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二爷和颜良公平对决结果会怎么样?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成为名震天下的名将,是从白马之战开始的。在这一战中,关羽斩颜良诛文丑。自此之后,当关羽和他人争论时,就会不屑地说,你比颜良、文丑如何?不过有人认为关羽斩颜良有偷袭之嫌,那么他们公平决斗又会鹿死谁手呢?

一、关羽斩颜良靠的是巧劲。

颜良作为袁绍最得力的大将,被袁绍寄予了厚望。在汜水关遇到华雄的时候,袁绍就曾发出感叹,说自己的颜良、文丑不在,如果有一位在此,何惧华雄。从这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出,袁绍认为华雄根本不是颜良的对手。因此他也没有把斩杀华雄的关羽放在眼里。

在白马之战的时候,袁绍派颜良担任主将攻击曹军。颜良也不负重任,在战斗中斩杀宋宪、魏续,用二十回合击败徐晃。由于颜良出色的表现,使得曹军将领都心下栗然,谁也不敢出战颜良。为了击败颜良,曹操被迫请出了关羽。

关羽对这一战还是十分慎重的。在出战前,关羽还和曹操一起对颜良的军阵进行了观察。与曹军上下不同,关羽昔日在和公孙瓒协同作战的时候,与袁绍的军队进行过交锋。他对颜良的军阵进行观察后,发现了颜良军阵的缺点,制定了自己的行动计划。

关羽利用自己的赤兔马速度的优势,倒提青龙刀直冲敌阵。不明白关羽来意的颜良军阵,自动给关羽让开了道路,让关羽直接冲到了颜良的面前。就在颜良想要问关羽来意的时候,关羽手起一刀,刺颜良于马下,随后关羽割了颜良的首级而回。

颜良的部下因此陷入一片混乱,在曹军的趁势攻下下一败涂地。在关羽斩杀颜良的过程中,完全用了一个巧劲。他利用了颜良骄横的心理,事先找准了颜良的所在地。同时他倒提青龙刀,让颜良摸不清他的意图。再利用赤兔马的速度,打了颜良一个措手不及。就这样,让曹军上下闻风丧胆的颜良,被关羽轻易斩杀了。

有人对关羽斩杀颜良有所非议,认为关羽是趁着颜良不备袭击了他,有偷袭之嫌。其实颜良本人也是一员出色的武将,在和袁绍一起去接收冀州的时候,就斩杀了偷袭的耿武。他面对偷袭的关羽毫无还手之力,只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他的武艺和关羽之间存在着差距。

因此,说关羽偷袭胜之不武的人,是不恰当的。因为即便是偷袭,关羽能够在光天化日之下,众目睽睽之中斩杀颜良,最关键的依靠还是自己的武艺。颜良如果和关羽的武艺相当,他至少也能抵挡一下,不至于这么轻易就被关羽斩于马下。

二、如果关羽与颜良公平决斗。

关羽之所以不和颜良公平决斗,是因为他根本没有把颜良看在眼里。他在观察颜良的军阵后,看穿了这个军阵的虚张声势。他不屑于和颜良公平决斗,而是采取了直截了当的行动,单枪匹马杀进敌阵,取了颜良的首级而还。

如果关羽和颜良公平决斗的话,就要从双方的武艺高低来进行比较。我们首先看颜良的武艺。颜良在《三国演义》中出场的场面不多,主要是在冀州争夺战和白马之战中。在冀州之战中,文丑要比颜良出彩,他和少年赵云单挑五六十合,胜负未分。

在白马之战中,颜良轻易就斩杀了宋宪和魏续。这两人昔日位列吕布手下的八健将,可是面对颜良毫无还手之力。不过这两人的武艺一般,不能说明颜良武艺的真实水平。接下来和徐晃的对决,才能说明颜良的武艺水平。

徐晃是曹军中有名的猛将,他刚一出场就和许褚战成平手。就是这样的猛将,和颜良战了二十回合,就败归本阵,让曹军将领们心下栗然。不过徐晃和颜良的战斗有一个细节,那就是徐晃虽然是败归本阵,但是颜良也并未追击徐晃。

这是因为徐晃这个人做事严谨小心,他之所以战了二十回合就败归本阵,并非是使出了全力。他在与颜良交手二十回合后,发现自己不是颜良的对手,就选择了退走。颜良也知道这一点,他为了防止徐晃使诈,也就选择了不去追击。

在后来曹军和文丑的交战这,徐晃又重现了这一幕。他和张辽趁着文丑遭到曹军袭击,军队溃败之时,一起追击文丑。可是当张辽被文丑用箭射倒,文丑身后的军马赶到时,徐晃再次选择了撤回。

由此可见,如果徐晃要是和颜良决一死战,他厮杀的合数要远远超过二十合的。从这方面来判断,颜良的武艺要强于徐晃,但是超过的程度并不高。再加上颜良与文丑齐名,两者的武艺也应该在伯仲之间。

在那个阶段,正是关羽武艺的巅峰时期。关羽在临战经验、武艺水平、判断能力等方面都达到了顶峰。在徐州之战中,关羽独自一人,就能够战退徐晃、许褚两人的攻击。在加入曹操阵营后,接受了曹操送的赤兔马,关羽的武艺更是如虎添翼。

有了赤兔马的加持,徐晃和许褚合力更不是关羽的对手。颜良的武艺只不过比徐晃的武艺强一些,但是绝对不可能是徐晃和许褚两人的对手。从这种比较可以看出,颜良如果和关羽公平决斗,也不可能打得过关羽。

在和文丑交战的时候,张辽、徐晃两人一起出击,去追击文丑。这说明他们对文丑武艺的判断,是打不过他们的合力攻击的。由于张辽半途退出战斗,面对和颜良齐名的文丑,自知不敌的徐晃便选择了撤退。

当关羽和文丑交手的时候,文丑和关羽战不三合,就感到心怯,拨马绕河而走。因为关羽的马快,被关羽追上斩杀。如果文丑和关羽正式交手,他是不可能支撑过二十回合的。由此可以推断出,和文丑武艺不相上下的颜良,如果和关羽公平交手,也不可能撑得过二十回合。

结语:

在白马之战中,关羽斩颜良诛文丑,震惊天下。在这一战中,关羽突入颜良的军阵,斩杀了他,这一举动被有些人认为有偷袭之嫌。其实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关羽和颜良之间武艺相差太大。关羽不屑于和颜良正式交锋,这才采取了突袭的方式。

在当时武艺处于巅峰状态的关羽,又拥有了赤兔马的加持,已经成为天下第一强将。颜良能够在二十回合战败徐晃,排除徐晃未尽全力的因素,他应该比徐晃的武艺略高一筹。而关羽在徐州之战中却击退了徐晃和许褚的合力攻击。再加上关羽与文丑的战斗表现,颜良如果和关羽公平决斗,他难以撑过二十回合就会被关羽斩杀。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如果让二爷和颜良公平对决结果会怎么样?

既然认为关羽和颜良不是公平对决,那只能是说《三国演义》里,在演义里颜良即使在公平条件下和关羽交手,也是一个输字。

在历史上,关羽并非是突袭杀死颜良,而是冲破袁军将士的阻拦,硬生生杀了颜良,所以说要公平对决,只能是说《三国演义》了。在演义中,颜良确实是因为关羽的赤兔马速度太快,想问话时关羽已经冲杀到面前,措手不及的状态下被一刀刺死,死的有点冤枉。不过按照当时关羽的表现来说,颜良即使有准备,也不是关羽的对手。

在白马之战前后,关羽达到了他一生的巅峰时期,这个时候的关羽可以说是人挡砍人,佛挡砍佛,青龙偃月刀前鲜有敌手。就在之前的下邳之战时,关羽还没有赤兔马,已经是骁勇异常,许褚、徐晃两人联手,照样被关羽杀退。

而在此后的延津之战,和颜良齐名、曾经和赵云战平的文丑遇到关羽,两个人只打了三个回合文丑就心怯败走。文丑败走时,他的后军已经赶来,显然也不是担心遭到曹军围攻,所以他心怯而走,还是感觉不是关羽对手所致。

而文丑这次带兵前来是为了给好友颜良报仇,他既然敢来报仇,那么武艺至少不在颜良之下。所以文丑不是关羽对手,颜良自然也难敌关羽,所以即使他有准备,和关羽公平一战,那也肯定不是对手。不过按照颜良的水平,应该可以坚持比较长的时间,不至于被秒杀。

如果让二爷和颜良公平对决结果会怎么样?

应题主看重盛情之邀来做回答,故不敢潦草敷衍行事

作为一个老三国演义爱好者品读原著四十年看书中人物及其事迹做评判希望尽可能的做到客观公正,这样难免与当今时下小年轻们的尊刘抑曹贬东吴的观点大行相悖

过多一味的解白也无意义,只是希望以原著里的写绘为主以其创作蓝本三国志为辅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我的观点就是:公平对决的结果一目了然→→→关二爷必输于颜良

这里再提及一下我个人演义中武力值的认定(只说前十三杰)

一层 吕布

二层 颜良

三层 文丑、赵云、张飞

四层 典韦、关羽、许褚、马战

五层 黄忠、庞德

六层 华雄、徐晃

理由有两部分,一是从演义原著里的写绘着手云山雾罩海阔天空但相信大家伙的耳朵里都要听出茧子了故不再复解;二、因为人们平时很少有去看读陈寿作品的所以我把三国志里有关白马一役时的写绘全方位的请了出来做以示下,这就是我要陈述的另外一个理由也是本文的中心所在

三国志里武帝纪篇:

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公将自东征备,诸将皆曰:“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公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郭嘉亦劝公,遂东击备,破之,生禽其将夏侯博。备走奔绍,获其妻子。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昌豨叛为备,又攻破之。公还官渡,绍卒不出。

二月,绍遣郭图、淳于琼、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绍引兵至黎阳,将渡河。夏四月,公北救延。荀攸说公曰:“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公从之。绍闻兵渡,即分兵西应之。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遂解白马围,徙其民,循河而西。绍于是渡河追公军,至延津南。公勒兵驻营南阪下,使登垒望之,曰:“可五六百骑。”有顷,复白:“骑稍多,步兵不可胜数。”公曰:“勿复白。”乃令骑解鞍放马。是时,白马辎重就道。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荀攸曰:“此所以饵敌,如何去之!”绍骑将文丑与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诸将复白:“可上马。”公曰:“未也。”有顷,骑至稍多,或分趣辎重。公曰:“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良、丑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绍军大震。公还军官渡。绍进保阳武。关羽亡归刘备。

接着我们看袁绍传:

天子以绍为太尉,转为大将军,封邺侯,绍让侯不受。顷之。击破瓒于易京,并其众。出长子谭为青州,沮授谏绍“必为祸始”绍不听,曰“孤欲令诸儿各据一州也”又以中子熙为幽州,甥高幹为并州。众数十万,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

先是,太祖遣刘备诣徐州拒袁术。术死,备杀刺史车胄,引军屯沛。绍遣骑佐之。太祖遣刘岱、王忠击之,不克。建安五年,太祖自东征备。田丰说绍袭太祖后,绍辞以子疾,不许,丰举杖击地曰“夫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儿之病失其会,惜哉”太祖至,击破备。备奔绍。

绍进军黎阳,遣颜良攻刘延于白马。沮授又谏绍“良性促狭,虽骁勇不可独任”绍不听。太祖救延,与良战,破斩良。绍渡河,壁延津南,使刘备、文丑挑战。太祖击破之,斩丑,再战,禽绍大将。绍军大震。太祖还官渡。

然后我们看先主传的表叙:

…曹公自出东征,助先主围布于下邳,生擒布。先主复得妻子,从曹公还许。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袁术欲经徐州北就袁绍,曹公遣先主督朱灵、路招要击术。未至,术病死。

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

先主据下邳。灵等还,先主乃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而身还小沛。东海昌霸反,郡县多叛曹公为先主,众数万人,遣孙乾与袁绍连和,曹公遣刘岱、王忠击之,不克。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先主败绩。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禽关羽以归。

先主走青州。青州刺史袁谭,先主故茂才也,将步骑迎先主。先主随谭到平原,谭驰使白绍。绍遣将道路奉迎,身去邺二百里,与先主相见。驻月余日,所失亡士卒稍稍来集。曹公与袁绍相拒于官渡,汝南黄巾刘辟等叛曹公应绍。绍遣先主将兵与辟等略许下。关羽亡归先主。曹公遣曹仁将兵击先主,先主还绍军,阴欲离绍,乃说绍南连荆州牧刘表。绍遣先主将本兵复至汝南,与贼龚都等合,众数千人。曹公遣蔡阳击之,为先主所杀。 

最后再看关羽传中的记录: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

上面转载了这么多只是想跟关二爷的铁粉们说述一个事实:

1、颜良在到白马时已经从刘备那里知道了关羽在曹军之中;

2、陈寿的三国志尽管认可关羽张飞的武力地位但对关羽刺颜良下马写的也是很暖昧留有不可理喻的余地;

3、老罗的写意则是遵从了陈寿的认知写的非常客观合乎情理,只不过现在的年轻银大都看的是严重歪改了的毛氏三国版本,因此狂捧“关张赵马黄”也就很好理解了。

如果让二爷和颜良公平对决结果会怎么样?

若是讨论《三国志》,那么关二爷“策马刺良”已能解释所有疑问,战场交锋胜负就在一瞬间,关二爷斩颜良也是敌对双方的正常节奏,就算颜良再勇猛,被关二爷飞马所斩,也能证明其实力不如关羽。

但在《三国演义》中,颜良是被刘备的叮嘱所混淆,导致他以为提刀而来的关羽是来投奔,并且袁军还主动为奔袭的关羽让路,结果颜良正准备问话,就被关羽所斩。

所以在演义中,颜良死的有点冤,并且并不能认为关羽的实力就一定在颜良之上。所以二人没有机会公平对决,那我们只能找一个参照物来比较了。

那么,我们的徐公明将军就成功入选了。

徐晃曾与颜良交手,仅二十回合就败走,曹营众将见徐晃失手,罗贯中用了“栗然”一词来形容他们的心情。也就是说颜良速败徐晃让他们感到了些许的恐惧。而关羽在投降曹营前可是力战许褚+徐晃,虽然关公将二人打退,但要注意一点二人可是奉曹操和程昱之命去用计招降关羽,所以二人不会用全力,也不会下死手。

这样一比较,颜良的实力明显在关羽之上。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当颜良在曹军阵前放飞自我是,程昱说只有关羽能敌颜良,因此关羽强于颜良。其实这种说法也不太全面,要知道程昱说完这话曹操还不太乐意让关羽出战,程昱就说了关羽若是被颜良所斩,那他活该,主公你也不必为了奉承他而贬低其他人,若关羽胜,不是为咱们除了敌军大将么,这也是关羽实力的体现。曹操点了点头,说那就让云长上吧。

但程昱的话,其实只能说明关羽的状态强于当时在场的所有曹营武将,并不一定表示他强于颜良。并且程昱的献计也颇为毒辣,当曹操整日宴请关羽时,曹营众将多少有些嫉妒,程昱也能看出众将军的心思,所以让关羽出战,他更多层面是想让关羽送人头。

可惜“事与愿违”,颜良还没出手就被杀了,为读者留下了不少的遗憾。

文/逻辑文史游

如果让二爷和颜良公平对决结果会怎么样?

我想笑,题主的意思是关颜二人的对决不公平咯?

从《三国演义》看,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不公平。

《三国演义》书中记载:曹、袁两军白马坡一战,颜良统十万精兵为前部,攻刘延于白马坡。刘延屡次告急,曹操派15万军队兵分三路解白马坡之围。曹操亲率5万精兵迎战颜良,但却被颜良整齐的阵势所震慑。吕布旧将宋宪、魏续相继请求与颜良单挑,都很快被杀。徐晃出马战颜良,大约打了二十合后败走,使得曹军诸将心惊胆战。可见颜良的实力还是挺大的,无奈才把关羽请来的。颜良看见关羽,想起刘备说过的话:“吾有一弟,乃关云长也,身长九尺五寸,须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喜穿绿锦战袍,骑黄骠马,使青龙大刀,必在曹操处。如见他,可教急来。”颜良记住了这话。当阵前关羽突显时,颜良一看,这人长的挺像的哈,是不是前来投奔的?可他骑的是红马啊?张嘴刚想问个明白,可谁知,关羽胯下赤兔马速度太快了,嘴刚张开还没来不及出声呢,关羽已经冲杀到面前,措手不及的状态下被一刀劈死,秒杀!关羽割下颜良首级绑在马脖子上,顺利返回。这么看,关二爷却实有偷袭的成分,对颜良来说业真不公平,颜良死的真有一点冤。

颜良做为河北四庭柱,名将之首,绝非浪得虚名。他也有过曾经的辉煌。想当年:袁绍谋夺冀州时,耿武欲行刺袁绍,被颜良斩杀。随后攻打公孙瓒,平定河北,战绩赫赫。如果双方都摆好架势,公平决斗,我看颜良也不是吃素的。颜良小心一点,双方必是平手。

从《三国志》看,仍不公平。但颜良死的并不冤。

《三国志》中记载:关羽斩杀死颜良,是关二爷在乱战中冲破敌军,进入袁军的阵中,硬生生地杀了颜良。书中明确记载关二爷的英雄壮举,只有四个字“策马刺良”。不知有人注意没?是关羽冲入敌阵的,周边的战场环境态势对关二爷很不利的,在双方对决中,关二爷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时机,刺颜良于马下。这种情况公不公平?对关羽来说不公平,为什么颜良却没有抓住机会呢?应该说他面对关二爷武艺还是稍弱一点的。

通过《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描写的对比分析,演义中的颜良死的窝囊。演义终归是演义,看个热闹不靠谱。《三国志》比较真实一点,双方公平决斗,颜良还有的环境优势呢,被秒杀,活该!这就是结果。他的死成就了关二爷的名声。

谁让实力不如人呢?

如果让二爷和颜良公平对决结果会怎么样?

关羽斩杀颜良时,颜良当时是以为关羽前来投奔的,所以准备不足,被关羽偷袭成功,斩杀于阵前。

官渡之战时,刘备归降袁绍,曾告诉袁绍及手下:吾有一弟,乃关云长也,身长九尺五寸,须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穿绿锦战袍,骑黄骠马,使青龙大刀,必在曹营,如见他,可教急来。所以当时,关羽骑马冲锋时,众军分开两边,中间让出道路,颜良见关羽骑马到前,意欲询问,结果关羽手起刀落,颜良人头落地。

假设官渡之战刘备不在袁绍营中,袁绍军必不会让关羽偷袭成功,那么颜良是否可战胜关羽?

曹营中,夏侯惇与徐晃武力基本在伯仲之间。夏侯惇十多回合被吕布击败,颜良二十回合击败徐晃,可见颜良与吕布基本不相上下。虎牢关前,刘备、关羽、张飞三英战吕布,也未能战胜吕布,只打了一个平手,由此可见单论武力,只要关羽不是偷袭,那么基本战胜不了颜良。

但作为主帅,不是力气大武功高就可以的,需要对比整体军事素养。

袁绍谋士沮授曾评价颜良:良性促狭,虽骁勇不可独任。官渡之战,袁绍与颜良分兵,曹操引兵攻击颜良,距颜良大营十余里时,颜良大惊,仓促应战。作为一个主帅,在敌军即将攻击到自己时才发现,而且还是毫无准备,可见军事能力一般般啦。

而关羽镇守荆州时,率军北上攻击襄樊,华夏震动,曹操启奏天子意欲迁都,以避关羽锋芒。且关羽水淹于禁军,生擒于禁斩杀庞德。足可见关羽统帅能力非一般人所比。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如果把颜良与关羽扔到一起,让二人打架,那么关羽基本没有胜的希望。但二人作为统帅,更应对比其军事能力。即便关羽力不能及颜良,但可从军事手段进行弥补,仍然可以战胜颜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