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是被诸葛亮逼反的吗?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魏延是一对冤家。魏延在长沙刚刚投奔诸葛亮,诸葛亮就当着刘备的面,要斩了他。而斩杀魏延的理由却是他脑生反骨,日后必反。果然,在多年之后,诸葛亮刚死,魏延就为争夺军权起兵造反。幸亏诸葛亮在死前留下了锦囊妙计,派马岱留在魏延身边,趁其不备斩杀了他。但是,在历史上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吗?这中间是否另有隐情呢?

一、魏延之死。

在历史记载中,魏延的死与《三国演义》大不相同。他是在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结束时被杀的。在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中,魏延依然是诸葛亮的先锋,他的大营在诸葛亮大营前十里的地方,保护着诸葛亮主力的安全。在魏延的努力下,诸葛亮的主力得以进行屯田,与司马懿长期相持。

但是,由于诸葛亮的身体情况日益恶化,蜀军的这次北伐也进入了尾声。诸葛亮在发动这一次北伐前,就为自己指定了继承人。他秘密向刘禅上表,推荐蒋琬为自己的继承人,并且将蒋琬留在成都,还留下一批人辅佐他。当诸葛亮去世前,他又召开了最后一次军事会议,布置自己死后蜀军的行动。

在这次军事会议中,诸葛亮没有让魏延参加。他在这次会议上,将自己死后的蜀军指挥权交给了杨仪,让他指挥全军撤回蜀中。而蜀军中最重要的将领魏延,则被诸葛亮委以断后的任务。诸葛亮为了以防万一,又派姜维走在魏延之前,作为实际上的蜀军的断后部队。他下令说,如果魏延愿意担任断后任务,大军就按照次序行动。如果魏延不同意,那么就不理睬他,丢下魏延大军自行撤退。

诸葛亮去世后,费祎到魏延营中去传达诸葛亮的命令。魏延听了十分生气,他对费祎说出自己的意见,那就是让诸葛亮的文官护送诸葛亮的棺椁回蜀中,自己接管蜀军继续北伐。谁知道费祎寻找借口跑回蜀军大营,向大家汇报了魏延的意见。于是大家便按照诸葛亮留下的命令,不理会魏延径自撤退了。

魏延听说大军撤退的消息十分生气,他率领部下抢先撤退,一路上烧断栈道。当蜀军主力到达斜谷南口的时候,遭到魏延的堵截。蜀军中的大将王平上前呵斥道,丞相尸骨未寒,你们就敢如此作乱。魏延的部下认为过错在魏延,因此都四散离去。魏延和他的儿子数人奔汉中,被杨仪派马岱斩杀,并且还夷灭了魏延的三族。

二、魏延的死因。

魏延被杀的原因,在《三国志》中就已经写得很清楚了。那就是“不便背叛”。这是因为魏延并没有背叛的理由,而且他的行动也表明了没有与蜀汉的敌人有勾结。魏延的死因实际上是因为和诸葛亮的长史杨仪争夺军权,失败被杀。

魏延在历史上并不是投降刘备的降将,而是带着自己的部曲投奔的刘备。他跟随刘备后,屡建战功。在夺取益州和汉中的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汉中之战后,他是刘备亲自挑选的汉中太守,负责守卫蜀汉的北大门。

在诸葛亮时代,由于荆州之战和夷陵之战的失败,魏延成为蜀汉首屈一指的大将。他被诸葛亮调入自己的手下,成为他的先锋。在阳溪之战中,魏延率领的蜀军获得了辉煌的胜利,他也为此被封为南郑侯,假节,成为仅次于诸葛亮的将领,并且也被大家公认为将来接替诸葛亮职位的人选。

但是魏延这个人虽然骁勇善战,可是他也有着自己的缺陷。他的性格过于自傲,和同僚的关系都不好。尤其是与诸葛亮手下的长史杨仪的关系特别恶劣。杨仪是诸葛亮倚重的文官,他为诸葛亮操办后勤等事务十分得力。杨仪依仗诸葛亮的器重,对魏延毫不相让。杨仪的职位本身就低于魏延,魏延自然对此十分恼火。两人最后势同水火,争吵时魏延竟然拔出刀来威胁杨仪。

因此,在诸葛亮去世后,魏延对于杨仪接管军权,指挥自己断后十分气愤。他对费祎说,我是什么身份,能够受杨仪的指挥,为他做断后的将领。为此,魏延为了夺取蜀军的指挥权,与杨仪发生了武力冲突。最终魏延争夺军权失败,被杨仪所杀。

三、魏延之死是否与诸葛亮有关。

魏延是因为和杨仪争夺军权失败而被杀,这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那么,魏延的死是否有诸葛亮的参与呢?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杨仪擅自做主,没有诸葛亮的参与,另一种说法是这一切的幕后操纵者就是诸葛亮。

我们先看第一种说法。这种说法认为,这一切都是杨仪的计谋。这种看法认为在诸葛亮弥留之际,已经神智不清,无法表达自己的意图。于是杨仪借助自己长史的身份,运用自己的手中权力,假借诸葛亮的名义造成了这一切的后果。是杨仪在通知召开最后一次军事会议的时候,特意没有通知魏延参加。

在会议上,杨仪假借诸葛亮的名义发布命令。是他自己擅自做主,命令魏延断后,并且让姜维担任大军的实际后卫。如果魏延不听从指挥,就舍弃他撤军。而当魏延和杨仪发生冲突的时候,又是杨仪以诸葛亮的名义指挥蜀军攻破魏延,诛杀了他。

这种说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在《魏略》中也记载有类似的记载。在这个记载中说,魏延听从诸葛亮的安排,率领蜀军撤军。杨仪见魏延掌握军权,害怕被魏延杀害。于是他造谣说魏延要叛变北上,率领部下攻打魏延。魏延没有反叛的心思,于是不和杨仪交锋,主动退走,被杨仪所追杀。

不过,我们看历史上的记载,就能够看出,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因为从种种迹象可以看出,杨仪的所作所为并不是他擅自做主,而是受诸葛亮的安排。首先,诸葛亮在出师前,就已经秘密指定了继承人。但是杨仪、魏延都不知道这件事,他们都认为自己是继承诸葛亮职位的当然人选。因此,杨仪才会回到蜀中后,才发现自己失去了一切权力。没有诸葛亮的事先安排,杨仪是不会落得如此境地的。

其次,在蜀军撤退的时候,在大军指定姜维作为后卫后,又命令魏延作为断后之将。如果魏延不接受命令,大军就不管魏延,直接撤退。如果是杨仪擅自指挥蜀军撤退,以他的心胸和对魏延的仇恨,是不可能下这个命令的。杨仪从心里惧怕魏延的军事才能,为了免除后患,他最可能采取的举动,就是不通知魏延自己撤退,把魏延丢给司马懿借刀杀人。

第三,在蜀军撤退时,安排得十分周密。在司马懿追上的时候,蜀军丝毫不乱,摆出反击的架势。这让司马懿以为自己中计,赶快逃回自己的军营,蜀军得以安全撤退。在面对魏延的阻拦,蜀军中能力仅次于魏延的将领王平没有断后,而是在蜀军的前锋。在王平的攻击下,魏延的军队纷纷逃散。这些安排不是杨仪可以做到的,只有诸葛亮才能安排妥当。

因此,给魏延下达这样命令的人只能是诸葛亮。他知道自己一死,就没有人能够压制住魏延。但是为了魏延和他的部下的安危,他还是为魏延留下一条出路。而且派去向魏延传达命令的费祎,正是诸葛亮的亲信,他在日后接替蒋琬成为蜀汉的执政者。这就说明了这一切都是出自诸葛亮的安排。

因此,魏延的死背后有着诸葛亮的影子。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让魏延死于非命呢?其实,诸葛亮也有着他自己的苦衷。他临死前的这个安排,是为了蜀军的安全,也是为了蜀汉政权未来的安全。而这个安排,思想源自于诸葛亮平日里喜欢吟唱的《梁父吟》中“二桃杀三士”的故事。

在当年孙权接待蜀汉使者的时候,就问道说魏延和杨仪都是小人,他们在诸葛亮死后必然作乱,问诸葛亮是否有安排。蜀汉使者的副手回答说,魏延和杨仪虽然有缺点,但是现在正是用人之际,诸葛亮使用他们的长处。等到将来,诸葛亮肯定会有安排。诸葛亮在得知使者副手的回答后,提拔了这个人。这说明诸葛亮认同这位使者副手的说法。

由此看来,魏延和杨仪的死就都不是偶然事件了。诸葛亮在出师发动第五次北伐前,就秘密确立了继承人,但是他对魏延和杨仪保密,让他们对此都势在必得。这样,诸葛亮的职位就成为让魏延和杨仪纷争的那个“桃子”。

诸葛亮还将这个矛盾继续扩大,把蜀军的指挥权暂时交给杨仪,并且让职位高的魏延给职位低的杨仪断后。按照魏延的脾气,他自然不会接受这种安排,肯定会和杨仪争夺军权。魏延的军事能力强,但是兵力小。杨仪兵力强,但是军事能力差。杨仪为了躲避魏延的攻击,只会加速撤退。这样,再加上诸葛亮的周密部署,蜀军就可以尽快撤回汉中。

而当魏延对杨仪发动进攻的时候,蜀军派王平对敌,并且拿着诸葛亮的名义来压制魏延。魏延的部下果不其然的逃散,魏延也被追杀。而杨仪在大军安全撤回后,就被剥夺了一切权力。当他口出怨言的时候,诸葛亮的亲信费祎检举了他,最终将其处死。

诸葛亮这样做,主要是他定下了在他去世后,蜀汉停止北伐,休养生息的政策。如果魏延和杨仪存在下来,就会使得这个政策破产,给蜀汉政局产生动荡。因此,为了蜀汉大军安全撤回汉中,并且保证蜀汉的长治久安,诸葛亮用这样的安排,除掉了魏延和杨仪。

结语:

魏延的死主要是因为他和杨仪争夺军权失败,被杨仪所杀。对于魏延来说,以背叛的名义杀害他是冤枉的,他至死没有反叛蜀汉政权。魏延的死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他过于自傲的主观原因,在关键时刻,他不能冷静地看清形势,走上了死亡的道路。

诸葛亮对于魏延还是留下了一条生路的,那就是遵从命令,为蜀军断后。这样,当大军撤回汉中后,一切还会有转机。可是魏延自认为是诸葛亮的当然的继承人,不能忍受杨仪的指挥,与杨仪发生武装冲突。这正中了诸葛亮的“二桃杀三士”的计谋,魏延和杨仪双双死于非命。

但是,这一切也让蜀军全军安全回到汉中,蜀汉的政局也平稳过度,为蜀汉换取了二十年休养生息的时间。诸葛亮的苦心安排,也得到了他预期的结果。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魏延是被诸葛亮逼反的吗?

魏延是三国蜀汉战将,因其出生入死,骁勇善战,深得刘备器重。刘备攻下汉中时,提拔他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刘备称帝时,拜其为镇北将军,并派他随同诸葛亮北伐。但他与诸葛亮之间,却关系微妙。诸葛亮虽然很欣赏魏延的才能,但对他刚愎自用,居功自傲,脾气暴躁,性格多变,极为不满。而诸葛亮重视魏延的对手长史杨仪,也令魏延心怀不满。但是,说魏延是被诸葛亮逼反的,笔者极不认同这种说法。

(魏延)

《三国演义》有过一段关于诸葛亮与魏延的记述。刘备派关羽进攻长沙时,与黄忠大战。正在这个时候,长沙太守韩玄硬说黄忠与关羽串通,要杀黄忠。黄忠临刑前,魏延杀入,救起黄忠。他痛斥韩玄残暴,振臂一呼,率部下及全城百姓归顺刘备。刘备喜得后来成为蜀汉“五虎战将”之一的黄忠,对魏延大加赞赏,并要委以重任。而关羽引魏延来见诸葛亮时,诸葛亮却突然下令将魏延推出去斩首,刘备大吃一惊。关羽不解,问:“军师何故欲杀之?”诸葛亮说:“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幸亏刘备说情,魏延才得以生还。诸葛亮不仅足智多谋,治军严谨,而且向以忠诚著称,但魏延救黄忠并率部归顺刘备,功莫大矣,诸葛亮因此而杀他,不仅不合时局需要,也不合逻辑。笔者以为,这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为后来魏延的“反骨”在此埋下的伏笔,小说家的构思也,不足为据。据《三国志·魏延传》所说,魏延“以部曲随先主入蜀”,也就是说,魏延本来就是刘备的部下,不是降将,也就不存在诸葛亮在他归降时的所谓有反骨之说。

(诸葛亮)

其实诸葛亮对魏延的才能还是很赏识的。魏延因屡建战功,由一员战将,升至牙门将军,再至镇远将军、汉中太守、镇北将军,进爵封侯,没有军师也即后来的丞相诸葛亮认可,是绝无可能的。建兴元年(223年)四月刘备去世,五月,太子刘禅继位,魏延因为诸葛亮的举荐被封为都亭侯。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为预备北伐,进驻汉中,升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与司马懿对峙。据《汉晋春秋》记载:“司马懿使张郃攻王平于南围,自己亲率主力与诸葛亮正面决战。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获甲首三千级,司马懿还保营。”建兴十年(232年),魏延与刘备的宗亲刘琰不和,言语虚诞,诸葛亮责备刘琰,刘琰其后作笺道歉。这些都说明,诸葛亮对魏延是信任的,并着力培养。但是,魏延一路升迁,本性却越来越暴露无遗。他不仅居功自傲,独断专行,更有过之的是,他与诸葛亮的长史(参军)杨仪水火不容,他辜负了诸葛亮的信任。《三国志·费祎传》说:“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刀拟仪,仪涕泣横集。”意思是说,魏延和杨仪闹矛盾,每次坐在一起讨论什么问题的时候,就互不服气,总吵,魏延一动怒就会拿着刀对着杨仪,把杨仪吓得不知怎样好,泪水哗啦啦地流个不止。为两人的矛盾,诸葛亮总是就事论事,居中协调,不偏袒任何一人,这非常难得。建兴十年(232年)秋,诸葛亮带病进行第五次北伐。他任命魏延为前锋统领。在病中,他对魏延说:“我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意思是,我死了之后,你们只要谨慎地守着就行了,一定要注意,不要再出兵了。并且让魏延代行自己的职权。这是一种怎样的信任?以自己认为有反骨的人,诸葛亮会把权交给他吗?

(三国战争场面)

诸葛亮在五丈原病危,临终嘱咐杨仪等人,在他死后,不慌发丧,部队有序后撤,由魏延断后,不给司马懿乘虚而入的机会。最后他又说道:如果魏延执意不遵遣言,就由他去吧,其他部队谨按我的话行事。诸葛亮所料果然应验,他死后,司马懿不明就里,固守祁连山一带,按兵不动。但是,魏延,早就对诸葛亮先前的主张和军令不屑一顾,执意要统兵东向。杨仪等人再三警告,魏延置若罔闻,双方察枪走火。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确定的三分天下及北伐大计,最后一次北伐竟然毁在这两人的手中。杨仪也并未听从诸葛亮的临终遗劝,视魏延违抗丞相遗训和军令为反叛蜀汉,指挥军队围攻。加上魏延手下众将复归汉军,魏延兵败被困山下。杨仪令人拿下,魏延大吼三声:谁敢动我?!第三声话落,马岱冲上前,手起刀落,魏延死在自己一直效力的汉军手里。杨仪随即宣布他的罪行,并夷灭其三族。

诸葛亮离世后,蜀汉功臣武将,也就剩下魏延等一两人了,而魏延又如此,北伐怎么能成功?蜀汉又怎么能为继?不灭才怪。@头条历史 @头条读书会 @今日头条文化频道 @美文

魏延是被诸葛亮逼反的吗?

魏延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同时也是三国名将。魏延跟随刘备入川,屡建战功,刘备委任他为牙门将军,跟刘备攻下汉中,被提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不久他便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军,被刘备摆在关羽、张飞之后,魏延镇守汉中十年。当刘备即蜀汉皇帝位之后,拜魏延为镇北将军。

刘备白帝城托诸葛亮,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后来刘禅派魏延跟随诸葛亮北伐,并派他为凉州刺史,封都亭候,魏延还在阳溪打败费瑶和郭淮,并且打算亲率大军由子午谷攻占关中,与诸葛亮会师童关,但是诸葛亮觉得太冒险,坚决反对,因为这个路线太危险,山高路险,大军难以展开,如果遇到埋伏就没有生还的可能。当然,诸葛亮对魏延是不放心的,虽然早先刘备非常器重魏延,但是丝毫不影响诸葛亮对他的怀疑太度。因为,魏延用兵胆大而冒险,诸葛亮用兵十分谨慎而小心,所以,他们的用兵之道大不相同。魏延虽然大胆,但是他仍然是胜多而败少,所以,原来深受先主刘备的器重和重用,不断加官进爵。蜀国的其他将领就沒有他幸运了,包括常胜将军赵云。

千古名相诸葛亮丞相

特别是在一次群臣大会上,刘备将魏延从牙门将军升为镇远将军,全军为之惊讶。

刘备问魏延:“委任你这个重任,你应该说点什么吧?”魏延说:“如果曹操举倾国之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挡住他,如果是一个偏将军率十万大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消灭他。”刘备听后感觉十分满意,群臣也为魏延的这番话而称赞其雄豪。

魏延作战勇猛善战,使曹魏的一些将士也不敢待慢。但是他的性格孤傲,而且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个人十分矛盾,而且长期闹僵,结果魏延斗不过长史杨仪,结果杨仪的意见在朝廷占上风,派马岱追杀而亡,而且还诛杀魏延三族。这些并非诸葛亮本意,而是魏延为蜀国朝野政见相佐而至。

终上所述,所谓魏延是诸葛亮逼反是没有历史根据的。而且诸葛亮并未发现魏延有不轨行为,不会逼他造反,即使魏延违背军纪,诸葛亮随时可以处置他的。

魏延是被诸葛亮逼反的吗?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在三国演义当中,诸葛亮早就看出魏延脑有反骨,所以在自己死前就安排了一系列针对魏延的行动。

最后魏延在诸葛亮死后,果然谋反,但是也顺利被诸葛亮留下的后手所斩杀。

但是在真实的历史当中,魏延不但不是诸葛亮所逼反,而且是诸葛亮非常倚重的一员大将。虽然说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计没有被诸葛亮所采纳,但是诸葛亮在北伐的过程中,多次倚重魏延的能力。

魏延也以诸葛亮的继承人自居。

但是魏延因为有才,有兵,位高权重,心高气傲。可以说除了刘禅和诸葛亮,魏延把谁都不放在眼里。

但是这种眼高于顶的做法无意或者有意地得罪了诸葛亮的另一位副手,诸葛亮的的长史杨仪。

如果说魏延是诸葛亮麾下将领中的No1,那么杨仪就是诸葛亮麾下文臣中的No1。杨仪在诸葛亮出兵的时候,把大军后勤、内政打理得头头是道,也深得诸葛亮的信任。

感觉良好的杨仪也自认为自己是诸葛亮的接班人。

于是为了争夺在诸葛亮心目中的地位和诸葛亮去世后的丞相之位,魏延和杨仪斗得死去活来。

根据记载,诸葛亮在召开会议的时候,两人一言不合就开始互相谴责。魏延是武将,说不过杨仪就直接拔刀,扬言要动手杀人。

杨仪则跪在诸葛亮面前泣不成声。

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还能压制魏延和杨仪的矛盾。但是杨仪和魏延不和的事情连远在东吴的孙权都一清二楚,并且孙权都预测诸葛亮死后,此二人必要相斗。

果然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之后,是要继续北伐,还是撤兵回成都?在这个问题上杨仪和魏延表示出了不同的意见,但是魏延在军事上是一把好手,政治斗争上却是一个白痴。

杨仪身为丞相长史,早早就笼络了其他的大臣来支持自己。虽然魏延和杨仪都说对方造反,但是魏延在朝中的影响力远远不如杨仪。最后魏延背了一个造反的名声,被占据大义的杨仪所杀。

甚至杨仪杀掉魏延后,还踩着魏延的头大骂说:庸奴,还能作恶否?

但是杨仪也没笑到最后,最终诸葛亮选定了接班人是蒋琬,杨仪背负了杀掉魏延的恶名,但是自己并没有得到最大的收益,自己也郁郁而终。

倒是蒋琬一下子去掉了魏延,杨仪两个大敌,自己成功的继承了诸葛亮的职位,这一切谁又能说不是诸葛亮策划的呢?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魏延是被诸葛亮逼反的吗?

魏延在生命最后的所做所为,其实和诸葛亮没有任何关系。

据史料记截: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途中生了重病,他临终前,秘密找来杨仪、费祎、姜维,指示他们如何在司马懿的面前从容退兵。他的计划是:让最有经验的魏延殿后压阵,姜维次之,其他人转头先走; 如果魏延不听命令,大军别理他,先行离开,由初生之犊姜维压阵。这个计划最妙的是,不仅不让魏延参与密会,且已事先预防魏延闹事的可能。这样做,不代表魏延真会闹事,只是有备无患而已。没想到被罗贯中小题大做,在《三国演义》中硬是载赃魏延,捏造出诸葛亮“……我死,魏延必反,……”的临终嘱咐。

当时,诸葛亮已通过密信告诉刘禅,接班人是人在成都的蒋琬。此时魏延、杨仪、费祎和姜谁都在诸葛亮身边。这四人之中,杨仪资格最老,诸葛亮死后,他以接班人自居,密不发丧,且擅自指挥调度,又怕魏延仅抗,派费祎去探口风,魏延说:“……怎么可以因为一个人死了,就荒废北伐大业呢?我魏延是什么人,还得听你杨仪的指挥,门都没有!”

于是,魏延便派人偷窥其他将领在干什么,当他发现所有部队在都撤退时,大为光火,打听出杨仪还在原地没动,便率军先行南归,放火烧了杨仪可能会撤退的路线。接着,两人对干起来,谁也拦不住。两人一面火并,一面展开激烈的告状比赛,不断派人飞书成都,互指对方是叛徒、想谋反。人在成都的刘禅,一天可收到好几封这种信件,便问蒋琬和董允的意见。这两人左思右想,建议刘禅“弃魏保杨”。

这下魏延完了,营地遭到了王平的偷袭,士兵一下子乱了阵脚而四散逃窜,后又被马岱追杀,魏延终于掉了脑袋。

说真的,魏延是蜀国难得的一个人才,如果魏延不死,以他的雄心、能力与气焰,蜀国又何止于停滞在偏安的状态?但他心胸狭窄、趾高气扬,而且野心勃勃,最后沾惹一身腥,“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魏延是被诸葛亮逼反的吗?

魏延一直都没有反,虽然诸葛亮说他脑后有反骨。魏延是一名不可多得的人才。在荆州的时候,魏延就投靠了刘备,随刘备入川,后被刘备封为汉中太守。随诸葛北伐,是主将之一。赵云死后,更是唯一的大将。但是魏延经常得不到诸葛亮的重用,建议也不被采纳。诸葛亮临死之时,魏延为大将,官职仅仅次于诸葛亮,为征西将军,诸葛亮竟然对魏延不托后事,而对杨仪交代后事,又密令马岱,魏延如有不轨,暗杀之。三国演义中说,魏延大喊三声,谁敢杀我。马岱走马杀之。

魏延在世时,因为有刘备可以压制,刘备死后,诸葛亮压制之。诸葛亮认为他死后,蜀中再无人能够压制魏延,魏延会成为祸患。诸葛亮对后事的安排,直接导致了魏延被杀。也可以说是诸葛亮必逼死了魏延。

最早在刘琮投降曹操时,刘备一行人从荆州城门路过,魏延还是刘表手下大将,却主动开门献降,要刘备入城夺取荆州。这时大将文聘来,斥责魏延,说魏延对主不忠。二人在城下打起来。文聘后来虽然投降了曹操,却自感惭愧,还是得到曹操赏识。

而诸葛亮见魏延有背主行为,很想杀掉魏延,但是为刘备所阻止,刘备也是爱惜魏延人才。魏延自是感激刘备。但这也是感激个人而已,对于蜀汉魏延又有多少大义呢,诸葛亮就看出魏延也是个机会主义者。

当魏延在北伐中提出给兵数千奇袭长安之计策,诸葛亮表示了否定。这个计策也是可以的,成功则可,失败也不过是丢失几千兵马而已。诸葛亮担心的是魏延一旦得手,就可以独立行事,不听节制,就是要把魏延放在眼皮底下做事。

诸葛亮后期是着力培养了姜维这个降将,姜维后来也是继承诸葛亮的遗愿一再北伐,也证明了诸葛亮没有看错姜维。对于魏延,诸葛亮只是用其勇力,如同刘备,但始终对魏延不怎么信任。也是诸葛亮容不下魏延的缺点,魏延不忠义,而诸葛亮本身忠义为本。这两人性格是冲突的。也可以说是将相不和,造成北伐没有什么进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