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唐朝是如何延续百年的?
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
在这里,我先引用一下《宋史 尹源传》中的这句话。安史之乱正是因为诸侯(藩镇)让唐朝从原本的盛世局面急速走向了衰落,从此进入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也正是因为藩镇让唐朝得以延续150多年的时间。
安史之乱唐朝之初,先后经过李世民、李治、武则天等几任皇帝的励精图治,使得国家走向强盛,突厥、辽东、吐谷浑等地皆被收入囊中,最终奠定了它广阔的疆域。然而在新扩张的土地中,少数民族占大多数,时不时就会发生小规模的叛乱。为了巩固统治,唐玄宗在边境设立十个节度使,而安史之乱的主角安禄山为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统兵十八万。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与史思明合谋反唐,在范阳起兵,仅仅十几天就占领了整个河北。当消息传到长安时,唐玄宗并不相信安禄山会谋反,直到藩镇军队向西进攻长安才如梦初醒。可是这个时候再反击为时已晚,安禄山早就已经自称大燕皇帝,长安城岌岌可危。
唐玄宗带领后宫家眷出逃,入蜀之后太子李亨同陈玄礼发动兵变,逼迫唐玄宗退位,李亨登基为唐肃宗。
一直到上元二年,历经7年的安史之乱被平定,虽然重新回归太平,但皇权却迅速弱化,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了藩镇割据一方的局面。
为什么唐朝还能延续百年呢?
虽然皇权弱化,但对藩镇还有一定的控制力。
唐朝末期,虽然藩镇有很大的自治力,势力范围内的经济、军事都由自己把持,但唯独政治方面还是收到朝廷的制约。
从唐中期设立开始,藩镇节度使都是由朝廷亲自任免的,“人事权”在皇帝手中,虽然现在皇权大不如前,但它的影响根深蒂固,只能通过时间慢慢弱化,而150年正是皇权对藩镇的控制弱化的时间,所以在唐昭宣帝天佑四年,宣武节度使朱温才废唐称帝。
藩镇之间相互掣肘。
从刚开始的十个节度使,到之后的四十六个藩镇,数量翻了将近五倍,他们之间都由各自的利益关系,注定不是铁板一块。所以在藩镇实力相当的时期谁都不可能率先推翻老东家(唐朝)的统治,维持唐朝就是维系自己的利益。
安史之乱后,出了几位励精图治的皇帝也是唐朝能够延续的原因。
- 唐宪宗:平定了四川、淮西、淄川节度使叛乱,使得部分藩镇有重新依附的趋势,皇权对藩镇的控制力加强。
- 唐武宗:征讨泽潞镇节度使,内征藩镇、外御回鹘,军事力量得到了加强;与此同时唐朝的税收也显著提高,被成为“会昌中兴”。
- 唐宣宗:他在位的时期,使晚唐的军事力量重新回到小高峰,吐蕃、安南、塞北都是这时被重新收复的。可惜他患了古代帝王的通病——追求长生,最终因为汞中毒身亡,因为他的功绩,后世将他看作比拟李世民的皇帝,称之为“小太宗”。
也正是因为唐朝后期这几位皇帝的中兴之治,让唐朝得以延存,不过早已破败的船仅靠几张纸糊是难以维持的,最终巨唐还是倒下了,中原大地重新进入了群雄割据的时代。
安史之乱后,唐朝是如何延续百年的?
安史之乱后,唐朝是如何延续百年的呢?国之坚,本之元。安史之乱莫过于乱,何以了得。
从唐玄宗末年至唐代宗初年(公元75 5年12月16日至公元763年2月17日)的以"安史"为代表的叛唐之谋。史称安史之乱。即"潘唐"争权之乱。平乱之后的李唐王朝,虽说万里萧条;社会动荡,但还是维持了其统治地位的。就其主要是因为唐王朝有过三次中兴。
图法中兴,削弱潘镇;恢复经济,减缓衰退。等等一系列举措是维持并延续其之后的一百多年统治的根本所在。
安史之乱后,唐朝是如何延续百年的?
历史上有100年就亡了的大一统王朝吗?
有,只有一个,就是元朝。
汉唐宋明清,只要稳住了,每一个王朝,至少都是二三百年。安史之乱,爆发于755年,唐朝建立于618年,到这时,大唐帝国才运行了137年。
安史之乱动摇了大唐的根基,使国家内部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破坏了皇权的基础。但时代还需要大唐,大唐这时还有极强的生命力。于是上天给了大唐两张牌,让大唐又延续了144年,至907年才灭亡。
这两张牌,一个是地,一个是人。地是淮南和江南,人是德宗时的宰相杨炎。
这两张牌保证了大唐拥有源源不断的财源,维持了帝国的运转。
一、我们先来说地。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唐朝采用了两个新政策。一个是和回鹘联盟,第二个就是把边疆的藩镇制度扩大到唐朝全境。
藩镇最高领导是节度使,节度使对藩镇内的军队和人民有绝对的控制权,这就极大的调动了地方上的积极性。藩镇的设立就好比是太平天国时期,清朝政府设立的团练一样。
中央的控制力和战斗力不行了,只能放开手脚让地方去干。
藩镇制度的设立起于武则天,一开始只在边疆设立,防止和抵御外患。
最初藩镇的节度使都是由汉人来担任,并且当过节度使的人,大部分后来都到中央当了宰相。
玄宗时,李林甫当了宰相。他为了防止边疆的节度使和他争相位,就上书,建议唐玄宗让胡人武将担任节度使,说胡人勇猛善战。
于是安禄山、史思明之类的胡人武夫就当了节度使,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祸根。
安史之乱后,唐朝全境出现了大量的藩镇,中央能直接统治的地方只限于首都周围等有限区域。但是呢,全国的这些藩镇,并非都是反对中央的,想搞独立的,服从唐朝中央指挥的藩镇也有很多,这些藩镇历史上叫做“顺地”。
我们对比一下,这就像曾国藩一样,虽然他的湘军很厉害,但是他不反清。
而历史的幸运就在这里。江南和淮南这些经济富裕地区藩镇,恰恰都是唐朝的“顺地”。
例如杜佑和李吉甫等人,他们就是担任过淮南节度史之后,又作为宰相而进入朝廷,然后中央再任命新的节度使。
而那些不是顺地的藩镇,新的节度使的任命都是由上一任的节度使说了算,而且大都是老子传儿子,如果唐王朝不同意,往往就要发生军事冲突。
唐朝对江南富裕地区的牢牢控制,正是保证它拥有源源不断的财源,得以顺利再统治一个半世纪的重要力量源泉。
二、另一个为唐朝提供了强大的财源,保证了唐朝运转的,是两税法。这是由德宗时期的宰相扬炎提出的。两税法之前,唐朝实行的是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简单来说,就是国家按人口把土地分配给个人,把这些人录入户籍,然后再按户籍人口来征税,不管你有多少土地。
但到唐朝中后期,大量的土地被富人兼并,很多普通百姓已经没有田地了,或者只有很少的田地了,但还是得交税。
大量的普通百姓交不起税,怎么办呢?
他们干脆就抛弃了自己的户籍,纷纷卖入拥有大量土地的富人家为奴,这样就能避免交税。
逃籍的农户越来越多,朝廷能征收的税款就越来越少。
到安史之乱以后,国家能掌握的户籍更是大幅减少。
面对这种情况,德宗时的宰相杨炎提出了两税法。
两税法,简单来说就是由向人口征税转变为向土地和财产征税。
每年夏天和秋天分两次征税,所以叫两税法。
对江南和淮南地区的控制,加上两税法的实施,再加上盐的专卖,开始使唐帝国富裕起来,提供了重建中央权力的基础。
也正是在此基础上,才有了唐朝后期的宪宗中兴。
唐宪宗即位初期,宰相李吉甫统计了当时国家的财务状况。根据其统计,与唐朝全盛时期的天宝年间相比,在税户减少一半的情况之下,国家收入是全盛时期的60%~70%。
在此充盈的财政基础上,唐宪宗建立了一支15万人的禁卫军,号称神策军。凭借这支军队,宪宗有力的抑制了藩镇势力,从而带来了唐朝的中兴局面。
参考书目《讲谈社中国的历史》、钱穆《国史大纲》
安史之乱后,唐朝是如何延续百年的?
“弱唐者,诸侯也;既弱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
安史之乱后,唐朝是如何延续百年的?
150多年,时间很长,没有几个有效的策略是熬不过去的。大清朝从鸦片战争起到灭亡,虽然经历了洋务运动和同治中兴,但也只熬了70多年。唐朝有几个策略是有效的
一:多封节度使(藩镇)。节度使形成的藩镇割据是一剂毒药也是一剂良药。晚唐一共封了89个藩镇。这么多藩镇必然不齐心,一两个强盛的藩镇想造反,取唐王朝而代之,其他藩镇未必同意,不得不说,藩镇都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河朔三镇的节度使想造反,自己当皇帝,其他藩镇的节度使怎么办呢?就只有支持造反还是效忠朝廷两个选择;
分析下支持造反的结果,如果造反成功,皇帝是带头造反的人坐的,没你什么事,皇帝之下还有什么位置比现在的节度使更威武呢,翻来翻去,就只有丞相一个位置了,但是入朝当丞相,还是做自己的山大王,这个不难选吧。
如果造反失败,后果不用多说,诛三族还是九族。
再来看看支持朝廷,如果成功,自然是有功之臣。如果朝廷失败了,后面还可以投降。
所以藩镇造反是下下策。事实也是这样的,89个藩镇中,只有11个造过反,不到八分之一。
二:唐宪宗李纯“元和中兴”唐宪宗李纯成功削藩,重振了唐王朝的威望
启用李愬这样有的军事天才平叛乱,李愬只用九千人就活捉了有几万大军的吴元济(《李愬雪夜入蔡州》说的就是这个故事),其他藩王望风而降。又延续了唐朝的国运
三:当然还有其他原因比如隋朝给留下的大运河,帮助唐朝从南方地区运输粮草(当时南方是效忠朝廷的)
安史之乱后,唐朝是如何延续百年的?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王朝的权力,可唐王朝依然延续了一百多年,因为藩镇不一定就和中央王朝对着干,有时候双方利益还是一致的,藩镇需要一个名义上的中央王朝!
唐朝末年确实出现了许多藩镇割据的局面,这些藩镇的长官对中央王朝阳奉阴违只顾壮大自己的实力,对朝廷也是爱理不理的,可没有哪个藩镇实力能傲视所有的藩镇,这就决定了没有藩镇去灭掉中央王朝自己上位,因为这成本太大,太不划算了!藩镇都有野心,都想入主朝廷取代唐王朝,可是现实不允许啊,各个藩镇实力差不多,有藩镇取代了唐王朝,那其他藩镇不会服从,就会联合起来“清君侧”,入主朝堂的藩镇能打得过联合起来的众藩镇吗,显然打不过啊,最后身死的下场,这实在是亏本生意啊,如果你实力超群把所有藩镇干掉那取代唐王朝没问题,可实力达不到那个地步,那取代唐王朝就是个丢命活,那何苦去干呢!何况管理一个国家和管理一个地区完全不是一回事啊,权力大了,麻烦也大,各藩镇的存在是削弱了中央王朝,可另一方面也制约了藩镇取代唐王朝的事情出现,大家维持表面的和平不就很好啊,暗地里继续壮大实力,等自己实力壮大了再取代唐王朝也不迟嘛,这一等,大家相安无事一百多年了!
别看藩镇都是有害的,其实也有它好的一面,藩镇虽然分割了中央权力,但同时也抵御异族,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完整,节制宦官文臣,维护了皇权稳定。唐朝后期四周异族蠢蠢欲动啊,边境的防卫压力大啊,这就需要藩镇抵御外族的侵扰,平时大家内斗,可抵御外族时,大家利益是一致的,不能让中原的江山被外族抢了去,因此藩镇就有着抵御外族侵扰的重任了,所以唐朝后期设置了那么多藩镇,因为唐朝中央王朝已经没有钱精力由中央的军队去抵御外族了,只有依仗地方藩镇去抵御外族了要让马干活就早让马吃草啊,所以中央王朝让藩镇有兵权有财权就很正常了!外部的威胁在,唐朝内部还是勉强维持一个平衡的局面,大家一起维持了一百多年!直到黄巢起义,打破了这个平衡。唐王朝不在了,大家就各自称王割据地方,也就有了后来动乱的五代十国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