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佛系人员越来越多,越来越年轻化,该如何解决?

没错,这一点小编有切身感受。

小编也在职场“摸爬滚打”二十多年了,经历了“老中青”三代同事,体制内“佛系”人员越来越多,且这一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最直观的感受是之前老同志都不舍得退休,总想着为大家多干点事实,遇到棘手难题时“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而现在的小年轻虽说正是年富力强、创业干事的大好年龄,但是抱有消极态度的人越来越多,有时候谁多干了活、谁多出了力还会遭到身边同事的冷嘲热讽。甚至一些三四十岁正当年的青壮年已经在考虑如何安排退休生活了。

小编也曾思索过这个问题,为什么体制内老一辈的人都发自内心的想为大家多干一点事情,想着为民为国谋福祉,而如今体制内的小年轻却没有继承老一辈人的优良传统,反而变得愈发“佛系”呢?

其实与其说是人“佛系”了,不如说是制度让人变的“佛系”了

第一,制度变的愈发规范性、约束性,甚至是“教条性”,限制了人的能动性。制度不断完善和规范的同时,条条框框也越来越多,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红线和界限下难免会限制干部发挥的空间。特别是对于基层工作者来说,基层本身事务繁杂且情况不一,想要改变基层现状就要勇于尝试、敢于打破条条框框的限制,大单放手的去突破。但干部在干事的同时不得不考虑制度的约束和规范,很难“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我们承认制度愈发规范是好事,但生搬硬套条条框框,不因地制宜的制定规范终究是有利有弊。

第二,奖惩制度不完善,干的多则失误越多,失误越多则批评越多,不仅影响升迁,还会被追责、担责;而干的少则失误越少,自然不会招致批评,这已经成为当下体制内普遍的共识,为了不但责,很多人学会了推、卸、躲。其实不作为也是失职,所以更应该完善奖惩制度,对于那些善于“推、卸、躲”人给予更严厉的批评和惩罚,对于那些因为一心想干事而不小心犯了错误的人更多的包容和“试错”的机会。

第三,政策不到位、经费不到位也限制了一些干部的发挥。体制内想干事、想多干事、想多干实事的人还是大有人在的,但是有时候真的是“心有力而不足”,经常会遇到想干成某件事但是缺乏政策支持或者财政经费实在紧张的尴尬局面。所以只能层层打报告往上反映,或者只能等,等政策落实了、等财政经费不紧张了再干。很多人就是在“等”的过程中慢慢受挫,慢慢变的“佛系”了。

第四,即使“争着干、抢着干”,升迁也遥遥无期。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体制内也一样,为民造福的同时能升迁自然更好,也算是对自己能力和工作表现的一种肯定。但是现实的问题是绝大多数体制内的人都是基层工作者,领导岗位就那么几个,很多人干了一辈子也不过是个“股长”、“科长”,晋升压力非常之大。所以很多人“看透了”,多干也不升职加薪,少干也按时发工资,人才济济何必网上挤呢?于是“看破红尘”的人开始愈发的“佛系”。

第五,还有一部分人进入体制内的出发点就有问题。比如很多家庭条件优越的人进入体制内的出发点就不是想着要为国为民多做贡献、搞好服务,而仅仅是为了“图稳定”,盯上了体制内“铁饭碗”的天然优势,也不想被提拔,不想承担更多责任,只要过着“朝九晚五”有正常节假日的生活就可以。现在体制内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

以上就是客观事实,虽然谁都想“造福一方”,但是如果制度设计的不合理,那么很难从“根”上转变人的思想。要想体制内涌现出更多真正为民办实事的人,必须从顶层设计做起,制定更科学的奖励惩罚制度,否则体制内抱有消极态度、持有佛系思想的人将越来越多。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

体制内佛系人员越来越多,越来越年轻化,该如何解决?

体制内佛系人员越来越多,越来越年轻化,这是一个很危险的现象,必须引起相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工作环境。现在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像人大,政协,工会,档案局等过去在人眼中的清水衙门,成为许多干部中的香饽饽。而经济一线的一些权力部门,过去削尖脑袋朝里钻,现在避之不及,主要是现在追责太严。不是说现在干部不敢担当,而是有些东西不是你工作失误,不是你所能掌控的。比如安全问题,环保问题,信访问题等等。一旦出了问题,有些上级往往不问青红皂白,先找人担责,处理了再说,从而撇清自己责任。虽然有此是个别现象,但负面效应很大,造成一部分干部出现不求无功,但求无过心理。二是待遇问题。十八大以后,纪律的绳子越来越紧,好多当官的隐性福利不复存在,比如吃喝,现在谁也不敢大肆公款吃喝,比如公车使用,公车改革,取消了公车使用待遇,比如奖金,再有钱的单位也不敢乱发奖金,等等。造成一部人不愿当官,因为现在当官就意味着责任,意味着奉献。三是职务职级改革。现在公务员实行职务职级并行,只要职级上去了,没有那职务,工资收入也能上去。国家初衷是好的,防止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给大部分基层公务员一个晋升渠道,但不可否认也造成了一部分佛系干部存在,不出事,熬年头,凭资历,论资排辈,不干事,少出事,当太平官。

佛系干部的存在,有其滋生的土壤,有关部门应早日釆取措施,鼓励大家干起来,动起来。建议一是要健全考核制度。细化考核细则,明确考核标准,科学制定考核方案。避免考核走过场,杜绝干孬干好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二是要树立正确用人导向。能者上,庸者下,平者退。在干部选拔任用中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选出来,把不拉屎占茅坑的干部踢出去。三是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想发财的就不要当官。当官的就不要想着发财。人干事还是要有一定的情怀。特别是年轻人,干事要有激情,要有情怀。如果年轻时就不求上进,混日子,那日子也会混你,最终一事无成,老了后火炉旁打盹,回忆也没了青春。吹牛都没了素材,岂不可悲,可叹。亲亲啊,枉走了一生。

体制内佛系人员越来越多,越来越年轻化,该如何解决?

个人认为跟审计问责越发严峻有关系。审计的主要任务就是来挑问题的,通过冷冰冰的数据来判断事务的对错,并没有过多得考虑人员的感受。那么给经办人造成的错觉就是我忙死忙活这么久就难道就只剩下问题了?这会给人心凉的感觉。所以现在大多数人抱着不做就不会错的心理,能推则推,表现出来的也就是佛系。

体制内佛系人员越来越多,越来越年轻化,该如何解决?

前日参加一个会,遇到很久不见的老庄,一级主任科员,老庄其实不老,看上去很年轻,79年四十二,但举手投足之间除了一股干练气质,更透着藏而不漏的世故老成。

会场人很多,轮到老庄发言时才注意到是他,发言一如既往的简洁大气,滴水不漏,有高度有建议,条理清晰,逻辑严谨,没有废话,语速不急不缓。

不认识他的人,都会误以为他是哪个单位的一把手。我饶有兴趣的看着他发言,听着这老哥一套一套的,忍不住乐了。他也发现了我,彼此相视一笑。

会后被他生拉活拽去了他家,一路上海阔天空,我说他两年不见,越来越能讲了,简直炉火纯青。他大笑说,彼此彼此,现在年纪大了,干不动活了,写不动材料了,与世无争就成了专门的开会人员。

他说,其实挺好的,该努力奋斗的年华没有辜负,尽心尽职,问心无愧,同一起跑线的大多数都走上了重要岗位,自己虽有些心有不甘,但知道自己的弱点,慢慢就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理解自己就理解其他了。

认识老庄时,我俩三十出头,都属于那种干事创业型,独当一面,热情似火,激情燃烧。最大的缺点就是搞不来左右逢源,迎来送往,只知道埋头拉车,不知道抬头看路。

那时还经常聚,谈人生,谈工作,谈文学,心中有天地。随着年纪增长,慢慢的就大家都少了联系,我出去两年更没了联系。但老庄是我一直心里欣赏的少有的那种朋友哥们。幽默睿智,深刻纯粹,善良简单。

到了他家一看,客厅一套精致的茶具,书房琳琅满目,他说平时就和老婆在家泡泡茶,看看书,教儿子下下棋,一家三口搞即兴演讲,其乐无穷。听他娓娓道来,我好生羡慕。

嫂子是一位高校教师,副高职称评了就没再打算晋升,烧得一手好菜,家里安排的井井有条。那晚微醺之中,我一直在表扬羡慕他。他说,正确认识了生活和时运,就能找到正确的方式过好简单的人生。

言谈之间,老庄对自己的仕途生涯虽有遗憾,但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式,建立了温暖有爱的家庭,有自己的情趣爱好和精神寄托,也能智慧的躲避工作上的尔虞我诈。

他说,他这不是不知进取,而是要把工作和生活合理的分割,关键几年没有被任人唯贤,有些不理解和怨气,焦虑狂躁,干扰了家庭,后来想明白了,就通透了,重心转到了家庭和自己的业余爱好,突然就重新变了一个人。

老庄告诉我,他在网络上写小说,赚了点小钱,还在自学准备法考,一是不让自己闲着,二是不能让自己的所学浪费了,三是不能让老婆儿子小看自己,尤其不能让儿子大了觉得他一事无成,要树立榜样。

嫂子也很优秀,有自己所在领域的学术成果,但也很佛系,不喜欢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喜欢争斗,很理解老庄的选择。不得不说老庄是个有福气的人,有此贤妻,夫复何求。

临走,老庄儿子小庄说一了句,叔叔,我爸经常说你,以后没事你来我们家比比即兴演讲,我不相信你比我爸厉害……在老庄训斥儿子的假装中,告辞离开。

一路上我在想,像老庄这样优秀的人,的确是应该有所抱负的,但他还是选择了小我,选择了家庭和微不足道的欢乐,有些遗憾,更该祝福吧!

体制内佛系人员越来越多,越来越年轻化,该如何解决?

我觉得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有的人“不再追求进步”。由于“加官晋爵”名额有限,即使你花很多精力,最终也不一定如愿以偿,所以,得过且过,干脆不再追求了!

体制内佛系人员越来越多,越来越年轻化,该如何解决?

一单位小王下乡扶贫,看到极贫老农自掏腰包,为老人晒被子、洗衣服,写稿子讲话恰到好处,十分有才,在单位又扫地又抹桌,办事工作很热心,6年过去了,许多人讨厌他,连几个比他年轻的副局长、办公室主任都讨厌他。

这两年他终于总结了:没有亲戚做官,这辈子没人提拔他。于是开始佛系了,每天和别人一样喝茶上网下班上班开会,总之没毛病!

怎么结决?很简单,打破公务员铁饭碗,实施公务员财产透明公示,让民众监督检举,从而打破亲属垄断官职。让他们无油水可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