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后,诸葛亮为什么还要恢复和东吴之间的盟友关系?

刘备和孙权是一对相爱相杀的对手,他们一起联手打胜赤壁之战,瓜分了荆州。但是曾几何时,他们反目成仇,大动干戈。孙权袭取荆州,擒杀关羽。然后在夷陵之战中,刘备率领的蜀军又被东吴打败,几乎全军覆没。双方的仇怨如此之深,可为何在诸葛亮执政后,又重新与东吴再次结为同盟呢?

一、双方同盟抗魏是战略上唯一正确的选择。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在这场战役后,曹操开始转入防御,而孙权和刘备则转入了进攻。经过长期的争夺,三方瓜分了荆州。曹操占据荆州北部,以襄樊和合肥两大据点防御刘备和孙权的进攻。

孙权将南郡借给刘备,集中力量在淮南发动攻势,企图北上徐州。而刘备在得到南郡后,则把目光投向了益州。他借着刘璋的请求,率军入川,发动了夺取益州的战役。经过长期作战,刘备攻下成都,建立了对益州的统治,拥有了稳固的根据地。

在此后,由于对刘备壮大的实力感到威胁,孙权开始向刘备索还荆州。在随后的岁月里,孙权连续发动了湘水之争,荆州之战,终于夺回了荆州,建立了自己比较稳固的根据地。在此后的夷陵之战中,东吴又击败了刘备的军队,保卫了自己地盘的安全。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争夺,三方势力都存在着彼消此长的现象,但是有一个基本的情况是没有改变的。那就是曹魏的国力远远凌驾于蜀汉和东吴之上。当时中国北方的绝大部分地区都处于曹魏的控制之下,而这些地区也是经济开发先进的地区。

当时的蜀汉和东吴虽然占据的地区很大,但是大部分地区都是没有开发的蛮荒之地,地广民稀。无论是人力和物力都无法和曹魏相比。由于国力相差悬殊,双方的军力也相差甚远。只是因为东吴有长江作为屏障,蜀汉有山险作为依托,才使得曹魏无法消灭它们。

在这种情况下,实力弱小的蜀汉和东吴只有联合起来,共抗曹魏,才是双方战略上唯一正确的选择。事实证明,从赤壁之战起,孙刘两家联合作战,在战场上一直占据着主动。曹操虽然能力出众,但是在漫长的战线上顾此失彼,连遭失利,始终处于被动防御的态势。

但是在荆州之战后,由于孙刘联盟的破裂,曹魏立刻占据了战略上的主动。刘备的军队无力出击,东吴只能向曹魏俯首称臣。历史事实证明,唯有两弱共抗一强,才是蜀汉和东吴战略上唯一的出路。

二、夷陵之战后,孙刘两家有了重新结盟的基础。

在赤壁之战前,刘备和孙权结为联盟,共抗曹操。这是因为当时的情势所迫,双方想要生存下去,不得不采取的手段。在此之后,刘备和孙权联合作战,各自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可是随着双方实力的增强,两者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加剧起来。

这主要是双方战略上的冲突造成的。刘备和诸葛亮的《隆中对》中的战略目标,把跨有荆益作为第一步,在两路分兵北伐作为最后一步。要实现这些战略目标,刘备集团就必须把荆州握在手里。因此刘备在夺取荆州在长江以南的四郡后,又向孙权借来了南郡。

而孙权的战略目标则是全据长江,建号帝王,北向争夺天下。为了实现这个战略目标,控制位于长江上游的荆州至关重要。在刘备的实力相对弱小,对自己没有威胁的时候,孙权对刘备占据荆州还可以容忍,但是当刘备占有益州之后,孙权的思想就发生了变化。

刘备拥有了荆益二州后,大大增强了他的实力,这让孙权心中感到了威胁。为了自己的战略安全,他决意将荆州收回手中。再加上关羽的傲慢凌人,孙权最终发动荆州之战夺回荆州,擒杀关羽,达到了全据长江的战略目的。当然,这也遭到了刘备的报复。

经过夷陵之战后,刘备的蜀军几乎全军覆没。东吴随即与曹丕反目为仇,互相攻伐。在这个时候,东吴拥有了长江和三峡天险作为屏障,有了稳固安全的根据地。蜀汉则国力衰弱,无力再对东吴发动报复进攻。可是东吴的战略形势十分不利,它要同时与曹魏和蜀汉为敌。这是东吴力所不及的,因此为了摆脱这种困境,东吴与蜀汉重新结盟是双方共同的需要。

三、双方联盟抗魏是诸葛亮一贯的战略方针。

刘备在去世前,也看到了这一点。因此刘备为了蜀汉的前途,亲自驻守在位于蜀吴边境的白帝城。孙权得知之后,对此感到恐惧,害怕遭到刘备的两面夹击。因此孙权派人向刘备请和。刘备答应了孙权的请求,也派使者去东吴回报。刘备生前最后的努力,为诸葛亮重新与东吴结盟打下了基础。

在刘备去世时,他托孤诸葛亮,把蜀汉江山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在接管政权后,就开始按照他的既定方针来进行施政。在外交上,他把与东吴重新结盟作为主要的目标。因为联合东吴共抗曹魏,是诸葛亮一贯的战略方针。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就向刘备建议以东吴为援军,以曹操为主要敌人。这实际上就是刘备和东吴结盟,共抗曹操。在遭遇长坂坡之战的失败后,诸葛亮就主动提出去东吴联络孙权,共抗曹操。在诸葛亮的斡旋下,孙权和刘备结盟,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在此之后,诸葛亮一直就信守着孙刘联盟共抗曹操的方针。在诸葛亮留守荆州的过程中,刘备集团和东吴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结盟状态。在这种有利的情况下,双方的势力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将曹操的势力压制在北方。

在孙刘联盟破裂之后,诸葛亮依然不同意和东吴继续火拼下去。在夷陵之战前,诸葛亮对刘备伐吴的决定并不支持。诸葛亮的暧昧态度,已经表达了他的反对意见。而且与诸葛亮关系良好的黄权、赵云、秦宓等人,都公开向刘备劝谏,不同意伐吴,这样表达了诸葛亮的态度。

因此,在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就开始谋求与东吴重新结盟。同时,对蜀吴联盟也有迫切需求的孙权,与诸葛亮一拍即合。这样,在诸葛亮的努力下,蜀吴联盟很快重新建立。这个联盟十分稳固,一直持续到蜀汉灭亡也没有改变。

结语:

在蜀汉和东吴两家实力弱小,曹魏一家独大的情况下,蜀汉和东吴联盟共抗曹魏,是双方唯一正确的战略选择。由于刘备集团的实力增强,引起了孙权的恐惧。为了自身的战略安全,孙权发动荆州之战,形成了全据长江的有利态势,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

在夷陵之战后,蜀汉由于实力受损严重,失去了出击东吴的能力。而东吴也面临着同时与蜀汉和曹魏为敌的窘境。而接管蜀汉政权的诸葛亮,他的一贯战略方针就是联盟东吴,共抗曹操。在所有因素影响下,诸葛亮和孙权一拍即合,重新结盟,再次走到共抗曹魏的正确道路上来。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夷陵之战后,诸葛亮为什么还要恢复和东吴之间的盟友关系?

诸葛亮是战略家,"隆中计"就早已预判了三分天下的大势,他辅佐刘皇叔的目的就是实现匡护汉室丶实现大一统的宏大抱负。

因此,是他促成孙刘二家联盟,重点攻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橾,取得赤壁大捷。荆州事变后,刘备丶张飞急欲替关羽复仇,讨伐东吴,诸葛亮和赵云等,是力阻反对的。

讨伐东吴,胜负都是两家诸侯之战,曹魏坐观龙虎斗,坐收渔翁之利。况且东吴隔江,易守难攻,万一失利,后果不堪设想。

就如赵云劝阻刘备那样:"欲取天下,集中兵力讨伐曹魏是中心,只有战胜曹操才能占取政治制高点,号令天下"。脱离主战场,陷入漫长的混战中,对于本来就不占优势的刘备集团来说,得不偿失,何况战况不一定稳操胜券。一旦精锐遇挫,将来更难与曹之决战。

白帝城托孤后,蜀汉一度陷入魏吴两家的五路进攻。诸葛亮沉着应战,安居平五路。为了转变不利的挨打局面,诸葛亮就想到了重新与吴修好,方能应对主战场。

诸葛亮首先平定内部隐患,安定孟获,稳定后院不再起火。其次派邓芝赴东吴议和。在消除两面受敌的危机后,才能奋然上"出师表",五出祁山去实现"隆中之大计"。

夷陵之战后,诸葛亮为什么还要恢复和东吴之间的盟友关系?

夷陵之战后,诸葛亮为什么还要恢复和东吴之间的盟友关系呢?从孙吴设计偷袭荆州(公元219年十月),再到刘备在夷陵之战(公元222年闰六月)中大败,可以说,孙吴政权深深地伤害了蜀汉政权。可是,诸葛亮为何主动恢复和孙吴的盟友关系呢?

首先,在刘备还健在的公元222年十二月,孙权就派使臣到蜀汉求和。此时,无能为力的刘备既担心孙吴继续攻打蜀汉,又担心曹魏在灭亡了孙吴(曹魏已发兵三路进攻孙吴)后,蜀汉离灭亡的时间也就不远了,因此,刘备接受了孙权的求和。也就是说,刘、孙两方实现了和平

。而蜀汉与孙吴重新建立盟友关系,是在刘备病逝(公元223年四月)。就在当年的八月,诸葛亮派邓芝使吴,游说孙权。再到,转年的五月蜀汉与孙吴正式建立了盟友关系。诸葛亮之所以,急于和孙权重新建立联盟关系,原因至少有两个。

第一个原因,从政治上讲,蜀汉是不可能与曹魏建立友好关系的,曹魏是蜀汉的死敌。第二个原因,在魏蜀吴三个政权中,魏最强大、吴其次,蜀最为弱小。因此,只有弱弱联合,才有可能各自求得发展壮大,至少也能自保。另外,诸葛亮急于和孙吴建立盟友关系,是因为他要急于平定蜀汉南部地区的叛乱(在刘备病逝后,蜀汉南部地区发生了叛乱)。因为,不能给南部叛乱势力太多的时间,避免他们做大做强。就在蜀汉和孙吴建立联盟后,诸葛亮于公元225年三月,分兵三路平定南部叛乱。

夷陵之战后,诸葛亮为什么还要恢复和东吴之间的盟友关系?

夷陵之战前,魏国综合实力第一,军力第一;吴国综合实力第二,军力第三;蜀国综合实力第三,军力第二。

我认为,夷陵之战,刘备的计划是利用蜀国的军力给东吴施压,迫使东吴归还荆州一部分利益,或者等曹丕一起出兵,会猎东吴,由三足鼎立转变为而雄争霸。

可惜曹丕没有抓住这个他在位期间唯一一个可能一统天下的机会。孙权稳住曹丕后,打败了刘备。

夷陵之战以后,魏国综合实力第一,军力第一;吴国综合实力第二,军力第二;蜀国综合实力第三,军力第三。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接收的就是这样一个局面,蜀国是最弱的一个,如果魏吴结盟,蜀国危险。如果魏蜀结盟,就可以毁灭东吴,然后魏国顺手再灭蜀。

相对而言,第二和第三结盟,一起对抗老大,这才是第二和第三最稳定的策略,对于政治和外交最擅长的诸葛亮来说,想让蜀国存续,最佳的方案就是和东吴结盟,共抗曹魏。

历史证明了这一决策的正确性,蜀国在诸葛亮身后又坚持了一段时间,从而才有了三国这个历史时期。

夷陵之战后,诸葛亮为什么还要恢复和东吴之间的盟友关系?

夷陵之战后,蜀汉损失惨重,先主刘备驻扎在白帝城永安宫。魏主曹丕想趁蜀吴两败俱伤之时伐吴,吴都督陆逊被赵云阻击时立即回撤,加强大江防线。孙权见蜀主不回成都,怕吴国受到魏国攻击时,刘备会尽倾国之力再次伐吴,吴国承受不起魏蜀两面夹击,孙权忙谴使到白帝城向刘备求和,刘备因夷陵大败国为衰竭,国家需要长时间修养,答应了孙权的请求。。。蜀先主刘备自夷陵之战后,心力交瘁,一病不起,差人请丞相诸葛亮到白帝城托付后事,请诸葛亮尽力辅佐后主刘禅,不枉十几年的君臣情谊。先生刘备于223年在白帝城逝世。诸葛亮不忘先帝的知遇之恩,禅尽竭力为国操劳,当时司马懿建议魏主曹丕发五路大军伐蜀,诸葛亮以聪明才智居家退五路大军。蜀国到了生死存亡之际,国家需要发展稳定,只有蜀吴继续联盟,才能共同对付强大的魏国,诸葛亮派邓芝为使,到吴国重修联盟,才能使国家渡过危机,使吴蜀双边共赢。吴国经过夷陵之战,国力也已衰微,需要致力发展,不能让魏国灭了蜀国,若蜀国灭亡,吴国无力抗衡魏国,下一个灭亡的是吴国自己,只有吴蜀联盟,共抗魏国,保持三足鼎立,东吴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孙权热情款待邓芝,愿与蜀国重修于好,共同抵抗魏国,使三国暂时平息战乱,各国能正常运行同步发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