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去世以后,司马仲达为何没有进攻蜀国?

司马懿和诸葛亮是一对死对头,在诸葛亮伐蜀战争中,两人曾经进行了激烈的交锋。司马懿凭借着老谋深算,忍辱负重,采取坚守防御的战略,熬死了诸葛亮。但是,在诸葛亮死后,已经没有了对手的司马懿,为何终其一生也没有发动过伐蜀战争?难道真是他敬佩诸葛亮的精神,对蜀汉心存怜惜吗?

一、 司马懿并非没有伐蜀之意。

其实,司马懿对蜀汉没有什么怜惜之意,能够灭亡蜀汉,创建不世之功,是每一个有雄心壮志之人的理想,司马懿也概莫能外。在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后,曹魏就向蜀汉发动了报复性的反攻。在这一次反攻中,司马懿就担任从上庸进攻汉中魏军的主将。

不过那一次进攻,让司马懿感受到了蜀道之难。上庸和汉中虽然有水道相通,但是四面群山环抱,交通不便。再加上又是逆流而上,更加重了进攻的难度。司马懿率领的魏军在险要的山路上跋涉,又加上风雨侵袭,造成军队行动困难,还损失惨重。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等到司马懿到达战地,曹魏就取消了这次行动,让司马懿退回了上庸。

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中,司马懿也怀有攻打蜀汉的心思。他按照既定的战略方针,先用坚守战术让诸葛亮无懈可击,转入对峙状态。然后等到诸葛亮的后勤补给困难,在撤军的时候再进行追击。如果司马懿的战术成功,蜀军将遭到严重的损失。那么,司马懿就可能采取下一步伐蜀的战役。

在等到蜀军撤退的消息后,司马懿马上发起了追击。但是由于过去多次遭到诸葛亮“回马枪”战术的教训,在蜀军摆开防御的阵势后,司马懿又撤回了大营固守。当司马懿巡视蜀军留下的营地,判断诸葛亮已死后,再发起追击已经晚了。不过,我们从司马懿的这些举动来看,他还是渴望歼灭蜀军主力的。

在蜀军撤退后,司马懿依然注视着蜀汉的动静。当他得知蜀军发生内讧,大将魏延被杀的消息,马上向曹睿上表,要求亲自率军伐蜀。这个建议虽然没有得到曹睿的同意,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司马懿灭蜀的雄心。

二、 司马懿没有掌握军政大权时不能伐蜀。

可是,这样有着伐蜀雄心的司马懿,却一直没有能够发动伐蜀之役。这主要是因为他虽然是曹魏的重臣,在高平陵政变前,并没有掌握军政大权。这使得他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实现他的理想。

司马懿是一个有才能,有野心的人。他隐藏很深,又性格坚忍,为了不应曹操的征召,能够成年的装病。但是即便如此,他的真实面目还是被曹操看得十分清楚。曹操发现司马懿这个人狼视鹰顾,于是在他去世的时候,还专门对曹丕嘱咐,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让曹丕防范着他。

曹操的嘱咐,成为了罩在司马懿头上的魔咒。司马懿为了曹魏江山尽心尽力,却一直得不到应有的信任。曹丕、曹睿和司马懿的关系很好,可是都是利用司马懿的才能为自己出力,并不把军政大权交到他的手中。

在诸葛亮、魏延死去,司马懿向曹睿上表要求伐蜀。此时的曹睿因为打退了吴蜀的进攻,再加上诸葛亮已死,解除了曹魏的威胁。曹仁对于繁忙的国事感到厌烦,急于享乐,于是拒绝了司马懿的建议。司马懿由于没有军政大权,也只能看着机会错失而无可奈何。

即便是在曹睿去世,让司马懿赶回来托孤的时候,依然在人事安排上做了手脚。当时曹睿指定的托孤大臣是曹爽和司马懿。曹爽的职位是侍中,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司马懿的职位是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我们猛一看似乎两人的职权都差不多,但是仔细一看,就会发现其中巨大的差别。

那就是曹爽拥有大将军,假节钺的权力。这使得曹爽拥有了曹魏的最高军职,掌控了曹魏的所有军权。在权力的分配上,曹睿还是更信任自己的家人,对于司马懿还是留了一手的。这使得司马懿位高而权不重,国家重要的举措还是出自曹爽之手。

魏正始五年三月,曹爽为了获得威名,发动了伐蜀之战。在这场兴势之战中,曹爽调集了关陇的魏军主力,与诸葛玄一起入骆口进攻汉中。在这场战役中,蜀将王平依托兴势天险,阻止了魏军的攻势。最终曹爽损兵折将,与夏侯玄撤回了关中。这场败仗使得关中为之虚耗。

曹爽与夏侯玄的军事能力远不如司马懿,如果这一场战役由司马懿来指挥,结局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当时掌握曹魏军政大权的是曹爽,他是根本不可能让自己的政敌司马懿来指挥这场战役的。因此,没有掌握实权的司马懿,只能在旁边望洋兴叹了。

三、 司马懿掌握军政大权后又没机会伐蜀。

在经过高平陵政变后,司马懿除掉了曹爽集团,掌握了曹魏的实权。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去攻打蜀国了。但是,司马懿依然没有发动伐蜀之战,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司马懿虽然掌控了曹魏的政局,但是在当时的国内,还有为数不少的曹魏的支持者。司马懿必须要清除这些潜在的威胁,为司马氏家族的未来奠定基础。因此,他大肆诛杀异己,培植自己的势力。当时的夏侯霸就看出危险,被迫逃奔了敌国蜀汉。

当姜维问及司马懿是否有征伐蜀国的企图时,夏侯霸精辟的回答说,“彼方营立家门,未遑外事”。这说明了司马懿当时的主要的目标,就是赶快发展壮大自己的家族势力,来稳固自己家族在曹魏的地位,为将来篡位做准备。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司马懿当时已经年事已高,实在没有精力来完成伐蜀的目标了。司马懿是在魏嘉平元年春正月发动高平陵政变夺权,死去的时候是魏嘉平三年秋八月。他掌控曹魏军政大权的时间,仅仅只有两年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能够稳定内部,奠定家族基础就很不错了,哪里还有时间精力去完成伐蜀的目标呢?

因此,在世事就是如此,在司马懿有时间精力的时候,他没有伐蜀的机会。当司马懿掌握了曹魏的军政大权,能够伐蜀的时候,却又没有了时间精力。最终,司马懿还是没有实现他伐蜀的愿望,把这个任务留给了他的儿子司马昭。

结语:

司马懿最大的对手诸葛亮去世后,在他的有生之年并没有发动伐蜀之战。这并不是因为他对诸葛亮的精神感到敬佩,对蜀汉心怀怜惜。而是根本没有机会亲自发动伐蜀之战,留下了终身的遗憾。

在司马懿想要伐蜀的时候,他只是一个臣子,并没有掌握军政大权,一切都要看当权者的眼色。他在魏延死后,想乘隙伐蜀,被曹睿拒绝。在曹爽发动伐蜀之战时,司马懿只能扮演一个旁观者,对战局无能为力。

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后,他虽然拥有了曹魏的军政大权,但是他的生命也即将走到了尽头。在他剩下的这两年多生命中,只能把发展家族势力,掌控曹魏政权当作首要的目标,至于说伐蜀就只能束之高阁了。因此,司马懿最终也未能亲自发动伐蜀之战。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孔明去世以后,司马仲达为何没有进攻蜀国?

诸葛亮去世以后,司马懿(字仲达)为何没有进攻蜀汉呢?公元234年八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眉县)。因为,诸葛亮临终前推荐的原因,蒋琬成了诸葛亮的接班人。蜀汉与曹魏边境地区暂时平静了下来,两个政权间出现了军事对歭的状态。为什么,司马仲达没有乘机攻打蜀汉呢?首先,当时的司马仲达还只是曹魏的一位重臣,还没有成为大权独揽的权臣。也就是说,他还没有权力作岀攻打蜀汉的决定。第二个原因,就是曹魏的战略选择。在蜀、吴实施两个弱者间的联合抗曹的政策的前提下,曹魏则作出了战略防御的决定。也就是,暂时在东、西两条战线上基本上采用积极防御的策略,在一定时期内不采用战略进攻的政策。所以,曹魏只是稳固自己的边境地区,最多也只是搔扰、争夺对方的边境地区(在三国中、末期,绝大部分的战斗,都是三方对交界地区的争夺战)。还有,曹魏要进攻蜀汉北面的边境地区——汉中,需要先长途跋涉数百里的山地,才能到达攻击阵位,然后,才能发动攻击。所以,曹魏在开战前,就要动员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即使在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后,曹魏也未必取得理想的战果。再有,在诸葛亮病逝后,蜀汉政权内部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动,更没有出现较大的动荡和内斗(魏延的被杀,只是引起了一点波澜)。因此,没有出现有利于曹魏攻打蜀汉的局势。

孔明去世以后,司马仲达为何没有进攻蜀国?

我个人观点是: 司马懿和诸葛亮是一对政治伴侣,彼此因对方而存在。当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对于曹魏政权就失去了利用价值,司马懿自己也成为了曹魏政权清除的目标。这时的司马懿必定会先求自保,绝不会贸然出兵。这也是死诸葛吓退活司马的幕后由来。

孔明去世以后,司马仲达为何没有进攻蜀国?

大家都要休养生息,魏国人口资源丰富没有战争经济发展起来能量巨大。战争经历太多了,都知道打战会死人或是受伤,谁想死或是受伤呢?再者战争只能解决外部矛盾,而修养可以解决内部矛盾,使得内部稳定,消弥隐患,使得到手的权力更加巩固。

孔明去世以后,司马仲达为何没有进攻蜀国?

个人认为,司马懿当时不但是军事才能出众,而且战略眼光也超群,按当时的疆域来说,魏国地盘最大,整个大汉疆域占了三分之二,人力财力照比蜀国那可以用地大物博来称谓,所以发展空间和时间在曹魏一方,所以时间托长一些不攻击蜀国对魏国有利。这也是西蜀从诸葛亮到姜维都采取进攻的战略,典型的以攻为守,攻中求变。话说回来再加上当时司马懿在曹魏并不是很受欢迎,特别是在曹魏集团高层,直到灭了曹爽,司马懿地位才得以巩固。所以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才没急于进攻蜀国。

孔明去世以后,司马仲达为何没有进攻蜀国?

只是时机未到,很简单,司马懿是被曹操这样评价的,可以用,但是不能重用,因为司马家族的智慧实在太厉害了,代代相传,新三国的时候,自己孙子在背书的时候,背着背着就去世了……可想而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