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为什么会在东汉形成宦官专政的局面?
东汉时期,宦官的权力得到极大的发展,甚至达到了可以左右朝政、把持皇帝废立的程度,尤其是汉桓帝、汉灵帝时期,宦官专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
当时外戚的权力非常大,在朝堂中只手遮天,皇帝也只不过是他们眼皮底下的猎物。皇帝为了夺回统治权,必须找一个强有力的帮手,宦官便逐渐走向历史舞台。大家都知道,在刘邦建立汉朝之后,仅仅七年的时间就驾崩了,留下的是16岁的太子刘盈和太后吕雉。皇帝年纪尚小,不可能亲自处理朝政,而吕后又是刘邦建立汉朝的合伙人,她的权力欲望可谓不小,于是吕后便开始垂帘听政,任人唯亲,将自己家族的亲人提拔了起来。直到吕后去世,她的侄子吕产官任相国、吕禄官任大将军,一国文武都落在了吕氏家族手中。最后还是刘襄召集诸侯履行白马之盟才将吕氏彻底消灭。
虽然吕氏一族被拉下了历史舞台,但之后的数百年时间里,其他的外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例如王莽、窦宪、梁冀等等,他们在当时都是凌驾于皇权之上的存在。
直到汉桓帝刘志继位,他不满外戚的嚣张跋扈,想要除掉这个心腹大患,可是单凭自身的实力却无法与这么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抗衡。在权衡利弊之下,他选择了宦官这个集体作为自己的帮手。之所以选择宦官,无非以下几点原因:
宦官是自己接触最多的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他们都陪伴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对自己的话言听计从,论忠诚度和相识度来说,宦官都是不二的人选。
宦官没有实权,他们是皇权的牺牲品,只有依附于皇权才有立足之地,所以也不用担心以后会发生霍乱。
宦官是不健全的人,他们在入宫之前就已受过阉割之刑,一个残缺的人又怎么会与自己争夺权力呢?
于是汉桓帝与单超等五个宦官结盟,调集了几千名侍卫捉拿梁冀,最终梁氏被灭族,单超等宦官也因为除贼有功被封侯,于是宦官专政的局面开始形成。
要说汉桓帝重用太监是为了对抗外戚,等到外戚被消灭后,转而又对宦官进行敲打,但并没有将他们彻底踢出朝政的圈子,等到汉桓帝驾崩,灵帝即位后,宦官的势力有了一个大发展,皇权再也抑制不住这群“野兽”了。汉灵帝在位时期,涌现出了十二个权倾朝野的大宦官: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因为他们都任职中常侍,所以又称之为“十常侍”。
他们公开买卖官爵,以此谋获大量钱财;私铸货币,就连官府的铸币坊铸造的钱币都不及他们私铸的多;捏造罪名,残骸异己;甚至在皇宫内设立“裸游馆”,让那些宫女一丝不挂在水中嬉戏,供自己淫乐。
这样的所作所为,皇帝其实是知道的,但权力早就被宦官架空,身为一国之君想要惩治他们也是有心无力。
由于宦官集团霍乱朝堂,百姓苦不堪言,在积聚已久的怨言之下,终于爆发了黄巾起义,将那个满目疮痍的朝廷和宦官的“温柔乡”击的支离破碎。
在中国历史上,为什么会在东汉形成宦官专政的局面?
宦官的源流颇久,《周礼》中即有“阉人”“寺人”的称呼,他们服务于宫廷。“阉尹”是阉人的主管,主要职务是防守王室内部。赵高为秦二世之师,又为太尉。汉初设“中常侍”,吕后置“大谒者”,可以出入寝室,凡此等等,均是受过腐刑(又称宫刑)在宫中服务的男性;因为并无正式官位,只称为“做官的人”——宦者,亦称为“宦官”,宦官并不是表示歧视之意的称呼。多数宦官是俘虏或犯罪的人受刑而成,司马迁受宫刑后入宫为武帝掌私人文书,即是例子。武帝晚年常在宫中宴游,不常与朝臣接触,尚书、中书的权力日大。担任此类职位者,有时亦有士人,如班固的祖父曾在成帝时任中常侍。后汉自光武帝开始,宫中全部用受宫刑的宦者,自是宦官独存内廷,自成集团。明帝八年(65)左右,皇帝设中常侍四人、小黄门十人(前汉有黄门令管宦者,故亦称宦者为黄门),后扩充为中常侍十人、小黄门二十人,其他无职称的宦官人数也相当多,观后来袁绍尽杀宦官(189)两千余人便可知。
汉光武帝开国的一切施政,都是以如何能保持政权为目的,他个人兢兢业业,持盈保泰,摒除所有浮夸虚伪的措施。就当时的天下情况而言,这些措施确是对症下药。光武帝在政治上将皇帝的权力加以扩充,创建了中华历史上首次由君主一人大权独揽的制度,巩固了其后世子孙统治天下的基础。但这种君主专制制度的必要条件是君主英明练达,岂料刘秀的子孙多数短命。后汉共十二帝,名义上统治了一百九十六年,实际上自董卓入长安(189)后,皇帝便成了可怜虫,实际的皇权统治只有一百六十余年。再除掉开国的光武帝(三十三年)、明帝(十八年)、章帝(十三年)、和帝(十七年)四帝的统治共八十一年外,余下的八十多年共历八帝。这八位皇帝即位年龄最大的只有十五岁,最幼的仅百日;或为两岁幼儿,其余多为十岁左右儿童。做皇帝时为无知童稚而复夭寿,八位皇帝中除傀儡皇帝汉献帝之外,只有一人活到三十六岁,有三帝无子。这一群儿童,如何能“英明练达”去大权独揽!
在这种情况下,政权自然由小皇帝的母亲或名义上的母亲掌握。这些年轻的寡妇,被尊为皇太后。她们自幼生活在世宦之家,嫁与皇帝或太子,居住在深宫之中,对于天下国家大事和民生疾苦可谓茫然无知,大权一旦落到她们手中,她们自是惶惶然手足无措,只有求助于人。她们唯一可求助而又信赖的只有可以自由出入宫禁的父兄,也是儿皇帝的外祖父与舅父们,即“外戚”。等到皇帝年长结婚,皇后的父兄成为新外戚。如果太后不像王政君(元帝后)那样活到八十几岁,王家的外戚可以长期受到庇护,皇帝一定会联络新外戚打倒老外戚,也就是皇帝联络自己妻子的父兄们去打倒自己的外祖父与舅父们。后者早已当权,党羽众多,势力强大,儿皇帝只有用不离左右而又可私自出入宫禁的宦官去暗中策动朝中反对老外戚的力量。后汉因有王莽的前车之鉴,朝臣对外戚弄权素无好感,外戚秉政自然树立了不少敌人。何况在勤王的大前提下,朝臣自然乐于帮助皇帝将有权势的外戚消灭,宦官因此很受皇帝重视。由于皇帝夭寿,太后的命也不够长,于是相似的故事循环上演,殊少例外。外戚有更迭,此兴彼衰,一家倒下去,另一家又兴起来;而宦官却不然,他们自成一利害与共的集团,长幼相传,每参与一次皇帝与外戚的斗争,便增加一分历练,也增加了他们在朝廷中的一些党羽。宦官每立功一次,便接受皇帝的酬劳而获得一些权势,如此日积月累,他们的势力浸渐强大,夺权的能力也历练日精。当时名流领导的“清议”,均拥皇帝而贬外戚,没有想到所拥戴的实际上是宦官。自殇帝(106)至灵帝(189),光武帝所希冀能专制天下的七位皇帝,实际上都是外戚和宦官的傀儡。
外戚与宦官的权力斗争,以桓帝十三年(159)外戚梁冀被宦官单超、唐衡等五人杀死为划分,前期宦官权势不大,隐晦弄权。梁冀死后,单超等五人被皇帝封侯,世称“五侯”。从此宦官骄横暴敛,权倾天下。下面引的话,可见当时宦官声势嚣张的情况:
(宦官)举动回山海,呼吸变霜露。阿旨曲求,则光宠三族;直情忤意,则参夷五宗(五服内之宗亲)。……若夫高冠长剑,纡朱怀金者,布满宫闱;苴茅分虎(封侯之意),南面臣人者,盖以十数。府署第馆,棋列于都鄙;子弟支附,过半于州国。……所以海内嗟毒,志士穷栖。(《后汉书·宦者列传》)
从梁冀被宦官杀死到袁绍尽诛宦官计三十年,此三十年为宦官专恣的极盛时期。
除外戚与宦官外,后汉政治上另有一势力,可与上述势力颉颃的“清议”力量是由名流所领导的太学生所形成的。后汉士风以人伦气节相砥砺,上节已有叙述。这批人士包括若干重要官员,在早期多是反对外戚专政,疏谏母后擅权,不畏强权,置生死于度外,因此获罪被杀或自杀者。他们忠心耿耿,拥戴王室。外戚虽专擅,但多少有士大夫出身的背景,排斥异己固不遗余力,而对舆论清议却尚略有虑忌。故他们对反对者虽加以镇压,大致上尚不过分。至梁冀败后,宦官专恣,势力遍天下,“子弟支附,过半于州国”,以致“海内嗟毒,志士穷栖”。换言之,无论地方中央,都满布宦官的势力,各地的士人都在宦官的毒爪之下,受到荼毒与迫害。宦官的来源不外是罪犯与贫穷者,或丧风败德无法容身闾里之无赖,他们原本殊少受士大夫那一套道德操守熏陶,一朝得势便穷凶极恶,横征暴敛,肆行无忌。他们根本不在乎舆论清议,只知道攫取权力,而清议却去反对他们,结果如何可想而知,那便是世所熟知的“党锢之祸”。
外戚与宦官的斗争,双方壁垒分明,名流初期拥护宦官对抗外戚,是基于不知底细,以为是忠于皇室而反对揽权的外戚,不知隐匿在皇帝幕后的是宦官。至梁冀被杀,宦官由于政治斗争经验增多与多年培植党羽的结果,势力强大,气焰嚣张,名流始转而与外戚合作,陈蕃、窦武合作失败,仍是失败在洛阳中央军事受宦官控制。到灵帝崩(189),外戚何进与名流袁绍、袁术兄弟合谋诛宦官,乃召当时以悍勇著名的并州刺史董卓率兵来洛阳。董卓的兵未到,宦官侦悉何进等人的计划,先发制人,何进被杀。袁绍及何进部属合攻宫廷,袁术放火烧南宫,袁绍入北宫逮捕诸宦者,无论少长均杀之,凡两千余人。宦官领袖张让等挟少帝(189年四月至八月在位)逃出宫,为尚书卢植所逼,悉投水死,后汉的宦官至此被彻底清除,外戚亦因何进之死而被消灭。
在中国历史上,为什么会在东汉形成宦官专政的局面?
首先严格来说,东汉是宦官、外戚交替专政,而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皇帝继位多为幼主,自会导致皇权的旁落,朝政日衰,进而宦官、外戚交替掌权。
这一局面的形成于汉和帝继位适,而后新继位的皇帝大都由于年龄太小,不能亲理朝政。便由自己的母后临朝,然太后们久居深宫,那懂得治国理政,便想到了自己的娘家人,于是外戚集团开始掌握了大汉朝的权柄,他们嚣张跋扈甚至连小皇帝都不放在眼里。
当这些小皇帝长大后,外戚们不想放权,加上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公然与皇室叫板。如汉和帝时的窦宪,公然杀害宗室,大肆排除异己;再如汉质帝时的大将军梁冀,骄奢淫逸、残杀忠臣甚至毒死了汉质帝来防止权柄回到皇室的手中。
加之朝中的大臣们,大都依附于外戚,仅有少部分敢于挑战外戚的权威。显然这一小部分也不能掀起什么风浪来,想要掌权的皇帝所能依靠的便只剩下朝夕相伴的宦官们。
这些宦官也没有让皇帝失望,数次以弱取胜,为皇帝扳倒了那些权倾天下的外戚,使得朝政重新回归正轨,在这里这些宦官可以说是劳苦功高。(汉和帝、汉桓帝、汉顺帝皆是靠宦官扳倒外戚集团)
到了后来,这些帮助皇帝夺回大权的宦官们,由于皇帝的信任,进而擅权专政,渐渐的就变成了宦官独揽大权。
- 再到后来便有了董卓入京,诛杀十常侍、废黜刘辨就刘协的事情,然后进入了三国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其实造成这一切的主要源头,还是在于东汉中后期一连串的小皇帝继位,母后临朝,引发的“皇权”与“后权”间的争斗,导致的结果就是外戚集团与宦官间的此消彼长、交替专权。
最终在十常侍之乱中,于董卓的屠刀之下同归于尽,东汉名存实亡,进入三国时代。
在中国历史上,为什么会在东汉形成宦官专政的局面?
东汉初期,汉章帝刘炟(公元57年—公元88年),汉明帝刘庄第五子,母贾贵人,东汉第三位皇帝(公元75年—公元88年),在位共13年。
汉章帝刘炟是在18岁时登基的,登基后他努力扩充后宫,以至后宫权势纵横交错,当时后宫形成的主要势力有:沘阳公主的两个女儿窦氏姐妹、舞阴公主的婆家侄女梁氏姐妹、明德皇后表外甥女宋氏姐妹。后来这六位女人在后宫争宠内斗,最终窦氏大姐做了皇后,制造“巫蛊案”废除宋大贵人之子刘庆皇太子,立自己的养子刘肇(梁贵人所生)做了皇太子。
章和二年(公元88年),刘炟去世,年仅10岁的刘肇即位,窦皇后为皇太后,窦氏兄弟窦宪、窦笃等把持朝政,宦官外戚开始掌握朝廷大权,东汉统治由此开始慢慢走向衰落。
刘宏即汉章帝刘炟的玄孙,其父刘苌早逝,母董氏。永康元年(公元167年)十二月,汉桓帝刘志逝世后,刘宏被外戚窦氏挑选为皇位继承人,于建宁元年(168年)正月即位。刘宏在位期间,大部分时间施行党锢及宦官政治,又设置西园,巧立名目搜刮钱财,甚至卖官鬻爵以用于自己享乐,在位晚期爆发了黄巾起义,而凉州等地也陷入持续动乱之中。
最为有名的宦官集团“十常侍”集团由此时产生。其首领是张让和赵忠。他们玩弄皇帝于股掌之中,以至汉灵帝称“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十常侍集团把持朝政、横征暴敛,卖官鬻爵,他们的父兄子弟遍布天下,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无官敢管。人民不堪剥削、压迫,纷纷起来反抗。
当时一些比较清醒的官吏,已看出宦官集团的黑暗腐败,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形势。郎中张钧在给皇帝的奏章中明白指出,黄巾起义是外戚宦官专权逼出来的,他说:“张角所以能兴兵作乱,万人所以乐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宗、宾客典据州郡,搜刮敛财,侵略百姓,百姓之怨无所告诉,故谋议不轨,聚为‘盗贼’”。
十常侍集团的出现推动了汉朝的灭亡快速,此时宦官集团的权势也达到了高峰。
在中国历史上,为什么会在东汉形成宦官专政的局面?
伴随封建王朝衍生的:权臣当道、外戚干政、后宫乱政、太监专政等诸多敝端,就象一颗颗长在王朝身上的毒瘤,无法铲除,从未间断地发展。甚至左右着王朝的兴衰之变。
太监做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最早出现在秦朝之前。多为穷人家的孩子,因养活不起,从小被宫,进入皇宫,侍奉帝后妃,但多数是打杂干粗活的。不男不女的身份应值得同情。
但其中也有少数,残缺的身体,畸形的心理,一旦得势,将会变得贪婪、残忍无比。在宫中真男人仅皇帝一人,这些人与皇帝朝夕相处,极易成为皇帝最信任的人,为他们的干政、专权留下了空间。所以一提太监给人的印象多属负面。
东汉虽存在感不高,但太监专权是岀了名的。
开国皇帝光武帝及儿子汉明帝刘庄时尚不明显。但自汉安帝后,新立的皇帝多在十岁左右,汉冲帝仅两岁。这些幼帝与太监关系最近,日夜相守,为太监的干政擅权提供了机会。
他们有时也和外戚联手,如汉安帝时期,但自汉桓帝刘志后,太监已成为朝纲独霸的局面。
尤其是到汉灵帝刘宏时,桓帝无后,他是以藩王的身份继承大宝,朝中举目无亲。最信任的是十常侍。他在立太子一事上犹柔寡断,他喜欢皇子协,但又惧怕皇后所生皇子辫身后的势力,竟抑郁而死,皇子辩即位,即汉少帝。
十常侍不满,欲重议废立,未料消息走露,引来诸侯讨伐,并攻破皇宫,见没有胡须的就杀,皇宫遭袭,传国玉玺也被人抢走。少帝及刘协(后来的献帝)二人逃出宫去。
从此东汉陷入了混乱局面,各诸侯间相互攻伐,招兵买马,逐鹿中原,群雄并起,最后形成三国争雄局面,东汉已名存实亡。而这一场几十年的大动乱正是由太监十常侍引起的。
在中国历史上,为什么会在东汉形成宦官专政的局面?
宦官专政的局面,不止东汉,在各个朝代均有所表现,强弱不同而已。
宦官制度作为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附属,一直在历史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据记载,在《周礼》中已对宦官制度做了详细的规定,可见在商周时期,宦官这一职位就已经存在了。
管仲临死前,跟齐桓公建议,驱逐易牙,竖刁,开方三人。其中,竖刁就是为了取得齐桓公的信任,自残而当上的宦官。
引荐商鞅给秦孝公的景监也是一名宦官。
由于宦官其地位特殊,接近皇权。一旦取得信任,便权势煊赫一时,非常人能及。后来的赵高,嫪毐都是红极一时的人物。
在封建制度的影响下,一旦帝王本身不能掌控局面,极易出现后宫干政,外戚干政,宦官专权,主弱臣强的局面。
由于西汉末期东汉初期,外戚专权尤甚。比如王莽,废汉自立。君主不得不借助宦官的力量来铲除势力强大的后宫集团,以夺回权力。然而,在没有朝廷士大夫可用的情况下,他不得不依靠宦官的力量维持统治,进而受其掣肘。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方面,都不得不如此。
东汉的情况特殊在皇帝幼小,权利被宦官及外戚争夺。皇权衰弱,大权旁落,自然会天下大乱。这也是封建制度的弊端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