而死,周培公落魄无依,成为州卒小吏,不久依附显赫者进入京城,担任内阁供奉。其智商超群,情商高配,人情练达,谈吐儒雅,不卑不亢。是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官至参议道台、山东登莱道、盛京提督。三藩之乱时,曾劝降割据平凉的王辅臣。
1、周培公劝降王辅臣,凭三寸不烂之舌拿下平凉。康熙十三年(1674年)腊月,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策动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北方反叛呼应。在耿精忠、王辅臣先后发动叛变后,吴三桂曾试图应援、打通与耿、王的联络,使叛乱地区联成一片,迅速压缩对清军的包围圈。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帝任命图海为大将军,统辖陕甘征讨大军。王辅臣拥兵自重,以骁勇善战闻名,清将都有点怕他,不敢轻易进兵,他也没把清兵放在眼里,对10万清军围困毫无惧色,目空一切。
周培公向图海上取平凉策,被召为幕僚,他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陕西关中地区是天下脊梁,吴三桂这次造反不及时从云南取道四川进取陕西,而盘踞在湘鄂之间与荆襄官兵对峙,实在太不会算计。现在,王辅臣起来造反,举足轻重,但他的反叛,是情势所逼和舍不得高官厚禄,这好比白内障患者渴望重见光明,又恰似半身不遂者企求站立行走。如果朝廷派个能说会道的人前去劝诫,王辅臣必然会悬崖勒马,投降朝廷。这样也就用不着兴师动众与他们硬碰硬了。图海闻周培公之言,正中下怀,可是眼前并无合适的人可派。
周培公与辅臣手下参将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周培公奶娘龚嬷嬷的儿子)均是同乡,曾屡劝王辅臣归降,王举棋不定。他们设法将内部情况写成文字,用蜡丸封闭,密送周培公。周培公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自告奋勇,主动请缨,愿冒死进城劝降,说:“如果前去说服了王辅臣,那是大学士的福份;如果遭到不测,自己则死而无怨。”
图海闻听此事后十分高兴,星夜赶写奏本送至京城。康熙皇帝当即传谕周昌进京,并亲自在乾清宫召见。听完周培公的设想后,康熙帝嘉封周培公为参议道台、衔一品,赐穿黄马褂,携带谕降诏书,前往平凉招抚。
图海命周培公携带康熙帝赦诏,再次进城抚慰。王辅臣派龚荣遇率士民代表出城,向图海献平凉名册,其子王吉贞及总兵等上缴吴三桂投递的函札及“平远大将军印”、“陕西东路总管将军印”各一颗,接受清廷招抚。
2、周沛公被委以重任,意见不合辞官归家。平定王辅臣陕甘叛乱后,朝廷对参战的汉将分别论功行赏,委以重任。周培公对奖赏只有一个要求:母亲孙氏以父死殉节,望皇上能为母请旌。图海奏请康熙皇帝升任周培公为山东登莱道,并对周培公母亲孙氏予以嘉封。
康熙十五年(1676年),朝廷诰封其母孙氏为贞烈恭人,加赠夫人衔。其父封赠为朝烈大夫,加赠中奉大夫衔。康熙皇帝还亲自御笔为孙氏撰写祭文,规定了祭祀规格,命布政司堂上官分守武昌道参政吴毓珍办理。周培公在家守孝三年,后到山东任职,因与总兵官意见不合,难以继续共事,仅在任三年,便辞官回到荆门家乡。
3、周培公被贬盛京,死于苦寒之地。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西北蒙古族首领噶尔丹率众反清。赋闲在家的周培公仍不时关注朝廷政事,希望复起,闻讯后连忙赶写平叛“条呈”送到京城,亦被康熙帝采纳,任命周培公为盛京(今沈阳)提督,负责戍边。
后来葛尔丹叛乱,周培公又写平叛条陈,康熙帝采纳后,封周培公为盛京提督。盛京就是今天的沈阳,当年可是绝对的苦寒之地。周培公被贬盛京11年,这11年周培公尽忠职守,守护边疆安宁,并且在这11年间收集史料,绘制了一幅大清全舆图,临死前周培公不仅向康熙推荐了姚启圣,还把这幅大清图上呈给康熙,正因为有了周培公的大清图,康熙才知道了葛尔丹觊觎清朝国土的野心,也就有了后来康熙三征葛尔丹,平定准噶尔叛乱;也知道了台湾虽然只是弹丸之地对清朝来说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国土,所以在施琅成功收复台湾后将其纳入福建省来管辖。1701年,周培公死于任上。
4、周培公多次立下战功,为何仍被处死?周培公虽然多次立下大功,但其终究是汉人,在当时的朝廷中,满人和汉人势如水火,毕竟清朝是满人的江山。当时的满清大臣嫉妒周培公的功绩和才能,况且周培公又是汉人,没有背景,再加上周培公掌控几十万大军,达到了功高震主、拥兵自重的地步。有人向康熙谏言,说周培公有可能成为第二个吴三桂。即便是英明的康熙皇帝也不得不顺水推舟,贬谪周培公,将周培公发配盛京任提督。这是一个一石二鸟的安排,一方面可以利用周培公的才干对抗罗刹国,另一方面盛京是康熙的老家、大清龙兴之地,可以牢牢地监视周培公。使得无论是满族大臣还是康熙自己都觉得合情合理,不过周培公就悲剧了!周培公被调往东北,因是南方人水土不服,身患重病。被康熙发配到盛京11年,周培公受不了那里的严寒的天气,半年没有下过炕,就病死了。
可怜一代名臣就这样死在了酷寒之地,小编认为:周培公的死也是康熙皇帝所不愿看到的。康熙表面上是发配周培公到盛京,实则是为堵满臣之口,暗中重用周培公。在清朝历史上,盛京提督都是八旗将军承担,而周培公作为一个汉人能够得此重任,可见康熙的信任。这个重要的职位能够委任的人,首先得是放心的自己人,其次要有统兵之能才行。所以周培公担任此职位,表明了康熙对其能力和忠诚的绝对信任。另外,盛京虽属苦寒之地,却是清朝的大后方和龙兴之地,康熙将盛京留给周培公,是将自己的命脉起源放到周培公手中,所以罢黜、流放一说子虚乌有,晋升、提拔、重用才是真,康熙为其守灵就是最好的证明。可能是因为其年老体衰,水土不服而最终死于任。
周培公帮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战功,为何仍被处死?
清朝康熙年间,周培公文武兼备、刚正毅勇、才智过人,他深谙治世之策,深知为人之道,是康熙身边重要的谋士,然而这样的一个人,在官场上如此知进退,如此为自己保身,但还是落得了贬谪的下场,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周培公是湖北荆门人,生于公元1632年,他自幼丧父,随母亲一起生活,虽家境贫寒,但也能勉强度日,但好景不长,在周培公十岁时,母亲在李自成作乱时丧命,自此周培公无依无靠,在衙门中做一名小吏。后来周培公依附进入京城,结识了康熙的老师伍次友,伍次友很赏识周培公的才华,就把周培公引荐给了康熙。
康熙实行削藩引发了吴三桂起兵反清,吴三桂策动陕西总督王辅臣在北方反叛呼应,康熙认为陕甘地区为西北边防重地又近京师,对朝廷构成直接威胁,因此康熙把主要精力放在西部战场。康熙十五年,康熙帝任命图海为大将军,统辖陕甘征讨大军,,王辅臣拥兵自重,以骁勇善战闻名,清将都有点怕他,不敢轻易出兵,王辅臣也没把清兵放在眼里,对10万清军围困毫无惧色,没当一回事。
图海一到平凉,诸将勇气顿增,纷纷请命攻城,周培公是图海的副手,还是重要的幕僚,他挺身而出向图海提出“说降”之策,由图海上奏康熙,并因此得到了康熙的召见。周培公看准了王辅臣反叛乃形式所逼和被利所诱,他凭自己三寸不乱之舌单枪匹马孤身入敌境,最终劝降首鼠两端陕西总督王辅臣,王辅臣一投降,清廷西北大患消除,局势转危为安。
平定王辅臣陕甘叛乱,不仅解除了朝廷的重大威胁,还剪除了吴三桂在西北的羽翼,朝廷对有功将士论功行赏,委以重任,周培公对奖赏只有一个要求,希望皇上能为母亲请旌,其父母亲都得到了朝廷的追封。周培公就回家为亡父亡墓守孝三年,期满后到山东任职,在山东任职期间与山东总兵意见不合,只干了三年,就辞职归隐。
公元1690年闲赋在家的周培公仍不忘朝中大事,他得知西北蒙古噶尔丹反叛,便主动向康熙提出镇守边疆的任务,其实他还是最想到前线战场上效力,康熙同意了太多请求,只是封他为盛京提督,调到东北去任个闲职,盛京也就是满清的老巢,连他满清的将领都不愿意去的地方,肯定是条件相当差的地方,周培公心灰意冷,硬着头皮就去了。由于水土不服,又身患重病,周培公在那里苦苦支撑了十一年,于1701年病逝,享年69岁。
周培公之所以不被康熙重用,这样的原因就是周培公是个汉人,周培公很有才华,有勇有谋,本来是一个很好的谋臣,但康熙还是对汉人有不相信的原因,因此周培公在立了大功之后就弃用了他。其实在电视剧《康熙王朝》里,夸大了周培公的功劳,在征讨王辅臣的过程中,图海本来就是抚远大将军,而周培公是图海的副手,在七进七出招降王辅臣的过程中,周培公确实有功,全国的地图也不是周培公所绘,康熙就是一个满人,对汉人就是不信任。
周培公一生劳苦功高,在大清风雨飘摇的时候,挽救大清于危难之际,在清朝的历史上留下了绚烂的一页,只可惜锋芒过盛,兔死狗烹,最后被打发到寒冷的盛京,而周培公一心为了满清就这样死在了寒冷的边疆,一个贤臣间接地死在了一个贤君之手,确实叫人哀叹不已。周培公帮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战功,为何仍被处死?
周培公(1632年-1701年),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生于1632年,卒于1701年。他是康熙皇帝的重要谋臣之一,官至参议道台、山东登莱道、盛京提督。三藩之乱时,曾劝降王辅臣,协助图海平息吴三桂叛乱,立下大功。康熙四十年(1701年),卒于盛京提督任上。
首先要说明的是,周培公并不是被处死的,而是因为身体原因,病逝在盛京提督任上。既然康熙皇帝如此赏识周培公的才干,为什么不把他留用在身边,反而把他派到了冰天雪地的盛京,直至病逝也未能回京呢?
自古帝王最无情,皇帝心思最难猜。康熙皇帝一方面欣赏周培公,一方面又忌讳周培公。用之则高官厚禄、皇恩浩荡,弃之则让他赋闲十多年、不管不问。直到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噶尔丹叛乱,赋闲在家的周培公写了平叛"条呈"被康熙帝采纳,而康熙却没让他参与平叛,反而任命周培公为盛京提督,让一个文官担任武职,让一个能臣远离中枢。这又是什么缘故呢?怎么如此让人匪夷所思呢?这里面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周培公身为汉臣,被满族权贵排挤。周培公原本是一个落魄书生,在伍次友的举荐下,为康熙赏识,从此步入官场快车道,成为康熙特别倚重的心腹大臣。从康熙筹备裁撤三藩开始,到平定察哈尔叛乱,到劝降王辅臣,屡建奇功。正当他率军赴洞庭湖与吴三桂决战之际,康熙却解除了他的兵权,调回北京,雪藏了起来。
原来,权倾朝野的大学士明珠在背后开始捅刀子了。他对康熙说:周培公拥兵三十万,本事远在三藩之上,若有异心,足可驰骋天下。要防止下一个吴三桂的崛起呀?对于明珠排挤周培公,康熙心如明镜,他知道周培公与明珠政见不同,根本不是一条道上的人。但是明珠却拿出了最“莫须有”的理由,让康熙不得不解除周培公兵权。
第二:周培公太聪明太直接,多次看破康熙的心思。由于缺乏基层历练,周培公处事不够圆滑老到,加上他性格耿直,快人快语,得罪了很多人。但是周培公聪明,看问题总能切中要害,所提的建议和办法很符合康熙的心意。最开始的时候,康熙还是十分赏识的,可是日子久了,康熙开始忌惮了。
皇帝的心思,天机难测。康熙皇帝的心思,自然也不允许被大臣们看破。这一点上,周培公在政治上的确不够成熟。他屡屡看破康熙的心思,却不懂得迂回和掩饰,反而快言快语直接道破,让康熙心里极度不爽。
周培公哪里知道,康熙作为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重用你时那就是君臣同心,忌惮你时那就是揣度圣意。所以,在周培公赋闲在家时,康熙马上就提拔重用了李光地。
第三:让周培公任盛京提督,康熙也想借机鞭策八旗。在平定三藩时,康熙已经看清了八旗腐化堕落、战力低下。清军入关不到四十年,八旗军队就已经不复当年之勇,这让康熙产生了深深的恐惧心理。八旗军队是满清的国本,如果任其衰败,任其腐化,后果将不堪设想。
而问题就恰恰在于八旗将领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反而自恃劳苦功高、狂妄自大。特别是在满清龙兴之地的东北,八旗将领和八旗子弟更是顽固不化、腐化堕落,他们歧视汉人,歧视汉文化,完全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
所以康熙让周培公担任盛京提督,就是想打破铁板一块,让周培公去改造这一批八旗将士,让他们尊重汉人,尊重汉文化,接受学习,接受改变。同时,也让周培公磨一磨性子。
就这样,周培公一干就是十年。在康熙想要收复台湾时,他想起了周培公。此时,周培公已经病入膏肓,无法再替康熙带兵打仗了。于是,他向康熙推荐了姚启圣。
结论:康熙并未处死周培公,只是让周培公赋闲了一段时间,然后调任盛京提督,直至病逝。
周培公帮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战功,为何仍被处死?
在康熙一朝,康熙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解决藩王独大带来的隐患,决意进行削藩。削藩令一出,立即激起了吴三桂等人的反抗,引发“三藩之乱”。
三藩之乱持续八年,终于被平定,而在平叛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这么一个人物,那就是周培公。
周培公因为平叛有功,很受康熙皇帝的器重,一路平步青云。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功臣,最终却没能落得好下场,死在了边远之地。
周培公影视形象
一纸削藩令,血火满江山
清军之所以能够入关,很大程度是因为汉族地主的帮助,这其中,吴三桂就是典型代表。
因为“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愤而投降清军,并在山海关之战中击败了李自成的大顺军。随后,吴三桂更是为清廷南征北战,平定南明,缢杀永历皇帝。
因为这些功劳,吴三桂得以守封平西王,镇守云南。在当时,以平西王吴三桂为代表的三藩势力非常之大,其实力几乎可以与清廷相抗衡。
这样的一股势力盘踞地方,中央不可能坐视不理。于是,康熙皇帝决议削藩,但因为康熙皇帝操之过急的举措,直接激反了藩王。
吴三桂影视形象
三藩之乱震荡天下,吴三桂率兵出云贵,下湖湘,屡战屡捷。
与此同时,孙延龄在广西造反;罗森等人在四川造反;耿精忠在福建起兵;盘踞台湾的郑经也起兵响应,攻略福建;吴三桂的心腹王辅臣也在西北起事。
一时间,清王朝的半壁江山都陷于战火之中,形势一度十分危急。
而清军自入关以来,久疏战阵,各方势力又虚与委蛇,在叛军面前节节败退。此时的康熙皇帝才意识到,自己早先的举动有些过于莽撞。
但是,事已至此,已经没有了回头路可走,只能孤注一掷与叛军决战。
三藩之乱
三寸之舌,搅动天下风云
周培公本是荆楚之人,其父早亡,其母殉节而死。自幼孤苦的周培公长大之后成为了一个官府的小吏,因为依附于权贵而走入仕途。
康熙十三年,三藩之乱爆发,而王辅臣在陕甘地区起兵以策应吴三桂。吴三桂的策略就是打通湖湘之地与陕甘地区的联系,与王辅臣连成一片,从而形成对清军的包围之势。
作为康熙皇帝,他也看出了吴三桂的这一意图,因此接下来的战争的重要关节,就在于是否能够解决王辅臣。
康熙十五年,康熙皇帝任命图海为大将军,率军平定王辅臣的叛乱。而此时,周培公就在图海的军营之中效力。
王辅臣影视形象
作为幕僚,周培公给图海献策,他认为王辅臣叛乱的缘由不过是贪图权势以及为形势所逼,只需要晓之以形势,动之以情理,就能说服王辅臣,轻易解决西北战事。
而此时,王辅臣手下的一个叫龚荣遇的人,是周培公的同乡,他屡次劝谏王辅臣投降,但王辅臣拿不定主意,龚荣遇因此私信联络了周培公。
图海对周培公的建言十分感兴趣,就连夜报告给了康熙皇帝,康熙皇帝也觉得有理,就立即召见了周培公,并任命他为参议道台,还赐给了他黄马褂,让他前往说服王辅臣。
事情进展的十分顺利,举棋不定的王辅臣果然听从了周培公的谏言,同意出降。
三藩之乱平定示意图
如此,西北战事不战而解,也使得吴三桂失去了一个重要的依凭,三藩之乱的转折点因此到来。
很快,清军一反颓势,发动了对吴三桂的反扑,终于在康熙二十年攻陷昆明。此时的吴三桂早已病逝,他的孙子吴世璠自杀而死,三藩之乱最终平息。
树大招风,晚景不胜悲凉
因为周培公在推动战争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后来论功行赏,康熙皇帝问他想要什么奖赏,而周培公却说,自己只要给为父殉节的母亲一个旌节。
周培公影视形象
最终,朝廷追封周培公的母亲孙氏为贞烈恭人,他的父亲为朝烈大夫,还亲自给他的父母写了祭文,周培公为此还回家守孝三年。
此后,守孝期满,周培公得以出仕,供职于山东。但是,因为和当地总兵不和,周培公在任上工作不久就辞职返乡,回到了湖北老家。
在康熙二十九年,西北蒙古族首领噶尔丹起兵反清,成为国家大患,周培公忧心国政,立即给康熙皇帝写了奏表。
此次,康熙皇帝虽然启用了周培公,但是却并没有让他前往西北战场,而是任命他为盛京提督,让他为国戍边。
康熙皇帝影视形象
这个盛京也就是今天的沈阳,虽然是康熙皇帝的老家,但在当时也是苦寒之地,周培公到此上任,在世人眼中,无异于流放。
周培公为国尽忠,康熙皇帝为什么却要将他流放到苦寒之地呢?其实,任命他到盛京,本来也不是他的本意,只是无奈下的权宜之计。
当时的清政府才刚刚坐稳天下,对外人的提防之心十分之重。而周培公作为汉族官员,无法融入到当时的清廷贵族中去。
不仅如此,清廷贵族还十分忌惮像他这样的人威胁到自身的地位。此时的康熙皇帝虽然是九五之尊,但也不能忽略这些人的意见。
病入膏肓的周培公
可见,周培公被发往盛京,实则是朝中有人刻意排挤。但没料想的是,周培公此去,却再也没有回来。康熙四十年,时年六十九岁的周培公病逝于任上。
一代名臣,晚景若此,实在让人悲叹。据说周培公在病重之时还向康熙皇帝举荐了姚启圣,自身已经沦落至此,还能为国荐贤,周培公的胸襟也是让人敬佩,他也无愧于一代名臣。
周培公帮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战功,为何仍被处死?
题主所说非也,请不要误导大家!周培公非但没有被康熙处死,反而还被英明神武的康熙大帝变相的“保护和晋升”起来,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在任盛京提督一职中病亡的!
周培公可是清朝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他的从政经历,有机会当官从政的朋友也可以参照学习:如何为官从政,如何在官场中如鱼得水。
首先给朋友们讲解一下周培公辉煌的传奇一生:周培公名周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生于1632年,死于1701年,终年69岁,也算是得了善终。
他是康熙时期最有能力的栋梁谋臣,曾出任参议道台、山东登莱道、盛京提督等职。
他文武兼备、才智过人、刚正不阿、恪尽职守,深谙治国之策、处世之道。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官场上不仅知进懂退,而且还明哲保身,但最终还是落了个被“贬谪”的下场。
公元1632年,周培公出生在湖北荆门。不久,父亲便去世了,只留下孤儿寡母相依为命。
当周培公十岁时,闯王李自成起兵造反,他的母亲也在兵荒马乱中去世了。
然而,命运的不公并没有磨灭他的意志,反而促使他更加坚强。
他头悬梁锥刺股,刻苦读书,努力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周培公的努力没有白费,这匹千里马终遇伯乐,得到了他的老师伍次友(康熙好友)的青睐。
于是伍次友给康熙皇帝写了一封推荐信,信中力荐自己的得意门生。
不过清高气傲的周培公却并未使用老师的这封信,他偏偏想要展示自己的实力,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的向上爬。
也许他认为,只有通过正式的科考步入仕途才是正道。
可惜事与愿违,周培公在考试的时候居然忘了忌讳玄烨的“玄”字,竟然在试卷上把“玄”写了出来,结果被赶出了考场。
周培公从此便流浪街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为卖豆腐脑的姑娘鸣冤,把冤情写在老师伍次友写给康熙的推荐信的背面。
后来被微服私访的康熙发现,这才入朝为官,并十分看重周培公。
周培公一生为人坦坦荡荡,从不阿谀奉承,坚守自己的初心,却得罪了当朝两大权贵:明珠和索额图,遭到打击报复。
周培公一生为大清做了很多贡献,也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最后却被康熙“贬驻”盛京,死在了冰天雪地的盛京。
接下来我再给朋友们讲解一下周培公的辉煌战绩:说起周培公,他一生中最辉煌耀眼的功绩就是:在平定“三藩之乱”时劝降了对清朝威胁最大的陕西提督王辅臣。
康熙十三年(既公元1674年),由于康熙一时鲁莽,急于“撤三藩”引发藩王们不满,进而发生藩王政变。
云南平西王吴三桂带头起兵造反,发动叛乱,并请求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北方接应他。
在接到消息之后,王辅臣和耿精忠先后发动叛乱,这就是历史上的“三藩之乱”。
康熙随后意识到,陕西提督王辅臣才是对清朝最大的威胁,于是便准备首先对付王辅臣。
但王辅臣素以骁勇善战闻名,征战疆场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很多的清朝将领内心都十分惧怕他。
王辅臣并没把清兵放在眼里,面对着10万清军的围追堵截毫无惧色,率军左突右冲。
这时距离京城最近的察哈尔王看到时机,也率军造反逼宫。
而此时的京城中已无可御之兵了。在此危难之下,康熙只好请求孝庄出山相助,临时组建了一支由孝庄的家奴组成的军队。
但这群士兵都是孝庄的家奴,是原先侍候过孝庄的奴才,或者是奴才手下的奴才。
他们倚仗着孝庄的威风,军纪散漫、目中无人,纯粹就是一帮地痞无赖组合,而康熙却把这伙乌合之众交由周培公管带平叛。
朋友们都知道,周培公作为一个从来没有带过兵的汉文臣,肯定是治军相当有方,所以被封为抚远大将军,手中又掌握着几十万虎狼之师,就连康熙都惧他三分。
那么,周培公是如何把这一群散兵游勇训练成精锐之师、虎狼之师呢?
第一点、杀人立威,不怕得罪任何人,在军法面前人人平等;由于这群孝庄家奴,实在是没有组织性和纪律性,而且要多无赖有多无赖。
有一次,周培公在集合这些家奴练兵时,有一个很有来历的人,还是个二等侯爵,因为喝酒迟到,破坏了周培公的军规,按律当照斩。
周培公二话不说,命人把他拖出去立刻斩首,一下子就把这帮家奴全部震慑住了,从此谁也不敢再恣意妄为了。
第二点:周培公纵容士兵,允许破城后烧杀抢掠。周培公虽然执法严明,对士兵要求很是严格,但在败敌破城以后,却又特别纵容他们。
甚至周培公给士兵们还画了一张大饼:“蒙古王爷(吴三桂)有黄金一千万两,皇上有旨,把敌人打败后,大部分赏给大家。你们如果能获取它们,可以保证终身富贵。”
众家奴闻听此言,打胜吴三桂马上就能平步青云、富贵终生,所以在战场上更是勇猛杀敌,以一当百,很快就将叛军打败。
而且攻破城池后,周培公还允许士兵烧杀抢掠。
而也正是他的纵容,有效增长了士兵们的战斗力,这也是周培公成为常胜将军的原因之一。
看来我们也得学学周培公“驭人之术”,硬是用铁血手腕训练出一支“虎狼之师”。
再跟大家讲讲周培公是如何说服陕西提督王辅臣,立下巨功的。周培公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王辅臣之所以叛变清朝,无非就是因为自己利益受损。
但如果朝廷承诺他在“撤藩”之后,仍然恢复他官位和俸禄,那么他肯定会投降。
而且王辅臣一直也在左右犹豫之中,于是周培公便向朝廷提出申请:亲自前去招降王辅臣。
康熙得知后,非常钦佩周培公的勇气和胆识,于是便连夜召见周培公。
在与周培公一番长谈后,康熙听取了周培公的劝降策略。
周培公告诉康熙:现在王辅臣因为一时激动而叛投吴三桂、耿精忠,其实他心中是感念国恩的。如果派遣能言善辩之人去给他讲明道理,他一定会归降朝廷。
第二天康熙便加封周培公为参议道台、衔一品,赐穿黄马褂,携带谕降诏书,前往平凉招抚王辅臣。
周培公因与王辅臣手下一些官员是同乡,便与其秘密联络,清楚的掌握了王辅臣的动向。
有了内应的配合,周培公做到了知已知彼,所以在劝降王辅臣时就得心应手。
在周培公的数次劝说下,王辅臣终于接受了朝廷的招安。随后,王辅臣便被康熙任命为参议道台。
周培公劝降王辅臣,真正意义上解决了朝廷的后顾之忧,也铲除了吴三桂左膀右臂。
在清除了王辅臣这道障碍后,周培公率领着虎狼之师挥师北上。
吴三桂在周培公的打击之下,节节败退,最终自吻而亡。
至此“三藩之乱”彻底被平定,而康熙的削藩任务也在周培公的帮助下圆满完成。
康熙龙颜大悦,决定重赏周培公,并准备委以重任。但周培公没要任何奖励,只希望康熙皇帝能为其母正名。
康熙看到周培公如此孝心,非常感动。便下令诰封其母孙氏为贞烈恭人,其父为朝烈大夫,还越级提拔周培公为山东登莱道。
最后跟朋友们讲解一下:很多人误认为周培公被康熙“贬谪”这种说法为什么不对?周培公在“平定三番”中立下的“不世之功”,被康熙委以抚远大将军,统帅着全京城的八旗家丁,算是给那些汉臣们赚足了面子。
同时,周培公的崛起也为他自己树立了强敌。
因为在当时清廷满臣掌权的环境下,周培公功高盖主,红极一时,手中拥兵三十万,可以说是朝廷第一重臣,已经成为所有满汉大臣中最有实力的一位将军。
周培公不仅招致满臣眼红,同时也令汉臣嫉妒。
而周培公偏偏又是个既清廉、又有能力的汉臣,不愿意和满臣同流合污,自然会遭来不少流言蜚语和恶意中伤。
而周培公此时最大的强敌就是明珠和索额图。
而明珠和索额图当时已经斗得不可开交,双方都恨不得立刻致对方于死地。
明珠此人嫉妒心极强,看不得任何人比他有才能,比他更受宠,所以他就要排挤周培公。
先说明珠,一直要帮自己的亲外甥胤禔争取皇位,而康熙却听从周培公的建议,封立新出生的胤礽为太子。
所以,在明珠心里已经深深的怨恨上了周培公,恨不得他早死早安心。
再说索额图,当初康熙撤三藩时,明珠和周培公极力支持,而索额图不但反对,还要求将此二人斩首送给吴三桂。
好在康熙大帝英明神武,果断觉察到索额图的阴谋,断然拒绝。
后来周培公平叛三番后,索额图几次欲拉拢他都没有成功,于是索额图也在心中恨上了他,并也开始在背后推波助澜,抵制和诋毁周培公。
康熙看到此情此景,感觉到如果周培公继续留在朝堂,必然会遭受满臣的围攻,最后可能也不会得到善终的。
还有,康熙深怕周培公一旦卷入明珠和索额图两党的争斗之中,不论是依附于哪一派,都会在清庭中卷起一场血雨腥风。
而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康熙坚信“满朝文武和八旗将士的团结,要比周培公重要的多,所以为了自己的皇权,不得不牺牲他”。
虽然康熙明知周培公对自己的忠心不二,但为了满清基业,他还是毅然的决定牺牲周培公,借以保持清庭内部的团结与安定。
康熙二十年,康熙听从了明珠的建议,把周培公被“贬至”了冰天雪地的盛京(就是现在的辽宁省沈阳市)。
大家可要知道,满清是从东北起家的,而盛京既是他们的龙兴之地,又清朝边疆最重要的地方。
朋友们,我认为康熙此举就是对周培公变相的保护和晋升。
不论哪位清朝皇帝能随随便便把自己的老家交给一个汉人管理呢?由此可见,康熙对周培公是有多么的信任!
康熙四十年(1701年),周培公死于盛京提督任上。临死之前又将自己花费十年心血绘制的大清地图交给康熙。
康熙再次又被周培公的忠心深深感动,后悔自己将周培公发配到这冰天雪地之中。
周培公去世后,康熙破例停止上朝一次,并亲自为其守灵一夜。
朋友们,皇帝亲自为大臣、而且还是一位汉臣守灵,这该是一种多大的殊荣啊!
纵观周培公的一生,在大清王朝风雨飘摇之时,力挽狂澜,挽救了大清摇摇欲坠的江山,也在大清的历史上留下了极为辉煌的一笔。
所以我认为,也正是因为康熙信任周培公,才任命他为盛京都督。所有被贬谪、处死一说纯属子虚乌有,而保护、晋升和提拔才是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