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宁愿在家里睡觉也绝对不出去找工作,为什么?

诸葛亮有一句名言,被很多人当作座右铭,那就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出自诸葛亮临去世前给他的八岁儿子写的《诫子书》。诸葛亮对自己的儿子郑重交代这句话,自然是出于他人生的深刻感悟。这句话也解释了当年他隐居隆中,躬耕陇亩时的心情。那么,为什么有着经天纬地之才的诸葛亮,会甘心在隆中“躺平”,不问世事呢?

一、各方面条件俱佳的诸葛亮。

如果按照今天的标准,诸葛亮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官二代。他是家族诸葛氏是琅邪的名门,祖上诸葛丰曾经担任过汉朝的司隶校尉。他的父亲担任过汉末的太山郡丞,叔父诸葛玄担任过袁术委任的豫章太守。

至于说诸葛亮的容貌,是当时有名的美男子。他身高八尺,约合现在的一米八左右,容貌甚伟。在他出使东吴的时候,对容貌十分看重的孙权,一见诸葛亮就感到亲切,很快就在诸葛亮的劝导下与刘备结盟,共抗曹操。可以说,诸葛亮的容貌在这场外交活动中为他加分不少。

至于说诸葛亮的才学,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诸葛亮的朋友崔州平、徐庶和孟公威等人和他一起游学,都是有才能的人。他们在日后出仕,也都成就了一番事业。诸葛亮与他们为伍,他的才能自然也会得到大家的认可。

如果再从社会关系来看,诸葛亮的人脉也是十分广泛的。他的叔父诸葛玄与荆州的统治者刘表是故旧关系。在离开袁术后,诸葛玄就带着诸葛亮兄弟去投靠刘表。刘表到荆州上任的时候,是单枪匹马去的。他虽然依靠当地的世家大族的势力统治了荆州,可是手下亲信不多。对于诸葛玄的到来,刘表当然照顾有加。

诸葛亮的两位姐姐也都嫁给了当地的世家大族。一位嫁给了蒯祺,一位嫁给了庞山民。蒯祺是荆州势力最大的蒯家的成员,家族领袖蒯越是帮助刘表统治荆州的主要帮手。至于说庞山民则是当地名士领袖庞德公的儿子。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的评价,都来自庞德公。

诸葛亮的妻子黄氏的娘家更是势力显赫。这是因为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娶了蔡瑁的妹妹,而蔡瑁的另一个妹妹嫁给了刘表。这样,诸葛亮就与刘表和荆州掌握军权的蔡瑁有了亲戚关系。由于这种复杂的人脉关系,使得诸葛亮与荆州的上层人物交流很多。其中刘表的长子刘琦就和诸葛亮关系很好,十分器重诸葛亮。

诸葛亮拥有这么良好的条件,按理说他想要在荆州获得个一官半职并非难事。但是我们从历史记载看到,诸葛亮不但没有在荆州做官,他反倒去隆中隐居起来。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放弃仕途,去乡村“躺平”呢?

二、志向远大且不为世俗所容的诸葛亮。

其实,诸葛亮之所以选择隐居乡里,仅仅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的志向远大,可是并不为世俗所容。正是由于“燕雀焉知鸿鹄之志”,让诸葛亮的理想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诸葛亮到隆中隐居,也是为了躲避那些势力的侵袭。

诸葛亮的志向在他求学的时候就已经显现出来。他与务求精熟的同伴不同,他思考的是天下大势,每每为此抱膝长啸。诸葛亮面对乱世,经常吟唱着《梁父吟》,为天下苍生悲叹。当其他人询问他的志向时,诸葛亮以管仲乐毅自比。

可是在史书中的记载是,除了他最要好的朋友崔州平、徐庶以外,“时人莫之许也”。就是这一句短短的评价,我们就可以知道诸葛亮遭受的打击。原本诸葛亮的各方面条件俱佳,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就是那些宵小嫉妒打击的对象。可是由于诸葛亮年轻气盛,过早暴露了自己的志向,更让他站到了风口浪尖之上。

管仲是春秋时齐桓公的相国,他出身平民,深知下层人民的疾苦。在得到齐桓公的重用后,他发挥自己治国理政的才能,帮助齐桓公将饱受战乱之苦的齐国发展壮大起来。在他的辅佐下,齐桓公九合诸侯,成为天下的霸主。

乐毅则是战国时燕国的统帅。当时的燕昭王为了报复齐国侵略的耻辱,四处招贤纳士。乐毅和一群志同道合之士一起投奔燕国。在他们的帮助下,燕国逐渐强大起来。此后乐毅抓住战机,在济西战中大败齐军。随后在很短时间下,乐毅率领的燕军占领了齐国绝大部分领土。齐国仅仅剩下即墨、莒两座城池,险些亡国。

诸葛亮用管仲乐毅这两人来自比,就向大家表明了自己的志向。诸葛亮想像管仲乐毅那样,匡扶汉室江山,重整天下。可是诸葛亮的这种想法,在荆州是注定行不通的。这是因为荆州没有人会赞同他的观点,去任用他。

在当时的荆州,刘表虽然是汉室宗亲的身份,可是他根本无意去为匡扶汉室出力。在他的心中,不但寻求的是苟且偷安,还去郊外祭祀,对皇位有所觊觎。而他的部下,那些荆州的世家大族与刘表的想法相同。他们只想维持荆州的独立,保护自己的权势,至于说天下归谁对他们来说无关紧要。

如此一来,诸葛亮与他们志不同、道不合。这样在他们的眼中,诸葛亮不但是一个异类,而且还是一个危险分子。于是所有的讥讽嘲笑铺天盖地而来,对诸葛亮进行了全方位的中伤。就连诸葛亮娶妻,由于他的妻子容貌不佳,这都被编成歌谣,在民间传唱。

我们可以想到,这一切对于诸葛亮来说,是一种何其恐怖的伤害。因此,离开荆州的统治中心,来到隆中隐居,也不失为诸葛亮的一种权宜之计。不过,诸葛亮来到隆中,看似“躺平”,可是这背后并没有那么简单。

三、《隆中对》的横空出世。

诸葛亮在隆中躬耕陇亩,在外人的眼里,他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样,诸葛亮逐渐打消了荆州对立派的疑虑,还获得了难得的休息时间。直到有一天,一个人的到来才打破了这一切的平静,这个人就是刘备。

历史上对于是刘备寻访诸葛亮,还是诸葛亮主动投奔刘备还有过争论。不过从各种迹象来看,还是刘备亲自探访诸葛亮更符合实际。这是因为诸葛亮成为刘备的部下,是曹操南下荆州的前一年。在刘备驻防荆州北部几年的时间里,诸葛亮都没有加入刘备阵营。如果刘备不去寻访诸葛亮,那么他就可能永远错失诸葛亮了。

在徐庶的推荐下,刘备终于获得了诸葛亮的线索,为此刘备三顾茅庐,才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感念刘备的赤诚,在相见之后,向他献上了《隆中对》的战略方案。刘备在日后按照方案实施,差一点实现了匡扶汉室的目标。

我们从刘备和诸葛亮的相见,就可以看到诸葛亮在隆中隐居,并不是简单的“躺平”。他一方面躬耕陇亩,对那些对立面故作姿态,一方面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准备,为时机到来的那一天做好安排。其实诸葛亮的目光,早就投向了驻扎在身边的刘备。

刘备和诸葛亮有着相同的遭遇,有着共同的志向。刘备虽然打着汉室宗亲的旗号,他的队伍却被那些世家大族看作异类。在他们的眼中,刘备就是一个平民中崛起的枭雄。由于遭受世家大族的歧视,刘备屡战屡败,被迫退往荆州。在荆州,他寄人篱下,受尽了刘表等人的猜忌和白眼。

正是与刘备有着相同的遭遇,有着匡扶汉室的共同志向,诸葛亮和刘备一见面就一拍即合。诸葛亮将他多年来思考出来的战略方案和盘托出,让刘备茅塞顿开。从此,刘备和诸葛亮协力,共同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

结语:

诸葛亮在隆中躬耕陇亩,不去荆州出仕,最主要的是他由于年轻气盛,对荆州的那些无能之辈表示蔑视,并且过早暴露了自己的志向,遭到了敌对面的猜忌和攻击。他用一种“躺平”的姿态迷惑了对手,为自己下一步的行动做好准备。

在隆中隐居期间,诸葛亮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他对天下大势苦苦研究,为刘备制订了切合实际的战略方案。这使得在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对诸葛亮的《隆中对》大为赞赏,双方一拍即合,共同为匡扶汉室而努力。可见诸葛亮在隆中隐居,一方面是修身养性,一方面是等待天时,而不是简单的为了逃避。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诸葛亮宁愿在家里睡觉也绝对不出去找工作,为什么?

诸葛亮不是为找一个普普通通养家糊口的工作,他是在寻找适合的中国式合伙人开股份有限公司,合伙人必须志同道合,道不同肯定不相为谋,如果他去曹老板那里人才挤挤,诸葛亮去了最多是个白领高级打工仔,去东吴也差不多,只有去刘老板(刘备)那才可有股份,果然诸葛亮其实后控股了蜀国,且流芳百世。

诸葛亮宁愿在家里睡觉也绝对不出去找工作,为什么?

诸葛亮有工作,有钱,因此平心静气待价而沽。

真实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个地主,不知道“大”不“大”,但至少在他出山以前生活是很富裕的。这一点,应该有很多人都知道一些。

诸葛亮之前不出去,也因为躲灾。——天灾。

《后汉书·五行志》记载,公元119年~公元217年,发生了十次大瘟疫,分别是119年会稽大疫;125年京都大疫;151年京都、九江、庐江大疫;161年、171年、173年、179年、182年、185年、217年七次全国大疫。

比如《三国志》里曹操在给孙权的信里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获此虚名。”虽然有点找理由,但也不全是借口,如果当时曹军不发生瘟疫,东吴还真未必能赢。

诸葛亮的父母,全都是染疫而死。

诸葛亮本身,生于大疫之年,他成年以后,其实没出去供职的一个理由也是因为当时全国各地仍偶尔发生瘟疫。与其出去闯荡作死,在家安稳待几年才更聪明。

其实很多人聘请过诸葛亮,曹操也找过诸葛亮。只不过诸葛亮躲了。

曾经说过,曹操“请”诸葛亮的办法,与“请”徐庶的办法一样,抓家人。诸葛亮很聪明,每次都先躲起来,并将妻子和养子藏起来,只留下他的倒霉弟弟诸葛均应付曹操。

而这些人,他们来找诸葛亮也不是空手来的,每次都是大把送金银。

而且诸葛亮脾气并不小,不喜欢的人他不肯投靠。有才能,就有资格挑选君主。

因为诸葛亮属于道家临清派开蒙,主攻老庄学派,是道家显宗,与曹操手下的甘始、东郭延年、封君达、朱建平、华子期等六壬派隐宗是对立的,他讨厌这些人

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在其《典论》也提到“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在《论方术》一节中,尽数曹操招纳术士之事。诸葛亮讨厌曹操的作风,不肯相投,直到207年刘备来到隆中,把诸葛亮拐跑了。

总的来说,诸葛亮在家睡觉也不会出现生活困难,能够支持他待价而沽,而且他又很挑君主,没有早点出山也不奇怪了。何况诸葛亮出山也不算晚,出山时才二十四五岁,赤壁之战时才二十八岁,已经算是年少有为了。

诸葛亮宁愿在家里睡觉也绝对不出去找工作,为什么?

那时候的诸葛亮比较清高,自负。认为自己有本事,这也瞧不起,那也看不上,加上房前屋后可以种粮种菜,生活无忧。所以历史上记载是躬耕于南阳。那是的平躺的生活对亮先生是无比的惬意。后来刘备三顾茅庐时,正好我在亮先生在做客,我只说了几句话,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你认为自己牛🐂b谁也不知道啊,亮先生是聪明人,所以做出了人生重大而正确的选择。

诸葛亮宁愿在家里睡觉也绝对不出去找工作,为什么?

这就是有能耐的大人物。

不需要找工作,自然有人来请。钱这种东西对人家来说,坐在家里动动脑子,哗啦啦往下掉。

普通人才需要奔波在生存的道路上,尘满面,鬓如霜,辛辛苦苦被人间烟火呛的泪流满面,还得挤出一丝幸福的微笑。

诸葛亮宁愿在家里睡觉也绝对不出去找工作,为什么?

诸葛亮在隆中时代,并不是只在家里睡觉,他结交了很多年龄比自己大很多的名士,积累了名气,再加上自身聪明能干,被人送绰号“卧龙”。他立下了远大的志向,想成为管仲、乐毅那样的人,也说明他有宰相之志。

诸葛亮找工作,要选择一位明主去辅佐,能够展现自己的凌云之志。诸葛亮已经有把握了,尽管寄人篱下,名声有了,根本不害怕工作、媳妇没有。果然,黄承彦老爷子过来找他,要把女儿嫁给他。

渴望贤才辅佐的刘备,经人推荐,三顾茅庐来请诸葛亮出山。

诸葛亮十年的隆中耕读生活,为他积累了丰富的人脉和治国理政之才。名声在外,还怕没有人来请吗?

好比现在一个人在行业内很出名,那些猎头或者企业不是拼命来请他或者挖他。诸葛亮就是这样的人。

总评,诸葛亮在家待着不去找工作,是他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会有识货的人来请他的,不用担心。这个道理现在也一样,自己在行业内名声在外,还用担心没有人请自己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