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关羽有听诸葛亮的话那还会战死吗?

谢谢悟空问答的邀请。正是因为关羽听从了诸葛亮的话,才落得个兵败身亡的下场。关羽被东吴偷袭失去了荆州,使得《隆中对》遭到夭折。为此关羽遭到了很多人的诟病,说他不听诸葛亮的“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告诫,与东吴搞不好关系。甚至还进一步说,如果关羽听从了诸葛亮的告诫,荆州就不会丢失,关羽也不会被杀。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

一、对关羽的误解。

在历史上对关羽的评价是“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并且把这个评论作为关羽败亡的主要原因。在总结关羽失败的教训时,关羽对糜芳、傅士仁的轻视,回复孙权的恶劣态度被作为荆州失守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因为关羽的傲慢,造成了荆州的丢失。

对于这一点,从历史记载上也可以得到印证。关羽的对手都对他做出了同样的评价,那就是关羽这个人喜欢学习,对《春秋》朗朗上口。与此同时,关羽又高傲自矜,喜欢凌轹与人。正是因为这种性格,才造成了他手下的背叛。

不过我们客观的来看,关羽的这个缺点似乎被无限的放大了。关羽的性格再高傲,再骄傲自大,也不可能会让整个荆州上下全部背叛他。在孟达给刘备的辞行信中说道,荆州失守,大臣失节,百无一还。

如果仅仅是因为关羽一个性格的缺陷,就造成这种结果,是难以想象的。如果关羽的荆州是这样的分崩离析,他又怎么可能取得襄樊之战的胜利,同时让孙权君臣对他如此忌惮呢?我们从一些历史的记载来看,也能发现一些相对的蛛丝马迹。

在陆逊和吕蒙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吕蒙对关羽的看法,他说关羽在荆州镇守期间,恩信大行。在夺取江陵的时候,吕蒙和糜芳在沙土地饮酒作乐,虞翻劝吕蒙尽快控制城池。果然城中有人想要采取行动抵抗吴军,因为吕蒙采纳了虞翻的建议才遭到失败。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关羽并不是他们所说的因为性格缺陷,才得不到大家的支持。

因此关羽的败亡主要是他的性格缺陷造成的,这个论断是有所商榷的。那么,关羽没有听取诸葛亮的告诫丢失荆州,就更是没有依据了。我们如果从关羽的所作所为来看,关羽恰恰是听取了诸葛亮的告诫,自始至终都是按照诸葛亮的告诫行事的。

二、至死还在遵从着诸葛亮告诫的关羽。

大家对关羽不遵从诸葛亮的告诫的依据,主要是关羽对东吴的态度恶劣,对孙权谩骂侮辱。可是我们从历史上的记载来看,关羽从来没有对东吴行使过武力,在任何时刻都是以和为贵的。这中间就包括著名的“湘水之争”里,关羽对东吴的行动。

在刘备夺取益州后,孙权就派人去索要荆州。刘备以夺取凉州后就归还荆州为借口,推辞了孙权的要求。孙权认为刘备是故意找理由拒绝自己,便动用武力夺取了长沙、桂阳和零陵三郡。在这次行动中,孙权动用了吕蒙的两万人马和鲁肃的一万人马。

关羽在得知情况后,向刘备告急。刘备率领五万人马增援荆州,赶到了公安。刘备派关羽率领手下的三万人争夺三郡。但是面对鲁肃的一万人马,关羽却犹豫不决。他不但没有按照刘备的命令行事,还与鲁肃举行单刀会,试图和平解决争端。

当时战场形势对刘备、关羽十分有利。关羽的三万人马对阵鲁肃、吕蒙的三万人马,刘备的五万人马则位于吴军的侧后。如果关羽果断地按照刘备的命令投入战斗,在关羽和刘备的夹击下,吴军必败无疑。那么,湘水之争的结局就会是两样了。

正是关羽无条件遵从了诸葛亮的“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告诫,才使得他对刘备的命令阳奉阴违,错失了大好时机。最终刘备因为曹军夺取汉中而返回,被迫割让了荆州在湘水以东的土地。这给荆州的防守带来了极其严重的隐患。

正是关羽机械遵从诸葛亮的“东和孙权”的告诫,才使得整个荆州都对刘备集团失去了信心。他们清楚的知道,刘备集团是不能保护自己遭受东吴的进攻。因此,在东吴的渗透下,包括糜芳、傅士仁在内的大规模背叛就此展开。荆州上下都向东吴暗中勾结,这给东吴夺取荆州创造了有利条件。

蒙在鼓里的关羽还在进行着“东和孙权”的努力,殊不知孙权已经和吕蒙计议好,决定以武力夺取荆州了。在他们的密谋中,为了免除后患,关羽必须杀掉。可怜关羽还把东吴当成盟友,在发动襄樊之战的时候,还对东吴抱有希望。

即便是在荆州被东吴夺取之后,关羽还没有放弃“东和孙权”的希望。他在撤军途中,还向孙权派出使者,企图以外交手段解决争端。在大军离散,走保麦城时,关羽还是抱有这种幻想。直至被东吴的伏兵生擒,关羽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死在东吴的刀下。可见诸葛亮的告诫对关羽影响之深,以致达到了执迷不悟的地步。

三、无条件执行“东和孙权”的策略,是关羽败亡的根本原因。

诸葛亮对关羽的告诫并没有错,错就错在关羽对这个告诫理解错误,执行错误。诸葛亮对关羽进行告诫,是从《隆中对》的战略出发的。只有联合东吴,刘备才可能获得讨伐曹魏的胜利。因此,“东和孙权”就成为这中间的关键一环。

可是诸葛亮只对关羽说了要“东和孙权”,可是并没有对关羽说要如何“东和孙权”。“东和孙权”最重要的是一个“和”字。这就需要让孙权与自己保持和平状态,不产生争端。但是,这一点真的能够做到吗?

其实刘备和孙权的战略有着严重的冲突,由此产生的矛盾是很难化解的。刘备为了实现《隆中对》的战略,需要以荆州作为基地,对宛洛地区进行北伐。而孙权则要实现“全据长江”的战略,也对上游的荆州势在必得。为此,围绕着荆州的归属,双方的矛盾越来越深,直至兵戎相见。

如果不让出荆州,关羽想要和东吴和平相处是不可能的,东吴迟早要和关羽为争夺荆州翻脸。仅仅依靠无条件的退让,是不足以维持双方的和平状态的。关羽要想“东和孙权”,就必须采取拉打结合的战略。

关羽一方面要与东吴保持和平状态,这一点关羽在现实中也做到了。一直到死,关羽都没有对东吴兵戎相见。另一方面,关羽必须要给东吴施加军事威慑,让东吴不敢轻举妄动,对荆州下手。关羽正是没有看到这一点,才在“湘水之争”中没有对东吴用兵,错失了良机,不但让东吴气焰更加嚣张,也让自己的手下丧失信心,离心离德,最终导致了自己的败亡。

结语:

正是关羽对诸葛亮的告诫奉为圭臬,才使得他丢失了荆州,被东吴擒杀。这是因为关羽机械的执行“东和孙权”的战略,幻想以无底线的退让,就能换来东吴的和平相处。他对孙权处处忍让,在“湘水之争”中违背刘备的命令,在极端有利的态势下也不攻打吴军。关羽对孙权背盟毫无准备,至死还幻想能够与孙权和平相处。

但是现实让关羽的幻想遭到了破灭。关羽镇守的荆州连续遭到孙权的两次袭击,没有防备的关羽丢失了整个荆州,还丧失了包括他自己在内的荆州大军。正是关羽机械执行诸葛亮的告诫,一味地委曲求全,才使得“东和孙权”的战略最后变成了孙权夺取荆州的条件。关羽作为镇守一方,独当一面的统帅,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如果关羽有听诸葛亮的话那还会战死吗?

关羽武力值超猛,有资格孤傲,除了刘张之外,一般很少有人能让他放在眼里。

就是曹操当年特别礼遇:上马金,下马银,宝马美女尽相赠,还封了一个汉寿亭侯,都没有改变他千里走单骑地寻旧主。倘如小凤没有落马落凤坡,刘备急招诸葛亮入川经略益州,关羽身边有诸葛亮监军,也许会给他严谨把关,至少不犯下些许错误,特别是友好解决东吴的关系,与孙权虚与周旋,牢固刘孙两家盟约。关羽就不会落入孙权翻脸、后院起火的险境,可保安然无恙。

关羽不死,刘备集团就不会因刘、张先后死去,全军主力尽折夷陵之战,或许,蜀汉的事业会蒸蒸日上,实现"隆中大计"势在必行。

关羽若能听进诸葛亮之建议,关羽和孙权结成"亲家",双方更是"亲上加亲",将来关羽大军出荆州,也许还有"亲家"鼎力相助,实力倍增,匡扶汉室真的不是梦!

但这都是黄梁美梦,随着诸葛亮上调,关羽独挡一方,威武有加,沉稳不足。被吕蒙甜蜜奉承如坠云雾之中,飘飘然被冷箭背后猛烈一击,顷刻间轰然塌倒。

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身首分离,是成于神勇,毁于孤傲,贤君良相远在天边也无力相救。

英雄一世,亦落得英雄没路,关羽

堪是三国英雄悲歌之一绝也!

如果关羽有听诸葛亮的话那还会战死吗?

诸葛亮入川前谆谆告诫关羽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谨记!但关羽n若罔闻,t根本就没有听进去。设若关羽按诸葛亮的战略设计行事,也许荆州可保。孙权看在与关羽儿女亲家的关系上,不至于背后捅刀。如此,关羽可以集中力量北伐,夺取樊城或可有望?至于便下南阳向洛阳恐怕还是力有不足,就更不要说北下许都了。但作为川中的犄角的牵制力量还是大有可为的,至此,关羽对隆中决策的分路北伐的作用已经完成了。进取中原的主角还是要靠益州力量。关羽不失荆州等到刘备建号,绝对是一号功臣。关女远嫁江东,没准虎女犬子洪福齐天,生下一子继承东吴大位,关公就是吴蜀联盟的缔造者了。因傲慢和偏见恶了东吴,落得个失地被杀实在是得不尝失!

如果关羽有听诸葛亮的话那还会战死吗?

可能不会。

如果关羽有听诸葛亮的话那还会战死吗?

谢邀:

关羽听诸葛亮的话,是个战略问题,方向是对的,但是需要有极强的敷衍能力,和蜀国迅速强大起来的结果,才能支撑下去,否则东吳会想尽各种办法,时刻司机,夺取荆州,自然会引发和关羽挂帅对垒的战争。其实关羽战死,不是输车武力上,军队的多少上和战略上,而是输在关羽的傲慢、目中无人和办事不认真大意、及智慧不拔翠上,如布署下去的事不巡查,不听部将的传告,不会利用东吳提亲的要求、拖住东吴,等待大哥刘备把蜀国发展壮大。独自以为,武力过人,灭视对手,至始导致了战略争斗的失败,被群追坑杀而亡。[祈祷][祈祷][祈祷]

如果关羽有听诸葛亮的话那还会战死吗?

世上没有不死的人,只是死法不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