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琬如果造船成功东征以后三国历史将如何发展?
诸葛亮去世后,蒋琬成为他的继承人,执掌蜀汉政局。蒋琬遵循诸葛亮定下的国策,休养生息,多年没有兴兵,蜀国的国力得以逐渐恢复。但是当他晚年时,却突然打造战船,准备攻打上庸。蒋琬为何要这样做,在他夺取上庸后,三国的历史走向会不会有所改变?
一、对蜀魏双方没有价值的上庸。上庸位于汉中以东,处于魏蜀吴的交界处。此地四周群山环抱,中间有沔水流过。通过沔水,从上庸可以上连汉中,下达襄樊。这就造成了汉中独特的地理特点,那就是水路交通便利,但是陆路交通困难。
当年孟达在上庸镇守多年,他降魏后率军攻打上庸。在夺取上庸时,他曾感叹说,“刘封、申耽,据金城千里而失之乎!”由于孟达是从陆路攻打上庸的,由此可见上庸陆路地形的险阻,完全处于易守难攻的态势。
从水路攻打上庸,则是顺水易,逆水难。如果从襄樊逆水攻打上庸,因为逆水行舟,运动困难重重。而如果从汉中顺水攻打上庸,则要容易得多。当初刘备派孟达攻打上庸时,就看到了这一点。他特意派刘封率军从汉中出发一起攻打上庸,这才轻易地拿下了上庸。
由于上庸的地理特征,使得它在魏国控制下无法发挥作用。因为从上庸攻打汉中,要逆水而上。当年司马懿率军从上庸出发攻打汉中,就因为行动不便,再加上天气不佳。结果司马懿经过艰难行军,损失惨重,最终只能无功而返。
而蜀汉拿下上庸虽然比较容易,可要继续向曹魏发动攻势也困难重重。因为上庸从陆路出发进攻曹魏,由于有群山阻隔,很难突出重围。如果从陆路出发,就只能先攻下襄樊,才能进一步攻打宛洛。但是襄樊是当年关羽都无法拿下的坚城,蜀汉根本无法攻下。
由于以上的原因,使得上庸成为蜀魏两国眼中的鸡肋。蜀国丢失上庸后,就没有再去夺回它。而上庸落到曹魏的手中,也无法发挥任何作用。在双方长期的战争中,没有任何一方把目光投向过上庸。那么,为什么这样一块没有价值的土地,却被蒋琬看中了呢?
二、蒋琬攻打上庸是一石三鸟之计。对于这样一块大家都没有价值的土地,蒋琬劳师动众的去攻打他,当然有他的用意。用他自己的解释是,按照诸葛亮五出祁山的路线,由于北上的道路险峻,后勤供应困难,所以难以取胜。如果从水路攻打上庸,则容易成功。因此他才打造战船,企图攻打上庸。
蒋琬的这个理由看似有些道理,但是仔细研究一下却发现经不起推敲。因为上庸是一个没有价值的土地,蜀汉就算夺取了这块土地,也只不过给自己背上了一个包袱。夺取上庸后,不但没有下一步发展的空间,还要付出防御这个土地的资源。
在曹魏强大的情况下,攻下上庸,要派出大批人马进行防守。如果和曹魏发生争夺,上庸守军距离自己的根据地远,在战斗中处于劣势。如果攻不下上庸,蜀军撤军就要逆水行动,在敌人的追击下很难安全返回,势必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蒋琬作为诸葛亮的继承人,当然会明白这个道理。他攻打上庸,并不是他说的那个原因,而是另有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有三个。首先,蒋琬夺取上庸,是为了建立功勋。在蒋琬担任诸葛亮的继承人之后,他采取的是休养生息的政策。由于很长时间没有发动战争,使得蒋琬没有取得任何军功。
在那个战争年代,蒋琬的所作所为引起了大家的非议。督农杨敏就曾指责蒋琬,说他“作事愦愦,诚非及前人。”这就是指责蒋琬虽然是诸葛亮的继承人,但是根本比不上诸葛亮,十分不称职。于是蒋琬就希望自己夺取上庸,用开疆裂土之功,来堵住反对者之口。
其次,蒋琬攻打上庸,是企图与东吴建立北伐的联系。在蜀汉和东吴的北伐过程中,双方曾经多次联合进攻曹魏。但是,由于双方的战线相隔上千里,无法做到密切配合。这样就给了曹魏各个击破的机会。曹魏可以根据战局情况,转用自己的兵力。必然在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时,曹魏就采用了西守东攻的战略分别击退了吴蜀两国的进攻。
如果蒋琬攻下上庸,就把蜀汉的战线扩张到襄樊上游一带。从这里,就可以威胁曹魏的腹心地带。如果东吴发动北伐攻势的话,蜀汉就可以从上庸对曹魏进行奇袭。这样对曹魏造成的打击要远比在西凉发动攻势大得多。
第三个原因,攻打上庸是蒋琬转移国内矛盾的计谋。蒋琬执行诸葛亮的休养生息的政策,并没有得到全体蜀汉君臣的拥护。由于诸葛亮长期的宣传教育,整个蜀汉上下都把“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思想刻在脑子里。以姜维为首的大批蜀汉文武官员,都要求蒋琬继续发动对曹魏的讨伐。
蒋琬心里知道蜀汉的实力远不及曹魏,再加上诸葛亮长期用兵,造成蜀汉经济十分困难。因此,蒋琬是完全支持休养生息的政策的。但是由于国内主战派的舆论,使得蒋琬压力倍增。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保证蜀汉的稳定,蒋琬采取了攻打上庸的办法。
相比北伐雍凉来说,攻打上庸要容易得多。如果顺利夺取上庸,蒋琬就可以以此来回击主战派。如果攻打上庸不顺利,蒋琬也可以以此来压制主战派的呼声,以军队训练准备不足为名,推迟北伐的时间,为自己赢得休养生息的时间。
因此,蒋琬攻打上庸并不是违背自己的休养生息的政策,而是采取这种方法,来应对那些主战派的攻击。果然,那些主战派看到蒋琬把进攻矛头指向上庸,就纷纷反对。蒋琬趁此机会,不但放弃了进攻上庸的机会,也暂时阻止了蜀汉北伐的呼声。
结语:上庸对于魏蜀来说,都是一块没有价值的土地。得到了无法给对方带来致命的威胁,失去了也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伤害。所以在诸葛亮时代以后,双方没有争夺过上庸。因为,无论上庸在谁的手里,都只会给自己带来负担,不能改变三国任何的历史走向。
姜维作为诸葛亮的继承人,对此十分清楚。他之所以要攻打上庸,不仅是想开疆裂土,建立功勋,去堵住攻击者的嘴。更重要的是他要假戏真做,让那些主战派们放弃北伐的念头,为自己休养生息争取时间。最终蒋琬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直到他去世蜀汉也没有发动过战争。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点赞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蒋琬如果造船成功东征以后三国历史将如何发展?
蒋琬的计划即使成功,对历史的影响也不会太大,更无法改变结果。
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时因病去世。按照他的遗命,留府长史蒋琬接替诸葛亮执政拜尚书令,又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再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
延熙元年(公元238年),蒋琬受命开府,加大司马,总揽蜀汉军政,并奉诏率军进驻汉中,以寻找机会北伐。蒋琬驻守汉中期间,多次命姜维率偏师西进,攻打曹魏。不过这些攻击大多是骚扰性质,虽然给予了曹魏一定打击,但是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战果。
蒋琬认为诸葛亮北伐攻打雍凉,都是因为道路艰险,运输困难,最后粮草不继,不得不半途而废,不如走水路东进,便于补给。所以他打造舟船,准备沿汉水、沔水东下,攻打曹魏的魏兴、上庸二郡。
只是这个时候蒋琬旧疾复发,只能暂时搁置东进之事。而朝中大臣也认为顺水而下进兵容易,但是万一失败想撤退也困难,弄不好就是第二个夷陵之败,不是一个好方案。于是刘禅命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前往汉中,劝阻蒋琬,此议就此作罢,再未提起。
(蒋)琬以为昔诸葛亮数闚秦川,道险运艰,竟不能克,不若乘水东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汉,沔袭魏兴、上庸。会旧疾连动,未时得行。而众论咸谓如不克捷,还路甚难,非长策也。於是遣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等喻指。
不过蒋琬放弃这个计划,除了风险太大之外,更重要的则是回报太低,不值得冒险。
上庸位于汉中东面,地处山区,地瘠民贫,人口稀少,单就经济角度来看,价值不大。不过通过沔水,从上庸可以上连汉中下达襄樊,陆路还和宛城相通,是连接汉中和荆州的一条重要通路。
早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击败曹操控制汉中以后,就命宜都太守孟达率兵从秭归北上,夺取了房陵,接着又命他出兵攻打上庸。因为担心孟达一个人难以完成任务,刘备又命刘封从汉中率军沿沔水而下,作为主帅统辖孟达所部一起攻打上庸。两路蜀军抵达上庸以后,太守申耽率部投降。
达将进攻上庸,先主阴恐达难独任,乃遣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与达会上庸。上庸太守申耽举众降,遣妻子及宗族诣成都。
刘封去上庸时带了多少兵马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不过孟达当初和法正一起奉刘璋之命,各率两千人马前往荆州迎刘备入川。此后法正随刘备同行,他的手下也交给孟达统辖,这样孟达所部至少有四千之众。刘封既然是主帅,他带的部队应该比孟达还要多一些,那么刘备总共在上庸投入的兵力,大约有一万之数。对于蜀汉来说,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刘备之所以在这个偏僻之地投入这么多的兵力,主要是因为夺取上庸以后,可以从侧面威胁曹操所占据的荆州北部,配合在江陵的关羽北伐。而且在关羽夺取襄樊以后,汉中的蜀军可以顺江而下,快速抵挡襄樊,便于进一步的军事行动。
因此从军事角度来说,此时的上庸可以说极为重要。然而在吕蒙白衣渡江,袭取了南郡,关羽北伐襄樊失败以后,上庸的作用就比较鸡肋了。
江陵易手以后,虽然说从上庸出发还是可以直取襄樊,进而威胁曹魏的都城洛阳。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曹魏在荆州北部驻有重兵,防卫力量不亚于关中。而且这里距离洛阳更近,增援速度也更快,蜀军想夺取襄樊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更何况自东吴夺取荆州、杀死关羽和夷陵之战以后,虽然迫于曹魏的军事压力,蜀吴两国最后还是暂时握手言和,可是彼此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裂痕。因此即使蜀军侥幸夺取了襄樊,那么也是夹在曹魏和东吴之间,谁也不能保证从襄樊北伐的时候,东吴会不会再次背后捅一刀,不可能放心北上,根本无法扩大战果,只能不断面对曹魏的反扑。而以蜀汉的国力,难以承受这样的消耗,最后还是要以失败告终。
因此即使蒋琬顺江而下夺取了上庸,那么也不大可能继续东进,而是止步于此。而上庸的经济价值有限,并不能增强蜀汉的国力。顺江而下攻打上庸的方案风险大,而成果却可能只是局限于上庸一地,价值不大,蒋琬将之搁置也就不奇怪了。
同时由于从上庸到汉中是逆水而上,行进困难,历史上曹魏后来历次伐蜀,上庸也只是作为辅助方向。所以蜀汉夺取上庸一不会改变魏强蜀弱的格局,也不会影响曹魏伐蜀的经过和结果,自然对历史的影响也不会太大,更不会改变三国归晋的结局。
蒋琬如果造船成功东征以后三国历史将如何发展?
诸葛亮死后,蜀汉进入了蒋琬执政时期。
蒋琬自知不如诸葛亮,鉴于武侯之才数次北伐都无功而返,因此想改变策略,以东三郡为突破口打开局面。
但由于各种因素,最终还是放弃了该计划。
东三郡四面环山,道路难行,内部更是纵横交错,典型的易守难攻。
但是从数次战况来看,东三郡都是一攻即破。
为何?
那时因为三郡内部基本由当地豪强掌控,他们只在乎利益,不在乎其他,只要情况不对或是权益方面给得够,他们可以立即倒戈。当然,攻方确实也不愿意花太大的力量去强攻消耗。
直到司马懿奔袭孟达,拿下新城之后,东三郡的情况变了。
司马懿在剿灭孟达后,也一并收拾了三郡内的豪强劣绅,随后又加强了地面和水上防御。
自此,攻打东三郡不能再从其内部进行瓦解了,只能从外部强攻。
且不说蜀汉是否还具备实力去强啃这块硬骨头,即便是拿下了也肯定是伤筋动骨,而且东三郡对蜀汉的意义已经不大了。
受地理环境影响,东三郡是进也难、出也难,只有水路可行。
拿下东三郡之后,蜀军可从汉中出发,走汉沔流域,顺流途径东三郡,直达襄阳附近。
届时,蜀吴两家便可合军进攻魏国。
同时问题也就来了。
合力攻魏,谁打前排?谁打输出?这是一个问题,两家难免都想保存实力。之后胜利的果实又怎么分?搞不好蜀吴两家就得先掐起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