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邀请两位大臣吃西瓜,看到瓜皮后,大臣为何说“我命休矣!”?

靖难之变前,朱允炆想暗中策反朱棣手下三员将领,结果其中一位把另两位出卖了,朱棣以吃新鲜西瓜为名,邀请另两位进宫,其中一位将领看到西瓜皮的颜色后大惊道,我命休矣。然后……

1399年,燕王朱棣心怀不轨地请来两位驻京官员到府上吃瓜,并且大包大揽地承诺道:“绝对是皮薄脆甜的新鲜西瓜。”

可当两名官员刚刚坐下,看了一眼面前皱皱巴巴的西瓜之后,汗珠当即滑落鬓角,神情也变得异常紧张。

“不好,中了朱老四的诡计!”

二人起身就要离开,可朱棣那打算放过他们,只听两声击掌过后,屏风后面涌出了几十名身穿黑甲的士兵。

一番砍杀之后,两名官员气息奄奄,他们的鲜血和西瓜汁水掺杂在一起,将整个大殿染得殷红。

这两名官员便是担任北平布政使的张昺、和身为正二品都督指挥使的谢贵。

杀害朝廷命官可是大罪!

要知道,布政使可是明朝初年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掌握着管辖之地的财政、民生大权。而都督指挥使则是地方上的最高军事长官。

最关键的一点是,这两个官职直接隶属于中央,也就是说张昺和谢贵,直接听命于建文帝朱允炆!

就算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亲儿子,是战功赫赫的一代藩王,谋害朝廷命官的罪名坐实之后、脑袋也保不住!

如此看来,朱棣的此番行为实在是愚不可及。

那么,他为何要设下圈套,冒着那么大的风险去杀两个朝廷官员呢?

张昺和谢贵究竟哪些地方得罪了朱棣,以至于惹得对方大开杀戒?

这场流血事件背后,隐藏的究竟是个人恩怨、还是权力斗争呢?

要想搞清楚这些问题,还要从那个已经变了味的叔侄关系开始说起。

侄子抢了自己的皇位,向来“头铁”的叔叔自然不甘心,叔侄关系也就降到了冰点。

朱元璋可以说把自己的毕生心血全都倾注到了长子朱标的身上。

公元1364年,朱元璋被拥戴为吴王,便将朱标立为世子。而到了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朱标的身份也无缝衔接地变成了皇太子,成为整个天下的接班人。

朱标虽然是父亲和满朝文武眼中德才兼备的储君,可惜的是他寿命太短,37岁染风寒去世。

尝试了白发人送黑发人之痛的朱元璋此时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难题:接班人该选谁?

按照能力来说,四子朱棣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他不仅精通武艺、对于儒家经书更是倒背如流。就藩北平之后,更是带着傅友德、曹兴等一干大将远征漠北,大败蒙古部队,擒获乃儿不花、孛林帖木儿等几十名敌军将领。

可惜的是,天平就要向朱棣这边倾倒的时候,翰林学士刘三吾的一番话点醒了朱元璋。

“陛下,您是开国之君,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必须要给子孙后代开个好头。”

正是因为这句话,让朱元璋放弃了立朱棣为太子的想法,而是转头把年仅15岁的朱允炆立为皇太孙。

原因无他,想要以后彻底杜绝皇位继承上的纷争,朱元璋就必须拿出自己的态度,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立嫡立长

太子朱标去世,那么皇位继承人就必须从他的子嗣中挑选。而他的长子朱雄英早年夭折,次子朱允炆便成为储君的不二人选。

正是因为朱元璋的这个选择,让朱棣和皇位失之交臂,毫无功绩建树的小屁孩却成了储君,他能不憎恨朱允炆吗?

朱元璋自然对儿子的心理活动了如指掌,便亲自下达了一封谕旨。

“朕诸子独汝才智,秦、晋已薨,系汝为长,攘外安内,非汝其谁……尔其统率诸王,相机度势,防边乂民,以答天心,以副朕意。”

这封谕旨,包含了行将就木的朱元璋对朱棣的期望和告诫。

太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想继病逝,排行老四的朱棣年纪最大、能力最强,朱元璋希望他能够帮助朝廷攘外安内、好好辅佐朱允炆。

朱元璋在世的时候,朱棣自然是规规矩矩的。但此时的朱元璋已经60多岁,说不定哪天就要龙御归天,到那个时候,他能诚心诚意地辅佐朱允炆?

朱元璋一死,本就伤痕累累的叔侄矛盾彻底迸发,朱允炆更是在朱棣的眼皮底下安插了三颗钉子。

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朱允炆以皇太孙的身份继位。

朱允炆继位之后,身边的黄子澄、齐泰、方孝孺三人便篡夺他削藩。

于是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周王朱橚、岷王朱楩、齐王朱榑、代王朱桂被废为庶民,湘王朱柏更是被逼得自焚而死。

实力稍弱的藩王收拾完之后,朱允炆便将目光盯在了朱棣身上。

四叔朱棣常年驻扎在北京,势力不容小觑,直接削藩革职肯定行不通,于是朱允炆想到了一个比较柔和的方法。

1399年,朱允炆派张昺担任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担任北平都指挥使。

表面上只不过是次简单的人事变动,实际上,这三位是朱允炆安插在朱棣身边的眼线,监视着燕王府的一举一动。

朱允炆没想到的是,张信竟然吃里扒外,和朱棣勾结在了一起。

张信在接到委任状之后,夙夜忧叹、整日郁郁寡欢。

原来,张信的父亲张兴,早年间曾是朱棣的手下,并且受到了不少照顾。

现在张信竟然要奉旨去监视父亲的恩人,良心上实在过不去。

憋闷了许久之后,张信终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向朱棣告密。

可自从朱允炆继位之后,燕王府便谢绝会客,张信接连三次登门造访都吃了闭门羹。

无奈之下,张信只能偷偷藏在燕王妃的车轿里,蒙混进入了燕王府。

等到朱棣从张信的口中得知消息之后,杀心顿起!

第二天一早,朱棣就派人请张昺、谢贵二人来王府做客。

张昺、谢贵觉得这是个鸿门宴,便想着婉言谢绝。可谁知燕王府的信使不依不饶,执意拉着他们出门。盛情难却之下,张昺、谢贵只能不情愿地来到了燕王府。

刚刚进入正殿,一个穿着黑衣的光头和尚早已等候在此,满脸含笑地拉着二人落座,并且吩咐仆人道:“把新鲜的西瓜端上来,给两位大人解解渴。”

这个黑衣和尚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青衣宰相姚广孝,是朱棣身边的智囊。

就在这个空当,朱棣绷着脸色姗姗来迟,斜眼扫过张昺、谢贵二人后径直朝着正当中的主座走去。

燕王的冷漠态度让张昺二人十分恼火,但想到这是在燕王府,只好忍下没有发作。

没过多久,仆人端上来两盘西瓜。

张昺只看了一眼,心跳陡然加速,他瞧了瞧身旁的谢贵,脸色也是战战兢兢。

二人已经明白中了圈套。

刚刚姚广孝明明说的是“新鲜西瓜”,可现在端上来的西瓜却都蔫了吧唧,很显然这是他为了拖延时间的说辞,目的就是为了等朱棣到场。

就在这个时候,一直默不作声的朱棣突然发话:“说!小皇帝让你们来北京究竟要干什么?”

张昺、谢贵自然不肯暴露实情,只能打着哈哈道:“我等只是受了皇命,来北京执行公务,和燕王陛下一起处理军务。”

见二人一直打马虎眼,朱棣的耐心逐渐消磨殆尽,干脆击掌为号,数十名士兵一涌而出,朝着张昺、谢贵便砍杀过去。

仅仅须臾之间,原本还活生生的两个人已经血肉模糊。

朱棣之所以邀请张昺、谢贵二人,就是为了从他们口中打探消息,并且争取拉拢到自己阵营。

可对方宁死不屈的态度让朱棣始料未及,与其继续放任他们监视自己,倒不如先下手为强,将这两根肉中刺连根拔起。

如此一起,远在南京的朱允炆就无法掌握北京的动态,朱棣也能为不久之后举兵造反创造条件。

可怜的张昺、谢贵两位朝廷命官,被同伴出卖丢掉了性命。

朱棣邀请两位大臣吃西瓜,看到瓜皮后,大臣为何说“我命休矣!”?

这个事情跟燕王朱棣和建文帝朱允炆之间的较量有关,关键人物叫张信。但事情还要从朱元璋讲起。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对大明的将来,曾经有一个完美的规划。

一方面,一心培养太子朱标。请大儒宋濂做朱标的老师,以期望培养出一代圣君。事实上朱标的确也不负众望,性格仁厚、兄友弟恭,不但能笼络文臣,武将们也非常敬服;

另一方面,把20多个儿子全部都封了藩。希望这些儿子们“封藩建国,以屏王室”。事实上效果也非常好,秦王、晋王、燕王等等,都在各地重镇,统兵屏王,担起了重任。

朱标的死改变了朱元璋所有的计划。

本来一切都向着朱元璋的设计大踏步迈进,怎奈洪武25年,朱标从西安视察归来,一病不起,不久便死去了。这一下子就打破了朱元璋的所有计划。为了老朱家天下的长治久安,传承万代,就必须要另择贤君。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朱元璋最终决定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打算把皇位直接传位给这个孙子。但是像蓝玉这类原来给朱标建立起来的班底,就不一定会听朱允炆的了,于是朱元璋一狠心搞了个“蓝玉案”,把那些骄兵悍将们全部杀掉,以为这样就稳妥了。

但是朱元璋忽略了一个重大的问题。

那就是自己的儿子们屏藩各大重镇,他们可能并不会像朱元璋希望他们的那样,对自己的侄子也乖乖听话。

当朱元璋去世的时候,年轻的朱允炆则感到了深深的危机,决定先下手为强。于是在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建议下,开始削藩。

但是在柿子挑软的捏,还是直接敲山震虎?参谋班子意见并不统一。但是最终朱允炆拍板,柿子先挑软的捏。

实际上这就是下下策,因为朱允炆本身还没有能够服众准确说还没有自己的铁班底,如果不以雷霆之势去处理问题,必然打草惊蛇,一旦让对手看出他的真实意图,他将极为被动。

于是第一波被削藩的人,便是周王、湘王、代王、齐王等没有兵马的藩王。但由于湘王有点过激,竟然被逼自焚了。

这就一下子“打草惊蛇”了,而且使得朱允炆的举动的正义性受到了公众的质疑。

带兵的燕王朱棣,由于藩国的地位特殊,是几个藩王里最会打仗的一个。面对迟早要算到自己头上,可谓寝食难安。最终在姚广孝、朱能等手下的建议下,下定决心,筹备谋反。 但是并没有付诸实施,毕竟对于朱棣而言,成本太大了。

为了掩人耳目,自己装疯卖傻不说,还养了很多鸡鸭鹅,掩盖打造兵器和练兵的声音。就是该做的都做了,不撕破脸而已。

但仅仅半年之后,由于邓庸的告发,朱允炆得知朱棣早就在准备谋反了。

在齐泰的建议下,发了一道密旨,命令燕京的三位将领,分别是张信、张昺、谢贵,秘密抓捕燕王朱棣。

(张信)受密诏,令与张昺、谢贵谋燕王。——《明史·张信传》

但是其中的张信得到密旨之后,就非常犹豫,因为张信是个孝子,有什么事情都不敢瞒自己的老母亲。遇到这样的大事,心事重重。他老母亲一盘问,立刻骂了张信一顿,“你父亲曾经说过“王气在燕”(朱棣有天子相),你要是疯了,朱允文的旨意瞎来,必然遭到灭族的危险。”

(张)信忧惧不知所为。母怪问之,信以告。母大惊曰:“不可!汝父每言王气在燕,汝无妄举,灭家族。”……(张信)密以情输成祖。 ——《明史·张信传》

狠了,一个老太太由于信任自己算命的老头,叫儿子违抗圣旨,结果改变了历史。

最终张信听了老母的建议,偷偷跑到燕王府,一脚踢起装疯卖傻的燕王朱棣,将这件事全盘说出。但这样一来,其实也就出卖了张昺和谢贵。

朱棣听后,吓出一身冷汗,再也不疯,再也不傻了。赶紧召集谋士姚广孝等人商议。最终商议决定,让燕王请张昺和谢贵两位到王府以吃西瓜的名义,来给自己王府里曾经不法的士兵求情赔罪。

两个无辜的“吃瓜群众”怎么也没想到瓜没吃成,倒是把脑袋丢了。

建文元年6月,张昺、谢贵来到燕王府中,刚进门,看到燕王府中的侍从端着几个西瓜经过长廊。但仔细一看,这些西瓜瓜皮有皱,瓜梗发黄,明显不是新鲜的西瓜。

张昺突然意识到,燕王请自己吃西瓜的事情有诈。但是为时已晚,回头再看之时,大门已被关上,燕王府戒备森严。此时,张昺对谢贵说:“事败,吾命休矣! ”

绐昺、贵入,至端礼门,为伏兵所执,俱不屈死。 ——《明史·张昺传》

张昺和谢贵二人被朱棣活捉后,宁死不降,被朱棣处死,张昺死的时候年仅42岁,留下了那句最著名的话。

“宁做断头之鬼,不做易主之臣!”

原本打算吃瓜的,结果却掉了脑袋。因为张信的出卖,张昺和谢贵成了无辜掉脑袋的“吃瓜群众”。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朱棣邀请两位大臣吃西瓜,看到瓜皮后,大臣为何说“我命休矣!”?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公元1368年,放牛娃朱元璋在应天登基为帝,谁能想到当年讨饭的朱元璋能成为皇帝,连朱元璋在这一刻都不禁觉得一路走来不可思议。朱元璋登基后,为了保住自己的朱家江山,分封自己的儿子为王到各地就藩,目的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朱家江山。

可是等到朱元璋最后几年,随着边疆战事稳定,藩王就有点尾大不掉的局面。 朱元璋在世的时候,肯定没有问题,没有任何一个儿子敢和老朱作对,还都老老实实的各司其职。但是朱元璋死之前,不顾群臣的反对传位给了孙子朱允文(也就是建文帝),这样就让各地藩王不满,原来朱标在世的时候,朱标为太子,未来的皇帝继承者,没人有话说。

可是现在朱标挂了,朱元璋竟然传位于孙子,这在中国历史上极其少见。所以朱元璋这样做,更激起了藩王对中央的仇恨。 朱允文继位后,各地藩王都不怎么服气,朱允文也看到了藩王的威胁很大,尤其是燕王朱棣,镇守北平,统兵数万,又有节制沿边士马之权。

在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劝说下,朱允文着手消藩。要消藩,藩王肯定都不愿意,谁也不愿意自己失去手中的权利,况且这个消藩的还是自己的侄子,本来侄子继位就让这样人很烦,现在消藩肯定会激起反抗。 一开始朱允文采取的柿子专门逮软的捏,先消了朱棣的同母兄弟朱橚,以剪其羽翼。可是这样也打草惊蛇了,引起了朱棣的防备,后来朱棣还装疯卖傻的蒙骗朱允文为战争做准备,暗地里屯粮,并且制造盔甲箭弩。

而这时候的朱允文不知道朱棣有没有反心,是真疯还是假疯,一时踌躇不定,正好这时候朱棣的手下邓庸入宫办事,建文帝把邓庸扣住严刑逼供,邓庸终于扛不住说出了朱棣是装疯。建文帝知道后,大惊,然后命在燕京的三个亲信直接找机会拿下朱棣。

而建文帝的这三个亲信中的张信叛变了,觉得朱棣有帝王之相,所以就向燕王告密了,另外两个人即张昺和谢贵被出卖了。朱棣知道后,想出了一个办法,让一名手下故意杀人犯罪,动静非常大。第二天,朱棣向张昺、谢贵二人发出请帖,以吃西瓜为名,邀请二人来府中接受朱棣的赔罪,意思是自己没管好手下。张昺、谢贵不知道被人出卖,欣然赴约。

当他们刚来到燕王府中,发现西瓜的皮竟然是很皱的,而且西瓜的瓜梗都发黄了。张昺还是很聪明的,直接说我命休矣。果不其然,朱棣早就已经在院里布置了重重埋伏,两个人直接就被拿下了,朱棣让他两个人投降跟着自己干,可是他们两个人宁死不降,被朱棣处死,张昺死的时候年仅42岁。临时之前,张昺对朱棣说出了 “宁做断头之鬼,不做易主之臣”这样一句让后人佩服的话。

然后,朱棣决定起兵,以清君侧的名义帅兵勤王,为期四年的“靖难之役”开始了,最后大家都知道,朱棣胜出,建文帝兵败不知所踪,朱棣荣登九五之尊,年号永乐,并且朱棣还没忘记那个给他告密的张信,基本上在永乐时期张信一直很受恩宠,朱棣一直称张信为“恩张”,即使后来张信恃宠而骄,朱棣都没有怎么着他。

时燕王称疾久不出,二人知其必有变,乃部署在城七卫及屯田 军士,列九门防守,将执王。昺库吏李友直预知其谋,密以告王,王遂得为备。建 文元年七月六日,朝廷遣人逮燕府官校。王伪缚官校置廷中,将付使者。绐昺、贵 入,至端礼门,为伏兵所执,俱不屈死。后记:关于这个请吃西瓜的故事,应该是假的,不过确实是朱棣用计把张昺、谢贵给骗来,然后捉拿处死了。但不是用的吃西瓜这个计谋,而是朱棣把犯了罪的手下绑起来,然后让张昺、谢贵来捉拿,等到二人进来后就被朱棣拿下了。

朱棣邀请两位大臣吃西瓜,看到瓜皮后,大臣为何说“我命休矣!”?

西瓜是个重要道具。朱棣曾用过,后头的宁王朱宸濠也用过。

话说建文帝朱允炆上位后,为中央集权,加紧了削藩。

这一削藩,打草惊着了蛇。四叔朱棣感到了威胁,决定先下手为强。

眼前局势危急,朱允炆探知了朱棣的动静,决定启用埋在四叔身边的棋子。他密信燕京的将领,张信、张昺、谢贵,命他们秘捕朱棣。

吃瓜事件就在这个背景下发生了。

常言道,事以密成,语以泄败。不知是朱允炆失了运,还是命在朱棣这里。总之,这事儿漏了。

原来张信对此事心有犹豫,于是将这个密旨说给了母亲听,史书载他是因为孝顺,不隐瞒母亲,实际上应该是张信心中不坚,想要找人倾诉。

张母听了儿子的倾诉,骂了他一顿,说“你父亲曾言‘王气在燕’”,你别不识时务:

(张)信不知所为。母怪问之,信以告。母大惊曰:“不可!汝父每言王气在燕,妆无妄举,灭家庭“……(信)密以情输成祖。——《明史 张信传》

此载大有粉饰之处,甚么王气?不过是张信背主耳。

总之,朱棣晓得了这事。决定把另两位请来坐坐。

于是,张昺、谢贵被通知来燕王府吃西瓜。

这俩不知道自己已经被卖,但毕竟心中有些警惕,于是,进到王府,多有观察。发现几个侍从端着几个西瓜经过面前,仔细一看,这西瓜皮有皱、梗发黄。

这是怎么回事,说是请吃西瓜,却拿几个陈瓜来凑数?王府是什么地方?请客这么敷衍?显然吃瓜一事有蹊跷。回头一看,府门也已关闭。

张昺情知不妙,对谢贵说:”事败,吾命休矣!“

《明史》载:

绐昺、贵入,至端礼门,为仗兵所执,俱不屈死。

这两人与张信不同,他们宁死不降,最后被朱棣处死。这就是所谓见瓜皮知祸至的事件经过。

若干年后,宁王朱宸濠也曾弄过这么一出,他把南昌当地的官员请过来吃西瓜,然后趁机拿下都御史孙燧、副使许逵,当场处死,然后宣布起兵。然而他与其祖朱棣的命运不同,他最终被王阳明所破。

朱棣邀请两位大臣吃西瓜,看到瓜皮后,大臣为何说“我命休矣!”?

朱棣请两位大臣吃西瓜,看到瓜皮就说吾命休矣?这样的说法不过是在博眼球罢了,西瓜在当时发生的事件之中,只不过是个道具而已,而关于这件事,主要还是要从建文帝削藩,朱棣密谋先发制人说起。

明朝建立之后,贫苦出身的朱元璋为了让老朱家的子孙后代保全荣华富贵,不顾汉朝七国之乱与晋朝八王之乱等教训,执意恢复分封制度。

虽然朱元璋也立下了各种规矩来约束诸王,但压根儿没什么效果,朱元璋在世的时候,诸王畏惧于他的威严,不敢轻举妄动,但是朱元璋驾崩之后朱允炆登基,情况就完全改变了。

当年朱元璋称帝后,宠爱朱标封其为储君,然而朱标在洪武二十五年英年早逝,爱屋及乌的朱元璋不肯择立其他儿子,而是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册立为了皇太孙,直接传位给朱允炆。

对于年纪轻轻的朱允炆来说,他的那一群战功赫赫能力卓越的叔叔们,实在是不小的威胁,对他形成了极大的压力,最终朱允炆在齐泰等人建议下,开始削藩,而首当其冲就是周王朱橚。

按照《明史》的说法,朱允炆之所以首先处置朱橚,是因为他与燕王朱棣出于同母,燕王在北平势力很大,削掉他的弟弟也算是在翦除燕王羽翼。

在周王朱橚被削之后,湘王也被削,一时之间诸王人心惶惶,而身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对于侄子的行为寝食难安,在姚广孝等人建议下,最终下定决心谋反。

此后,朱棣装疯卖傻,把自己关在猪圈里吃喝,而暗地里筹措军饷兵器与粮草,半年之后,朱棣麾下一个叫做邓庸的将领被朱允炆扣留,严刑逼供之下,朱允炆知道了朱棣的图谋。

惊惧之下,建文帝朱允炆与兵部尚书齐泰等人商定,向北平的三位将领张信、张昺与谢贵。

《明史·张信传》:张信受密诏,令与张昺、谢贵谋燕王。

换言之,朱允炆其实是想兵不血刃,不费一兵一卒,利用燕王朱棣手下的三位将领,直接暗中除掉朱棣,但是这个计划后来却出了差错。

按照《明史》记载:

张信忧惧不知所为,母怪问之,信以告,母大惊曰:不可!汝父每言王气在燕,汝无妄举,灭家族。信密以情输成祖。

张信得到朱允炆密诏之后非常忧虑害怕,而他的母亲知道后,告诉他燕王是有帝王之气的人,所以建议张信投向燕王一边,张信听了母亲的话,暗中见到朱棣,将这件事和盘托出。

朱棣知道以后,连忙与姚广孝等人商量,最终朱棣让燕王府的人故意去杀了张昺与谢贵两人府里的人,次日,以请客谢罪之名,将张昺与谢贵请去了燕王府。

当时正值盛夏酷热难耐,朱棣说燕王府得了一批新鲜的西瓜,请两位将领尝尝鲜,顺便接受他管教约束不言的罪过,张昺和谢贵也没怀疑,直接就前去赴宴。

结果两人到了燕王府之后,见到几个侍从端着西瓜经过长廊,仔细看看,那些西瓜瓜皮皱巴巴的还有些黄,很明显已经不新鲜了,张昺觉得有点奇怪,但也说不上来。

然而宴席还没开始,燕王府突然门户紧闭,府中出动重兵将两人与随行人员团团包围,张昺对谢贵道:事败,吾命休矣!

《明史·张昺传》记载:绐昺、贵入,至端礼门,为伏兵所执,俱不屈死。

张昺与谢贵被拿下之后,怎么都不肯投降,最终都被朱棣所处决,张昺临终所说“宁做端头之鬼,不做易主之臣”,流传后世颇受敬仰。

朱棣邀请两位大臣吃西瓜,看到瓜皮后,大臣为何说“我命休矣!”?

朱元璋是小时候穷怕了,所以将皇子们分封到大明朝的各个地方,用自家人的权利来保证子孙后代的福分,这倒是与西周的分封制类似,但是也产生了与西周分封制相同的后果。

太子朱标是朱元璋一手带大的太子,甚至朱元璋为了给太子培养身边的势力,将开国功臣蓝玉等人一并拨给朱标使唤。但是朱标的身体没能扛过朱元璋,早早的便去世了。朱标的去世给朱元璋原本周密的布局痛了一个大窟窿,原本按照朱标的才华,镇压各地藩王和朝堂局势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朱元璋属意的皇长孙朱允炆太过年轻,权势和地位都远远比不过几位叔叔。不单单如此,就说是蓝玉一干人等,也随时能够将朱允炆的权势架空。

朱元璋为了替孙子洗清朝堂局势,以莫须有的罪名连蓝玉在内的一万多名大臣一起处斩。但是朱元璋还是太过于相信自己的儿子们,在对于各地藩王的态度上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指示。

朱允炆登基之后,因为各地藩王的权势过大,甚至可以在分封地上私自厉兵秣马,暗中蓄积力量与朝廷对抗,所以摆在朱允炆面前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削藩。

朱元璋的儿子众多,削藩并不是一件小事情,何况各个地方上驻守的王爷都是朱元璋所封赏的,若是大肆宣传削藩,必定会适得其反。所以朱允炆采用的是下下策,先从小藩王抓起,逐个击破。

其中朱允炆面对的最大对手,便是他的四叔朱棣。原本朱允炆削藩的旨意是暗中进行,但是不料因为其他藩王的反击,还是让其走漏的风声,传到了朱棣的耳中。

当时朱棣还在装疯卖傻,但是实际里已经开始准备相应的工作。而朱允炆这一次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调令张信、张昺、谢贵秘密抓捕朱棣。但是张信精通神算,早已经料定燕王非是池中之物,建文帝终究是敌不过燕王的,所以在三人前去之前,张信主动高密,提前泄露了风声。

朱允炆已经有了光明正大的行动,朱棣自然是不能束手就擒。在谢贵等人到达燕京之时,故意制造混乱,引起两人的不满,然后借机赔罪,将两人请入府中。

朱棣为两人准备的是一箩筐的西瓜,但是西瓜的色泽并不是新鲜,反而是有些干瘪。张昺、谢贵马上明白朱棣的想法,想要逃跑之时,大门已经重重上锁,潜伏在暗地中的杀手皆已经浮现,两人只能感叹“命不久矣”!

朱棣解决完两人之后,开始了光明正大的对峙,以“清君侧”发动一路向南京出发。而朱允炆的削藩早已经引起各路诸侯王爷的不满,因此原本应该是固若金汤的朝廷局势,一路上势如破竹,最后战火燃烧到了南京的紫禁城,建文帝本人至今也没有办法找到下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