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曹魏名将钟会刚反就失败了?

钟会自己有谋略、有重兵、又有有姜维协助。

钟会不如邓艾,邓艾是长期带兵的,钟会不是长期带兵的。他之所以能够杀掉邓艾,那是因为他忠于晋王,争权夺利的时候,他的部队肯定也会站在他那边。但是如果一旦起兵造反的话,这个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好比曹操称王加九锡,权倾朝野,一言九鼎,相当于实际上的皇帝,但就差一脚当不了真正的皇帝,因为你权倾朝野,胡作非为,大家都还能忍受,但是改朝换代那个可能触动了所有人的利益。就像董卓立汉献帝,然后残杀百官。也能够忍受,但如果董卓成帝的话,那性质完全变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袁术称帝,结果被唾沫淹死掉了。因为人心,它需要很多年的收复下去,大家才承认你的正统地位,而钟会带的这支部队是忠于晋王,所以钟会起兵造反,他们自然不肯了,肯定会把他当成乱臣贼子杀了。

再说钟会这支部队里的影响力没有,有的只是权势,失败也是必然。

为何曹魏名将钟会刚反就失败了?

钟会造反就是作死,首先来看他的计划:

他准备先“矫太后遗诏”(《三国志·钟会传》),诛杀司马昭,获得政变的合法性;然后把魏军团以上军官都宰了:“可尽杀牙门骑都以上”(《三国志·钟会传》)。命令姜维等蜀将领兵五万出斜谷,自己带兵随后跟进,一举夺取长安,而后攻克洛阳,夺取天下。“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做刘备也。”(《三国志·钟会传》)钟会尽情表演的时候,姜维就一个人静静的看着他装逼。大概也只有钟会这种自作聪明、一天到晚都运筹帷幄,从来不懂得时事艰险的士家子弟才会想出如此愚蠢的计划。

这个蠢到家的计划就等于自杀,绝无成功的可能。首先蜀地刚刚经历了一场大规模战争,还没有恢复元气,当年供给姜维三四万人马都有困难,现在供给接近二十万大军,完全没有能力。其次这些兵将都不是本地人,家乡都在北方,蜀军将领就在不久前还是是仇敌,现在突然变指挥官,根本不可能指挥的动。最后,也是最简单的一个问题,你钟会把身边所有的自己人都杀光了,蜀国的将领是听你的还是听姜维的,最后多余的不就是你自己吗?所以姜维看着钟会作死的过程,心里肯定很开心,于是他悄悄的向刘禅捎了句话:“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华阳国志》)

既然钟会要自杀,那么大家一起来成全他。就在钟会准备为了偶像赞许的目光杀光自己所有将领之前,魏军将领们先不干了,都是拿枪杆子的,你要弄死我?看谁弄死谁!胡烈、丘建等魏军将领奋起反击,乱兵已经杀到钟会门口了,他还没弄清楚怎么回事,正在向姜维的部下发放兵器铠甲,问姜维:“兵来似欲作恶,当何云?”(《三国志·钟会传》)这位智囊面对生死关头的压力完全成了白痴,什么似欲作恶,就是来杀你的,还问什么问。姜维一听外面吵闹异常知道钟会的白痴计谋出状况了,这时候名将的素质再度体现,姜维说出了此生最后一句话:“但当击之耳。”(《三国志·钟会传》)杀吧!没什么好说的啦。说完六十多岁的老翁姜维“手杀五六人”(《三国志·钟会传》)用一波Penta Kill,完成了自己人生的告别演出,英雄直到最后一刻依然战斗在舞台上。

本篇为“千古名将英雄梦”特约作者孙教授“sunnyshine”所作,未经作者授权,禁止转载

为何曹魏名将钟会刚反就失败了?

公元262年,司马昭大举伐蜀。伐蜀的最高指挥官钟会,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伐蜀胜利后,他就阴谋清除异己、笼络蜀中官员。钟会认为凭借他手中握有的军队以及蜀中的资源,打出消灭乱臣司马昭的旗号,一定有机会取代司马昭。钟会也做了最坏的打算,即使无法打败司马昭,也可以割据蜀中。

但这只是钟会的一种错觉,因为此时的钟会不过是司马家族的一个高级打工仔。凭他这点实力就想造司马家族的反,他也把造反看得太容易了。

杀掉邓艾之后,钟会以为那二十万伐蜀大军已完全属于自己了。他忘了,他之所以能够指挥二十万军队,是因为司马昭的授权。如果钟会背叛了司马昭,那他就需要靠自己的能力指挥这支军队。

可问题是,钟会哪有这种能力呢?军队的各级将领,有多少是受到钟会的赏识而获得提拔的呢?二十万将士,有多少人一心想造司马昭的反呢?钟会认为自己一声令下,这支军队就会跟随自己造司马昭的反,那只是他的一厢情愿。

钟会在背叛司马昭之后,他的军队就失控了。如何控制这支军队,已成为钟会的最大难题。钟会也许能依靠自己的亲兵,对魏军高级将领进行一次大清洗,然后让然后让自己的亲信大举接管魏军指挥权。可这种做法有个弊端:此时姜维已经投降钟会,如果钟会用这种方式获得了魏军指挥权,焉知姜维不会做钟会背后的黄雀呢?因为当时还在蜀中,姜维明显比钟会更有声望。

就算钟会压下姜维,杀光了魏军上层将领,并且让自己的亲信大举接管了魏军的指挥权,也很难控制这支军队。因为这二十万将士大多是北方人,他们的家属都在北方。他们是一支入侵敌国并征服敌国的军队,现在只是因为主帅的个人意愿,就造成自己军队将领大举被杀的事实,也实在有点荒唐。

成为大权在握军事长官之后,钟会本应心怀恐惧才对。因为这种实力很难造反成功,却很容易引起最高权力者的猜忌和怀疑。

看看钟会的狂妄无知,我们反而更能体会到司马懿的谨慎。在魏明帝托孤之时,司马懿在军政两界的影响力早已超过了伐蜀时的钟会。但司马懿面对曹爽的排挤一再退缩,夹着尾巴过了近十年的憋屈日子。而钟会呢?且不说司马昭手下能与他相提并论,甚至影响超过他的人还有很多,就是在伐蜀大军中也有卫瓘这种强人,足以与他分庭抗礼。

许多人认为:只要自己能够成为军队的最高军事长官,就有资格做乱臣贼子,这就是坐在书斋中幻想世界。如果做一个乱臣贼子真的如此容易,那所谓的世袭制早就在历史上消失了。如果这种观点能够成立,那最高军事长官岂非随时都有机会造反?可现实显然不是这样的。

一个帝国是否处于稳定状态,就看军政长官的权力大小是否源自于职务的高低。如果军政长官受到最高权力者的重用,那他就可以获得高职务,自然可以在军中呼风唤雨。如果最高权力者不再重用他,剥夺了他的相应职务,那他马上就变得一无所有了。在这种背景下,自然没有人能做乱臣贼子。

而一个帝国陷入混乱之时,通常是因为军政长官的权力与职务没有直接关系了。在这种时候,如果没有实力,职务再高也是白搭。如果有实力,皇帝就必须得授予你相应的职务。所以乱世之时,兵强马壮者才是大爷,没有实力说什么也是白搭。

一个新兴帝国的建立,就是构建起新的权力秩序。一个老牌帝国的崩溃,就是权力秩序的崩溃。

司马氏经过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两代三人的努力,逐渐构建了一个以司马氏为中心的新兴帝国,但这种权力秩序却是非常不稳定的。因为在当时的背景下,所有的豪门士族都有可能成为首席执政官的竞争者。在这种背景下,司马昭有足够的实力,自然可以牢牢的控制着权力,但司马昭的子孙们呢?

明明只是豪门士族的代表之一,到底是怎样构建起新兴的帝国雏形呢?伐蜀就是开始,明天我们详细分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