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良和文丑,都是袁绍难得的猛将,为何轻易被关羽斩杀?

颜良和文丑是袁绍手下有名的战将,史称二人都是袁绍的名将,在战场上为袁绍立下汗马功劳。在后人的评价中,他们被称为河北四庭柱的排头两位。可是,在袁绍与曹操的决战官渡之战中,他们在战役刚刚开始时,就战死沙场了。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他们的死归功与关羽,那么在现实中真是如此吗?为何他们会如此轻易战死呢?

一、历史上颜良与文丑的战死。

在历史上,颜良、文丑都是在战场上战死的,他们都是中了曹操的计谋,遭到了曹军的突袭而死的。在两人之中,颜良是明确记载是被关羽斩杀的,而文丑则是死于乱军之中,不知道死于何人之手。

在官渡之战的序战中,袁绍派颜良为先锋,攻打曹操的白马城。袁军兵力雄厚,曹军众寡不敌,只得向曹操求援。曹操在率军增援白马的时候,他的手下荀攸向他建议,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假意从延津渡河攻打袁军的后路。在调动袁军后,曹军再奇袭白马的颜良。

曹操听取了荀攸的建议,率军前往延津。在袁绍得知消息,派兵前往延津救援的时候,曹操率领部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白马。颜良正在指挥部下围攻白马,得知曹操到来时,曹军离颜良只相距十里。颜良大惊之后,仓促指挥部下迎敌。

面对遭受奇袭,腹背受敌的颜良,曹操派出先锋关羽和张辽出击敌阵。关羽望见了颜良的麾盖,便策马冲入颜良的军中,斩颜良而还。袁军失去指挥后陷入混乱,被曹军打得大败,白马之围因此得解。在战后,曹操率军掩护白马的军民撤走。

但是在撤走的半路上,曹操再次遭到了文丑与刘备率领的袁军的追击。曹操面对文丑的袁军,故意将辎重丢弃在大路上。当袁军因为争抢辎重阵型混乱的时候,曹操指挥部下对文丑军实施了奇袭。陷于混乱的文丑军被打得大败,文丑也死于乱军之中。

我们看颜良和文丑之死,就可以看到他们都是中了曹操的计谋,遭受曹军的奇袭而战死的。颜良的死,是因为他正在围攻白马,突然遭到曹操的袭击造成的。当时双方相距只有十里,颜良要把围攻阵型转变为对抗曹操的的阵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样的行动,不可避免地要形成混乱。

而关羽正是抓住了这个有利的战机,利用袁军的混乱冲入敌阵。在关羽的身边,有张辽等人相助,可以为他做好掩护工作。而颜良这个人又性格固执自大,在军阵中还打着大将的麾盖,把自己确切的位置暴露给了关羽。这使得关羽能够利用袁军的混乱冲到颜良的面前斩杀了他。

可以说,颜良的死有关羽武艺出众的原因,更大的原因是他中了曹操的计谋,身处极端不利的境地造成的。而他固执自大,至死还打着大将的麾盖,真如同《三国演义》中关羽所说的那样,跟插标卖首一般。

二、《三国演义》中颜良与文丑轻易战死的原因。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为了突出关羽的武勇,将颜良、文丑的死都归功给了关羽。并且在关羽击杀颜良、文丑之前,还专门做了铺垫,以显示颜良、文丑并非是庸碌无能的将领。比如说颜良一出马,就连续轻易斩杀原来位列吕布八健将的宋宪、魏续,还二十合击败徐晃,让曹军将领都心下慄然,不敢出战。

只有说文丑,他更是在兵败之时显示了大将风范。他的部下在遭到曹军袭击的时候,都纷纷向后退走。文丑则在这个时候挺身独战,企图力挽狂澜。在遭到曹军中张辽、徐晃的进攻时,文丑两箭就把张辽射落马下,并且还击退了徐晃。如果不是关羽的出现,文丑还真的可能挽回败局。

但是这两人都死在了关羽的刀下。颜良是在两军对垒的时候,被关羽冲进阵营之中杀死的。而文丑的死更是搞笑,本来对曹军毫不畏惧,挺身独战的文丑,在和关羽交手战不三合,就转身逃走。结果因为关羽的赤兔马快,被关羽赶上斩于马下。那么颜良、文丑本身骁勇善战,却这么轻易被关羽斩杀,作者似乎有点难以自圆其说。不过,作者还是在书中给我们留下了线索,来解释这一切发生的原因。

其实,关羽斩杀颜良、文丑都不是用得蛮力,而是采取了一定的手段。这些手段都是关羽多年战斗经验的精华,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这既需要关羽的武艺技巧,还需要关羽强大的战机捕捉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

我们看关羽斩杀颜良的过程,就看到关羽使用的一些手段。在斩杀颜良的时候,由于头一天曹军的败绩,河北军队都有了一种懈怠之气。在曹操和关羽审视袁军的时候,关羽就发现了这一点。他对曹操说袁军都是些土鸡瓦犬,正是说袁军的军阵虽然看起来壮观,实际上运转不灵,缺乏应变能力。

于是关羽决定直冲颜良军阵,执行对颜良的斩首行动。关羽在冲阵的时候,倒提青龙刀,依靠赤兔马的速度冲入袁军阵中。袁军不明白关羽的意图,不由自主地就给关羽让出一条路来。当关羽冲到颜良面前的时候,颜良也不明白关羽的意图。颜良还想询问关羽,可是关羽没有给他开口的机会。

关羽击杀颜良的招式是刺,这个招式本来是枪法中的招式,被关羽用在了刀法中。这是颜良根本想不到的,更谈不上抵挡了。本来关羽用刀使用刺这一招,是无法取颜良的性命的。因为刀头无锋,颜良又身穿金甲。但是关羽有了赤兔马的速度加成,他的这招刺取得了成功。关羽按照他的设想,将颜良击倒马下,随即下马割了颜良的首级,完成了这次斩首行动。

后来有人评价说,关羽击杀颜良是胜之不武。颜良本意并没有要和关羽厮杀。因为颜良接受了刘备的嘱咐,让他寻找曹营中的关羽。结果关羽向他冲来的时候,颜良还想与关羽搭讪,谁知道就这样糊里糊涂死在了关羽的刀下。这个解释也能够解释关羽轻易斩杀颜良的问题,这就要个人见仁见智了。

至于说文丑之死,则是在两军阵前发生的。可是对于文丑来说,依然是一场不公平的挑战。因为当时文丑遭到了曹操的袭击,陷入了比颜良还要危险的境地。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况。文丑的部下因为战败,纷纷向后逃窜。而在这个时候,文丑则背其道而行之,孤身一人挺身独战。

那么文丑在迎战张辽徐晃的时候,他是处在一个周围真空的情况下。他箭射张辽,迎战徐晃的时候,有一部分的袁军醒悟过来,又回来助战。徐晃见势不妙,马上就回到本阵。这个时候,文丑和他的部下之间还有一段距离,如果文丑的部下克服这段距离,来到文丑的身边,那么文丑就安全了。

恰恰就是在这个文丑最虚弱的时刻,关羽出场了。关羽迎战文丑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带领了十几名骑兵的。关羽和文丑战不三合,文丑就心怯而走,而且走的时候还不是按照一条直线撤退,反而是绕河而走,被关羽赶上斩杀。在这里就有了两个疑问,一个是文丑胆怯什么?一个是他为何要绕河而走?

其实这一切都因为关羽带来的那十几名骑兵。作者对这些骑兵仅仅一笔带过,并没有详细说明他们的作用,而他们正是那两个疑问的答案。我们知道关羽心高气傲的性格,他一般不会采用以多欺少的手段。在白马之战的时候,正是关羽武艺的巅峰时期,就更不会采用这样的手段了。

那么关羽和文丑的交手必然是单挑,可是这些骑兵不会无所事事地在旁边观看。面对越来越近的文丑的援军,他们肯定会去堵截。这样,这些骑兵就会越过文丑,来到他的身后,这就无形中对文丑造成了包围之势。

文丑和关羽很少交集,他并不了解关羽的性格。以他刚才与张辽和徐晃交手的经验来看,文丑自然会认为关羽要采取包围战术,对自己以多打少。本身文丑对关羽的武艺十分忌惮,现在又加上这种不利态势,文丑当然会产生怯意。

如果能够和自己的部下会合,那样自己就会安全很多。心生怯意的文丑,采取了摆脱战斗的决定。可是他的身后已经有了关羽手下骑兵的拦截,这使得他的撤退并不顺利。为了不和关羽的手下交锋,尽快脱离战场,文丑只得采取了绕河而走的方式。这给了关羽追赶的机会,最终关羽利用自己赤兔马速度的优势,斩杀了文丑。

结语:

袁绍手下的两员首屈一指的大将颜良和文丑,在官渡之战中被袁绍寄予厚望。谁知道在序战白马之战中,两人便先后战死沙场,给了袁军以沉重的打击。这是因为他们都中了曹操的计谋,在不利的情况下遭到了曹军的奇袭,因而战败被杀。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是斩颜良诛文丑的英雄,不可一世的颜良文丑都被关羽轻易斩杀。其实,作者在描写关羽的武勇时,也给了我们为何能够轻易斩杀颜良、文丑的答案。那就是关羽利用自己武艺的技巧,丰富的作战经验和敏锐的捕捉战机的能力,让颜良文丑陷入最不利的境地,轻易地斩杀了他们。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颜良和文丑,都是袁绍难得的猛将,为何轻易被关羽斩杀?

颜良、文丑号称河北四庭柱,袁绍处最厉害的将领应该是麴义,被袁绍杀死。

《三国演义》小说为突出关羽勇猛,武艺高超,描述了关羽斩颜良、诛文丑情节。关羽在小说中民间武功排名榜名列第四。颜良、文丑武功应该和张辽、张颌、徐晃差不多。

关羽斩杀颜良以及华雄都是在突袭,对方没有充分准备情况下得手的,颜良、华雄都是猛将,武功都不错,如果都有所准备,关羽斩杀两个人不是容易的事情。关羽杀文丑,是文丑看军队溃退而有些胆怯,被马快刀重的关羽追上斩杀,

历史真实情况和小说有不同的地方。颜良是关羽刺死,华雄和文丑的死都不是关羽所为。

颜良墓已经被挖掘,从出土的情况来看,颜良身材高大,墓葬一把铁刀。史书记载关羽于千军万马之中刺死颜良,割颜良首级,袁军莫敢挡。是刺死不是劈死。不过有人推断颜良是河北名将,当时沮授曾建议给颜良配一名谋士高参,但是袁绍没有釆纳。曹军采用声东击西突袭白马,导致颜良军没有准备好是仓促应战。如果准备好,河北军是善战之师关羽不一定能轻易斩杀军中主帅的。

文丑是死于乱军之中,而且死的挺窝囊。当时袁绍让文丑、刘备率两千骑兵追击曹军。曹操和徐晃率六百骑下马休息,曹军把一些物资丢散到道路上,追击的袁军忙碌抢物品。徐晃率六百骑上马反身再战,击败袁军。文丑是死于乱军之中,是谁杀了文丑都找不到了。一代名将死于乱军之中,具体是谁杀的都找不到,似乎有些窝囊。

颜良和文丑,都是袁绍难得的猛将,为何轻易被关羽斩杀?

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多年前,网上便流传出三国二十四名将的口诀。这里所说的24位名将,融合了演义和平话,比如口诀里面说到了枪神张绣,但其实《三国演义》中张绣并不是枪神,《平话三国》里张绣才是北地枪王。

不过,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三国演义》中的确有很多猛将。吕布、赵云、关羽、张飞、马超、典韦、颜良、文丑、庞德等等,都是一流猛将。

然而,这些猛将的武艺并不完全一样。有些猛将在单挑时,能够旗鼓相当,势均力敌,比如张飞对战马超,典韦挑战许褚;有些猛将则太过厉害,需要大家围攻才能打败,比如刘关张三英战吕布等。

同样是猛将,关羽轻松就斩杀了颜良和文丑,这是为何呢?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问题,其实并不是因为颜良文丑的武艺比庞德差,而是因为关羽对付他们时,占了一定的便宜。某种程度来说,关羽是偷袭杀了他们,不算正面交锋。

关羽斩颜良:颜良没有防备

颜良的武艺,属于超一流,他的战绩非常亮眼,尤其是在白马之战中。

当时,曹操让原本吕布帐下的猛将宋宪出战颜良,结果不到三回合,颜良就斩杀了宋宪;魏续去报仇,一回合被颜良当头劈死。徐晃再次出战,但不到二十回合,就战败了。旁白中写道“诸将栗然。

这就说明,曹操麾下的将领都害怕了,因为徐晃曾经战平许褚,他的武艺可以代表曹操猛将的天花板了。连徐晃都败了,而且是速败,可想而知颜良武艺有多强了!

可以说,颜良的武艺不会在关羽之下。那为什么颜良会被关羽秒杀呢?主要是因为他根本没想到和关羽打,如果颜良死后有知,一定会说“王我大意了,没有闪”。

河北军如波开浪裂,关公径奔颜良。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

从演义中这段话可以看出来,颜良一看关羽来了,表现是“方欲问”,而不是“方欲迎敌”。这说明,颜良本来要问关羽话,他不知道关羽是来杀他的,至少先问一下再决定打不打。结果,一脸懵的颜良,就这样被关羽袭杀了。

我们看看颜良当时的情况,也能知道这一点。

当时,颜良正在“麾盖”下。什么叫麾盖?那是将帅用的旌旗伞盖,当时颜良是一军之统帅,他有自己的仪仗。统帅在麾盖下,会与敌人单挑吗?当然不会。要决斗的话,麾盖会拿掉,不然碍事。所以,颜良当时的状态,也不是要决斗。

问题来了,颜良要问什么呢?演义里没说,这是因为通行本的演义被清代毛宗岗父子修改过,袁绍要问关羽的事被抹掉了。在嘉靖壬午本《三国演义》(目前发现最早版本的演义)中,作者则写到了这个问题。

原来颜良辞袁绍时,刘玄德曾暗嘱曰:“吾有一弟,乃关云长也,身长九尺五寸,须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喜穿绿锦战袍,骑黄骠马,使青龙大刀,必在曹操处。如见他,可教急来。”因此颜良见关公来,只道是他来投奔,故不准备迎敌,被关公斩于马下。

在后来的附诗中,作者也说“只因玄德临行语,致使英雄束手亡。

由此可知,颜良发兵之前,刘备曾让他打探关羽的消息。颜良当时“方欲问”,就是要问关羽,他是不是刘备之弟。结果关羽赤兔马快,靠近颜良时,颜良还没来得及问呢,关羽已经到了,一刀砍了颜良。

所以说,关羽其实算是偷袭杀了颜良,否则颜良未必输于关羽。即便颜良武艺不敌,也不可能被秒杀。

关羽斩文丑:文丑被袭杀

其实,文丑之所以会被关羽轻松斩杀,和颜良的情况差不多。文丑和颜良齐名,武艺自然也不差,所以后面张辽、徐晃两大猛将前来对战,而且还没打赢文丑(张辽被射盔缨,徐晃料敌不过),那还是在文丑兵败的情况下。

文丑虽然和关羽正面交手了,但后面又跑了。

一将当头提刀飞马而来,乃关云长也,大喝:“贼将休走!”与文丑交马,战不三合,文丑心怯,拨马绕河而走。关公马快,赶上文丑,脑后一刀,将文丑斩下马来。

文丑三回合就被关羽打得心怯,心里素质不行,武艺也不敌关羽。文丑逃跑时,关羽的赤兔马又快,所以他能追上去对着文丑脑后砍一刀,杀了文丑。

也就是说,关羽能速杀文丑,是因为马太快了,属于袭杀。否则,文丑应该就能逃跑了。

综合来看,关羽能轻松干掉颜良和文丑,都是趁其不备,赤兔马占了很大优势。真要是正儿八经打,关羽不会赢得这么轻松。若关羽没有赤兔马,颜良和文丑就算打不过,应该也能跑掉。

颜良和文丑,都是袁绍难得的猛将,为何轻易被关羽斩杀?

偷袭,乘他不备,快马加鞭,快刀斩乱麻。

颜良和文丑,都是袁绍难得的猛将,为何轻易被关羽斩杀?

三国演义中,颜良和文丑都是河北四庭柱之一,都是袁绍手下不可多得的大将,为袁绍的霸业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由于运气不好,颜良被关羽于白马秒杀,文丑被文丑被关羽于延津诛杀,都马革裹尸。

作为袁绍阵营最有名的武将,颜良和文丑齐名,功夫都不是盖的,在临阵发挥上,两人皆有惊人的表现,让读者不得不佩服。

颜良在白马之战中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在和吕布过去的手下健将宋宪、魏续交手的时候,大显神威。对宋宪是战不三合,手起刀落斩于阵前。对魏续是更不打话,交马一合,照头一刀,劈下马来。等到徐晃出马,交手二十合便败回本阵。颜良的表现,让曹操手下的将领都个个慄然,不敢交战。

而文丑出马是为了颜良报仇,可是在白马又中了曹操的诱兵之计。不过文丑确实是大将之才,在遭到曹军的突然袭击,部下混乱之际,依然挺身独战,只是因为势单力孤才退走。在遭到张辽、徐晃追击的时候,文丑依然可以败中取胜。他箭射张辽,战退文丑。在他的带动下,袁绍军重整旗鼓,再次投入战场。

文丑出场的时候,也是十分精彩。尤其是文丑,亲自追杀公孙瓒,和年轻的赵云交手五六十合,不分胜负。赵云作为五虎上将之一,一生中罕有败绩。虽然和文丑交手的时候,赵云尚是年少,战场经验不足,武艺发挥不充分,可是能够和赵云战成平手,也显示了文丑的武艺不俗。

所以,颜良和文丑,都是袁绍麾下最猛的将领,被誉为“河北四庭柱”,绝非浪得虚名,皆有万夫不挡之勇。

颜良的武艺如何,徐晃在事先也做了试探。以徐晃的武艺,不该和颜良战二十回合就败的,而且徐晃撤回,颜良也没有追赶。这是因为徐晃并没有尽全力,他只是试探颜良的武艺而战的。当关羽前来的时候,关羽和徐晃关系甚好,当然会把颜良的武艺优缺点和盘托出。关羽通过徐晃的点拨,自然想出了破解颜良武艺的招式。

在进攻颜良前,关羽对于如何斩颜良已经有了万全的打算。战前,曹操专门引关羽看颜良的军阵。曹操说河北军阵何其雄壮,可是在与河北军队交战多年的关羽眼中,这个军阵处处破绽,简直不值一提。所以关羽才说,在他眼里只不过是土鸡瓦犬而已。而那个麾盖之下的颜良,不过是插标卖首的人而已。

书中写道关羽斩颜良的过程,关羽倒提青龙刀,骑着赤兔马从山上冲下来。河北的军阵纷纷让开,关羽直冲到颜良面前,手起一刀,刺颜良于马下。然后下马割了颜良的首级,拴于马项之下,飞身上马,提刀出阵,如入无人之境。

我们看关羽斩杀颜良的过程,一气呵成,毫无拖泥带水的动作。颜良自始至终都没有任何反应和还手之力。这就是关羽对颜良了如指掌,有心算无心的结果。

而关羽斩文丑,则是文丑自乱阵脚造成的。这个还是因为关羽斩颜良造成的震撼性的影响。

文丑,说是要替颜良报仇,机会終于来了,但仅与关羽打了3个回合,就胆怯了,拨马绕河而走,关羽马快,追上来脑后一刀,死于非命。

堂堂“河北四庭柱”,排名第一位和第二位的颜良和文丑,就这样先后莫名其妙地共同死于关羽青龙偃月刀下,成就了关羽的一世英名。

国平军史总结,颜良和文丑皆为三国一流猛将,都死于关羽刀下,颜良之死,关羽确有不按常理出牌,偷袭成功之嫌疑。

但文丑之死,责任在自己,竟然胆怯了,拨转马头就回,难道不清楚那位红脸长须赤兔马快者,偷袭颜良成功吗?所以,从这个程度上讲,文丑之死,主要责任在自己,怨不得别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