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与关羽同样都是战败,为何双方士兵做法差距如此之大?

赵云和关羽作为刘备的五虎上将,都曾经打过败仗。赵云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出斜谷被魏军打败,而关羽在荆州之战中被曹魏和东吴夹击打败。可是同样是打了败仗,赵云能够将蜀军比较完整地带了回来,而关羽的部下则都离散逃走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赵云之败和关羽之败。

赵云一生中打的比较大的败仗,就是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打的败仗。在当时,诸葛亮为了北伐曹魏,决定兵分两路,兵出祁山。其中诸葛亮率领主力出西城,而赵云则率领一支偏师出斜谷。赵云摆开要攻打郿县的架势,来吸引长安的魏军注意,来掩护诸葛亮的主力在陇西的攻势。

赵云在战役初期不负众望,较好地完成了诸葛亮交付的任务。在赵云的掩护下,诸葛亮很快占据了南安、安定、天水三郡,使得曹魏朝廷大震,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曹魏君臣在经过商议后,决定派张郃率部前往救援陇西。

赵云在完成掩护诸葛亮所部的任务后,继续执行牵制曹真所部的任务。张郃在街亭之战中打败了马谡,而赵云也由于众寡不敌,被曹真打败。不过赵云收兵固守,不至于大败。最终赵云将部下撤回蜀中,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关羽所打的最大的败仗当属荆州之战,在这场战役中,关羽的遭遇要远比不上赵云。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他取得了水淹七军的战绩。一时间关羽威震华夏,声名远播。但是由于关羽实力有限,再加上东吴败盟,关羽遭到了曹魏和东吴的夹击。

东吴的吕蒙率军白衣渡江,袭取了荆州。关羽在得知消息后赶快率军撤回荆州,此时关羽还拥有三万多人的精锐之师。但是让关羽没有想到的是,在半路上关羽的军队军心涣散,造成大军离散。关羽只得率领数百残兵败将走保麦城。不久之后,关羽在突围逃往蜀中的路上,被东吴的伏兵擒获,随即被杀。一生威名赫赫的关羽,落得个可悲的下场。

二、赵云为何能够全师而退。

赵云在回到蜀中后,诸葛亮为了总结战役的经验教训,曾经询问过他的部下邓芝。他问邓芝说,蜀军在街亭战败的时候,战况一片混乱,兵士和将领都互相不能找到。可是赵云在箕谷失利的时候,却能够井井有条地撤回。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邓芝回答说,赵云在蜀军撤退的时候,他亲自担任断后。因此连军事物资都带了回来,没有丢弃的现象,更不要说人员会遭到损失了。正是整支军队撤退井井有条,兵士和将领之间根本没有机会造成混乱丢失。

我们从邓芝的回答,就能够得知赵云在撤退前,做了周密的部署。他仔细安排了军队的撤退步骤,连军事物资都安排运走。在蜀军撤回后,赵云的军中还有剩余的绢帛,诸葛亮让赏赐给赵云的部下,遭到了赵云的拒绝。这些绢帛,不用说自然是赵云带回的战利品。

这些现象充分显露了赵云认真仔细的性格,同时也显露出赵云过人的胆略。在汉水之战中,赵云偃旗息鼓打败曹军,曾经被刘备夸为“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在这一次撤军中,赵云再次显露出自己的胆略。他不是像马谡那样弃军先逃,而是亲自断后,挑起全军的安全重担。正是由于赵云从容不迫的态度,才镇定了军心,得以安全撤回。

蜀军能够安全撤回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赵云保证了自己后方联络线的畅通。此次赵云兵出斜谷,是作为疑兵行动的。赵云没有必须要执行的军事目标,所以他始终活动在比较安全的地带。正是赵云始终维系着自己与后方的联系,才使得他撤退时没有被敌人切断后路的危险。

赵云依托秦岭险要的地形,采取节节抗击的战术,让曹魏只能尾随在赵云的身后,得不到应有的战果。赵云是在敌人的控制区内作战,但是由于是疑兵的性质,并没有深入敌境。这在《孙子兵法》中有明确的阐述,那就是“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并且还说,“轻地则无止”。赵云在失利之后,马上采取撤军的行动,这完全符合兵法的要求。而且蜀军在战役结束后,也归心似箭,完全听从赵云的指挥。这一切都保证了赵云撤退行动的成功。

三、关羽为何会士卒离散。

相比于赵云,关羽的遭遇就要可悲得多了。他在襄樊之战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可由于实力不足,也让自己陷入了窘境。他召唤上庸的刘封、孟达来援,但是遭到了拒绝。关羽只得抽调后方防备东吴的兵力北上,给了东吴以可乘之机。

在得知东吴要袭击荆州的消息后,关羽还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撤军。结果关羽的犹豫铸成了大错,使得荆州落入了东吴的手中。尤其是江陵的陷落,使得关羽手下将士的家眷都落入了东吴之手,为关羽的败亡埋下了伏笔。从各方面的分析来说,关羽的军队离散,有三大主要原因。

第一,是关羽所处的作战地域不利。在《孙子兵法》中,对关羽的军队之对于荆州也有确切的定义,那就是“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之所以称之为散地,就是因为诸侯在自己的领地里与敌人作战,一旦在危急时刻,他的士卒很容易逃散。

在《孙子兵法》中,对这种地域的作战方式,给出的答案是“散地则无战”。因此,关羽率领他的军队,在自己的家乡作战,本身就违背了兵法,极易造成逃散的局面。这使得关羽一旦陷入危急的状况,就凶多吉少。

第二,是关羽用兵错误,让自己陷入了绝境。在关羽得知荆州失守的消息时,依然对局势的危急性没有充分认识。关羽根本没有想到东吴这次出兵,不仅仅是要夺回荆州,还要杀掉他,彻底和蜀汉翻脸。有着昔日的湘水之争的先例,关羽还幻想能够和平解决这场争端。为此,关羽连番派出使者,去和东吴接洽。

如果关羽充分认识到这场争端的严重性,要依靠自己的优势水军,依然能够安然撤往上庸,至少不会遭到灭亡的命运。可是关羽出于自己的自傲的性格,还幻想可以依靠武力威胁,夺回荆州。因为即便是东吴控制了公安、江陵,宜都等地还应该处于蜀汉的控制中。如果依托宜都,背靠蜀中,关羽还是有与东吴一战的能力。

可让关羽出乎意料的是,东吴的陆逊先人一步夺取了宜都。刘备委任的宜都太守樊友弃城逃走,使得陆逊轻易占领了宜都、夷陵等地,封闭了关羽的入川通道。这样,当关羽信心满满地南下到了半路,才发现自己自投罗网,陷入了四面被围的危急状况。

第三,吕蒙的攻心战术,瓦解了关羽所部的军心。本来关羽就在“散地”作战,一旦陷入危急状态就很可能离散。在关羽陷入四面被围的危急状态,军心已经不稳的情况下,吕蒙又采取了攻心战术,给了关羽最后一击。

吕蒙在夺取江陵后,对关羽部下的家眷给予了优厚的照顾。他派人寻访这些家庭,有疾病的,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在关羽派使者来责问吕蒙的时候,吕蒙厚待这些使者,让他们周游城中。那些关羽部下的家庭都纷纷和使者问候,还有人让使者捎带书信的。

这些使者在回到关羽军中后,那些部下都前来询问自己的家人情况。在知道家门无恙,而且受到东吴的照顾,日子过得比往日还要好,这些将士都失去了斗志,很多人都丢弃军队逃走了。就这样,关羽的大军陷入离散的状态,他再也无法掌握军心,只得走上了败亡的道路。

结语:

赵云和关羽都曾经打过败仗,赵云能够全军而还,关羽却遭到全军覆没,身首异处的结果。这是因为双方所处的环境不同,而应对的策略不同造成的。正是赵云采取了正确的应对措施,关羽则采取了错误的应对措施,才造成了这样的差别。

赵云遵循兵法中对“轻地”的应对措施。在对敌作战失利之后,他迅速采取了撤退的行动,并且行动部署周密,自己亲自断后,稳定了军心,顺利完成了撤军任务。而关羽在“散地”作战,却因为自傲的性格直接违背兵法原则。这致使关羽陷入危急的境地,再加上吕蒙的攻心战术,使得大军离散,自己也兵败被杀。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赵云与关羽同样都是战败,为何双方士兵做法差距如此之大?

三国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关羽号称是爱兵如子,对底层士兵非常好,但是当关羽战败时,这些士兵却纷纷弃他而去,而赵云战败,却无一人弃逃,连诸葛亮都感叹,这是为何呢?

关羽战败

关羽的这场战败,发生在襄樊之战中。当时关羽指挥军队进攻樊城,把曹军打得节节败退,战场胜势一直在关羽一方。然而就在这种局面大好的时候,孙权却背弃了盟约,偷袭了关羽的后方,占领了荆州,令众人颇为惊讶!见后方被袭,关羽主动撤出襄樊战场,准备重新夺取荆州。为了探清吴军的虚实,关羽不断地派人去和吕蒙对话,结果时间一场,吕蒙还没有出兵,关羽手下就出现了大量的逃亡!

《三国志》:蒙入江陵,释于禁之囚,得关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之,约令军中:“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

事实上,这就是吕蒙玩的攻心计,表面上他是在和关羽谈判,但是每次关羽派去的人,他都把这些人带着四处观看,证明吴军并没有动这些荆州军的家人,于是这些使者回去后,大肆宣传,关羽的手下渐渐地就缺乏了战心,因为他们的家人还活着,而且还在吕蒙的手上,他们不敢反抗。一旦跟着关羽和吴军打起来,那么他们在荆州的家人必将遭受屠戮,所以说他们都不愿意再打了,最终便出现了士卒大量逃亡的情节!

赵云战败

赵云战败,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计划得非常好,他首先让赵云做疑兵,出兵箕谷,吸引曹军主力的注意。之后带着军队进攻陇右,成功的打了曹军一个措手不及,陇右五郡直接投降了三郡,形势一片大好。然而就在诸葛亮准备全力进攻陇右剩下两郡时,马谡却丢失了街亭,使得诸葛亮军队的后路暴露在了魏军面前,于是诸葛亮被迫开始撤退。

诸葛亮虽然擅长用兵,但是他这一路蜀军在撤退路上,还是出现了比较混乱的情况,丢失了大量的辎重。唯独赵云这一支蜀军,撤退路上非常平稳,没有出现任何混乱,也没有出现士兵逃亡,令诸葛亮大惊!

《云别传》:亮曰:“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芝答曰:“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

可以看到,赵云这一路退兵的情况相比于诸葛亮军队的撤退情况,要好很多,与关羽战败撤退时的情况更是有天壤之别,这是为何呢?为啥会出现差距如此大的情况呢?

事实上,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三个原因!

一、军心士气不同

关羽败退时,军心士气是非常低落的,虽然他们在襄樊之战的前期大败曹仁,还水淹于禁七军,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紧随而来的便是徐晃的反扑。徐晃虽然未能击败关羽,但是他也成功的解了樊城之围,关羽等人开始往汉水撤退了。就在樊城战场军事失利的情况下,荆州后方又传来了噩耗,说吕蒙偷袭了荆州,这对整个关羽的军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大打击!关羽军队的家人,基本都在后方,所以他们非常担心家人的情况,不过还好江陵城是经过关羽加固的,众人都以为此城肯定不至于被快速攻破,只要他们回到江陵,就安全了!

可倒霉的事情是一波接着一波的,关羽倾心数年打造的江陵坚城,竟然被快速攻破了!这就令人非常奇怪了,东吴军队的攻城能力一向是非常差的,当年10万吴军攻不下一个小小的合肥,为啥此时他们却能快速的攻下比合肥城还要坚固的江陵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刘备的小舅子糜芳叛变了!

原本关羽是把江陵这座坚城交给糜芳的,因为这座城市是关羽治理荆州的核心,必须由信任的人来守卫,糜芳是刘备的小舅子,是经历过战争考验的,他自然是最佳人选,但谁也没有想到他竟然会在此时选择投降,于是荆州军崩溃了!既然连刘备的小舅子都投降了,那大家干嘛还要为刘备卖命?说不定这又是刘备和孙权的小打小闹呢?反正孙权也是刘备的小舅子,都是一家人,都可以坐下来商量,只要不伤害我们这些荆州兵的性命,谁还陪你们玩啊!

一系列的军事失败,导致荆州兵崩溃了,军心已失,大势已去,于是他们在得到吕蒙不诛杀他们的保证,都选择了跑路,背弃了关羽。

关羽战败,士气低落,军心丧失,但赵云战败,情况则大有不同!赵云虽然战败,但是其军队的实力仍在,而且赵云对撤军的安排非常妥当,他让士兵先撤,自己留下来断后,这种行为给了众人非常大的信心!

事实上,古时候的撤军,是一件非常考量技术的事情,一旦实施不到位,撤军很可能演变成溃退。因为一旦开撤,后路的军队根本不知道详情,还以为自己打败了,敌军打过来了,时间一长,谣言四起,势必影响军队的军心和士气。而赵云的此次撤军,选择了由他自己亲自断后,其他人先撤,这就给蜀军众人带来了很大的信心!既然主帅亲自断后,那就说明此次撤退并非溃败,敌军没有打过来,不用拼命跑,要是敌人真的打过来了,赵云肯定先跑!

赵云用自己出色的谋略,稳住了蜀军众人的军心,使得蜀军编制没有产生混乱,大量辎重也成功带回,创下了一个奇迹!

二、家眷处境不同

由于关羽军队本来就是长期驻扎在荆州的,所以他们的家眷也大多都在荆州定居,尤其是其中的荆州兵,他们祖上三代很可能都是荆州人,一旦家乡被袭击,他们的反应只可能有两个,一个是痛恨敌人,发誓要打回去;一个则是投降敌人,挽救家人的性命!

关羽刚刚把荆州兵从襄樊战场撤下来时,这支军队的士气其实还在,他们还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逃亡,因为这些士兵也知道,要是离开了关羽,他们也活不下去,如果自己在荆州的家人遭到了吴军的屠戮,他们只有紧紧跟随关羽,互相抱团,才有可能重新打回荆州,为家人复仇!可重点是关羽派出去的使者带来了一个好消息,那就是荆州兵的家人安然无恙,东吴军队对他们秋毫无犯!

既然吴军军纪如此之好,并没有伤害关羽手下的家人,这就让荆州兵的战心衰减了不少,既然双方无仇,那为何还要打下去呢?退一步讲,现在的吴军并没有伤害他们的家人,如果他们继续跟着关羽干,和吴军爆发了冲突,那么谁敢保证这些吴军不会找他们家人的麻烦呢?综合考虑,很明显此时再跟着关羽,对这些荆州兵的家人来说,有很大的风险,杀人不过头点地,但人生在世,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活,还得为家人多多考虑。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不少人才抛弃了关羽,宁愿对不起关羽,不能对不起自己的家人!

荆州兵之所以出现大面积的逃亡,是因为他们的家人都在吴军的手上,而赵云这边的情况则完全不同,赵云手下的家人,基本都在蜀汉!若是他们真的爆发逃亡,被逮住了,势必将祸及家人,所以这些蜀军,根本不敢逃跑!战败而死,蜀汉的家人能得到荣耀,能光宗耀祖,但是若逃跑,不仅自己有被抓的风险,家人还会因此受牵连,轻则在人前抬不起头,重则遭到官府的惩处,这谁敢逃跑啊?

三、关羽赵云的战略目的不同

关羽战败,虽然看似他最终是逃了但没有逃出去,但是刚开始的时候,其实关羽根本没想过逃!他先是想退回江陵,准备以武力重夺荆州,之后又想和吕蒙谈判,通过谈判的方式拿回荆州,就像之前的湘水之盟一样,说白了,在荆州兵溃散之前,关羽一直想的是重新夺取荆州,而不是直接跑路,跑到益州去!要是关羽一开始就打算撤退,往益州跑,就凭他手下的这支荆州兵,吴军根本挡不住,他完全可以在这支荆州兵反应过来前,就跑回益州!

关羽的战略目的是想重夺荆州,但赵云就不同了!赵云从一开始就打定了撤退的注意,而且他还为此做出了详尽的规划,赵云手下的将领士兵也知道要撤退了,大家上下一心,所以并没有出现大溃败的情况!要是赵云不直接撤退,还留在那里和曹军对峙,其实溃败也不是不会发生的,毕竟整个大环境下的蜀军,都在撤退!

结语

综合来看,之所以关羽战败士兵全跑了,而赵云战败却无一人弃逃,其实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一、两军的军心士气不同;二、两军的家眷处境不同;三、关羽和赵云二人的战略目的不同!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赵云与关羽同样都是战败,为何双方士兵做法差距如此之大?

关羽战败之时,将士大多逃跑;而赵云战败后基本没有人逃跑。我认为主要两个原因。一是军心和士气,二是逃跑后的个人后果以及家人安危(主要原因)。

两人战败场景

关羽战败的情景。关羽带领大量军队前去攻打樊城,留下糜芳和士仁留守后方。孙权背弃盟约,派遣吕蒙,陆逊等人进军,吕蒙白衣渡江,士仁,糜芳二人向来和关羽关系不融洽(关羽经常轻视二人,并且说过回军之后要惩治二人),于是二人先后投降。吕蒙进城后,对关羽及将士们的家属进行安抚慰问,不拿民家一针一线,有个同乡拿了别人的斗笠来遮盖铠甲,被吕蒙含泪斩首,军中震惊。有军中关羽派的使者来探问时,吕蒙厚待使者,将士们家属写信均托使者带回。将士们都知道了家中不仅平安,而且受到的待遇超过了平时。所以斗志全无,大都抛弃了关羽。

赵云战败场景,当时在第一次北伐之际(就是马谡失街亭那次),赵云和邓芝带兵前去抵挡曹真,赵云兵少战败,但是赵云收拢兵马固守阵地,没有遭到大的损失(云别传中记载,赵云亲自断后)。军队退回之后,赵云被贬为镇军将军。

军心和士气

关羽攻打樊城时,众将士听说后方被吕蒙攻破之后,家人都落入吕蒙之手,军心和士气一落千丈。此时大家都心乱如麻,已经没有了打仗的想法和欲望,惦记家人。但当得知虽在吕蒙之手,但是不仅平安,而且待遇超过平时之时,已经全无斗志。当了逃兵去见家人。

而赵云不同,虽然由于敌方兵多,自己战败,但是败而阵型不乱,收拢军马,且战且退,军心和士气并没有受到影响。

逃跑后果以及家人安危

跟随关羽的将士们如果不逃跑,那么他们家人的安危就会受到(人质在手)。逃跑后,既能自己保命,又能保全家人,何乐而不为。

赵云不同,由于阵型不乱,大家只要听从指挥,那么就会较为安全的撤离。大家并没有逃跑的想法,即使真有士兵想逃跑,立马就被斩杀,家人也会受牵连。

其实,我认为士卒逃跑主要原因是是否有人质。假设此次所带领的士卒是成都之兵(这个假设不成立),那么即使丢掉荆州,关羽应该不会众叛亲离。

此次关羽失败除了与盟军背弃盟约之外,更在于自身有些骄傲自负,因自身短处而招致祸患被杀。(就事论事,没有贬低关二哥的意思)

赵云因兵少而败,虽败犹荣,一身是胆。

我们可以从关,赵二人战败的事情中学到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全文完,如果觉得不错,可以点赞并关注)

赵云与关羽同样都是战败,为何双方士兵做法差距如此之大?

原因很简单,也很黑暗:

赵云军队士兵的家人都在蜀汉国内,士兵要是逃跑或者投降,是真的要死全家的。关羽的士兵家属则脱离了关羽的控制,不怕等什么?

真实的历史和电视剧里演的不同,是非常黑暗的。

帝王将相别看满嘴“仁义道德”,其实看他们颁布的法律,对人性一点儿信心都没有,一点也不相信人性。

在唐玄宗改革兵制之前,历朝历代都是征兵制,也就是说国家从基层征调老百姓当兵,而且对老百姓家人情况也掌握的很精确。

为的就是防止士兵在战场上逃跑以及投降。

大家看《史记》里,跟着章邯投降的20万秦军并不担心秦朝的命运会怎么样,他们担心的是如果关东诸侯一战灭不了秦国,那么自己留在关中的家人会被秦国疯狂报复:

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史记》

大家看到没有——“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

这一套制度到了三国时期也没有任何变化,刘备采取的同样是“杀全家”的处理方法,比如夷陵之战后,黄权无奈投降曹魏,刘备身边的人就准备杀黄权全家了:

南军败绩,先主引退。而道隔绝,权不得还,故率将所领降于魏。有司执法,白收权妻子。先主曰:“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待之如初……蜀降人或云诛权妻子,权知其虚言,未便发丧。——《三国志·黄权传》

《三国志·黄权传》里说的很清楚,黄权投降,“有司”就要执法,执什么法?自然是投降杀全家的法律,所以才会有“蜀降人或云诛权妻子”,这里的妻子指的是黄权妻妾以及儿女。

因为赵云统帅的军队,士兵的家属都在蜀汉控制区,士兵们当然是宁愿战死也不敢投降的,投降的话,自己家人就完蛋了。

其实关羽也担心麾下的荆州军会投降,所以把军队家属都集中在江陵居住,这就是方便控制;但是东吴吕蒙第一波攻击就拿下了江陵,关羽麾下荆州军一看自己家人已经脱离了关羽控制,那还不跑等什么?

真以为关羽有什么人格魅力吗?

处在关羽的那个处境,三国里没有一个人物能依靠人格魅力保证士兵不逃跑的,诸葛亮都做不到。

事实上诸葛亮执政晚期,蜀汉壮丁逃亡就很厉害了,因为有州县官因为按照原数带来了参军的壮丁被诸葛亮表扬并且升职的记载,如果壮丁不逃亡,大家都是按照原数提供壮丁,诸葛亮为什么要单独表彰?

赵云与关羽同样都是战败,为何双方士兵做法差距如此之大?

这与他二人的个性和士兵的组织结构都有关糸。关羽一向心高气傲、目空一切,他的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他的影响力。当他战败时,这种影响力就随着他的败势一扫而空了,再加上他带的兵大多都是荆州本地兵,在受到吕蒙的蛊惑后也都一哄而散了,给战场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所以,关羽最后就成了孤军,只剩几个人。而赵云的性格恰恰相反,他一向沉稳、踏实,从不虚狂,再加上他个人的超强实力使得他对手下官兵来说更具凝聚力和吸引力,而且他带的兵都是川兵,老部下。所以在战场上即使出现了败局,大家也会众志成城,蚁聚而至的。

赵云与关羽同样都是战败,为何双方士兵做法差距如此之大?

赵云那严格意义来说不叫战败,他本来就是一支疑兵,关羽的士兵之所以逃跑,主要还是关羽未能及时把握机会和吕蒙的攻心计。

受到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罗贯中将蜀汉的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还有赵云五人并称为“五虎上将”。其实“五虎上将”这种说法在历史上并不存在,只不过是小说杜撰出来的。

在历史上,关羽和赵云都是刘备身边的高级将领,只不过论实权,关羽要比赵云大很多。在刘备的阵营中,关羽在生前都是二号人物,地位要比诸葛亮高,而赵云地位较低,在刘备在世的时候一直未能进入核心层。

关羽征战多年,有非常丰富的领兵作战经验,而赵云缺乏单独领兵作战的机会,因此军功不是很大,限制了他职位的高升。值得一提的是,关羽和赵云都打过败仗,然而当此二人打了败仗的时候,二人身边的士兵的做法却各不相同。

关羽一生中最大的败仗莫过于荆州之战,而赵云在诸葛亮第一次出兵北伐的时候,获得了一次单独领兵作战的机会,率领疑兵出斜谷掩护诸葛亮的主力攻打陇西。诸葛亮最终在曹操大军和东吴大军的双面夹击下战败,赵云也因为诸葛亮主力在街亭被张郃击败后,曹真率军将赵云的疑兵击退。

赵云在斜谷被曹真击退后,他能将这支疑兵安然无恙的带到汉中,并没有折损多少人马,而关羽在荆州被曹魏和东吴击败后,军心溃散,逃兵无数,最终关羽迫于无奈,只能率领几百人困守麦城,在突围的途中被吴将马忠擒拿,最终被斩杀。

那么,在关羽和赵云都战败的时候,两人身边的士兵为何会表现出如此大的差异呢?主要原因在于关羽和赵云在战败后,所表现出的决策影响了双方士兵的表现。

01

赵云军出斜谷配合诸葛亮主力,牵制了曹真大量的兵力,当蜀军在街亭战败后,赵云的这支疑兵也就失去了它的作用,因此即使曹真不主动出击,赵云迫于形势还是会主动撤军的。

曹真也有着极高的军事才能,马谡在街亭被张郃击退后,曹真也展开了对赵云的进攻,这场战争毫无悬念,赵云兵微将寡,不是曹真的对手,因此刚一交战赵云军肯定败了。

赵云军败了后,赵云并没有慌张,他亲自断后,组织军队层层抵抗曹真大军,又因为斜谷地势狭小,赵云身后并无敌人夹击。赵云又因为提早做好了准备,不仅成功撤退了,而且还带回了大量军需物资,损失并不大。

赵云军的士兵之所以能安然撤退,主要有两点,首先赵云并没有腹背受敌,其次,赵云指挥得当,亲自率军殿后,指挥部队从容后退,因此部队在撤退的途中还能保持井井有条不说,还没有丢军需物资。

况且当时的赵云军的主要人物的做牵制曹魏主力的作用,当诸葛亮的主力撤退时,他们也必须撤退,撤军并不会有什么罪名,是被允许的。那些蜀军的家属都在蜀地,为了能够赶早回家,他们都乐意听从赵云的有序指挥,避免在混乱中造成相互践踏的局面。

02

关羽在荆州战败后,情况就变得复杂很多了。关羽在战败前曾威震华夏,打得曹仁和吕常只能龟缩在城内不敢出来,又击败了前来增援的于禁,一时间非常威风。

在吕蒙和徐晃的双线进攻下,关羽部将糜芳向吕蒙投降,意味着关羽在荆州的重镇江陵自此失守。到了这个时候,关羽的一举一动就要十分小心了,如果一步没走好,可能会落得兵败身死的下场。

关羽在得知荆州失陷后,由于他的犹豫不决,失去了最佳脱身的机会。先是因为关羽没有封锁荆州已经被吕蒙攻陷的消息,造成了军中士兵的恐慌。因为那些荆州兵的家眷都在江陵城内,担心家眷安全的士兵已经没有战心,失去了战斗力。

关羽既然已经得到了吕蒙将荆州攻占的消息,他没有当机立断为自己寻找出路,利用自己水师的优势抢险占领宜都,向蜀中靠近,这样既能保全自己,又能保留大半的水师战力。

但此时关羽在没有认清自己形势的同时,也错误估计了吕蒙想要攻占荆州,击杀关羽的决心,他选择了军队继续向南进军,在路途还派遣了多波使者,企图用讲和的方式让吕蒙退兵。

可东吴早有预谋,在关羽大军南下的时候,宜都也被陆逊占领,关羽通往蜀中的道路被封死了。再加上吕蒙对荆州兵采用了“功心”之计策,善待在关羽身边的荆州兵家属,给予那些荆州兵家人们粮食,物资,还派遣了大量军医为荆州的百姓治病。

吕蒙如此对待关羽身边将士的家属,然后又通过关羽使者的口中将这些事情告诉荆州兵,那些荆州兵顿时就没有了战心,一心只想回家,担心自己父母的安慰的同时,也对吕蒙的善待感恩在心。

在吕蒙“功心”计的作用下,关羽身边大量士兵逃散,而关羽本身也是善待士兵之帅,他也不想在此情形之下为难士兵,因此没有对士兵逃跑的现象加以制止和镇压,所有造成了关羽困守麦城的时候,身边的人数已经不足百人了。

结语

关羽在荆州战败,赵云在斜谷战败,两人身边的士兵做法为何不同?这其中有很多原因的,其主要原因在于赵云在危机时刻指挥有方,只是面临一线作战,且斜谷道路狭窄,不利于魏军大规模进攻,因此赵云只要断后指挥,节节后退,曹真很难将赵云军击溃。

关羽面临的形势和赵云大不一样,先是两线作战,且东吴采用了许多计策,让关羽身边的将士丧失战心。再加上关羽没有当机立断,对局势的错误判断,不仅士兵们溃逃了,自己也在突围的途中被吴将擒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