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能称为“千古第一阳谋”的是什么?
刘备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身为汉室宗亲、玉叶金柯,因为老祖突出起来做的一个决定,竟然变成了织席贩履的老匹夫。要不是自己胆识过人、文韬武略,硬生生在这乱世里创出了一番事业,恐怕“刘备”这个名字真要在历史更迭中被人遗忘。
在《三国演义》第20回里,曹操把无官无爵的刘备拉到汉献帝面前,将他的功绩吹嘘了一番。谁知汉献帝的一句话却引出来了个“千古第一阳谋”。
汉献帝对这个跪在地上的人并不怎么感兴趣,自己明面上是皇帝,但实际上不过是任由曹操摆布的傀儡,见到曹操对他如此赞赏,只好逢场作戏地问了一句:“你是谁啊?”
本来是简简单单的一问,却成了刘备展示自己的一个机会,开始借题发挥起来。
玄德奏曰:“臣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刘雄之孙,刘弘之子也。”
刘备的回答让汉献帝满心欢喜,当即安排人拿来族谱念了起来。
“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刘胜。胜生陆城亭侯刘贞。贞生沛侯刘昂。昂生漳侯刘禄。禄生沂水侯刘恋。恋生钦阳侯刘英。英生安国侯刘建。建生广陵侯刘哀。哀生胶水侯刘宪。宪生祖邑侯刘舒。舒生祁阳侯刘谊。谊生原泽侯刘必。必生颍川侯刘达。达生丰灵侯刘不疑。不疑生济川侯刘惠。惠生东郡范令刘雄。雄生刘弘。弘不仕。刘备乃刘弘之子也。”
总结来说就是:往祖上翻19代人,汉献帝和刘备都是汉景帝的后代。
大家都知道,刘邦称帝后把韩信、彭越、臧荼在内的异姓诸侯王要么处死、要么收权,又把全国大片土地分封给了自己的刘姓后代,并且允许他们代代相传。
按理说,刘备身为汉室宗亲,怎么也能混个一官半爵,再不济也能受到朝廷供养,为什么偏偏沦落到乡野莽夫的地步呢?
想要解开刘备的悲剧之谜,就要从“千古第一阳谋”推恩令开始说起。
诸侯王的存在,一直让皇帝感到不自在。刘邦当初决定搞分封制的时候,想法其实是好的:嫡长子身为皇位继承人,坐镇长安;其余嫡次子、庶子分封到各地,给他们兵权和政权,共同拱卫京师。分封制让国家权力全部掌握在刘姓宗族手中。
可是当分封制施行了一段时间之后,诸侯王手里的权力越来越大,与皇帝的血缘关系也越来越淡化,皇权与地方诸侯国的矛盾不可避免地激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汉景帝时期的七王之乱。
不得不说,汉景帝是个有远大抱负的君主,但是诸侯王阻碍了他实现政治抱负,于是在他登基的第二年,便重用提倡削藩的晁错为御史大夫,开始谋划如何从诸侯手里把权力夺过来。
削藩刚刚开始的时候进展得十分顺利,汉景帝接连收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昂的部分封地,并没有引来过激的反抗。这样的结果让汉景帝十分高兴,心想用不了几年就可以把天下藩王全部拿下。
可当朝廷准备对吴王刘濞下手的时候,意外却发生了。
当时,汉景帝的削藩策略已经让整个朝廷人心惶惶,藩王们的心里产生了空前的危机感,当刘濞得知自己将成为下一个削藩对象的时候,当即与胶西王、齐王、楚王、赵王、淮南王取得联系,约定好起兵反叛。
公元前154年,吴、楚、赵、济南、胶西、胶东、淄川七国起兵,30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冲着长安进发,口中还喊着“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口号。
这样的结果令汉景帝始料不及,他不敢相信原本服服帖帖的诸侯王们居然有胆子反对自己,但事已至此后悔已经来不及了。不过叛军的目的是“清君侧”,所以汉景帝授意丞相陶青、中尉陈嘉等人弹劾晁错,他再借坡下驴批准斩杀晁错,也算是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
晁错死了,可是七位诸侯王却并没有撤兵,反而认为汉景帝软弱无能,气焰更加嚣张,吴王刘濞甚至自封为东帝,与长安朝廷分庭抗礼。
最终,汉景帝忍无可忍,派出周亚夫、栾布、窦婴等大将率兵各个击破。短短三个月,七王之乱便被平息,而七位诸侯王也全部自杀。
汉武帝继位后,皇权和地方诸侯都不敢轻举妄动。虽然朝廷取得了七王之乱的最终胜利,但从那之后双方都不敢轻举妄动。
为了平定叛乱,朝廷的财政已经捉襟见肘,如果这个时候继续削藩,恐怕会引起更激烈的反抗。而那些诸侯们有了前车之鉴,对朝廷也形成了表面的顺从。在之后的十几年时间里,双方谁都不敢轻举妄动,局势一度僵持,就算是汉武帝刘彻继位的头几个年头,也不敢轻易谈削藩。
正当汉武帝为诸侯王的存在烦恼得夜不能寐之时,一个集诸子百家之长的大才子走进了他的视线。
公元前127年,主父偃上表了一封奏疏,汉武帝只看了一眼便开怀大笑。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在这里不得不称赞一下主父偃的腹黑程度。
在汉朝实行的分封制里,土地、权力、军队都是由嫡长子继承的,那些庶子捞不到半点好处。而现在主父偃推出的这个“推恩令”里,规定诸侯王们要拿出一部分封地赐给其余兄弟,而且从现在开始,不论嫡长子还是庶子,都有继承土地的权力。
如此一来,那些庶子们就成了拥护“推恩令”的后盾,如果诸侯王们不愿意分出土地,必定沦落到群起而攻之的下场。
最终,诸侯们陷入“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其扼塞地利”的尴尬局面,最强大的诸侯王也不过掌握十几个城池,他们再也没有实力和朝廷对抗。
自“推恩令”之后,诸侯们只能任朝廷宰割。公元前112年,汉武帝用了一个借口,直接废掉了一百多个诸侯。
原来汉武帝想要祭祖,但是国库里专门用来祭祀的酎金不够了,所以他灵机一动要求诸侯们捐一些出来。我个人认为让诸侯捐酎金是假,利用接口揪诸侯的小辫子才是真。
诸侯们虽然不愿意捐,但又害怕朝廷怪罪,只好乖乖地把黄金双手奉上。谁知汉武帝看着一仓库灼灼生辉的金子,当即龙颜大怒。
这些金子成色不好,那些金子分量明显不够……
靠着这些借口,汉武帝大手一挥,106个诸侯立刻被贬为庶民。
这个大动作可吓坏了其余诸侯,从那之后他们对朝廷言听计从,再也不敢兴风作浪。
历史上,能称为“千古第一阳谋”的是什么?
论持久战
历史上,能称为“千古第一阳谋”的是什么?
历史上最早的阳谋当属《二桃杀三士》。
春秋时代齐景公帐下有三员大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战功彪炳,但也因此恃功而骄,晏子为避免造成未来可能的祸害,建议齐景公早日消除祸患。
晏子设了一个局:让齐景公把三位勇士请来,要赏赐他们三位两颗珍贵的桃子;而三个人无法平分两颗桃子,晏子便提出协调办法——三人比功劳,功劳大的就可以取一颗桃。公孙接与田开疆都先报出他们自己的功绩,分别各拿了一个桃子。这时,古冶子认为自己功劳更大,气得拔剑指责前二者;而公孙接与田开疆听到古冶子报出自己的功劳之后,也自觉不如,羞愧之余便将桃子让出并自尽。尽管如此,古冶子却对先前羞辱别人吹捧自己以及让别人为自己牺牲的丑态感到羞耻,因此也拔剑自刎——就这样,只靠着两颗桃子,兵不血刃地去掉三个威胁。
这个计谋利用的还是人性的弱点:攀比心和羞耻心。两颗小小的桃子,轻松解决了一个大的难题,这不是阳谋是什么?
历史上,能称为“千古第一阳谋”的是什么?
毛主席的《论持久战》
历史上,能称为“千古第一阳谋”的是什么?
推恩令!!!!
历史上,能称为“千古第一阳谋”的是什么?
如果只选一个,绝对推恩令,无解,明明不想执行,人家也不需要强制你执行,你自己还得乖乖执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