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 》中张飞之死给后人带来什么启发?

要是历数三国期间死得窝囊的将领,张飞肯定是其中的一员。张飞身为刘备手下的大将,声望稍微次于关羽,深受刘备的信任和重用。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大将,最后没有能够战死沙场。他甚至也没有能够得到善终,而是死在了自己的部下之手,这实在是够窝囊了。那么,张飞为何会遭到这种下场呢?

一、历史上的张飞之死。

早在徐州的时候,刘备出兵时就把徐州交给张飞镇守。虽然徐州被吕布袭击夺走,我们从这里也能看到刘备对张飞的信任,也能够看到张飞并非是演义中所描写的那样,是一介鲁莽武夫。

在战场上,张飞也是武力超群的将领。他最出名的一战就是在长坂坡,当时的张飞率领二十名骑兵为刘备断后。张飞挺身而出,拆断桥梁,站在河岸上,瞪着眼睛横着长矛对曹操的追兵说,我就是张翼德,可以来和我决一死战。曹军的追兵没有人胆敢上前。这样,刘备才逃脱一劫。因为张飞在战场上的表现,其他势力的人都把他和关羽相提并论,说他们是熊虎之将,万人之敌。

如果用历史上的评价就是咎由自取。在《三国志》中说张飞遇难的原因是,“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其实张飞的这个毛病刘备也早就看出来了。刘备也劝告过张飞,说他“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挞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可是张飞依然我行我素,并没有听从刘备的劝告。

后来果不其然,在刘备准备讨伐东吴之前,张飞的部下张达、范强杀了张飞,并且拿着张飞的首级,顺流而下去投奔孙权了。刘备在得知张飞的部下都督有表章上奏自己,就叹了一口气说,“噫,飞死矣。”可见,刘备对张飞的下场也是早有心理准备。

二、《三国演义》中的张飞之死。

在《三国演义》中,把这些史书中的记载形象化了。作者在书中,先是写了张飞对关羽的思念,接着又写了他为了排解忧愁,喝酒使性,鞭挞士卒,甚至多有打死的。在决定出兵的时候,他让军中三日内制办白旗白甲。但是他的帐下的末将张达、范疆说难以办到,请求宽限的时候,遭到了张飞的毒打,然后让他们必须来日制办完毕,否则斩首。张达、范疆无奈,在计议之后,决定杀了张飞投奔东吴。于是当天晚上,张达、范疆进入张飞的营帐,趁着张飞喝醉酒熟睡之机,刺杀了张飞,并割下首级,顺流而下逃往东吴。

《三国演义》终究是一部小说,里面的很多情节来自于作者的杜撰。但是,作者最出色的地方就是,他把所有的情节都写得合情合理,让大家感到现实是可能会发生这些情况的。仅仅从这段张飞之死的章节,就有很多地方耐人寻味。

首先是张飞让制办白衣白甲这件事,他让大家三天内完成,这个时限是不是经过了自己的思考。如果大家办不到,张飞的将令又有什么用呢?因此说,张飞虽然在演义中是个粗人的形象,但是他作为一军的统帅,做事是不会意气用事的。因此说,三天内是应该能够制办齐白衣白甲的。

其次,如果张飞下的制办白衣白甲的任务完不成,那么为何大家都不向张飞报告,反倒是张飞帐下等级最低的张达、范疆来向张飞报告,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这种情况只能说明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其他将领都能完成张飞的命令,只有张达、范疆办不到。另一种可能是,张达、范疆两人认为自己向张飞进言可以有效果,因此才越众而出,为大家仗义执言。

如果从这两个可能性进行探讨,我们就能够看到张达、范疆的真面目了,这两人是张飞宠信的两个小人。这两人是应该属于刘备所说的健儿,他们胆敢刺杀张飞,说明这两人是有勇力的人。但是这两人除此之外,总的能力并不高,因此在张飞的帐下等级最低。不过虽然如此,张飞依然对他们信任有加。这从他们敢于越众报告,还有能够随意出入张飞营帐看出来的。这是因为张飞对他们冲锋陷阵的能力还是欣赏的。

结果在这次制办白衣白甲的事情上,两人的真实能力就暴露了出来。别人都能够办得到的事,就仅仅他们两人办不到。这两人经过一天的奔波,也无法按照张飞的时限完成任务。这中间就又暴露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没有人帮助他们?其他人都能完成任务,为什么大家对他们都不帮一把。从这里,我们就能够想到这两人平日里依仗张飞的势力,飞扬跋扈的样子。在他们遇到难题的时候,大家看笑话还来不及,谁会理睬他们。

在他们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当众向张飞请求宽限。但是张飞就算是再是个粗人,也能够看出这中间的道道。张达、范疆当众请求宽限,还有讨好大家,为民请命的意味在其中。可是他们遇上了张飞这种暴躁成性的上司,不但没有答应他们的请求,还给了他们一顿暴打,还威胁要杀他们的头。

至此,张达范疆就被逼进了绝境。制办白衣白甲,他们知道自己没有那个本事。请大家帮忙,平日里人缘太坏,也没有人会帮他们。最后,像所有的小人一样,他们把仇恨集中到了提拔重用他们的上司张飞的身上。于是,他们利用自己能够随意进出张飞营帐的特权,刺杀了张飞。而且他们还想在东吴得到好处,携带着张飞的首级逃往东吴。

三、张飞之死给我们的教益。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三国演义》里,对张飞的死因都很肯定,就是因为他对自己的部下不体恤,结果遭到了部下的报复而被杀。可是这件事如果仔细品味一下,还是让人感到耐人寻味的。那就是张飞的死,究竟背后包含着哪些让人应该汲取的教训呢?

首先,张飞之死是可以避免的。

大家对张飞的死感到惋惜,那是因为他的死实在是出人意料。他是在绝不可能被杀的地方,被绝不可能的人所杀。他是死在自己的大军之中,死在自己的营帐之中。而凶手是他手下的将领,是能够自由进出他的营帐的亲信。这实在是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如果张飞听从了刘备的劝告,如果张飞向关羽学习,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如果张飞不去饮酒误事,如果张飞对自己的军队管理严格,不允许有人违反军纪进入自己的营帐,那么张飞的悲剧就不会上演。可是,这一悲剧终究发生了。因此,张飞的死,各个方面都是有责任的。

其次,作为领导,不能感情用事。

刘备对张飞的缺点十分清楚,可是他对张飞约束不严,造成了张飞的悲剧。而张飞对自己的部下毫不体恤,任意鞭挞惩罚,更是他取祸的根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为领导的为官之道。

刘备与张飞和关羽在事业初创的时候,就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他对张飞的感情很深,爱护有加。在刘备的事业中,张飞出了大力。在刘备对下属赏赐的时候,张飞的赏赐都是和关羽、诸葛亮等人都是头等的。可是,这些爱护并不是真正的爱护。

刘备已经知道张飞的毛病,可是只是对张飞规劝就了事,而不是想办法去让张飞改掉它。即便是对张飞的规劝没有效果,刘备也应该想办法来对张飞进行约束。这样在表面上看,就算是对张飞有些不公,也比让他丧失了性命好。刘备对张飞的态度,证明了那句话,宽是害,严是爱。

而张飞对于手下,他的态度则是和刘备对他完全不同的。张飞对手下可以用严酷来形容。他随意刑罚手下,不管部下的死活。他自认为自己是领导,就可以任意处置部下,而部下则对他的处置都要心服口服。他鞭挞部下,还把部下放在身边,就是这样的心理。但是他不知道古人有句话,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张飞最终没有料到,他还是死在了部下的手中。

第三,性格决定命运,为人不可不慎。

张飞的死,与他的性格有着直接的关系。历史上说他“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其实这只是他的表象。其实,张飞并不是一个鲁莽的人,他也是有着政治观念的人。他的爱敬君子,是有着目的性的。

我们可以看到,张飞爱敬的诸葛亮、徐庶和刘巴等人,都是刘备器重的人。而张飞的地位,是武将中仅次于关羽之下的。关羽在荆州独当一面,而张飞则担任司隶校尉,掌管着益州的兵权。张飞自己心里明白,自己没有关羽那样文武全才的能力,这才亲近拉拢这些君子,来增强自己的实力。

因此,张飞对君子的爱敬是真诚的,他对小人的不恤也是真诚的。一个对上恭敬的人,一般都会对下狠,这就是张飞的真实面貌。因此,在和平的时期,这些矛盾还可以掩盖,当有了适当的机会,这些矛盾就爆发出来,要了张飞的性命。

第四,要远离小人。

小人之所以是小人,是因为他只为自己打算。他对于自己的主人,并没有一点感恩之心。在得到利益的时候,他们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当遭到失落的时候,他们反目成仇,不择手段。张飞如果不是亲近张达、范疆这样的小人,就不会使得自己丧命在他们的手中,这个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反观关羽,当年关羽在荆州之战中,他的大军瓦解。在大军纷纷逃散的时候,也没有人想到,去取关羽的首级向东吴邀功请赏。因为关羽平日里善待士卒,所以他的部下因为家眷落入东吴之手,不得不离去的时候,谁都没有动害他的念头。如果张飞能够学到关羽的一半,怎么会落得如此下场呢?

结语:

张飞作为刘备手下的大将,在战场上叱咤风云,可是没有想到的是,最后会命丧在自己的部下之手。他的死,使得刘备的事业遭到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张飞的死,使得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失去了可以扭转战局的战将。后来有人说,张飞既死,刘备的兵马就不必出动了。

张飞的死,其原因牵扯到了多个原因。如果这些原因能够有一个不存在,张飞就不会这样死去。这其中包括刘备的管教、张飞的性格、制度的建设、用人的考量等等。张飞的死,实际上从另一个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教益。我们汲取这些教益,才会在自己的事业上成功迈进,不重蹈张飞的覆辙。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三国演义 》中张飞之死给后人带来什么启发?

第一,待部下不仁,早晚会遭到报复。第二,得罪了的人尽量不再用,由于各种原因不能罢黜,尽量远离,以免在关键时刻被他们破坏或者进行人身攻击。第三,不要因为自己的癖好得罪人,最不划算。当然,这些是领导应该注意的,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就瞎捉摸些道理,哈哈!

《三国演义 》中张飞之死给后人带来什么启发?

张飞,字益德,是现在河北涿州市人,三国时蜀汉名将。张飞勇武过人,与其兄关羽并称“万人敌”。 张飞和关羽在对待部属方面,恰恰相反:关羽善待士兵,但在文官面前傲慢少礼;张飞敬爱君子士人,但很讨厌小人。这就给张飞之死埋下了祸根。

起因是关羽丢失了荆州,且已战死。作为结拜兄弟,以及蜀汉的最高统帅,刘备就要给担任大将军的兄弟报仇,于是他通知各路抽调到的军马,到指定地点集结,准备出发。

张飞自然也在通知出征之列,他也迫不及待地要为兄长关羽报仇。于是督促军队性格急躁,又喝醉了酒,就下令鞭打了部将范强、张达二人。二人应该不止一次被张飞训斥鞭打,所以怀恨在心。这次就趁着张飞喝醉了,悄悄潜入营帐,将正在熟睡的张飞杀害,并带上头颅连夜顺江而下,外逃到东吴投奔了孙权。

张飞军营中的都督立即写了一封信,派使者火速给刘备送去。刘备一听信是都督写的并派人送来,就悲痛的感叹说:“哎呀!张飞死了”。使者进去呈上书信,果如所料。

先主刘备经常告诫张飞说:“你在军中执行军纪军法太过严厉了,又经常鞭打士卒,打完了还要把他们继续留在身边使用,这就是招致灾祸的原因啊。”言外之意,他们迟早报复你怎么办?但张飞一直听不进去。导致丢了性命。

《三国演义 》中张飞之死给后人带来什么启发?

《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 急兄仇张飞遇害。话说先主不顾赵云、诸葛亮、秦宓等众官劝阻,执意要和张飞为被东吴“鼠辈”所害的关羽复仇。“朕与卿同往:卿提本部兵自阆州而出,朕统精兵会于江州,共伐东吴,以雪此恨!”

却说张飞回到阆中,下令军中:限三日内制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次日,帐下两员末将范疆、张达入帐告曰:“白旗白甲,一时无措,须宽限方可。”飞大怒曰:“吾急欲报仇,恨不明日便到逆贼之境,汝安敢违我将令!”叱武士缚于树上,各鞭背五十。鞭毕,以手指之曰:“来日俱要完备!若违了限,即杀汝二人示众!”打得二人满口出血。回到营中商议,范疆曰:“今日受了刑责,着我等如何办得?其人性暴如火,倘来日不完,你我皆被杀矣!”张达曰:“比如他杀我,不如我杀他。”疆曰:“怎奈不得近前。”达曰:“我两个若不当死,则他醉于床上;若是当死,则他不醉。”二人商议停当。

当日晚上张飞与部将同饮,不觉大醉,卧于帐中。范、张二贼,探知消息,初更时分,各藏短刀,密入帐中,诈言欲禀机密重事,直至床前。原来张飞每睡不合眼;当夜寝于帐中,二贼见他须竖目张,本不敢动手。因闻鼻息如雷,方敢近前,以短刀刺入飞腹。飞大叫一声而亡。

看似张飞因嗜酒害了自己,其实不然。陈寿有一段话这样说张飞“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从可以看出陈寿对张飞的评价就是脾气暴躁,刻薄寡恩。张飞的人格缺陷——“敬上欺下”。陈寿还在《张飞传》中记载:“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陈寿所说的"爱敬君子",是说张飞敬重士大夫以上的上层社会人士,当然也包括他的上司和同僚。不知爱抚体恤士卒,其中也包括他手下将领。

当你的眼中只有上级及同级领导,对他们敬礼有加,而对自己的下属、士官毫无爱怜保护,且每日鞭打犯错误的军官,并以此消愁,以此为乐;打完之后又把这些人安排在身边,一点防备也没有,这样下去早晚祸及自己。

《三国演义 》中张飞之死给后人带来什么启发?

张飞之死在于他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甚至于刘备早就预见到了!张飞脾气暴躁,再加上关羽之死的刺激,导致他情绪失控,最终发生悲剧。但是,让他被杀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这个,而是他长久以来的一个危险的习惯——鞭挞健儿。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张飞手下好几万人,每天用鞭子抽一个,一辈子都抽不完,并且小兵被大将打一顿,这也不叫事。这些道友们进入了一个误区,张飞带几万人不假,但是他拿鞭子抽的并不是普通的军卒,而是“健儿”,也就是他身边的卫队!卫队是保护自己的人,关键时刻是要用性命替自己挡刀挡枪的,应该受到充分的信任才是。但是张飞没事就喜欢拿鞭子抽他们,你说这些人心里会咋想。

曹操,宛城之战,典韦一干人等战死,让曹操逃命。刘备,夷陵之战,卫队长傅肜带几百卫士全部战死,让刘备逃命。死在自己卫士手里的人,我能想起来的有三个,董卓,张飞,还有一个是90年代某位牛人,都是很不值得。做到了这个高位置,眼界心胸都应该和普通人有很大的提高才是,真的出现无法协调的矛盾,也要及时换卫队。否则,留一个心怀怨恨的人在自己身边,迟早会出事。

所以,张飞脾气暴躁喜欢打人,其实不算太大的毛病,唯独就是他打的都是身边的人。如果不是贴身卫兵,张达范强怎么可能轻而易举进入他卧室,还能把人头带走。

再看看我们开国时期的领导人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卫队的?毛主席,周总理可以把那些元帅大将们训斥的抬不起头,但对身边的工作人员永远和颜悦色。主席每周亲自给卫队新战士上课,和每一位离开的卫士都合影留念。

总理能记得卫队每一个人的生日,并且都会送生日礼物。

难道说领导人真的有很空闲的时间,肯定不是,而是他们尊重那些会拿生命去保护他们的人。

我是东岳巍巍汶水幽幽,欢迎评论关注!

《三国演义 》中张飞之死给后人带来什么启发?

不要酗酒,更不要耍酒疯,尊重别人,包括地位比你低的普通人!不然的话,轻则丢人撒气,重则丢魂丧命!张飞同志的教训惨痛啊!在重大变故面前能保持镇静、不慌、不冲动,能忍难容之事,然后冷静分析利弊,正确处理!才算智慧之人,大丈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