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杀死关羽后,为何有人说世人对他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
吕蒙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大将。他自少年以来,就以骁勇见长,在孙策手下就屡建功勋。到了孙权时期,在孙权的指导下,他折节向学,苦读兵书,慢慢成长为文武双全的将领。他和鲁肃谈论,让鲁肃刮目相看,留下了“吴下阿蒙”的典故。
在吕蒙的一生中,备受争议的就是他偷袭荆州,擒杀关羽的举动了。从战术上来看,吕蒙奇袭荆州,兵不血刃就拿下关羽严密设防的公安和江陵。并且在拿下江陵后,善待关羽手下将士的家眷,使得关羽的部下失去战心。双方不待交战,关羽的部下就纷纷离散。关羽势穷,只得走保麦城。在随后的突围西走的过程中,被东吴的伏兵擒杀。
关羽是三国时期的名将,他斩颜良解白马之围,水淹七军威震华夏。面对这样的将领,吕蒙能够以极小的代价,取得歼灭性的战果,是难能可贵的。他白衣渡江袭取荆州的战例,也被作为奇袭战的经典战例载入史册。
因此,对吕蒙赞赏的评价主要在于对他的谦虚好学,能够取长补短,成长为文武双全的将领。在战争中,他智勇双全,能够出奇制胜。孙权评价他,“又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於子敬。”
但是,吕蒙袭取荆州的举动,在战术上是成功的,可在战略上是失败的。他直接破坏了孙刘联盟,引发了后来的夷陵之战。如果不是曹魏的君主曹丕无能,可能东吴就因此陷入了灭顶之灾。可是,这一切真的要吕蒙个人来负责吗?
其实,如果要说有人为破坏联盟袭取荆州负责,孙权应该是最大的责任人。在孙策将东吴交给孙权的时候,就对自己和孙权的优缺点做了对比。他说“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在周瑜在世的时候,有周瑜的辅佐,孙权还有争夺中原的雄心。但是,周瑜英年早逝,当孙权亲自率领军队北伐的时候,才真正感觉这个任务是自己力不从心的。他在逍遥津几乎丧命后,就开始把自己的战略改为了保有江东。
但是,要保有江东,就必须全据长江,这样,位居上游的荆州就成为了孙权必须要占有的地方。这个时候,孙权对当年劝自己把南郡借给刘备的鲁肃十分不满,一心想要回荆州。这就如同一个土财主修院墙一样,缺少了荆州那一块,孙权心里总是感觉不安全,不踏实。
鲁肃在世的时候,由于鲁肃在中间的斡旋,孙权和刘备双方还能够和平相处。但是,当鲁肃一死,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就在于接替鲁肃职位的吕蒙身上。
吕蒙之所以得到孙权的重用,是因为他的战略思想和孙权是一致的。在鲁肃执掌军权的时候,吕蒙就为他出谋划策,说了五条计策,来对付关羽。鲁肃虽然没有赞同实施这些计策,但是他心里也知道,这些计谋在自己死后,肯定会实施的。
果不其然,在鲁肃死后,孙权和吕蒙一拍即合,决定武力夺回荆州。孙权和吕蒙先是探讨了夺取徐州的计划,吕蒙认为,夺取徐州是可以的,但是夺取之后,要保守它需要的军力过多。不如夺取荆州,这样能够达到全据长江的战略目标。
其实,吕蒙的战略观点和孙权一样,他们已经放弃了北向争夺中原的目标。他们的想法就算建立自己的安全王国,陷进了保守的泥潭。在这种没有远虑,自私自利的想法驱使下,孙权和吕蒙君臣选择了破坏联盟,夺取荆州的战略。
我们能够看到,当吕蒙夺取荆州的时候,曹操所采取的策略。他把三角斗争的策略玩得炉火纯青。曹操先是把孙权要袭击荆州的信用箭射给关羽,然后在关羽撤军的时候命令手下不得追击。这样一来,曹操就能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
而吕蒙夺取荆州,他只看到眼前的小利,又不能把握时机。在关羽和曹操还没有消耗过度的时候,就出兵夺取荆州。等于是为曹操解了围,还为自己引来了刘备的报复。这种行为,完全违背了三角斗争的原则。如果和曹操的行动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尤其恶劣的是,吕蒙夺取荆州后,还连关羽都不放过,一定要对他赶尽杀绝。如果放关羽一条生路,还可以为两家重归于好留个退路。可是,吕蒙杀了关羽,就必然要面临着刘备的报复。这是因为,作为刘备的得力干将,跟随刘备转战一生的将领,刘备如果不为关羽报仇,他的部下马上就会离心离德,分崩离析。这是刘备不允许出现的现象。
那么,一旦刘备和东吴的战端一开,前有刘备的军队,后有虎视眈眈的曹魏的军队。东吴很可能会陷入刘备和曹魏的夹击之中。如果那样,东吴立刻就会亡国。只是东吴侥幸,遇上了曹丕这样的愚蠢的君主,才苟延残喘了下来。可是,经过夷陵之战的消耗,蜀汉和东吴都失去了争夺天下的资格,灭亡只是早晚的事了。
结语:
吕蒙是一员骁勇善战的将领,在孙权的指导下,他通过学习,成长为文武全才的将领。他在和刘备集团的斗争中,处处显露出他的军事能力。在湘水之争时,他就兵不血刃的取得三郡。到了袭取荆州,他又采用了白衣渡江的计策,取得了战役的全胜,夺取了荆州,擒杀了关羽。
但是,吕蒙的战略头脑很差,他的学习,只是学得了一些皮毛。他迎合孙权的意图,建议夺取荆州,实际上给东吴铸成大错。他实际上是把周瑜和鲁肃的进取中原的战略方针,改成了保守江南的战略方针。这样,他不惜败盟,造成的自相残杀的局面,使得曹魏渔翁得利。可以说,吕蒙就是造成蜀汉和东吴双双失败的罪魁祸首。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吕蒙杀死关羽后,为何有人说世人对他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
关羽,这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名字
诸位看官一听这名字就首先延伸想到“义”
他是“义气”化身,“勇武”的代表
跑江湖的绿林好汉拜关羽,行商也要拜关羽。
关羽刮骨疗伤、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华雄道义释曹操、威震华夏等事迹,实在是太深入人心,故而数年来,对于关羽的同情便从未停止过。我们崇拜英雄,我们为他的结局感到遗憾。
何况他不是堂堂正正在战场战死,而是死于吕蒙“小人”阴谋诡计之下
你说能给吕蒙好的评价嘛?
东汉末年,英雄层出不穷,不仅是三分天下的曹操,孙权和刘备,就是他们手下的大将都足以名垂千古,其中东吴的人才比起刘备手下的大将毫不逊色,就说吴国的大都督,都是能独当一面的人中龙凤,比如周瑜,鲁肃,吕蒙等,他们对东吴忠心耿耿,立下许多汗马功劳。史上流传下来一句出名的话“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句话说的就是吕蒙。
吕蒙能让人记住的最大功劳,就是打败关羽,帮吴国除掉了一个心腹大患,还把荆州收了回来。众所周知刘备义借荆州起家,一借就不还了,哟呵,这不是耍流氓嘛?
鲁肃曾为这事奔波了无数遍,都被诸葛亮等人打发掉了,对于此事,孙权也很无奈。还派蜀国大将关羽过来镇守。东吴没有办法,就想了一出曲线救国之策,打算与关羽和亲,搞好关系,然后慢慢让他把荆州还回来,但是关羽拒绝了,一点也没有给吴国面子,不仅如此,关羽的态度还十分嚣张,对前来求亲的使节破口大骂,引得吴国群情激愤。关羽仗着自己的名气和本事,非常看不起吕蒙,觉得他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儿,对吕蒙的使者非常傲慢。吕蒙为了争这口气,就绞尽脑汁想了一个主意,要打败关羽。
吕蒙以治丧的理由,向关羽借道荆州。关羽同意了,认为凭吕蒙本事也翻不起什么浪花来 ,根本就没把这几百个人放在眼里,但没想到的是,吕蒙的人却把荆州守水寨的士兵给杀了,给东呈的大部队打开了一个缺口,之后吴国的大部队迅速占领了荆州,关羽败走麦城,后被吕蒙抓住给杀了。
这是三国,各为其主,把他关羽杀了怎么了,就因为他名气大还不能杀呀!这大概就是肯定吕蒙行为的一方了
吕蒙杀死关羽后,为何有人说世人对他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
吕蒙擒杀当时“威震华夏”,连曹操都想避其锋芒的关羽,是他一生中最高光的时刻。但吕蒙擒杀关羽在战略和谋略上都存在较大的失误,简单来说,吕蒙中了曹魏“借刀杀人”之计,看似立下了不世之功,实则得不偿失。
关羽于樊城围曹仁,接着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曹操一度想迁都避其锋芒,这时司马懿和蒋济进言说:“刘备与孙权外亲内疏、貌合神离,孙权必不会坐看关羽势大,可以派人劝说孙权偷袭关羽后方,并许诺将长江以南封给孙权,则可解樊城之围。”
“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司马宣王及济说太祖曰:‘于禁等为水所没,非战攻之失,於国家大计未足有损。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太祖如其言。”——《三国志▪蒋济传》
孙权在吕蒙的再三建议下,决定答应曹操的要求,偷袭关羽。为此,孙权专门给曹操写了信,并叮嘱曹操不要将消息泄露,以免关羽有所防备。曹操召集群臣议事,众人都认为应该保密,只有董昭认为应该泄密,原因有二:一则可以使关羽掉头回去攻打孙权,樊城之围自然可解;二来即便关羽不回头攻打孙权,闻知关羽后方遭袭,樊城守将也能提高士气。曹操采纳了董昭的意见,命徐晃将孙权写的密信抄了好几份,分别射入樊城和关羽军营中,樊城将士看到消息后,士气百倍。
“太祖诘群臣,群臣咸言宜当密之。昭曰:‘军事尚权,期于合宜。宜应权以密,而内露之。羽闻权上,若还自护,围则速解,便获其利。可使两贼相对衔持,坐待其弊。秘而不露,使权得志,非计之上。又,围中将吏不知有救,计粮怖惧,傥有他意,为难不小。露之为便。且羽为人强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太祖曰:‘善’。即敕救将徐晃以权书射著围里及羽屯中,围里闻之,志气百倍。羽果犹豫。权军至,得其二城,羽乃破败。”——《三国志▪董昭传》
原本是关、曹之战,在吕蒙的建议下,东吴横插一脚,变成了关、孙之战,而且曹操至始自终报着利用孙权的心思,将孙权的密信泄露给关羽,进而不仅解了樊城之围,而且从这场战争中从容抽出身来。
关羽在前线被徐晃击败,后方又被吕蒙偷袭,曹仁等人都认为,此时正是擒拿关羽的好时机。谋士赵俨却对曹操献计说:“如今关羽已成孤军,应该将他留下作为孙权的心腹之患。”曹操听从了赵俨的建议,下令曹仁暂缓追击。
曹操并不是没有机会擒拿关羽,只不过是用关羽来牵制孙权。这样,吕蒙才立下了擒杀关羽的大功。结果正如曹魏谋士刘晔所料:“蜀国虽小,但刘备与关羽情同父子,关羽死后,刘备一定会为他报仇。”
“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三国志▪刘晔传》
公元221年,刘备为给关羽报仇,不顾赵云等人的劝阻,大举伐吴。吴国大为震动,举全国之力来阻挡刘备。这时,刘晔又向曹丕进言:“吴、蜀二国地小国微,不相互为援,反而互相攻伐,这是自取灭亡之道。趁现在外有蜀国牵制,。如果我们派兵偷袭吴国,不出一月,吴国必亡。”
只可惜,刘备遇上了年轻有为的陆逊,而曹丕也未能采纳刘晔的计策,东吴这才躲过了灭国之灾。可见,吕蒙擒杀关羽的步步计划,都在曹魏的预料之中,其结果也只是夺回了荆州,削弱了自己的盟友,反而使曹魏得利。
如果不是曹操早死,曹丕没有听取刘晔的计谋,东吴立即便有灭国之灾,大功成大过。只是机缘巧合之下,吕蒙擒杀关羽的危难后果,并没有表现出来。这也有了后来历史学家蔡东藩先生所说:“关公之败,失之过刚,吕蒙虽胜,不能无罪;亲汉贼而仇汉裔,蒙亦何心?此后人之所以深嫉吕,而不能忘怀于鲁子敬也。”
吕蒙杀死关羽后,为何有人说世人对他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
吕蒙杀死关羽,完全是没脑子的表现。
在军阀混战中,其实是很少杀死重要人物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会招来对方不计后果的报复。
所以,赤壁一战曹操战败后,孙刘两家基本是把曹操往对方那边撵,谁也不杀曹操。原因很简单,谁杀了曹操,便会引来曹操军团的报复。这也是诸葛亮派关羽堵曹操的原因。
吕蒙杀死关羽,孙权心里一惊,赶忙把祸水往曹操身上引,把关羽人头送给曹操,并称是奉丞相之命。
曹操何等聪明,怎会上当,便有了封侯,大葬,满朝文武送葬的一番操作。之后,刘备疯狂报复,双方交战,大伤元气。
吕蒙杀死关羽,一心只想着扬名立万,不顾后果,也暴露了自己的短板。之后,孙权弃之不用。
吕蒙杀死关羽后,为何有人说世人对他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
这主要要从两部分来评价。
一是情感上。
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再加上几千年来,关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超级高的。“汉封侯宋封王清封大帝,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这说的就是关羽了。
吕蒙白衣渡江,夺荆州而杀关羽,对于关羽的拥趸来说,肯定是无法接受的。
因此,吕蒙得到的负面评价就比较多。
然而吕蒙确实也是一位名人,至少我们知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知道不复“吴下阿蒙”的成语,那说的都是吕蒙。
二是从实际情况分析。
站在东吴的角度来说,收回荆州是绝对正确的。付出一定的代价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不能因此而完全破坏吴蜀联盟。
吕蒙夺荆州而不杀关羽,那么事情的结果就不一样。尽管后来夷陵之战,东吴取胜,但是从大的治国方略来说,得荆州而失盟约,其实对于吴蜀两国来说,灭亡已成为定数,只不过早晚罢了。
但是吕蒙杀关羽的心是执拗的,甚至可以说是长久以来的宿怨。
相传,吕蒙是周瑜的学生兼粉丝,他把周瑜早死的部分原因归咎于蜀国,才有后来的举动。
也正因为这样,吕蒙夺荆州杀关羽是毁誉各半。
吕蒙杀死关羽后,为何有人说世人对他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析,仅为个人观点。
“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具史记载关羽经过16位皇帝23次颁旨加封,逐渐神化。对于封建皇帝而言,加封的动机都是有目的性的。关羽也逐渐被我们熟知,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日益剧增。罗贯中《三国演义》更是推崇关羽,义薄云天,忠君无二。 吕蒙年少时家境贫寒,战乱年代,搏命当兵或许会出头,就跟随姐夫身边打仗。凭借自己胆识及过人之处逐渐赢得了孙策的器重。后孙权劝学,逐渐认识到自己不足,发奋读书,勤能补拙终成一代名将。吕蒙解夷陵围,救甘宁、随孙权征皖城、夺三郡,征合肥、破荆州,擒关羽,为东吴立下赫赫战功,他的发奋读书的事迹也被流传至今。吕蒙大丈夫也! 历史就是这样,立场不同,结果不同,评价不同。站在蜀国位置看吴国,夺荆州,杀关羽,可恨,可憎,应诛杀吕蒙,灭吴国报仇。站在吴国位置看蜀国,夺荆州,战略要地,兵家必争,无错。杀关羽,无错。关羽被擒,赴死不降,怎么办?当大爷供起来或囚禁,恐怕刘备变着法要营救,那不等于放虎归山!直接放了,更不可能。如果放了,搞不好关羽明天就领兵来夺荆州,恐怕历史要改写了。假设来说,吕蒙夺荆州失败,被关羽擒,吕蒙不降,关羽杀不杀他。不用说,直接砍了完事儿,留着过年呢!难道只允许关羽杀别人,不许别人杀关羽?没这道理不是。战场之上,无关名与义,只有生与死,生的人才有权利说话。国与国之间,无关个人生与死,只有利与益,胜的国才有权利说话。 我们熟知的关羽,是被历朝历代皇帝逐渐封神而成关羽,以便更好的利用关羽忠君的思想加强统治。我们唾骂卑鄙小人的吕蒙,其实是一个励志图强的大丈夫,身上闪光点更是不少。看待历史,不要有情绪,不要有立场,迷雾就会散去,真相才能浮出!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